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保障性住房与抑制房价的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就开始有能力去尝试买房了,所以房产商才有利可图。社会共同的进步的好处由他们独享,有谁不会咬牙切齿呢?其实100年前就有一个伟人物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叫做:平均地权!这个人就是孙中山,他的“平均地权”意思就是“涨价归公”。比如说:你50万购买了地皮,建起了房子,可以卖100万,但是过两年后,房价涨了,涨到了300万,那么这部分由于地价涨起来的100万是要上交国库的,因为在200万涨到300万的这个过程中,这100万跟开发商没有丝毫关系,他们什么都没做,不劳而获。那这100万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很显然,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它来自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所以这100万要还给社会。当然,这个理论比较极端,在现今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今,在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下,房产业的利润占国家GDP相当大的比重,这太可怕了,一个国家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来源竟然是让人赖以生存的房子,经济结构过于简单,让人对现行经济状况毫无安全感。中国楼市一直很好,所以现在有钱人都不务正业了,都来炒楼,因为干这个最轻松了,不需要人力、物力、技术以及市场开发等等,只需要资本,你现在投资100万一套的房子,按现在的行情,炒到200万出手,净赚100万,多好啊!典型的例子:很多非地产本行的央企都来搞房产,不过前段时间,不知道是国家宏观调控了还是为保企业形象(我也没想明白),在铺天盖地的舆论谴责中,78家央企退出房产业。再一个,搞制造业的海尔,也拿150亿出来炒楼,唱歌的梁咏琪也不专心唱歌,也来炒楼…上次看到“梁咏琪内地炒楼赚千万成富婆”的娱乐新闻,我一下子就从心里逼鄙视她了,妈妈的,如果有钱的都像你们这样,那中国的房价永远降不下去,一群不务正业的混蛋。另外,制造业都把资金挪出来炒楼,这样就妨碍它自身的发展,由于炒楼赚钱轻松且快,各行各业都来投资,于是乎,自身发展纷纷疲软,随之而来的就是造成大量失业,经济结构简单化,经济发展不稳定系数增大,如此恶性循环。。话说回来,房价之所以那么高还有那么多人抢着买,一是房子需求过大,人口多,没办法,二是国人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一定要有房子!现在的女孩嫁人,不看你人好不好,不看你帅不帅,不看你爱不爱她,先看你有没有房,其实在中国你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中国土地使用权才70年,而且一般情况下30年房子就面临拆迁、重造等问题,如果不是这种,有自己的房子才算个家的思想,如果不是亚洲人特殊的“面子”文化,对于没有足够能力买房的人来说,租房实际上是最划算的选择,你贷款买房,从首付到完完全全买下它所用的钱不知道可以租多少年房子,而且租房相对自由,住地不爽就换地方,还可以随着工作而变动。去年热播的《蜗居》,让人们着实捏了一把汗,房价的问题已经让我们80后这代人喘不过气来。
不过,我相信,房价终会有降下来的一天,不过到时候现在买不起房子的人还是不一定买得起房子。
房屋作为一种商品,完全脱离了它固有的商品属性,彻底沦为炒房者牟取暴利的工具,这是一种泡沫,泡沫终会有破灭的一天。假设房地产价格会无限上涨,那么地产商在买地时有很大的成本,修房时也有很大的融资成本,当房产的成交量逐渐变小,房地产商在这个过程中住房销售、回笼资金的速度会逐渐萎缩。当资金链萎缩到不能够去负担它的融资成本时,资金链就会断掉。这时,房地产商就会加速卖房来套现,这就是房地产业的拐点。现在,我们非常感兴趣的是房价到多高时会导致成交量萎缩到一定程度,让房地产开发商不足以偿付自己贷款融资的成本。算出了这个点,我们大概就会知道房价还会涨多少年。所以说,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这种剧烈的大幅度上涨,迟早有一天会受到常识的纠正。这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但是,我有点担心的是,房产泡沫破裂的那天,会不会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崩溃呢?会不会像日式崩盘并造成长达20多年的经济低迷,或者美国式的房贷危机而引起再一次的金融危机,再或者迪拜式的房产泡沫破灭,造成产能过剩,国家负债累累?如果真的那样,我们依旧买不起房子,因为房价是很低,但是全国经济瘫痪,我们没法赚钱,还是跟现在一样,望楼兴叹,中国未来的经济问题到底什么时候彻底爆发,如何爆发,后果如何,不得而知,我不是宋鸿兵,我不会预测。
2.理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本帖最后由 外星客 于 2011-9-12 21:39 编辑
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住房以及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房因为关乎民生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构建,已超出经济、社会之范畴而上升到政治高度。现阶段,我们既要加快保障房建设速度,更要保证保障房的建设质量。因此,实践中暴露出来种种具体问题,理应引起有关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保障房的面积不能“一刀切”。我国《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规定,“新建廉租住房,应当将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这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难题。由于公摊面积不同,不使用电梯的普通板式楼的实际使用面积远远大于使用电梯的高层楼房的使用面积。据测算,50平方米建筑面积高层楼房的使用面积与同样建筑面积的板式楼房的使用面积比较,前者要少10平方米左右。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保障房应以实际使用面积为标准。
二、保障房建设速度缓慢。首先,资金短缺、报批程序复杂是其主因。就资金而言,国家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地方政府多以10%为标准执行。在实行过程中,这一标准一是太低,二是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各地土地出让金的纯收益率不统一,同样的10%的“净收益”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保障房建设开工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基建报批程序复杂、周期长。政府应该开通保障房建设“绿色通道”,将保障房的配建项目交由一个部门审批以提高效率,或相关部门集中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以“开工率”作为衡量保障房建设进度标准不够科学。开工率再高,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迟迟不能竣工与入住,依然不能达到目标。而实际上,有的地方为应付各种检查而搞“假开工”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种欺上瞒下做法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为杜绝漏洞,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以“入住率”为考核指标,以使上级与百姓一目了然。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允许有条件单位自主建设保障性住房。仅靠政府难以解决目前保障房短缺之困,权衡利弊,将社会矛盾化整为零,将任务分解到包括机关、企业与事业单位在内的各个社会组织是可选之策。尽管这样可能会在不同单位之间、有单位与无单位的人之间产生新的不均衡,但只要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问题不难解决。
3.浅谈保障性住房审计面对的困难及对策
