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历史学文体有哪些 论文
、应用文名称的出现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应用文”这一名称出自清代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其中有:“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如果认真推敲刘熙载的用意,便会发现,他的的目的不在于把“应用文”一词作为专门分类的文体概念去解释它的内涵,而是目的在于强调“一切应用之文”的实用性。辞命,本指古使者之间交往应对的言辞,《艺概·文概》中说“文有辞命一体, 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
古行人奉使,受命不受辞,观展喜犒师,公使受命于展禽可见矣。若出于一人而亦曰辞命,则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义亦可通。
辞命之旨在忠告,其用却全在善道。奉使受命不受辞,盖因时适变,自有许多衡量在也。”
结合这两段论述来看,一是说明,行人出使受命,在具体场合要因时适变,应对要言辞通变。“其用却全在善道”即强调了“用”;二是想通过这样来推导出“一切应用之文”重在实用,强调了实用性特点。
至于刘熙载所讲的,应用文有上行、平行还有下行之分,虽然使用了应用文的名称,却也不能因此认为这就是对这个专门文体概念的界定。因为与现代应用文的概念进行比较,其外延范围比较窄。
如果按现代文章学分类的话,划分应用文的种类应该根据其用途,大致可分为私人应用文和公务应用文两种。文中,刘熙载所说的其实相当于我们今天所指的公文,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有上行、平行、下行之分。
“公文”一词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就比较早了。目前可查的较早的如《三国志·赵俨传》中有“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再比如《后汉书·刘陶传》中的“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
此外还有案犊、文犊、文案、公案等名目,如《唐书·李巷传》:“天资长于吏事,治家亦勾检,案犊簿书如公府。”再如《宋史·梅执礼传》:“文犊山委,率不暇经目。”
又比如《南史·彭城王义康传》“性好吏职,锐意文案。”还有《东坡奏议集·辨黄庆基弹勃割子》:“今来公案,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案验。”
这句话中的“案”,原指食器, 后指凭几,在这里借用为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成例或相关的狱讼判定等。犊,原指木简书板,在纸张通行使用后把书信称为“尺犊”。
在《后汉书·匈奴传》中有:“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犊。”案犊,在古代的诗文作品中也有所提及,例如谢眺《落日怅望》:“情嗜幸非多,案犊偏为寡。”
还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二、古代应用文写作的文体选择 中国古代文人写作十分重视文体的选择,正所谓“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 。
其义就是,只有选择正确文体才能在写作时为文合体,也才可能得体。古代应用文体的选择和辨析开始于曹丕,后来经过陆机、挚虞、刘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成为是中国古代应用文写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
就是说从文章的基本规律来说是共同的,而不同的文章具体的体裁又不同,各有自己的形式和特点。于是,他进而进而概括出文体的特点:“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他的这一理论在古代写作文体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首先,提出了“本”“末”论,并且能够把本、末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这明显比先秦时期对于文体分类中对于文章的模糊分类要进步了许多。
其次,就“末”而言,根据表现形式把不同的常用写作文体的特点总结出来,分为四科八类,称之为“以体论文”。这样一来,古代常用文体的写作研究更加细化,更加注重了不同文体的特点。
而这些“科”“类”也主要是指常用的应用文体。从这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古代应用写作文体的最重要文体选择和分类。
而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的《典论·论文》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不仅对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艺术想象、灵感等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同进也对既有的文体进行了比前人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对于文学作品的体裁,陆机主要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入手。
较前人进一步承认了体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他认为,作者的文章所要反映的现实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形态,以及作者本身的主观认识不一,是造成体裁多样的主要原因。
此外,他还概括了已有各种文体的特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相较于之前曹丕的论述有两个特点:其一,体裁划分的更细,把原来的四科八类发展成了十类,使更多的应用文作品体裁得以收纳其中;其二,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不再简单从作品的形式角度来归纳文章体裁,更加注重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关系,用以解释不同的体裁出现的原因。
