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一篇以“民以食为天”的论文字数2000
民以食为天。
食物是人体营养最主要、最重要的来源,是维持生命之树的物质基础。每天进口的食物,不但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决定着我们一生的健康。
现代社会,人人都懂健康是金的道理,但健康并不是富足生活的伴生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来的,而是科学生活的伴生物,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吃得好,并不表示摄取到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并不意味着健康;无缘山珍海味,每日以五谷杂粮为食者未必就营养不良。
所以,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必须了解食物方面的知识。 科学研究证实:食物能够影响细胞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例如,科学家现在确信,他们已经明白何以血液中的胆固醇对动脉非常危险,并且知道该如何摄食以避免这种危险。 再者,假如患有某种发炎性疾病,如关节炎或哮喘病,吃鱼油会减轻不适,而吃玉米油则会加重症状。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许多人对某些食物的过敏反应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 据调查,在美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某种方式的食物疗法来代替正统的医学治疗,其中又以饮食疗法最为安全与便宜。
它不仅能使病人少受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同时也能减少庞大的医疗费用。据美国医学学会的一篇报告指出,以麦麸代替某种降低胆固醇的药,可以减少病人 80%的买药钱,而且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古人认为,许多食物同时也是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而且食物的副作用小,药物的副作用大。
在日本,历来就认为食品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而在欧洲,药与食品的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然而,大部分的人对所吃的食物知之甚少,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饮食本来是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却对它不太留意:究竟我们把什么东西放进了嘴里 ?还没弄清楚吃下去的究竟是脂肪、淀粉还是纤维素,就囫囵吞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可以说,饮食是人们惟一可以完全控制的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你不能控制你周围的环境,如噪音及空气污染等因素,却可以决定要不要吃某种食物。
本书站在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视角上,收录了近 500种常见的动植物食品、饮品及制品,通过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学两个途径,以公正、亲切的态度,科学详尽地阐述各种食物的营养保健功能,并在实际操作方面给予指导,从而帮助人们把健康知识融入日常饮食中。
2.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
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
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
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
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
3.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这是我的论文,论文的提纲有:一、
一、功能性食品的概念-------------10000字左右 二、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现状--------2500字左右(分开几个国家 写作为二级提纲)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国的措施(可以写各国的问题,也可以写全部集合)--2500字 四、发展趋势-----------分析行内走向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和市场动态 --------2000字 五、结论,-----------1000字(总结策略和展望) 不就8000字了吗?需要10000字以上再继续深入。
4.急求一篇关于功能性食品论文,字数不用太多2000就行,有的速度拿来
功能性食品 ——真菌多糖 这学期选了功能性食品这门课程,主要原因就是想了解一些适合癌症患者的一些食品,预防也好,保健也好。
因为我最亲的人我的爸爸,年初确诊为结肠癌中晚期。这无疑是晴天霹雳,但我现在能帮上什么呢?我只能做我可以做的吧,在这多多少少学点什么,让父亲注意自己的饮食,望其早日康复。
在课堂上,我确实了解不少关于肠癌的知识,知道了一些会引发肠癌的因素,如遗传、饮食,和一些预防肠癌的食品。我还特地咨询了郑老师,了解了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知道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保健品,例如灵芝,破壁灵芝孢子粉等。
所以这次,我特地找来了一些关于真菌多糖的资料,以了解它更多的作用。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天然大分子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
多糖具有合成高分子所没有的特殊生物活性, 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 真菌多糖是指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 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 调节细胞生长、衰老的一类活性多糖。
