1.毕业论文小议关于读物版面设计分析的美术论文当前,我们的汉字编排
实验本身并无是非之辩,但当它置于不同的目标背景时,就即刻产生宜与不宜的评价。
比如是为了现代艺术、前卫艺术圈子内的个人化艺术行为,还是为了人们生活中的视觉沟通而设计?北京的一个设计群体曾写一篇文章,把做设计描述为“带着镣铐跳舞”,就是说设计是要考虑各种制约的。 最大的制约就来自视觉信息的享用者(本文所说的设计与艺术概念是取其狭义。
如果取其广义,那么就变成互为注解。中国的设计人往往避免“设计”身份,而自我归属于“艺术家”,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编排设计汉字符号的重要功能是供“阅读”。如前文所述,为了形成美感而使用很难辨认的细小字号,使形式压制了内容。
而当前还出现了不少编排新颖的读物,有时行长出奇的长,有时字距和行距的数值都呈 “-50%”,有时字距和行距却又遥不可及。它们作为图形欣赏,确实开发了新的视觉经验,但实在无法“阅读”。
当这些无法阅读的字符不是“词组”、“标题”或“装饰部位”,而是提供阅读的正文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 。
2.对汉字发展前途的认识论文字数2300急需
使用国家用最多的是西班牙语。
使用面积最大的是英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汉语。 自从软件推出汉字平台以来,本人认为汉语将会有很好的前途,但是我们国家很多人并没有体会到,特别是政府的高级官员们、教育行政部门,包括人大语言文字方面的委员会并不珍惜我们的汉语言。
我在这里罗嗦几句,我认为汉语是最有前途的,汉语是方块字,一个字一个音,为计算机文字与语音合成、翻译、解释、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方便(包括打字速度)。 特别是现在科技进步飞快,拼音文字(英语等)每年都要增加新词汇,比如古代的英国人要是现在读报他有很多看不懂的词汇。
汉语则不然,古人除了坦克、克隆等看不懂外都基本可以看明白。也就是说我们汉语言新的科技产生名词,可以用现有的方块字意义组合表达清楚。
而且一看就明白意思。因此我们应该拒绝外来语的“音译”。
坚决拒绝“外来语”。 汉字经过几次的简化已经成功了,逐渐变得简单好写了。
这样我们再将现代常用字与古代常用字分开,对地名等生僻字、同义和近义字进行整合,减少非文字研究人员的汉字学习量,比如要求人们写作、论文、报纸、教科书推荐应用一类字,二类字、三类字等等(一类字考虑最常用的文字2000-3000个左右、二类字1000个左右、三类字1000个左右、其于为存在类字),哈哈本人大胆分为四类文字。 一般人掌握一类就可以日常生活够用,那样“老外”学汉语也容易了。
而且随着科技进步还是这些字、词。你说他生命力得有多强。
可惜我国很多说了算的人没有弄明白,还在不断的搞什么英语四、六级考试、什么研究生入学、职称考试、艺术院校必考英语,国语汉语都不考,陈丹青教授辞职等等的与这种死板教条主义、瞎管理教育没有关系吗? 我不是说不搞什么英语考试,但是他除非是外国语或什么特殊专业,对外国语言不必设立硬指标。 现在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下降不是事实吗。
奇怪的事评职称、考学(初中、高中、大学、考研)外语必考而专业在次之,国语随便怎样。可知道用于盲目提高外语每年的四、六级考试就花费几百亿,用于初中、高中辅导学习班外语所花费的又有多少? 是的外语水平提高可以提高国人的素质,只是外语水平,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还要靠国语、国学、汉学,扫盲不能扫外语盲吧,况且毕业后又有多少人很用得上呢?哈哈说的过多了。
希望汉语早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主要语言之一。 。
3.对汉字的看法论文
繁体字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它自有它存在的理据。 不可否认,台湾的国学传统是比我们大陆传承和保护得更好的,他们尤其是晚年在台湾度过的梁实秋和乡愁诗人余光中,他们的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对国学的热情,是现在的我们,不管是海峡那边的台湾,还是海峡这边的大陆,都无法企及的。
简体字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尤其有利于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简体字对外国人来说就已经很头疼了,更不用说繁体字了。
正在兴起并逐渐升温的"汉语热"也需要我们简化汉字。 但是,简化后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有的禀性和魅力。
就比如"妇"字,繁体是"?D",它是一个妇女拿着扫帚洒扫庭除的形象,是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而这种含义是在简化后的"妇"身上看不出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很钦佩台湾仍然保留并坚持阅读和书写繁体字的执著和顽强的信念。两岸四地的学生相比,我们并不一定在理解中国文化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
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但这与允许繁体字的存在是并不矛盾的。对外国人就可以放宽要求,我们自己则要在正确掌握简体字的基础上,加深对繁体字的认识。
不管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还是出于对中国汉字原始面貌的尊重和热爱,抑或是只是由于习惯成自然,在这个快餐化的恨不得越来越快的时代,能有这么一群同胞仍然使用着古老的汉字,无论如何都是值得钦佩的。 事情总是两面的。
繁体字的难认难写和费时费力是人所共知的缺憾。 尤其是在阅读古籍看竖排的繁体字时,常常让人不自觉地头晕眼花,瞌睡连连。
让几倍于台湾人口的大陆的我们全都改写繁体字,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更无必要。因为这是一项需要从娃娃抓起的事业。
我们是来不及了。 简体字也有繁体字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简洁,便于交际,易于书写,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
其实它们可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的。 允许繁体字的存在是文化宽容的表现,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何必相煎呢? 主张汉字“繁体为本,简体为用”,繁简字共同发挥功能,不能因为有了简化字就消灭繁体字,割断中国文字的逻辑性和中国文字的历史渊源。
