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ppt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血液内科)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多为3:2。本病在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地流行较广泛,并可引起散发性流行。
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以南方较多。通过飞沫传播,病毒侵入体内后约经5-15天的潜伏期然后发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性抗体及EB病毒抗体阳性。 症状表现: 1。
发热,大多数为38°-40℃个别可达40℃以上,持续1-2周或3-4周。 2。
咽峡炎:咽痛、咽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有渗出。 软硬腭交界处及咽弓处可出现小出血点或瘀点。
3。淋巴结肿大为常见,全身淋巴结可累及,以颈部最常见。
4。肝脾肿大及黄疸。
5。其他:可出现皮疹,头痛、呕吐,脑膜脑炎、瘫痪、昏迷等神经系统及心肺肾等器官受损。
6。血象中白细胞常为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
7。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8。抗EB病毒抗体试验:阳性。
诊断依据: 1。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皮疹及头痛、脑膜炎等表现。
2。血象中白细胞升高,见异型淋巴细胞>10%。
3。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4。抗EB病毒抗体试验阳性。
治疗: 治疗原则 1。 良好护理。
2。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
3。对症及支持治疗。
4。肾上皮质激素应用。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人对静脉补液,对症治疗,口服抗生素为主。
2。较重病人,有明显合并感染时以静脉补液,静脉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若能给以丙种球蛋白或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治疗,效果为更佳。 3。
对于重症或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应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素、丙球及/或恢复期血清。 预防常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典型病例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3联症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可初步作出诊断。
但早期需与白喉及其他细菌感染的扁桃体炎,结核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鉴别。 本病目前无特异性疗法,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主要以良好护理、预防感染及对症、支持疗法为主。
2.生物细胞小论文
论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悠悠300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近50年来更进入了分子水平,老树又绽新花。
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然长成幼苗;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不同生物细胞间DNA的转移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及其产品;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 现在,生物学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愈加广泛。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
这句话明显说明了细胞生物学对整个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着怎样的重要性。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谈起细胞生物学,不得不提的是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可谓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细胞学说》的两位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经过长时间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分别从结构、功能和分裂三个方面对细胞进行了探究,并从中提炼出了三个要点,构成了《细胞学说》的主体。
《细胞学说》的建立,不仅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更为后人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细胞学说创立的100年间,人们对细胞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简单观察和形态描述的水平,细胞在生物学家的眼中多多少少还像一团胶状物,里面杂乱地散布着一些含混不清的东西。
此时出现了一名科学家——美国的细胞生物学科学家克劳德,他决心把细胞内部的组分分离开,探索细胞内组分的结构和功能。当时分离细胞器所遇到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许多人对他冷嘲热讽,认为把好好的细胞弄碎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克劳德坚信,要深入了解细胞的秘密,就必须将细胞内的组分分离出来。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转速离心法”。
如果说《细胞学说》是通往细胞生物学的一扇门,那么我认为克劳德的“转速离心法”便是这扇门的钥匙。这种方法的发现,使人类对细胞内部的进一步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细胞内更深入的探究,人类发现了细胞中一个新的世界。细胞中每个组分如此精巧,一个个小小的细胞器,在细胞中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霍中和院士在《细胞生物学》中写到:“我确信哪怕最简单的一个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只能电脑更精巧。”人类也曾经试图组装出一个细胞。
199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1995年,美国科学见文特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这种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它仅有480个基因。
如果在480个基因中辨认出对细胞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基因”,那么就有希望人工合成这些基因——一段不很长的DNA分子。 文特尔的方法是破坏一个又一个的基因,看那些基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终于筛选出了300个对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因,但其中100个基因的重要性尚不清楚。
文特尔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认为,如果能人工合成这300个基因的DNA分子,再用一个细胞膜把它和环境分隔开,在培养基中培养,让他能够生存、生长和繁殖,组装细胞就成功了。科学家现在已经能够合成长度为5000个碱基因对的DNA片段,文特尔估计生殖道支原体的DNA的碱基对比这要多100倍,因此,DNA的人工合成还需要方法上的创新。
怎样给DNA分子包上细胞膜也是一个难题。他们的设想是,把生殖道支原体细胞的DNA破坏掉,再把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注入”支原体细胞。
有关实验还在进行中,不过可以确信的是,人类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愈加深入,对人类今后的发展就愈加有利。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究和深入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细胞生物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领域,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研究。
它也会绽放出他耀眼的光辉,来迎接着这崭新的时代。
3.一篇关于细胞结构的小论文
细胞结构解读 绝大多数的真核生物细胞都有核、质、膜三个部 分,膜是生命系统的边界,是控制物质交换的门户;质 是新陈代谢的主要中心,质中的细胞器在系统内分工 合作;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也是遗传 性状和新陈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各有其重要性,又有其特殊性,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的、复杂的生命系统。
1.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膜是与外界环境相隔的界线,是保证细胞内化学反应 顺利进行的天然屏障,这与结构有关。(1)主要的分子组成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 骨架,这种结构的存在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 在,脂溶性物质能够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通过细胞 膜;在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有蛋白质分子,这一结构的 存在,也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蛋白质分子 可作为物质运输载体,从而使膜具有主动运输的功能。
(2)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 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因而决定了细胞膜的 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 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膜 的流动性存在,既可以使膜中的各种成分需要调整其 组合分布而有利于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又能使细胞经 受一定的变形而不致破裂(如:人体的自细胞能变形穿 过毛细血管壁),具有保护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活细胞 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细胞膜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 基础,而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细胞生命 活动的体现,这样就保证细胞按生命活动的需要吸收 和排出物质,而物质透过细胞膜等各项生理功能的实 施,又需要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来保障,这就 是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的统一。
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 固有的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 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 换功能方面体现出来。总结如下:(图附在后面)1.2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质是细胞结构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细胞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
活细胞中的生 命活动,绝大多数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就是发生在细胞 质中,是细胞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位,活细胞中的细胞 质处在流动状态。在亚显微结构下,把细胞质作为一 个整体来研究,实际上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 细胞器。
本部分内容上连接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 础”(细胞质也是由化学元素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 物而形成的结构),尤其是细胞质中的水分、无机盐、核 苷酸、氨基酸等,进一步体现了生命系统的物质性。该 内容下连接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细胞呼吸和 光合作用的重点知识,本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线粒体与细胞呼吸正相关,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正相关。其余多种细胞器教学中,限于教材,侧重介绍其分布,结构和功能作简要介绍。
最后归类总结出双层膜的、单层膜的、非膜结构的、生成水的、生成ATP的、含有 DNA的细胞器、“四个场所”。但应凸现出一个重要的 教学理念:物质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和功能 和谐统一的学科思想。
1.3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该内容介绍细胞核的组 成及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前者主要由三个部分核模、核仁、染色质组成,核膜使核内与质中的化学反应分 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核膜同样具有选择透过 性,控制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核内 物质具有保护作用,膜上的核孔有利于核、质问进行频 繁的、大量的大分子的物质交流,是大分子交换的理想 通道[2];核仁的折光系统强,是真核生物细胞最明显 的标志;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具 有抽象性,是难消化的知识点;都含有DNA分子,是生 物的遗传物质,同样也体现了结构和功能和谐统一。1.4 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高倍显 微镜观察黑藻细胞质的流动,观察中为什么只看到叶 绿体,而看不到其他细胞器的原因(叶绿体大,有色 素),为什么只看到叶绿体黑藻细胞边缘流动(成熟的 植物细胞大部分的空间被液泡占有),这都是在实验中 遇到的实际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细胞毕业论文ppt(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