真菌多糖分结构多糖和活性多糖。真菌细胞壁中往往含有几丁质, 为一类聚氨基葡萄糖, 属于结构多糖; 另一类活性多糖是由真菌菌丝体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
真菌多糖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且无毒副作用,是目前最有开发前途的保健食品和药物新资源。有许多真菌多糖被用作保健食品的功能添加剂。
多种真菌多糖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 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症和肿瘤的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近20 年来,已有大量关于真菌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突变、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辐照和抗溃疡等方面。
一、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真菌多糖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一些真菌多糖对肿瘤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活性,在体外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动物细胞无杀伤作用,这是真菌多糖与其它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相比具优势的地方之一。姜自彬等在显微镜下观察到S180腹水瘤细胞在糙皮侧耳多糖的作用下,细胞逐渐膨胀,细胞膜上形成一些小泡状凸起,在1h 内完全破碎,而糙皮侧耳多糖对脾、肝脏、肾、胸腺等细胞没有作用,细胞完好无损。
四甲基偶氮唑盐(MTT) 法检测结果发现,银耳多糖和香菇多糖对S180 和K562肿瘤细胞均无细胞毒活性,而茯苓多糖对这两种细胞株有强烈的细胞毒活性,半抑制浓( IC50)1.50mgPmL 。进一步将茯苓多糖分离纯化得到组分PVC ,发现其细胞毒活性更强,在15mgPmL 时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掺入3 H2胸腺嘧啶核苷(3 H2TdR) 培养24h~96h 后,对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88. 2 %和98. 0 %。
云芝多糖在体外对吉田肉瘤AH2B、腹水肝癌、艾氏腹水癌、白血病L1250 、肉瘤S180 和白血病P368 等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茯苓多糖可提高细胞膜唾液酸的含量,降低磷脂含量,改变细胞膜中性酯的脂肪酸组成,这说明茯苓多糖是通过改变细胞膜生化特性,影响肿瘤细胞新陈代谢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真菌多糖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诸多药理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真菌多糖具有体内抗肿瘤作用。云芝多糖对小鼠移植性S180 肉瘤有明显抑制作用,10mgPkg 腹腔给药抑瘤率达60 %~70 %;对Sc242 中原福岗肉瘤和肺癌27423 及多种实验动物实体型肿瘤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口服云芝胞内多糖10mgPkg ,对小鼠S180 和H22的抑瘤率分别为30 %和47 %。腹腔注射从人工培养的灵芝子实体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F102a 和F102b 对小鼠S180 的抑制率分别为50. 0 %和61. 8 % ,可明显延长小鼠生存期。
香菇多糖对实体瘤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每只腹水型S180 和H22 小鼠腹腔4.35mgPkg香菇多糖,抑瘤率分别为47 %和40 % ,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分别延长8d 和10d。
对脑瘤(B22 ) 小鼠腹腔注射6. 6mgPkg 的香菇多糖10d ,抑瘤率为42 % ,而对已接种肝癌(Hep) 小鼠腹腔注射5mgPkg 的香菇多糖10d ,抑瘤率为43 % 。马占好等的研究表明,香菇多糖对腹水型S180 和H22的抑制率分别为43 %和47 % ,t 检验结果显示抑瘤作用非常显著,P 值分别小于0. 0025 和0. 001。
猪苓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 有明显抑制作用,瘤体抑制率为50 %~70 % ,瘤重抑制率在30 %以上, P < 0. 05 。剂量为20mgPkg 时,猪苓多糖对肉瘤S180 的抑制作用较云芝多糖大且稳定。
不同剂量的猪苓多糖与顺铂合用,能提高顺铂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Lewis 肺癌和H22 肝癌三种瘤株的抑制率,与单独使用顺铂相比差异显著,P < 0. 05~0. 01 。猪苓多糖与白细胞介素22 ( IL22) 协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成为具有较高杀伤肿瘤活性的细胞,培养体系的总杀伤单位明显高于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 细胞) 。
茯苓多糖腹腔给药可明显抑制小鼠移植性S180 肉瘤的生长。动物实验证明,茯苓多糖与环磷酰胺、52氟脲嘧啶(52Fu) 、争光霉素和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合用,对抑制移植性S180 肉瘤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S180 的抑制率可达96. 68 %。
临床上单独使用茯苓多糖或与放疗、化疗及手术配合使用,对鼻咽癌、胃癌、。
5.急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关于中国饮食文化,食品营养添加剂,酒等有关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
6.急求一篇3000字的中国饮食文化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7.黎黍匀关于民族健康产品论文谁有
[论文]我国民族健康产品发展对策 作者 黎黍匀 古秋娥【摘要】 我国民族健康产品在市场开发方面,具有潜力大、容量大的特点。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健康产品得不到有效开发。存在着定位模糊、缺乏理论、营销落后、规模小、低水平生产等问题。