同时也要承认中国大陆多年推行简体字,很多人都有认同感这个社会现实,正因为这样,简体字可以保留下来。 在电脑中可用繁体字,当然也可以用简体字,一般手工书写时可能简体字,搞书法当然也是用繁体字了。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汉字有一个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与其它任何事物形成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汉字刚形成时,肯定还不是哪么完善,需要后人不断的补漏拾遗,使之不断的走向成熟。 苍颉造字时,肯定有很多东西顾及不到,因为当时社会的事物并没有那么复杂,有很多事物都是苍颉没有见多过的事物,所以他也就无法造出来,但日常所见的基本概念,苍颉都用文字的形势把它确定下来。
如吃、喝、睡、天、地、日、月、水、火、大、小、少等等,估计也有两千多字?苍颉的最大的功劳就是确定了造字的方法,最少是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是他老人家发明的,形声字也可能是他发明的(没有考究,只敢说个可能,不敢肯定)。 中国文字到汉代或更早一些年代基本定形,但仍然在不断的发展着,一直到明清、民国、现代。
这个过程有些字是由简到繁,有的字则是由繁到简。我的意见是,不管怎么变,只要符合造字逻辑即可,不能让人们无可考证。
因为中国文化是个逻辑文化,中国文字也是逻辑文字。 有些字简化了,不一定不合理(还没有找出个合适的字,这样的字绝对有,望哪位先生李举几个来),有些文字增加了内容,也是合理的,如“云”字加“雨”,“电”字加“雨”,这样就使概念更加明确了。
上古的字不一定比中古的更合理。 。
4.论文优美的汉字本人要写一份关于优美汉字的论文,由于本人是第一次
论汉字构形的形象美与抽象美问题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
金开诚先生把汉字看作是书法艺术的第一“硬件”,汉字在书法中除了可以给书家提供语句组成的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自身的构形就是一个美的形体,是书法美得以存在的关键。 关于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 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与汉字构形的抽象美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在造字之初直接描摹客观世界物象而形成的与文字的表意一致的形象,它具有美感,但只是基本层次上的美感;而后者则是汉字构形美的本质。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在文字发生之初,都是一些肖生象形的“构字形素”(还可能有一些作为指事用的点、线)。在历史的沿革和文字的发展中,这些“形素”成为“造字理据”,作为部件、字符不断组成新的文字。
这些“形素”和“造字理据”也在不断地向字符发展,成为“基本上不象形”的部件,但它们最初是来自形象的,是汉字具有形象美的基因。 文字起源的“象形”说、“文字画”说和“图画文字”说,正是对汉字具有象形性美的充分肯定。
越原始的文字应该越象形,书画是同源的,在汉字发生的初期,图画似的文字是存在的。唐兰认为,原始文字只有图形,由各实物的图形,用种种技巧表现更繁复的意义。
①周有光说:“文字起源于图画。原始图画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技术。
原始的文字资料可分为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② 因此,象形性是汉字构形的重要特征,正如刘纲纪先生所说:“书法家在书写汉字符号的时候已赋予了这些符号以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形象性。
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有形象可感知的,无形象可感知的美从来没有。”③然而,这种模拟物象的形象是汉字构形美的基础,是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但并不是汉字构形的最高之美。
有的书家在自己的书作中致力于反映这种形象,把书作中的汉字写得尽量接近其所表达的客观物象。 事实证明,这样的书作给人的整体美感是不高的。
汉字构形的美是抽象的形象美,这种美体现的是事物形象的情势、形式或形势,是形象的升华。 汉字构形的抽象美 描摹客观物象是先民造字之初的主要手段,文字发生时呈现的是一些事物形象,这一点和绘画是无多大区别的。
然而,我们在进行考古研究时并没有看到那么多生动如画的形象,而更多的则是一些抽象的、特征突出的表意文字。这主要是由文字的功能所决定的,它以表意、表音为主,大家共识就够了,其形体当然越简练醒目越好,这是汉字构形之所以表现为抽象的形象美的根据。
对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文字从其起源之时就具有抽象的性质,即使有些是象形的,但后来又很快抽象化了。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字的最先,“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走上‘象意’与‘象事’的范围里去”。
④ 然而,汉字这种形象的抽象形式已经比上面所谈到的象形的具象形式更加生动,更具美感。正如宗白华所指出的:“中国字,是象形的。
有象形的基础,这一点就有艺术性。 原来是象形的,后来中国文字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但是,骨子里头,还保留这种精神。”
⑤这只是汉字抽象的形象美的一个方面。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汉字构形的抽象的形象美是一种生命意象,是力象之美,是汉字构形的本质美。
而从力象角度认识形态是人类知觉的本质。
5.中国汉字形体演变写一篇小论文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5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
6.汉字文化学论文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摘 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 系。
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 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 关键词:汉字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原创 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甚至 人类自身的每一点进化,无不是以思想原创为动力的。
