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暴风雨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乐曲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
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
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
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
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
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
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
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 d 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
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
慢板由温暖的bB 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
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
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
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 8 拍的16 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
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
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 D 上,结束了第三乐章,
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2.贝多芬<<黎明>>和<<暴风雨>>详细的分析资料
贝多芬对历史、哲学、文学都有研究,还醉心于古代神话。
他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诗歌和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人的作品;他还入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阅读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以后,创作了著名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作品第57号)和《暴风雨奏鸣曲》(作品第31号)。
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安东·申德勒曾经问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是“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1611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用诗写成的遗嘱,他在《暴风雨》中表达了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愿。同时,贝多芬在创作《暴风雨奏鸣曲》时,正是他听觉衰退、精神危机的时刻,他在几个月后写的“海里根士脱遗嘱”中说自己“六年以来我的身体何等恶劣······可是我不能对人说:‘大声些,我是聋子’······这感官在我是应该特别比别人优越······我不致自杀是因为艺术留住了我。
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与坎坷命运作不屈斗争的,贝多芬自己的命运与之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创作如此伟大的《暴风雨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C大调,OP.53,作于1803-1804年,因献给华伦斯坦伯爵而命名,也有称这首曲名为《黎明》的。包括两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第一主题是灿烂辉煌的音型,伴它出现的有华丽的音群,第二主题E大调,其宁静安逸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
2.温和的极快板,回旋曲。前面有一段极慢部导入部,用孤寒的情绪来表达意浓情深,就如“乌云遮掩着的天使的微笑”。
第二乐章是一首庞大的回旋曲,其主题充溢着幸福感,据说来自波昂地区的民谣。结尾,回旋曲主题在变奏、发展、八度音程的音阶,以及长长的颤音等技巧下,显示出辉煌的效果。
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F小调,OP.57,作于1804-1806年。这首作品是献给布伦斯维科伯爵的,至于曲名“热情”乃是汉堡出版商克朗茨索命名,乐评家李茨勒曾对这部作品有这么一个评价:“也许只有能完全保持冷静的听众,才能从这部作品中感觉令人欣喜若狂的乐段和激烈震撼着的旋律的魅力。”
这部作品包括三个乐章:1.极快板,这个乐章中的主题是著名的命运动机,第二主题是一只充满光明的希望旋律,尾奏的技巧部分也由命运动机展开。2.流动的快板,似乎是带着深沉的表情静躺着,带着沉思又带着安逸。
3.从容的快板,以激烈的连敲减七和弦开头,用奏鸣曲式,疾风暴雨式的势如破竹收尾。
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曲式分析详细的~~~
我认为谈贝多芬的曲子首先应该了解其生平,暴风雨这首曲子其实可以和他的生活经历相结合,第一乐章不如第二乐章那么紧凑,节奏可相对随意(但切记,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节奏总体还是严谨的),暴风雨来临的前奏,需营造一个相对寂静的环境,踏板不可多踩,保证音的干净,要求轻而混重(也就是说,要轻但是实在,不可虚),找到旋律线,表达出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旋律比较难突出,尽可能将旋律连起来(用连奏会好一点),比较利于表现。
弹这首曲子,建议去听一下别人的视频,帮助会很大。
希望采纳
4.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创作背景、什么时候在哪里创作的、表达什
贝多芬的音乐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Op•31 No•2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音乐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不论从它的思想性、内容性,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生音乐创作的地位方面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特别是在奏鸣曲《暴风雨》中,演奏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贝多芬一生钢琴音乐成就的高峰,他的演奏速度与技巧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暴风雨”奏鸣曲在速度、节奏和主题处理上也用了一些新鲜的手法,琶音的形式运用较多,基本贯穿在奏鸣曲各个乐章之中。