民族健康产品要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应该突出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减少盲目模仿的行为、建立有效的科学营销模式、借助专家资源发掘产品特色功能等特点,如此才能使民族健康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造福于社会。【关键词】民族 健康 产品 发展 对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养生文化。
优秀的养生文化孕育出各种风格各异、用途多样的养生产品。这些产品原料有的来自食物,有的来自药材,有的是二者兼具。
它们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具有较长久的使用历史,多数呈现出原生态的特征。随着世界各国养生产业的扩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健康产品正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消费者的青睐。
一般认为,民族健康产品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以大自然中的草药或天然食材为制作原料,达到调节亚健康、辅助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保健类产品。如藏、蒙、维吾尔、傣、彝、朝、哈萨克、瑶、壮等医学体系,都包含有丰富的健康食疗方案和产品。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职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健康意识和知识的普遍缺乏,导致慢性病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疾病死亡的首位疾病种类,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真正符合健康标准的人群只占5%,有约20%的人群是需要诊治的病人,其余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21世纪中国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全球性出现的健康危机,催生了的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健康市场顺应时代的需求而迅速形成,养生产品需求增速,不同类型的健康产品也陆续进入市场。
民族健康产品也是健康产业中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一、民族健康产品的需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日益提高,居民消费力的提升,健康产业的市场发展迅速。
民族健康产品在健康产业市场中,具有极大的优势。民族健康产品具有天然特性、历史特性、防治未病特性,这是区别于现代技术生产的健康产品的地方。
推广和扩大民族健康产品的市场,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养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民族品牌的建立和升值。1、民族健康产品具有观念优势。
来自国家公众营养机构的信息显示,全球65亿人口中,有40多亿人接受民族医药,反映出民族医药的强大生命力。西方国家尤其重视研究我国中医药、保健食品的领域,以弥补单纯医学手段的缺陷;也反映出食品、中医药、西医相结合,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历史发展必然。
2004年来自健康咨询机构的报告显示,西方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选择,已经开始从“人工生产”转变为“回归自然”的趋势。而民族健康产品具有来源自然、制作天然的优势,符合市场消费者的观念趋势。
2、民族健康产品市场潜力大。据调查显示,2001年至2004年,全球营养产业市场销售额均达到1500亿美元以上。
而2003年中国的市场销售额达到69.4亿美元,占全球营养产业份额的4%,增速达到了14.8%。到2004年,根据中国保健协会对保健食品终端市场进行的调查统计,我国功能食品产业规模约为300-350亿元,在市场销售的规范品种为1917种。
功能食品是以其含有功能成分为特性的产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特性,因此,在我国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概念是一致的。民族健康产品与功能食品接近,符合相关规定,适合于保健产品市场流通,对于刚起步的民族健康产品而言,具有发展潜力大、市场容量大的优势。
3、民族健康产品的文化优势。我国历来就有防治“未病”的优良传统,当代社会提倡为社会健康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重视“未病”的防治。
《黄帝内经》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法, 认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元朝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到:“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现代营养学家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的口号。
这些观念都是一脉相承,以预防为主的。民族健康产品正是这些防治“未病”观念下而诞生的产物,提倡少疾、安康、多寿的观念,并经过数千年、数百年的实践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文化特色,符合国内外市场的诉求特点,不需要从新创造附加在产品上的文化解说,更容易建立市场和打造品牌。
这是当代科技生产类的健康产品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如果能够将各民族的养生文化详细整理,挖掘深层特征,将有利于其文化优势的突出,促进市场的开发。
二、民族健康产品的发展问题民族健康产品一方面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存在开发和推广的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民族健康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涉及到政策、观念、市场、思维、管理、营销等方面。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民族健康产品在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占有份额极。