思 想原创的实现,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有容乃大的广 采博纳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讲,要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要在 深广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汩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还 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纳其他先进文化的精髓,惟其 如此,才能实现思想的原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 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文章仅就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谈一点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与汉字教育 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作 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承载了极其丰厚的文化信息,极具 文化学意义。
的确,作为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以它象形象意的独特品貌,使其更具备文化学意义,每 一个汉字,仿佛都是一个活化石,形象活泼地呈现出汉民族 文化心理,昭示着汉民族文化进程的轨迹。通过一个个静 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步入古人动态的历史文化圈。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首先表现为它袒呈了政治、宗教、道德、文化变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构成形态。 第一,文化变迁问题。
人类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 女权向父权过渡的时代,但这却是一个史无验证的时代,而 汉字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如“姓”字从女从 生,《说文解字》云:“姓,女之所生也。”
可见,所谓同姓,就 是同一女性祖先的人,甚至有人认为,“姓”就是女权时代 一个部族的族号,这说明女性曾经作为部落首领活跃在历 史舞台上。这一点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中也可得到证明。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都从“女”,如姬、姒、姜、嬴等,这些都证 明了女权时代的存在。从甲骨文中,我们还看到了女权的 消亡,男权的兴起。
在甲骨文中,称今王“王”,而称先王为 “毓”、“后”,从甲骨文字形看,二字都是生育的象形,这既 可以证明女权时代的存在,又说明了其没落的结果,因为, “先王”已是历史“陈迹”了。而“父”字,甲骨文像人手执杖 形,一副家庭主宰的形态。
在甲骨文中,从女的字除了用以 姓氏之外,大都含侮辱意,如妾、绥、奴、婪等,无不说明女权 的式微没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出,女性不仅 堕落为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已不被当作人看了。
金石文字 中,将“姓”字改写从人从女就是明证。另外,世界所有民 族,都经历了由渔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这一点也可以从汉 字中得到显现。
比如“田”在甲骨文中就有狩猎和田地两 义,这说明在殷商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农业文明季,那时候 的人们,还根据农业文明的特点,确定时空意识。如“年” 字,甲骨文从禾从人,字形示意是人背着禾,表示收获和收 成,《春秋》中所记载的“有年”、“大有年”用的正是此意。
而古代农耕,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一年只收成一 次,因此,古人便以禾黍的收获,确定了时间上“年”的意识; 再如“春”字,甲骨文字形从田从耒耜,表示耕作,被用以表 示时间概念。通过汉字的使用还可以看出,在农业文明的 国家里古人对农业的崇拜。
“社稷”本是土神谷神,为人所 祭祀,后用以称国家。从以上数例可以看出,文明变迁在文 字中的显示,如果我们在汉字教育中,注意到这种文化信 息,对于受教育者了解祖国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作 用。
第二,道德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求善为目的的伦 理文化,与西方的求真型文化不同,中国自古就注重道德的 教育与修养,以德立国,以德治国,强调忠恕仁孝,等等,并 建立了一套体制完备的道德伦理体系,旨在建立一种和谐 的群际关系,等等。
汉字也在一些侧面展示了这种独特的 文化形态,如“仁”字,从人从二,《礼记》、《孟子》中都云: “仁者,人也。”《论语》中云:“仁者,爱人。”
《说文解字》云: “仁,亲也。”段玉裁注云:“犹言尔我亲密之词。”
显然,“仁” 字的创制,是从人的本性入手,针对人类的群际关系而言, 体现了一种温情脉脉的群际关系的道德理想。另外,“善”、“美”、“和”、“恕”,等等,都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信 念。
其他诸如宗教问题、宗法文化问题,都可以在汉字中找 到清晰的踪迹。 二、汉字中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与汉字教育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还表现在缩影式地传导中国传统 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 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等,这种认知 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是先民“仰 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造字方 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所造的字是“物 象之本也”。
众所周。
7.汉字文化 论文
你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言文化热的影响下,汉字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一批中青年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研究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不容否认,这些研究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中多数是对某些个体字符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孤立描写,一些著作在具体操作时还经常出现种种失误,缺乏必要的科学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汉字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还十分贫乏,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汉字与文化关系的解说、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等,目前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因而,迅速进行理论建设,是当前汉字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 正确界定“汉字文化”的概念,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是汉字文化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目前,人们对于“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文化的某些特点,但总体的研究力度还不够,挖掘还不太深刻,概括也不太全面。
