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中国画论文
国画的审美 一:国画独特的审美 中国画从工具材料、艺术追求、审美理想等方面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1:工具材料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笔、墨、纸、绢。与西方绘画所使用的画笔颜料相比,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画用笔即毛笔。毛笔的特点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笔端尖而有锋,有利于线描勾勒,并可以发挥多种笔法,以绘制流畅婉转、富于动感的线条见长。
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为用线条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 墨,传统的中国画用墨,以纯细的桐油烟或松烟精制而成。
根据与水的调和比例的大小,可以有微妙的浓淡变化。中国画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界玄目光色的困扰,专注于画面笔情墨韵的营造和对象精神气质的捕捉,成就一个清淡幽雅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用的纸绢,有较好的韵墨性能,使墨汁在上面渗化开来自然形成浓淡不同的层次。 可以说中国画的笔墨与纸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个浓淡相宜、笔歌墨舞的艺术世界。
2:描绘手段 中国绘画描绘形象的目的,不象西方写实绘画那样欲创造一个视觉幻想的世界,而是从一定程度上把绘画当成一种"示意"行为,即通过笔下的形体表示创造者的情意。明暗光影、色彩斑斓都引退到创造者的关注视野之外,而借助灵活飞动的线条,挥洒自如的笔墨,造就一个饱含创作主体情感和意志的独特的艺术世界,这才是中国画画家描绘形象时的真正目的。
3:整体效果 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在整体效果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空白"。中国画家在描绘出主体之外,大多不画背景,在画面上留有较多的空白。
中国画形状各异的空白本身,既形成一种节奏变化,有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画面的空白时画家简约笔墨的结果。
中国画素有崇尚简练的传统。 二:国画的美学特点 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在二维空间的范围内,反映现实美、表达人的审美感受的艺术。
绘画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美学体系,美学观点,美学范畴。
1: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 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
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它根本的美学不满足于有限事物的外在形式模仿,而要在有限中去表现无限,塑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能引发看图人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 2:形神统一观 形就是形似,是对物象外形的描绘;神即神似,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把握。
3: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最准确、最几种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是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审美尺度最根本的审美要求。 气韵生动着眼于宏观的自然与人生,立足于艺术的生命结构和自然生命运动的统一,更具有艺术本体论的深刻涵义。
绘画作品如果气韵生动,就会给观赏者造成一个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4:天人统一观 其大致内涵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相互统一的。
艺术家应将自己融入自然。 5:心物统一观 "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表示审美主体,也就是人,"物"则表示审美客体,即客观事物。
心物统一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范畴。 6:虚实统一观 虚实对立统一,"虚"指虚构、虚灵、虚幻;"实"指实体、实事、实物。
中国画十分讲究虚实关系,中国画讲究含蓄,追求诗情画意,反对直露,正确处理虚实关系,是构成中国画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7:中和为贵 中和就是指统一体的协调性和韵称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即为中和。中国画十分重视主体心境的和谐。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一 --用笔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
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
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
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
2.找一篇关于国画的论文
中国画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无数画家的心血和劳动的结晶.历代画家创造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绘画理论,技法.我们应该珍惜.继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财富. 要想在国画中有所创作,首先就应当熟练掌握基本技法,继承传统国画的优点,在其基础上积极而又大胆的探索新的技法,以辅助和补充笔墨之不足.且不可失去笔墨.丢掉了国画的特点.其次学习西方绘画之长,只能作为营养,批判的吸收,以丰富国画的表现力. 画家的创作道路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要想其作品有所创新,情感的投入是门不可缺少的课题.对画家来说;国画是情感的表现,生活的结晶.情感主宰着国画的创作.情感可以并发出创作欲望,如果不把情感投入到创作中去,那么在好的技法也画不出感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把情感贯穿到国画艺术作品中去,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也就是说带着情感去创作,让情感入画. 