8.保健食品论文
1 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广义而言,是指组成人们通常所吃的膳食以外的一些非传统食品或其成分。
消费者希望通过食用这些保健食品来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生理功能,乃至预防疾病。关于保健食品的定义至今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说法,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保健食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我国卫生部1996年3?5日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第二条规定,"本方法所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而美国至今尚无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官方定义,就其含义而言,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涉及人们所熟悉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又包括草药或其他植物中的非营养素成分。因此,人们在美国的保健食品商店中常可看到一些将营养素和草药成分合在一起的产品。
如在一个包装中有5个不同的胶囊,分别为维生素、b-胡萝卜素、大蒜油、银杏叶提取物和人参提取物。 2 美国的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1994)美国没有颁布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管理的专项法律或法规。
所有的食品都按照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来管理。该法规定一般食品及成分均不得申称有特殊功能;当然有些保健功能在具有充分科学证据和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是可以在标签上标示的,如叶酸可预防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钙可预防骨质疏松症,但不允许申称有诊断或治疗疾病的功效。
为了明确对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政策,美国国会于1994年10月25日通过一项《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⑴美国国会认识到:增进美国国民的健康状况是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营养的重要性和膳食补充物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面的效益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报道;摄入某些营养素和膳食补充物与预防某些慢性疾病 (如癌症、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症) 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认为在严格防止不安全或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的同时,不应采取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对优质产品的上市制造障碍;本法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获得安全的膳食补充物的权益。
⑵膳食补充物的定义: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草药或植物、氨基酸,人们用来增加总的膳食摄入量的膳食物质,以及以浓缩物、代谢物、成分或提取物形式出现的以上各种补充物的混合物;不作为传统的食物,也不作为一餐或膳食的唯一内容;标示为膳食补充物;不包括食品添加剂;其形式可包括粉末、软胶 (囊) 和胶囊。 ⑶必须要保证安全,但不规定需要向FDA送审哪些安全性资料。
⑷不得申称有哪些保健功能,但某些已有充分科学证据的营养成分例外。 ⑸必须明确标示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
⑹1994年10月15日以前未曾在美国上市的膳食成分称为"新膳食成分",需要向美国FDA提出申请 (包括安全性资料和用途),FDA将在收到申请后180天内作出审批决定。 ⑺生产过程必须按照GMP的要求。
⑻将建立一个"膳食补充物标签委员会", 以向政府当局提出关于膳食补充物标示的要求。 ⑼在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内设立一个"膳食补充物办公室"来探讨膳食补充物在保健方面的作用,以及促进膳食补充物的保健和防病作用的科学研究。
3 中国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在1995年10 月30日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以前,保健食品没有纳入法制管理,试行的《食品卫生法》只规定"食品不得加入药物",卫生部颁布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不允许申称有功能作用。但实际上,我国市场上保健食品品种繁多,申称的功能五花八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选择适合于自已身体需要的合格、对路产品。
为了扭转这种失控局面,正式的《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产品及说明书必须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以及"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有害于人体健康,其产品说明书内容必须真实,该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说明书相一致,不得有虚假"。 为了实施《食品卫生法》的这些条款,卫生部于1996年3月15日颁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并于1996年4月发出了"认真贯彻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如下: ⑴任何申称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在生产和上市前得到卫生部的批准;进口保健食品也要经卫生部批准。
