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并列第一作者 评职称算第一作者吗 搜狗问问
算。
如果是并列第一作者,可以在职称材料中写明,算是第一作者。如果书中没有写明并列第一作者,那么只能按照顺序排名。放第二位置并列第一对作者来说没有什么影响。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同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效果也最多。
扩展资料
署名权利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明文规定:硕士生发表论文,原则上导师是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论文,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这个规定引起了研究生的不满和投诉,它实际上涉及到科研工作中的道德和体制问题,需要仔细辨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校硕士、博士生发表科研论文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
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因为关键思路(搞科研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习惯上称作“idea”)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
我们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但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以及其他单位)出台导师署名第一的规定显然另有用意,如果导师在权利和道德上署名第一无可非议,那就无须再费口舌。这样的规定显然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导师本来不该署名第一的情况下得到合法的第一署名权。
这种规定的理由之一,“主要是让导师能够对自己学生发表的文章负责,对文章内容进行把关”,很多导师说:“第一作者不是导师自己,为什么还要导师承担责任?”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既然在科研论文上署了名,所有的作者都要承担责任,哪有不是第一作者就没有责任的道理?
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抄袭,导师说我一无所知,我又不是第一作者。这个理由很荒唐,你如果完全无关,凭什么当第二作者?
理由之二是:“论文以博士生为第一作者,其毕业后就会带走这些成果,继而在与同档次学校的竞争中影响本校的科研实力。”这个理由可能是出台规定的真实原因,但并无道理。事情很清楚,如果一个博士生的成果大到在学校名次竞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合逻辑的做法是把他或她留下来。
如果成果并不那么重要,或者留不下英才有更重要的原因,那么我们就不能只考虑学校名次竞争,以至于无所不用其极而到了罔视权利与道德正当性的地步。
报道中的下列内容让人震惊和愤怒:“有些情况下,如果一个导师认为一篇文章对自己没什么用,他会把第一署名的权利让给实验室其他需要的老师,这就好比是实验室福利!”这是公然掠夺研究生的应有权利,拿别人的成果做人情,不论是赠与者还是收受者,都是既不道德,又侵权。
由行政或学术机构发布扭曲论文署名权的规定,在某种意义上比某个具体的侵占署名权事件更严重,更值得注意。
因为它会制造不止一起,而是许许多多侵占署名权的事件;因为它使侵占署名权合法化,以单位名次的名义掩盖了其中的不道德问题;它还会在学校和科研机构慢慢形成一种风气,使人因为顺应家长制作风或屈从于行政权力而淡漠道德感和权利正当性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2.哪个博士生连发两篇Nature论文?
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曹原。曹原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博士生今年年仅21岁。
2018年3月5日《自然》以背靠背长文形式在网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文章还配以第三篇文章作为评述前述成果。
MIT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
范德华异质结构是二元构筑单元垂直堆叠而成,在二维材料丰富的功能性基础上,可以实现更多的工程化操纵。其中一个方向,就是通过控制层间扭曲角度,来调控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子结构。
麻省理工学院(MIT)Jarillo-Herrero与曹原等人发现,堆叠的双层石墨烯中,电学行为对原子排列非常敏感,影响层间电子移动。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电学行为通常是由能量主导。而在这项研究中,单层石墨烯内原子间电子移动有关的能量在eV量级,而在层间的电子移动涉及的能量量级最多在几百meV。
上述研究成果来自3月5日刊发的两篇最新Nature,通讯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的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 Pablo Jarillo-Herrero和曹原等人团队在魔角扭曲的双层石墨烯中发现新的电子态,可以简单实现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打开了非常规超导体研究的大门。
除了这两篇文章外,Nature杂志还配了Eugene J. Mele的评述。
Pablo Jarillo-Herrero(左)和Yuan Cao(右)
文章第一作者是个小鲜肉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MIT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今年年仅21岁,本科毕业于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
曹原1996年出生,籍贯是四川成都。2010年,14岁的曹原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考入蜚声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从中学时代起,曹原即受益于“超常教育”。