除此以外,陆机还在概括文体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各文学作品体裁特点的内在相对性:一方面,他认为文章体裁上的不同只是表象上的不同,用以相互区别,是相对的,其内在有着共同性的规律性东西;另一方面,也强调,即使是。
2.可不可以帮我想一个关于历史专业的毕业论文,我明天就要交了
题材1.从妇女地位的提高,看人类文明的进步。
历史上,中国的女人没有社会地位,受男尊卑思想的影响,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财产,只有唐朝鼎盛时期,女人才可以离婚。武则天即使大权在握,也不能宣称皇帝。到了清朝,女人地位落到低估,不仅受到精神摧残,还要保守肉体折磨---裹足。到了民国后,女人地位大幅度提高,立法取消裹足,鼓励女人上学,社会文明极大提高。
西方世界女人的地位相对好些,从国际象棋中可以看出,皇后是很厉害的棋子,并且还诞生了维多利亚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也卡琳娜二世这样的国王。到了1920年,美国立法给予女人投票权,这时候女人才真正和男人一样的平等。
题材2.国家的强盛源自于文化的强盛。
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应该算大唐,大唐的文化对整个东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文字、礼仪、生活方式方面,东亚各国还能找到汉文化的影子。并且受到西方国家的崇拜。相对应的元朝,穷兵黩武,虽然疆土辽阔,但很快没落。
殖民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拥有欧洲70%的财富,因为没有文化的根基,很快没落。
英国没有殖民初期的荣耀,但注重文化的开放包容,造就了很多文化巨匠,比如莎士比亚、亚当斯密、牛顿等,迅速取代老牌殖民者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上超过一千年历史的大学---牛津。
与英国相比,法国没有太多海洋优势,可他却是个文化大国,先贤祠里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巨匠,卢梭、孟德斯鸠,使法国始终没有落后世界。
德国,在古典音乐的笼罩下孕育出了古典哲学,这样多国家肯定不会没落的。
俄罗斯。彼得大帝时代注重开放,到也卡琳娜二世注重教育,用自己的斯莫尔尼宫作为大学,早就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白银时代,世界级大师也层出不穷,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到了苏联时代,开始政治肃清,禁锢思想,最后导致了国家解体。
美国。传承了英国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育,哈弗、耶鲁大学的建校历史超过了美国建国的历史,再看当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大部分都是美国人,这样的国家不强盛才怪了。
文化?文化包含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的价值观体系。而文化中的价值观体系才是文化的最根本。美国为什么能吸引世界上的人才,物质还在次要地位,是他的价值观对人们更有诱惑力。
至于有人说经济强盛和军事强盛都不是强盛的根本。大清时代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一样处处挨打。葡萄牙西班牙殖民的财富也无法挽救他的没落。
苏联曾拥有世界第二的军事大国地位,也一样避免不了解体。大清曾拥有亚洲最强的海军,一样兵沉甲午。
以上仅仅提供思路,主要的还要靠你自己的知识积淀
3.3000字的历史学论文作业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现代化建设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而学校教育中的 历史学科在发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民族素质有其自然性和社会性。
自然性包括人的本能需求和生理基础,这是人的本能素质和身体素质。 社 会性又包括人的意识、行为活动、思维智能、个体心理,构成了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 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见,人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并孕育着人的社会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最核心 、最活跃的成份。
民族素质又有其历史性和现实性。因为人的社会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她的历史性,“人们自己 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 ,既是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可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现实以巨大的影响,所以 它有着历史的联系。 任何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素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凝结着她自身的民 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她是与我们每一代人在每一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内对其理解、改变、创造所构成的。她是一 种过去与现在不断交融汇合的过程,也是一种绵绵不断,不生不息的永恒的过程。
对此,任何简单的肯定和否 定都无益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都与现实不符。重要的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剖析,将 其传统美德加以继承、发扬、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从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素质中的主干,以适应两个文 明建设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最新历史专业毕业论文(中国古代历史学文体有哪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