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5.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300字论文
一场暴风雨 今天晚上,一场暴风雨来临了。
风呼呼的叫着,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定是可恶的风爷爷在作怪。风来了,小草弟弟弯了腰,荷叶翩翩起舞,小蚂蚁立刻把自己的粮食运到结实的洞里。
我感觉到了风爷爷送来的凉爽。 一阵狂风过后,下雨啦!那雨像牛毛一样细。
风又来了,幸好没把树枝折断。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像水往地上到似的。
很大的雨点,落在地上哗、哗、哗的,雨下的很密,从窗外望去,只见那雨点像一串串珠帘一样,迅速从天上紧急的落了下来。 慢慢的,既有狂风又有暴雨。
忽然有没有了声音,这是是整么回事?我去看,原来狂风和暴雨都没有了。我知道这是蘑菇会很快长出来。
啊!怎么又开始大声打雷了。那声音持续了很久。
又没打雷了,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哦!原来是风爷爷在作怪。 唉!今天真倒霉,风爷爷在作怪,雷爷爷也跟着作怪。
真那他俩没办法。 到了十二点,风爷爷、雨爷爷、雷爷爷都在作怪。
雨爷爷是指挥家,一场音乐会就这样开始了,春风爷爷负责“弹琴”,春风只会弹“沙、沙、沙”,所以不怎么动听,春雷负责“打鼓”,雷爷爷会打“轰隆,轰隆”的声音,所以一点儿也不动听。后来雨爷爷想:“如果春风的琴声和雷爷爷的鼓声一起演奏,一定会悦耳动听的。”
雷爷爷和春风一起演奏,果然悦耳动听。 这场音乐会不知不觉地结束了。
这三位爷爷真顽皮,让我从头到尾都没睡好,真是气死了。但我又感到很高兴,因为我欣赏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一场雷、雨、风合奏的交响乐。
6.跪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论文资料,第一部分是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共三十二首,(《月光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四首。)
其地位是钢琴音乐里的“新约圣经”;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的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作贝多芬的音乐自传。其中除了开头几首还多多少少带有前人遗留的社交色彩,以后就全部是一颗勇猛的心灵在音乐里的闯荡。
尤其是自第二十八首以后的五首晚期作品,地位极高,蕴涵极深。第二十八首(作品101)和第二十九首被人们尊称为“101”和“106”,后者更是全部钢琴奏鸣曲文献中的“大雄宝殿”。
而最后一首中的孤高奇崛,又令人恍然作“铁马冰河入梦来”之想。 体验这样一个深沉宏肆而又无比壮美的精神历程不是容易的事,其中最宜于在爱乐之初聆赏的,首推《悲怆》《田园》《暴风雨》《热情》《黎明》(又称《华尔斯坦》)和《告别》。
这其中只有第八奏鸣曲《悲怆》和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的标题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然而《悲怆》这个标题却至多只能对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作出合理的解释,此后的曲趣就完全与这个名字背道而驰了。此曲活泼可爱,听来十分喜悦,却取了一个唬人的名字。
贝多芬甚至给《告别》的三个乐章都取了标题:告别、睽离、归来。 这是在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但我们也不必在音乐的流动中要求处处与标题对应。
其余诸作的标题基本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如果循此而往,无异于刻舟求剑。但由汉堡的出版商擅自起名的《热情》却是“一语中的”,标题与音乐契合无间,全曲正如一座名为“热情”的火山在爆发!这首乐曲力大无穷,给人极其强烈的激动。
在全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自己最喜爱这一首。推想如果请他在三十二首里选择一位代表,并让我们首先聆听的,就是《热情》。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 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辈子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动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得到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一样,同属于英雄性艺术的最崇高作品,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五交响曲是在第四交响曲之前,完成了第四交响曲之后。
他在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题与英雄交响曲一样,那就是英雄斗争的意义和目的。所不同的是第五交响曲描写的是英雄除自己以外联合人民,共同去斗争,共同完成神圣的使命。
“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思想。
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有内涵的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从第三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在承袭古典音乐先师的基础上,进行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使庞大的交响乐队服务于一个独立的思想主题,也可以说是贝多芬奠定了近代交响乐的先锋作用。
7.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300字论文
一场暴风雨
今天晚上,一场暴风雨来临了。
风呼呼的叫着,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定是可恶的风爷爷在作怪。风来了,小草弟弟弯了腰,荷叶翩翩起舞,小蚂蚁立刻把自己的粮食运到结实的洞里。我感觉到了风爷爷送来的凉爽。
一阵狂风过后,下雨啦!那雨像牛毛一样细。风又来了,幸好没把树枝折断。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像水往地上到似的。很大的雨点,落在地上哗、哗、哗的,雨下的很密,从窗外望去,只见那雨点像一串串珠帘一样,迅速从天上紧急的落了下来。
慢慢的,既有狂风又有暴雨。
忽然有没有了声音,这是是整么回事?我去看,原来狂风和暴雨都没有了。我知道这是蘑菇会很快长出来。
啊!怎么又开始大声打雷了。那声音持续了很久。又没打雷了,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哦!原来是风爷爷在作怪。
唉!今天真倒霉,风爷爷在作怪,雷爷爷也跟着作怪。真那他俩没办法。
到了十二点,风爷爷、雨爷爷、雷爷爷都在作怪。雨爷爷是指挥家,一场音乐会就这样开始了,春风爷爷负责“弹琴”,春风只会弹“沙、沙、沙”,所以不怎么动听,春雷负责“打鼓”,雷爷爷会打“轰隆,轰隆”的声音,所以一点儿也不动听。后来雨爷爷想:“如果春风的琴声和雷爷爷的鼓声一起演奏,一定会悦耳动听的。”
