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
做为人来说,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失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那不就是不阻断万物的繁殖生长?不就是“利而不害”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圣人的有为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当然是与人不争了。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帛书本作“人之道为而不争”,此从通行本。
老子在这方面总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争的,天道只是有利于万物,从来不和其他东西争。人应该取法于天道,取法于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争,圣人不争,那么人们也应当在竞争中学会“不争”。
拓展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2.谁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以法学毕业论文为例:格式及写作方法如下 这虽是一篇介绍写法学毕业论文的文章,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所以,它在文中提出的关于写法学毕业论文的几点要求,同样适用于其它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
一、法学毕业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认真撰写法学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法学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
详言之,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法学中的理论问题和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研究,并能明确、恰当、充分地表述研究的成果,开始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某一专门学术问题的方法,锻炼撰写论文以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写法学毕业论文,就是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将来写什么都可以。
撰写法学毕业论文的要求有三个方面: (1)从理论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确定法学毕业论文题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法学毕业论文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和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力求有自己的新见解,材料要充实,坚决反对大段摘抄、整篇抄袭、请人代写等不良现象。
(3)论文要能系统地阐明法学毕业论文题目所包括的主要问题,并力求做到概念明确、文理通顺、逻辑严谨、结论合理,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学术思想。二、法学毕业论文题目和论证角度 首先,确定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如法律专业有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国际私法等多门课程。这就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会和知识背景确定了大的方向后,还要确定具体的方向。
虽然法学毕业论文论述的只是某一基本问题的一点,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其次,选择具体的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应该是本学科中带有基本性质的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大题目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小题目能做出大文章,容易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法学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一)搜集材料 所谓准备,主要就是充分占有资料,研究、参考他人的看法。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
读的书看的论文很少,知识贫乏,是没法写论文和提出新的见解来的。 如何搜集资料?可以围绕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和具体题目,去图书馆、书店,查找有关的专著、论文集、主要法学期刊以及最近几年的统编教材,也可以在网上搜索、查找法学论文。
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二)提炼材料,确定论证的主题和方法 在提炼材料的过程中,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已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
二是不同意别人的见解,可以展开争论,但必须注意忠实地引用原文,说明自己的理由。 三是受了别人的启发,在别人见解的基础上产生新见解,或者别人没有讲到,自已有见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创见。
论文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对这个法律问题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
主题应力求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正确,符合法理和客观规律。 二要新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人云亦云。
三要直白,不要隐讳。法学毕业论文的主题越直白明确越好,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一看就懂,不能让读者云山雾罩,看后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四是主题要贯彻始终,在文章中不能改变,应围绕中心和基本观点去写。 五是主题要简明,理论要深厚。
论证方法是说明主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法学毕业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是立论,即确立文章的基本论点,围绕这个主题,全面阐述它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适用性。
有时,也适当运用驳论的方法,如针对某个问题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它们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具体的论述方法来看,一般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三)法学毕业论文提纲 拟写法学毕业论文提纲的主要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构建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论文定稿后,修正或保留的提纲就变成了目录。
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把材料组织成一个理论系统,而不是毫无层次、毫无逻辑联系地罗列和堆砌在一起。四、法学毕业论文的初稿 (一)运用逻辑思维写学术论文,逻辑上有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
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依靠逻辑思维所产生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已的新观点,写出自己的法学毕业论文,就不会只是停留于抄录他人现成的观点和材料。
(二)主题突出,论点鲜明 (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五)文字表述清楚准确、简练流畅五、法学毕业论文格式和规范要求(一)法学毕业论文格式 打。
3.为什么说明心见性就是一心不乱
净空法师---海贤老和尚确确实实是证得净宗理一心不乱。
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这个境界。
诸佛都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用什么方法?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他不认识字,一生过得非常辛苦。
二十岁,他们一家都学佛,都信佛,母亲跟他商量,劝他出家。
他的禀性老实、听话、真干,人非常厚道、诚实、恭敬,虽然没有念过书,是个孝子,接受妈妈的劝告。妈妈也是从小就吃素。
出家之后,他的师父传戒,法名叫传戒,传戒和尚看到这个小孩诚实、听话、聪明、勤奋,这种人不好找,为什么?具足这个条件好教,这人肯定能成就。所以给他剃度,就教他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
他听话,这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二十岁师父教他的,他就开始念,一百一十二岁往生,念了九十二年。九十二年叫不拐弯,不拐弯是什么意思?没有掺杂,没有改变,真的一句佛号念到底。
念到什么境界?这个碟是他的徒弟印志法师送到香港来给我,我看了三十几遍,大概半个月的样子,看了三十遍,我看出来了,他确确实实是证得净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同等的境界;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示现的是这个境界。
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头听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说出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他的论文,毕业论文。第一句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他证得了;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四句,「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大定,自性本定,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末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忍和尚听了之后,行了,不必讲了,你毕业了,衣钵就传给他。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是什么样子,这五句话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贤公老和尚也达到这个境界。你要问他什么时候达到的?他一生没跟人说,往生也没说。
我昨天看到一张最近传来的盘片,前面所看的漏掉了几句,这个片子里头补上了,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老和尚自己说,我年岁大了,一百多岁,住在这个世间很麻烦,麻烦别人,不好,他要往生,对这个世间一点牵挂都没有了,放得干干净净。
所以他说,我的灵魂到极乐世界成就了,也讲到他的成就将来会传遍全世界,有这么几句话。这是现在我们在盘片上没看到的,应该是他给一些居士们讲的,人家把它录下来了,还记了有日期,现在把这个补进去,我们会把它传到全世界。
所以我劝大家,这个碟要把它当作《无量寿经》来看待,一天看三遍,念一万声佛号,一年就一千遍,三百多万声佛号,这个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够了,就成功了。 关键在放得下,如果还有牵挂放不下的去不了,要真放下。
成佛是大事,这老和尚常说,其它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六道、十法界都是一场梦。《金刚经》上讲得好,真话,不是假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记住《金刚经》上这句话,六根在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你就把这首偈回味回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五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