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以来,审计署一直十分重视这一民生工程,多次派出审计组对全国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实施展开审计和审计调查。
从历年审计的情况来看,保障性住房审计为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通过发现政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促进各级政府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笔者结合自身的审计工作实践经验发现,现阶段的保障性住房审计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是审计缺乏持续性。保障性住房有其长效性和延续性等特点,而目前保障性住房审计因审计资源有限等原因多是针对地方政府某一时间段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审计,缺乏审计的持续性。
而且目前对保障性住房的审计多为事后审计,起到了发现问题的作用,但预防效果不大,加上审计缺乏持续性,对其整改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如能建立保障性住房审计的长效机制,让地方审计机关在当地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及时介入,将能更好地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将保障性住房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相对发现问题再进行整改也能节约有限的公共资源,对其进行更好的分配,有助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公平性。 二是审计关注重点的缺失,导致审计存在风险。
通过查阅审计署发布的保障性住房审计公告发现,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资金配备、制度制订和执行及政策执行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未被纳入重点关注范围。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各地媒体也出现了关于保障性住房质量不佳的报道。
由于审计缺乏对这方面问题的重视,加上保障性住房属于社会保障体系,通常由社会保障审计承担其审计任务,审计组也往往不具备实施工程质量审计的能力,导致在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存在审计盲区,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要在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质量的关注。
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和利用财政大格局审计的契机,优化审计组的知识结构,使审计组有能力发现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审计人力资源短缺和迅速扩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之间存在的矛盾。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将建设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全国共将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建设规模为历年之最。
截至5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340万套,开工进度为历史同期最快。与此对应,保障性住房审计任务将随之加重。
然而审计人员数量相对固定,审计人力资源的不足与保障性住房审计任务不断加重之间存在矛盾。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审计部门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例如部分环节采用送达审计方法,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与被审计单位联网进行审计等方法,都可促使审计效率提高。
4.分析救市政策对房地产影响(毕业论文)怎么写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央行两次降息,清楚无误地向人们表明: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放松。更有经济学家称,随着CPI的不断下滑,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2009年将会连续降息。21世纪不动产高级分析师孟奇认为,从行业的视角来看,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对于房地产市场是一种“政策回暖”。但救市不等于救价,主要还是先恢复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
孟奇分析认为,鉴于严峻的国际金融环境,我国经济增长仍有赖于提振内需,这种形势有点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对拉动内需的高度重视。“当前拉动内需的做法,仍然要依靠实施主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启动有效需求。这方面,房地产业有条件担当重任。”21世纪不动产的最新报告指出,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后,首先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与销售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它表明政府对于继续维护和保持国家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度;第三,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于消费的信心,包括住房消费,后两点更显重要,但毕竟单一政策的力度有限,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楼市产生很大的影响。
孟奇指出,住房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依然较重要。从21世纪不动产在各地的监测数据可以测算,未来几年我国城镇的住房刚性需求依然很庞大,只要经济信心和消费信心重启,住房需求就会转为现实的购买力。
扩大房地产投资和启动住房刚性需求,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它有赖于若干货币、信贷和财税的进一步调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政策: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取消第二套住房的首付和按揭限制,大幅度下调第一套住房的按揭利率;放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类融资;下调或减除土地增值税;降低购房契税,取消商品房转让过程的营业税等。孟奇称,以上政策虽是从房地产行业本身出发,但是对于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作用,稳定的楼市是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保障。他提醒说,政策松绑,支持房地产发展,并不是为“救房价”。事实上,如果地方政府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则有可能分流一批住房需求,摊薄房价。
“如果政策转向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选择扩大房地产投资和启动住房需求为政策的重要着力点的话,楼市到达此轮调整的底部就为期不远了。假如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是楼市的底部,那么经过两个季度的过渡期,楼市交易量就会出现恢复性增长。”孟奇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保障性住房的论点(关于保障性住房与抑制房价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