我们认为,界定“汉字文化”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眼。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
宏观的汉字文化是建立在微观的汉字文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在研究的步骤上,应从微观起步,逐步积累材料,总结规律,然后再上升到宏观的研究上。但微观的研究并不是对单个字符的孤立分析,而是要从整个汉字系统出发,着眼于宏观的背景,并以宏观的研究为最终目的。
无论是宏观的汉字文化研究,还是微观的汉字文化研究,都必须围绕汉字这个中心,要以汉字的自身因素为根本的出发点,而不能脱离汉字,把本不属于汉字的东西生拉硬扯进来。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必须首先了解“汉字”和“文化”各自的本质。
就汉字而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有声语言的不足。对此,清代陈澧曾做过精彩的描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1](P8)意义是抽象的,是感觉器官所不能感知的;声音是一纵即失的,只能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不能作用于视觉器官,它虽然能够成为意义的符号,但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却无法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而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在更加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需要,促成了文字符号的诞生。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以一种特殊的符形将汉语的意义和声音物化下来,从而扩大了汉语的交际功能。可见,汉字的最根本的功能是记录汉语,是否与汉语的词相对应,是判断某一符形是否为汉字的决定性条件。
汉语是各种社会文化的载体,汉字记录了汉语,因而也就与文化发生了联系。就文化而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成为难题,各家之说竟多达几百种。
有人认为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活动,有人认为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文化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我们比较倾向于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的说法。
他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根据这个定义,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应该是上下位的种属关系。
然而,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汉字这一结构成分必定要跟其他成分发生关系,所以“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中除汉字之外的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王宁先生曾作过明确的辩证:“‘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实际上属于文化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具体说,它是指汉字这种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
文化项之间是彼此有关系的,在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时,一般应取得一个核心项,而把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文化项看作是核心项的环境;也就是说,应把核心项置于其他文化项所组成的巨系统之中心,来探讨它在这个巨系统中的生存关系。如此说来,‘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就是以汉字作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2](P78)许多学者谈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时,总是笼统地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简单地对应起来,让人觉得汉字似乎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这种割裂“汉字”与“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汉字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既是各种文化项之一,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
它通过记录语言中词的方式,保存了词的意义所反映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同其他文化项之间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悠久历史与其跨时代性的特点,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价值,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
汉字与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二者之间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