曹原2007年到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该校主管超常教育的副校长为朱源。后者曾任教中科大少年班20多年。曹原用了三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课程。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
2014年,曹原荣获中国科技大学的郭沫若奖学金。
天才代出的中国科大竞争激烈,少年班面对的是一大批杀手名捕。但是曹原却如鱼得水。
曹原在《计算物理》课遇到“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丁泽军教授(江湖上人称丁老怪)。丁老怪向新创校友基金会回忆曹原时介绍说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本科时计算物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成果发了一篇文章,J. Mag. Mag. Mater. 355 (2014) 93-99。没花多少时间,也就是一个寒假就做完了”。
中科大物理学院教授曾长淦也证实“这是在我实验室混过的娃”。曾长淦回忆“(本科)在我们实验室还发了一篇PRB理论文章呢。当时就觉得他太厉害了”。
一位与曹原熟悉的少年班毕业生说:他实在是太强了,以前在科大就是传说级的人物。
3.怎样写好博士论文的第1章“绪论”
要写好“绪论”这一章,第一要务是做好文献搜索、收集和研究。有了文献工作扎实的基础,就有了对课题的清楚了解,就有了追赶课题最高水平的明确目标, 就可以掌握开展研究的各种工具和手段。从本质上说,第1章是作者文献工作的成果。也就是说,第1章也是研究,不研究完不成第1章的写作。
文献工作的任务,一是为了清楚地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二是为了调查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本课题的当前水平, 三是了为决定博士论文研究中需要展开的内容和执行的研究。与此相应,博士论文的第1章,一要写好研究背景和意义,二要写好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三要说明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4.胡前进博士是生物学的顶尖人物吗
中文名 :胡前进
职 业 :董事长,总经理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主要成就 :创立美国大洋生物技术公司 拥有三项美国发明专利
【个人档案】
曾是美国Chiron公司基因发现部门的研究骨干,曾在《科学》等权威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篇,拥有三项美国发明专利。
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85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及冷泉港实验室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创立了美国大洋生物技术公司(Pacron,Inc.)并出任总经理。
1999年在美国Mergen Ltd. 公司任CEO。
2006年初在美国硅谷创立了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新一代信息搜索技术公司,Infovell Inc.(现改名DeepDyve),先后任董事长,总经理等职位。
2009年4月在上海创立旨在服务于中国和中文专业信息搜索市场的上海地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推出新一代知识搜索引擎——深度搜。
【教育经历】
1991年7月—1995年11月
博士后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1989年1月—1991年6月
分子生物学博士论文研究
导师:Ed Harlow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
1985年9月—1988年12月
博士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1978年9月—1982年8月
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
目录
基本信息
【个人档案】
【教育经历】
【职业生涯】
【发表论文】
微信文章
新闻动态
【职业生涯】
1995年—1997年 科学家,Chiron Corporation
Chiron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为生物制药做出过很多重要贡献。现已被瑞士Novartis(诺华公司)收购。
1997年—1999年 创始人,CEO,Pacron, Inc.(大洋生物技术公司)
Pacron是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旨在开发生物技术,特别是人类基因组技术并用于生物制药,是最早将现代生物技术引进到中国,并参与创建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的先驱。
1999年—2005年 CEO,Megen Ltd. Inc.
Mergen 是由上海实业投资收购Pacron公司后在美国硅谷成立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主要从事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研发。Mergen的oligoDNA芯片产品,无论是精确率,重复性及灵敏度上都为世界同行之前列,受到世界生物/制药企业的好评。
2006年2月—2009年6月 在硅谷创立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新一代搜索引擎公司DeepDyve。先后任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DeepDyve开创的在线租赁/阅读科技文献的商业模式引起了欧美各国科学,技术及教育界的积极响应,目前已有许多世界权威科教出版商和科研/教育机构加入了DeepDyve的行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博士毕业论文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评职称算第一作者吗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