雷爷爷和春风一起演奏,果然悦耳动听。
这场音乐会不知不觉地结束了。
这三位爷爷真顽皮,让我从头到尾都没睡好,真是气死了。但我又感到很高兴,因为我欣赏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一场雷、雨、风合奏的交响乐。
8.贝多芬论文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无疑是一个最响亮、最伟大的名字,即使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他也是少数几个罕见的伟大人物之一。
而贝多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其超凡入圣的音乐才能,更在于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他已经成为人类激情与力量的化身,成为人类以顽强的意志同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象征。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罗曼罗兰笔下的不朽形象——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少年时代就是完全以贝多芬为原型而创作的。
不幸的童年生活对贝多芬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他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使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和紧张思索的习惯。但是早年的苦难生活没有把他压垮,反而在他心里激起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一种对生命、对宇宙宗教般的深刻体验。
伟大的音乐在他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开始骚动起来了。苦难塑造了贝多芬反抗的性格、倔强的意志以及那雄伟的力量,而这些是他一生都在表达的音乐主题。
贝多芬说:“我不是靠一篇论文一举成名的,从儿时起,我就努力理解历代贤哲们的思想,为的是使自己博学起来。艺术家应为推进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否则就是一种耻辱。”
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似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充实完善自己,使他的一生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学习,不断成熟的过程中。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其影响迅速传遍整个欧洲。
反对封建专制,鼓吹自由和个性解放,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自由、平等、博爱”和“共和理想”的观念深入人心。从那时起,这个观念成为了贝多芬矢志不渝的信条,直至他的一生。
最初,贝多芬打算将后来闻名于世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献给他所崇拜的拿破仑。英雄这样一个形象出现在贝多芬的脑海中,使他在战胜苦难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精神凝聚现象,这样一位力量超凡的英雄成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化身。
可是不久就传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听到后勃然大怒,嚷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在贝多芬中期和晚期所创作的大量不朽作品中,人们都能深深感受到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贝多芬的道德力量的源泉,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乐观、开朗的根源,就是来自他对伟大的社会理想的深刻信念。
时代赋予他一种“平民的骄傲”,一种不卑不亢的天性,永远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使他这个出身微贱的音乐家敢于藐视一切名门贵族。 贝多芬是自信的,他不像莫扎德自幼成名。
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于成功的渴望;他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真正的天才是不会甘于平庸的,他必将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不朽的生命。
正当贝多芬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厄运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耳疾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犹如画家双眼失明一样。
贝多芬在精神上遭受到巨大的摧残,他一度想要自杀。然而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度过了精神危机,苦难使他的音乐创作得到升华。
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只要我做一天上帝最不幸的造物,我就要反抗一天。”此时,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把英雄人物的这种内心斗争,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直至最后取得胜利的思想的复杂过程全面地展现出来。
如果说《英雄》是贝多芬交响乐创作的一座丰碑,那么,《命运》无疑是交响群山中的又一座巅峰。贝多芬是一位精神的英雄,是“心”的领袖,是生活的绝对强者。
他的音乐如此惊世骇俗,如此博大精深,让生命的伟大意义超越个体,穿越时空,而臻于无限。实际上,《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发展的全过程是和在贝多芬的许多其他作品中可以看到的方向是和谐一致的。
简单的说,这个方向大致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和斗争上升到欢乐和胜利。贝多芬的交响曲构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争取自由、欢乐和胜利不是为了个人的这一感情的抒发,而是把它看作是为全人类争取的权利。
罗曼罗兰在其著名的《贝多芬传》的题辞中这样写道:“我成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与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
贝多芬终身独立,傲然处世,但他的音乐却是属于全人类的,为无数的人们带来勇气、欢乐和希望。只要还有人类在,就一定会有贝多芬的音乐回荡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贝多芬暴风雨第一乐章毕业论文(暴风雨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