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亮剑》这部电视剧中丁伟关于中国东北对苏联防御策略时已经讲的很
丁伟是因为持彭德怀,遭到迫害,免职、下放,下落不明。而孔捷则是平平安安的,收养了李云龙夫妇、赵刚夫妇的六个孩子,直到80年代初离休。李云龙的孩子,和赵刚的孩子,长大后孔捷按年龄安排他们入伍,后来他们有一个是少将,其余是大校,80年代改革开放,楚云飞到大陆买下了李云龙的故居。
附:小说版丁伟结局:
那天李云龙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到一
个电话,是老战友孔捷打来的,平时一贯高声大嗓的孔捷今天的声音极小,说话也
吞吞吐吐,由于距离太远,再加上线路里的杂音,李云龙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孔捷
告诉他一个使他极为震惊的消息,丁伟将军被逮捕了。李云龙听说后,震惊得久久
说不出话来,脑子里竟是一片空白。在LU SHAN会议上,战功赫赫的元帅及党内元老们
被定为反D集团、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遭到清洗。这些事,李云龙早已从文件上看
到了,但他万没想到此事竞牵连了丁伟。
本来按丁伟级别和这些大人物本没什么关系,可丁伟的性格使自己倒了霉,从
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心里有话就非说不可。他在大军区召开反*右*倾大会时,身为军
区参谋长的丁伟竟站起来当众为彭*德*怀*辩*护,并声称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观点,反正
他脑袋上的乌纱帽也不大,想摘就摘了去,砍掉他丁伟的脑壳他也是不服。丁伟的
反抗引轩然大波,立即被扯掉军衔宣布逮捕,丁伟被戴上手拷时表现得非常强硬,
他对着会场上的几百名高级军官们喊道:同志们,我们的D和军队有危险,这种空
气太不正常了,连个战功赫赫的元帅按组织程序提点儿意见尚且被定为反D分子,
照此下去,将来D内人人都难以自保,好人会越来越少,小人会越来越多,这个党
还有什么希望?早知如此,我丁伟当初就不该参加红君,不该参加共产糖。据
说,当时会场里数百名将校听了丁伟的话,无不骇然变色。李云龙脸色铁青地
找出一瓶茅台酒,这是他给丁伟留的。他一口气把酒喝个精光,酩酊大醉,他吼道:
丁伟呀,好兄弟……你是条汉子……我李云龙不如你……是,是他娘的孬种,软骨
头……吓得郑秘书赶快关上门窗。
2.述评苏联在二战后建设环苏安全带的行动,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二战后 ,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在 1 943年~ 1 95 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
1 943年开始 ,苏德战场出现了转折 ,苏军开始反攻 ,希特勒的军队很快咱英美苏盟军的共同反击下一路溃败 ,1 943年的反攻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战场上反击的开始 ,苏联的最高决策层也开始考虑关于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 ,并最终确立了在东欧建立安全的“缓冲地带”的政策 ,简称“安全带政策”。
这种“安全带政策”是在苏联的西部以维护苏联的安全为首要目标 ,以建立安全的“缓冲地带”(实际上是势力范围 )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手段的一种政策 ,是二战后苏联总的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 1 943年~ 1 95 3年间的苏联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一、安全带政策形成的背景苏联的“安全带政策”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 ,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3.《蜡烛》环境描写的分析合法性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理清故事情节
多可怜的孩子啊,他还那么地年轻,想必还没有成家吧?唉,多亏了这些红军啊!他们不属于南斯拉夫,是苏联红军,却心甘情愿地帮我们打这些该死的德国人,要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可他们仍不怕,仍旧宁愿帮助我们,多么可亲可敬的人儿啊!
自从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受了多大的苦啊!那些可恶的德国鬼子们用炮火炸毁了我的房屋,男人也死了。我没有亲人了,本以为生活再没了希望,可这些苏联红军的出现又给我带来了希望!他们来保卫我的国家,我打心底里感激他们。可这个年轻人却战死了,唉,死后也不能平静地躺在家乡的土地上,而是在他乡的战场上,孤零零的……
这是我结婚时的喜烛,珍藏了45年呵,想必我这把老骨头是用不上了吧?他为我的国家而战死,这喜烛给他用,值得!这些,应该都是他的战友们吧?都是好人哪!朝他们鞠一躬吧……
我该走了,回家。
可怜的年轻人哪,我会为他虔诚地祈祷的,一定会的……
课文说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与一位苏联红军的故事,而我所写的这些是课文倒数第四段阐述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4.二战论文(历史)
论文:主要是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和攻打苏联,德国认为英国被逼出欧洲大陆后,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挠自己统一欧洲大陆的计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国水面舰只无法通过日德兰半岛,皇家空军也在海峡上空挫败了纳粹空军,而德军就是在这不分胜负的时候贸然去攻打苏联,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
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
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
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
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
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
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
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
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
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
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
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
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
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