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解决《独立审计准则》的问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第 6 页 共 12 页 (一)政策制定部门的政策疏漏形成的风险 政策制定部门制定的会计政策,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构成公司生成财务信息的重要依据,是否公开透明,层次分明和易于操作,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同时构成了会计事务所的主要审计风险。
生成财务信息直接相关的政策包括会计规范、审计规范和信息规范。会计规范公司编制报表的依据;审计规范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报表的依据;信息披露规范是公司编制信息披露内容的依据。
上述规范构成了公司生成财务信息的重要法规依据。不同政策制定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了与生成财务信息有关的规范,但由于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致使某些规范之间缺乏衔接,由于没有必要的配套措施,甚至相互矛盾,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而审计准则内容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运用的难度,无疑将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风险。 (二) 监管机构的不力监管形成的风险 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证合法运营。
迄今为止,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证券法》虽然已经出台并实施,但有些规范仍然采用“试行”、“暂行办法”的形式,明显带有过渡色彩;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仍不规范。根据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规定,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从1998年起执行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几个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解答》等有关条件,使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得以加强,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惯例不断接轨的原则,但随着证券市场的扩大,现行会计制度中有些规定仍有些滞后。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尚处初期,在许多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在监管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对个别上市公司的处罚存在宽严不一的做法。
二是虽然每年查处大量违规案件,但违规的具体事实,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处罚的具体依据不对外公开,警示作用不大。同时,监管机构信息反馈滞后,法规漏洞有机可乘,监管人员素质低,处罚多在事后,事前、事中监管缺乏力度,对参与造假有关部门没有有效的约束。
这些问题往往造成巨大损失,却由会计事务所承担大部分责任。 (三)客户方面的不清晰代理关系形成的风险 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关系存在三个主体,即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
委托人是财产拥有者,被审计人是受托管理财产的代理人,审计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实施审计的监督主体。其中,委托人与被审计人的身份应是分离的、明确的,委托人对被审计人监督、控制的欲望是坚实的,委托人与被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第 7 页 共 12 页 计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表现。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委托人就需要审计人的鉴证功能,并且为这种鉴证功能提供条件。只有构成审计法律关系的三个利益主体各自独立时,才能保证独立审计的鉴证功能。
但是,由于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甚至委托人虚置,代理人代行委托人的职能,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制约关系几乎不存在,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主体的平衡关系。在我国,就上市公司而言,审计关系的失衡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导致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的现实造成了所有者终极代表人的缺位,在部分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董事会人员组成中以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因此没有适当的权利制衡,使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二为一,“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
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名义上是所有者委托,实质上与事务所签订审计合约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当注册会计师揭露客户的舞弊行为而要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很可能屈从于上市公司,从而存在较大风险。
(四)会计事务所方面自我管理的问题 1、职业道德 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低下。注册会计师未能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执业目标,单纯追求其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与客户存在利害关系,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审计人员根据个人感情、推测或偏见执行业务、表达意见,缺少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2、审计方法 独立审计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关注的重点的差错风险,对舞弊风险、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风险则关注较少,而现行审计模式还是建立在制度基础审计之上的,尚未有完整的方法体系来防范和化解因舞弊、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现代独立审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肯定把握所抽取的样本总有差错存在的可能性,即审计人员是用检查一部分事项取得的证据来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
从理论上讲,抽样所。
2.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会有不及格不通过的情况吗
有的。
盲审办法
1、参加双盲评审的研究生:博士生100%,每人送审三份。硕士生(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按当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人数的3~5%,每人送审二份。
2、研究生部根据每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科、专业研究生分布情况制定出盲审方案,并交分管校长审批。
3、研究生部根据盲审方案,抽出需进行论文盲审的研究生名单,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名单核对无误后,将盲审论文的信息通知本人及学科所属学院。
4、被抽出参加盲审的研究生应在接到通知的二天内,按规定格式制作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姓名),硕士生论文一式二份,博士生论文一式三份,报送研究生处。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
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
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盲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3.毕业论文不合格怎么办
毕业论文不合格,一般院校还会给第二次机会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
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
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毕业论文成绩可以采用五级记分制评定,由校答辩委员会根据各系答辩小组的评分,最终确定评分等级。
以下是一种示例:优秀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5%以内,优良比例不超过65%。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4、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 5、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内审不通过(如何解决《独立审计准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