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婚恋诗相关毕业论文
《诗经》中的爱情 【摘要】《诗经》在我国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史了,其中的婚恋诗对于今天的而我们来说依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或公子爱慕佳人,或佳人思念公子,或妇人遭丈夫抛弃,或婚姻受到父母阻拦等等。这些男女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在《诗经》中也诚挚的反映出来了,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关键词】 爱情 婚变 男女 在《诗经研究丛刊.第九期》中,王许林将《诗经》中的婚恋诗分为五种:“一见钟情”型、“忠贞不渝”型、“相思苦恋”型、“思妇哀怨”型、“棒打鸳鸯”型。这五个有趣的词语几乎概括了《诗经》中所有婚恋诗的类型。
通过学习后,在我看来,“一见钟情”型的多为男子思恋女子:“忠贞不渝”型的自然说的是女子对配偶或是对恋人的忠贞不渝;“相思苦恋”型的则包括《诗经》中出现的各阶层任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思妇哀怨”型的则多表现在思念男子和被男子抛弃后所发出的哀怨;“棒打鸳鸯”型的则是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了。 看了《诗经》中的《国风》,则会发现《国风》中多描写爱情和婚姻。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看了《诗经》中的《国风》,便对男女的感情充满憧憬。孔子当年给弟子们教授的内容也包括《诗经》。
可见《诗经》在社会的地位,后来的官学也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这就更加促进了《诗经》在大众中的传播。 我觉得《国风》中关于描写婚恋的诗,大多采用了“兴”的手法,比如说像《关雎》,开头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河畔的水鸟,再言及心上人。
在《汉广》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先说到南方有高大的树木,没有福分在下面休息。再说到汉水有“游女”,却追求不到。
不仅仅是这两首当中采用“起兴”的手法,在《蒹葭》、《野有死麕》、《邶风·燕燕》、《子衿》、《鹊巢》、《草虫》等等。这种手法在今天的歌曲中也用得很多,尤其是在“信天游”中用的较广泛。
不自觉的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太阳下上明早依旧爬上来,鸟儿飞去明年依旧会回来,我的青春一去不会来”。这句歌词是不是跟《诗经》中广泛用的“起兴”手法一样呢? 在我看来《诗经》中婚恋诗就是两大种:恋爱诗和婚姻诗。
恋爱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单相思,自然包括男子单思女子和女子单思男子。二是相互思念并爱恋。
第三类应该归于未婚男女初试云雨一类了。婚姻诗则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生活幸福、甜蜜恩爱型。
二是婚姻受阻型。三是婚姻受挫型,而婚姻受挫又可以划分为“单纯的怨妇”和“刚强自爱”型的。
下面对以上分类做出具体的说明和阐述。 一、恋爱之苦涩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位于《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被世人传唱了两千五百多年后依然广泛的被男子们用来抒发对女子的爱慕,尤其是那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几乎都会这么一句。可见《关雎》比周杰伦的歌曲流行程度还要广! 《关雎》中的男子,据学者们推测应该是贵族青年男子,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可以看出来了。
在寻常百姓家是不会有这么好的乐器的。而《汉广》中的男子则不同,他应该是一个农家子弟了,“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言秣其马”等,这些都是只有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才会做的事情。
可见男子爱慕女子也是有等级差别的,贵族中的男子则可以想尽一切自己能用到的手段来取悦自己的心上人,而出身低贱的男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就是“求不可得”。身世的差别就导致爱情的差距。
另外,还有一首诗也很美,因为它描写的风景很有情趣,那就是《蒹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用“蒹葭苍苍”四字反复吟唱,回返往复,韵味极深,加之其写到的“白露”、“水中央”、“水中湄”、“水中汜”的景象和地点,都像画面一样,不禁让人想到了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我记得还是在初三的时候翻阅父亲的书柜时偶然发现的,从来不爱多看书的我尽然坐下来把那本书看完了,可能当时的我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有懵懵懂懂的感觉,所以才会有兴趣把那本书读完。
《蒹葭》这首诗也是在初三的时候学的,在看《在水一方》的时候我自然地想起了《蒹葭》,因为这两篇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相似的就要数对河流的景物描写了,也许琼瑶老师就是看完《蒹葭》后才有了《在水一方》这么一部作品的。 古人说过,男子思女子多在秋季,秋季万物凋零,多阴,而男子属阳,因此秋季多为男子思恋女子;而女子思君则多在春季。
《蒹葭》中描写的“白露”应该是秋天来临的标志吧!我想《蒹葭》是否与古人对男子怀人的说法相一致呢?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 读到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高一时候我们班一个男生给我写的“情书”,第一句就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是由于我才疏学浅,只知道曹操曾经作诗的时候引用过这两句,不知其真实含。
2.有关诗歌的论文(600~800字)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 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 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 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
这种穿透 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 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 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 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 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 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 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 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
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 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 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 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 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 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 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 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 式。
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 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 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 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 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 真性。
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 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 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 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 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 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 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 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 可能。