⑵保健食品的审批要求是:安全、有明确和稳定的保健功能,配方有科学依据,以及标签说明书和广告不得宣传疗效作用。 ⑶保健食品的生产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卫生要求,未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的企业不得生产保健食品。
⑷此管理办法将自1996年6月1日生效。卫生部在4月的通知中指出,自1996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为企业自我整顿和申报阶段,在此期间向当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初审,初审合格者由卫生部组织评审和发证。
自1997年1月1日至3月31日卫生部将全面检查保健食品市场,在1997年3月31日后不再允许有未经审批或尚未申请审批的保健食品的生产经营。 ⑸为了贯彻《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卫生部将逐。
9.关于食品的毕业论文
食物经过油炸后,改进了其色、香、味,引人食欲。
春卷、油条、油馓子、炸鱼、炸虾等,都是饭店、餐厅、食堂甚至家庭餐桌上的常备菜。大排档、夜市上更少不了支上油锅,鱼、肉、豆腐、土豆、苹果、香蕉都可入锅一炸。
但是从营养方面来看,不宜长期过多食用油炸类食品。油炸类食品不但营养价值很低,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油炸就是食品在沸油中受高热的作用而熟,所用油温通常为150-300℃之间,在这样的高温下,营养素很快就被破坏。维生素C几乎完全消失,维生素B2和尼克酸损失大半,油脂中的必需脂肪酸大量损失,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大大下降。
油炸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原来食品相比不及原先的1/3,但是,营养价值的损失只是油炸食品危害的一小部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于其中存在的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威胁的有毒有害物质。 多环芳烃类韧质: 油炸食品经高温油炸加工而成,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其代表即3,4-苯并芘。
食用油在高温作用下产生的油烟中就含有3,4-苯并芘类物质。食物经油炸后,在浓油烟的环境下停留时间过久,或油炸食物所用油因长期不更换,易被3,4-苯并芘污染,用这样的油炸制食物,长期食用对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
苯并芘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易导致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既污染大气,又危害人体健康。曾有实验表明,将苯并芘涂在兔子的耳朵上,40天后此位置上便长出了肿瘤。
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苯并芘含量每增加1%,肺癌的死亡率即上升5%。而经常食用被苯并芘污染的油炸、烧烤类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蓄积,增加患恶性肿瘤的危险。
丙烯酰胺类物质: 研究表明,淀粉含量较高的食品,如土豆、饼干、面包和麦片等,在经过煎、炸、烤等高温(120℃)处理后,容易产生一种致癌性物质——丙烯酰胺,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含量也随之增高。丙烯酰胺是人体的可能致癌物。
流行病学观察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在包括炸薯条在内的多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大量丙烯酰胺,如1000克炸薯条丙烯酰胺含量约为400微克,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示每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丙烯酰胺量不应超过1微克。
另外,油脂在高温下煎炸10分钟之后,便可发生明显的变化,颜色变深,黏度增加,产生烟雾和气泡等。这说明油已经变质,不宜再使用了。
反复使用的油,其营养物质遭到彻底破坏,脂肪酸发生热裂解、热氧化、热聚合,会产生正烷烃、单烯烃、酚类、酮类及其它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动物试验表明,多次使用的食用油会缩短果蝇30%以上的寿命,并可升高果蝇的不育率,且有明显的致癌性。
要避免油炸类食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最重要的是改进食物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 改变以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油炸食品热量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及癌症。油炸食品要严格控制油温,最好控制在150℃左右,火不要烧得过旺。
如油温超过200℃,则煎炸时间不要超过2分钟;油炸食品一次不可多食,也不宜经常食用;不要把煎炸的食品长时间放在阳光下曝晒,曝晒时间越长,食品中的致癌物质就越多;煎炸食品一次不能烹调完的,也不宜久贮,应及时处理。 多吃蔬菜和水果。
专家最近发现,在制作油炸制品的过程中,使用类黄酮可大大减少丙烯酸胺的形成。他们在炸薯条时添加了少量的类黄酮,结果发现,油炸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酸胺减少了50%。
类黄酮广泛分布于各种黄绿色蔬菜和水果中。 近年来,西方等发达国家已出现了减少摄入煎炸食品的趋势。
但在我国,煎炸食品的品种及食用量却均有明显增加。鉴于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油炸食品还是以少吃为宜。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民族珍宝与功能食品开发毕业论文(要一篇以“民以食为天”的论文字数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