作为画家,熟练了技法,懂得了情感的投入,还应具备良好的修养.首先,世界观的修养很重要,它是画家的灵魂,决定作品的思想倾向,影响着画家的实践活动.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在世界观中包含着明显是进步因素.如果画家的世界观是落后的,那就绝对创作不出人民大众代言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的不朽之作.国画虽是用笔墨所做,但它是种精神产品,光有绘画技法不行,画品亦很重要,画品既是人品,它将直接影响作品的品位.正如画论中所讲;笔墨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欲手,实根于心.可见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画家来说,加强学习修养可以帮助画家提高整体创作境界.同样文化素质也能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文化素养更能使画家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的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心灵去撞击生活作品,使其具有更广,更全面的表现力.其次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画家创作中基本的材料和必要的前提条件.其实,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它绝不是没有广博知识也行的.必须去体验生活,去寻找真理.从生活中体验国画艺术的真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一个很有才华的画家,让他长期远离社会生活,或对要表现的对象并不熟悉,不深刻,其对作品的创作亦是失败的.画家应该像一颗饱满而富有生命力的种子那样,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埋在生活的土壤中,从中吸取养料,化作成自己的血肉和灵魂,才能对生活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这样画家在生活中必然要多看,多听,多想,多记,以丰富画家的艺术思维能力,和生活建立亲切的关系,从生活中得修养. 国画的艺术情感是画家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画家只有在技法熟练的基础上,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国画创作中产生真挚的情感;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创作激情;直到在国画创作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 ---- 发表于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山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书画报羲之书画报。
3.国画毕业创作论文怎么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4.我想写一篇关于国画的论文 叫什么题目好
我觉得你现在的问题是:还不知道写什么,而不是题目的问题。
没有积累直接想写论文是不可能的。现在应该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信息。1.去学校图书馆或者省市图书馆,查阅期刊(去电子阅览室查期刊网),不用去阅览室看大部头。2.上网看最新的行业动向,比如说有什么座谈会,会上专家有什么方向性的发言等等。3.由自己比较擅长的方面入手找相关信息,比如漫画和国画之类。
找一个你比较有兴趣或者有所了解的方向。比如说:新技法新材料、国画空间观念、齐白石……
再想:写这个方向里的什么题目。比如:现代工笔画中的形式感、六法论在今天的意义……
有了方向,明确主要观点,列提纲,逐条丰富,一点一点论文就出来了~~
仅作参考,祝你顺利。
5.中国画论文具体写哪些内容
这类论文要对画作产生的年代熟悉,把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搞清楚,比如,受到前人、当时政治背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画家受到的教育与他的生活家庭背景,因此一篇论文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部分一:把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大致概括一下二:在每个特殊时期(比如画作的开始时期与鼎盛期)的代表性作品拿来分析,找到他产生的渊源与他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在历史上的贡献三:总结这些举例分析的共性(一般国画理论书上都会有的),在把自己对国画的认识,国画的现状与发展做简要论述以上差不多就OK了,这只不过是本人的一点略见,希望能对你有用。
6.求以《国画所带来的思考》为主题的论文一篇
南中国画现状的思考 ──师法自然、逾古出新才能振兴云南中国画 刘怡涛 内容提要:云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是我们云南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绘画艺术中的形物,没有不是来自于自然的印象,反映自然生命的。尤其以画家自己从生活中、从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形象可贵。
所以,我们说,创新,必须是源于生活的创新。继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一对矛盾,继承,是承古人之心,而不是师古人之迹。
承古人之心,就是研究历代大师的步履,领悟其艺术形成的诸多因素,深究其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形成的心路历程,仿其创新精神。 关键词:云南,中国画,创新 绝壑连碧水 王晋元 云之南独特的山川、奇花异鸟、民族风情,正是绘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这样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之上,师法自然,对我们来说是近水楼台。
老一辈的画家如袁晓岑先生──以云南特有的孔雀等入手,形成自己的风格;当代著名画家王晋元先生──以云南特有的热带植物景观和滇西北高山植物景观入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他们就是师法自然的成功典范。
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广大云南中国画家们的重视,看着外省画家源源不断地涌来云南写生,我以为,现在到了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云南的中国画,有得天独厚的一面,那就是我们这块丰富多彩的土地,有先天不足的一面,那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积淀薄弱。