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 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 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 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 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 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
我以 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 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 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 个时空状态停滞了。 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 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 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 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
接 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 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 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 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 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 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 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3.国家图书馆馆长是谁
詹福瑞 国家图书馆馆长 男,满族,1953年11月出生。
河北秦皇岛市青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基本简历 1975年10月—1978年09月河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 1978年09月—1986年09月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6年09月—1991年05月河北大学古籍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91年07月—1993年04月河北大学古籍所任讲师、副教授, 1993年05月—1996年04月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副主任、主任, 1996年04月—1999年08月河北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8年08月—2004年03月河北大学党委书记, 2004年03月—2005年01月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主持日常工作), 2005年01月—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馆长。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副会长, 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文史组副组长, 河北省文学会副会长等职。
履历: 1961年举家迁黑龙江省肇东县昌五镇金安村,初小毕业,随母亲又回到原籍。1966年高小毕业,文化大革命兴起,辍学近一年。
1973年在双山子高中毕业,回村劳动。父母都是农民,大字不识,没有可以引为自骄的家学渊源。
上中学时,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学工、学农,就是学文化少。但生性喜读书,小学四年级即读完《烈火金刚》等小说。
后虽遇文化大革命之劫,但淘书民间,时有所获,中学时,家中几成图书集散之地。读完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王力《古代汉语》,且涉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及巴金等作品。
尤喜唐诗、宋词和陶诗,山中打柴,休憩松间,闻远村鸡鸣狗吠之声,于陶诗境界时有会意焉。 1970年尝试写诗,并有多首发表。
与同乡爱好文学的知青创办《幼苗》杂志,得到县文化馆支持,但只印了四期即被迫停印,因此而受牵连,不得入党。但几首小诗似也帮了大忙,决定了一生。
因此而参加了承德地区文化局主办之创作会,评为承德地区优秀通讯报导员,也因此被推荐上河北大学中文系即荣幸地当上了工农兵学员。1975年入学,1978年毕业。
上学期间,埋头苦读,系里闻名。有诗多首发表于《河北文艺》、《天津文艺》。
毕业后留校,讲授《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学之余,继续从事创作,在《长城》、《河北文学》、《青年诗人》、《朔方》等刊发表诗与散文50余篇。
高校恢复评定职称制度,因出身工农兵学员,不得与评讲师。恰河北省文联欲调入,因系里不放而未果,始下决心考研究生。
1986年考取河北大学詹锳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以学习成绩优异,获准提前毕业,经考试合格,转为博士研究生。
1991年5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南朝诗歌思潮》,论文经范宁、王达津、王运熙、陈贻州、罗宗强、傅璇棕等先生评议,认为此论文"从政局的变化、士人的心态的变化和社 会思潮诸方面,探讨诗歌思潮的演变,在对诗歌思潮的把握与论证上都比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有关论述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论文1995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获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毕业后留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调中文系任副主任。
从1996年读研究生到天津,1994年调中文系回保定,这八年间除完成研究生课程和博士论文外,主要从詹锳师完成李白全集整理工作,合作成果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李白诗选译》,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巴蜀书社出版。 1995年任中文系主任,1996年评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同年出任河北大学副校长,兼出版社社长,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
1999年任河北大学党委书记。1997年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98年聘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评审组中文学科组成员,1997年聘为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选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1999年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2000年选为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自拟为政之原则:清廉公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我评价:尚可。
若见友人可诵唐人诗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庶务日多,读书日少,成果渐疏,羞见故人,更无可告詹锳师在天之灵。
八十年代后期即有兴趣于《文心雕龙》及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研究,1994年后,精力更为集中,1997年出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此书出版后,引起一定反响,先后获中国图书奖,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另有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成果结集为《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李白研究由詹锳师引领入门,愧无建树。
非不为也,实无能也。也想走一条自己的路子,研究李白诗,入窥布衣李白之心态,虽有《李白的英雄意识》、《李白诗歌的孤独意识》、《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李白诗歌的自然意识》发表,但尚未引起太大的反响。
虽如此,还将走下去,相信鲁迅的话,走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诗歌研究毕业论文(婚恋诗相关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