好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要借鉴古人的东西,要看到当今大师作品的风貌都已不是难事,制约我们发展和创新的仍然是观念问题。绘画艺术的创新在于观念的更新。
学中国画当从传统入手,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许多人学传统便被传统俘虏而不能自拔;一些人不从传统入手,而从抽象或形式入手,却感觉无论怎么画,都显得底蕴不足。 故国秋 王晋元 画家绘画,总要有一形象原型,或是从继承而来,或是自己去寻找。
我们提倡自己去找,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有人说他是闭上眼睛,什么也不看、不想,靠下意识来画画,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
绘画艺术中的形物,没有不是来自于自然的印象,反映自然生命的。只要他是一个建全的人,那么,他的下意识所反映的东西,或多或少总是带有他过去视觉的经验、经历和映象,没有真正意义的无意识、下意识。
相对的下意识,是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潜在操纵的。只有那些先天的盲人,在没有触摸任何物品情况下的下意识,才是真正的下意识。
因为他们没有视觉的经历,也没有触摸物品的经历。世界上无绝对的离象之外象,离有之无,离实之虚,就是说没有完全与直接感触之象绝缘的“无形之象”的存在,没有完全离开感觉而独立自生的超感觉,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
象之再远,终是其之余;味之再不尽,亦不过其之尾,犹如血肉相连。虚实、有无、象内象外、画尽意不尽,它们之间若即若离,似有似无,既虚又实,在离即之间、有无之中、虚实之际。
是为相渗、相融、相补。无形之象,是相对有形之象而言,是有形之象的象外之象,是由情感、心境而生的意象。
从有形之象到无形之象的认识,是意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没有有形之象就没有无形之象,无形之象是情感的升华,是天人合一的再现。
玉羽金翎,庚申之秋九月,袁晓岑任作于首都之藻鉴堂 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技法的变革。 从古到今,凡艺术变革者,如只是技法上的变革,反映在绘画中则仅仅是画面形式的小变,而当审美观念亦随之改变,则从形式到技法皆须服从于新观念产生变革,于是大的流派、新的艺术形式亦随之产生。
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艺术形式的创新。 创新,必须是源于生活的创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带给画家原始的直觉感,这种直觉感正是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求新的美的东西,才能激发起最强烈的情感和审美感受,启发并感受到生活与我胸中原有的艺术形象的不同,从中度出新意。
同时也将激发你冲破原有的技法、程式,开拓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富有艺术个性的形式、技法。然画新的题材,新的内容,亦是促发观念变革的契机,一种全新的事物,会给人予不同一般的感受,迫使你在表现它时极尽所能,甚而摒弃传统技法,而创新法以应新的命题,触发艺术观之突变或渐变,从而达到创新之目的。
当然,观念之变革,还需有学识的支撑,没有渊博的学识,艺术观的转变往往也是浅薄的。 袁晓岑 版纳林泉处处幽 立轴 创新,有两种途径。
一是摒弃本国的文化渊源,引进全新的舶来艺术观念、技法、形式。只仅仅保留作画的工具,以为只要是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就应该算是中国画。
二是继承民族传统不但包括绘画的精髓,还包括民族的气质、审美情趣和中国画的特点,如:重意境、求神似、泛时空等审美观及笔墨与心态同时构筑形成作品。重意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虚实。
虚实结合是气之形,气是虚实之魂。虚与实结合而生气,气韵生动者为尚。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即是说:虚实之中,虚。
7.求以《国画所带来的思考》为主题的论文一篇要求:1字数在2000?
南中国画现状的思考──师法自然、逾古出新才能振兴云南中国画 刘怡涛 内容提要:云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是我们云南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绘画艺术中的形物,没有不是来自于自然的印象,反映自然生命的。尤其以画家自己从生活中、从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形象可贵。
所以,我们说,创新,必须是源于生活的创新。继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排斥的一对矛盾,继承,是承古人之心,而不是师古人之迹。
承古人之心,就是研究历代大师的步履,领悟其艺术形成的诸多因素,深究其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形成的心路历程,仿其创新精神。 关键词:云南,中国画,创新 绝壑连碧水 王晋元 云之南独特的山川、奇花异鸟、民族风情,正是绘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这样一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之上,师法自然,对我们来说是近水楼台。
老一辈的画家如袁晓岑先生──以云南特有的孔雀等入手,形成自己的风格;当代著名画家王晋元先生──以云南特有的热带植物景观和滇西北高山植物景观入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 他们就是师法自然的成功典范。
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引起广大云南中国画家们的重视,看着外省画家源源不断地涌来云南写生,我以为,现在到了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云南的中国画,有得天独厚的一面,那就是我们这块丰富多彩的土地,有先天不足的一面,那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积淀薄弱。
好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要借鉴古人的东西,要看到当今大师作品的风貌都已不是难事,制约我们发展和创新的仍然是观念问题。绘画艺术的创新在于观念的更新。
学中国画当从传统入手,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许多人学传统便被传统俘虏而不能自拔;一些人不从传统入手,而从抽象或形式入手,却感觉无论怎么画,都显得底蕴不足。 故国秋 王晋元 画家绘画,总要有一形象原型,或是从继承而来,或是自己去寻找。
我们提倡自己去找,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有人说他是闭上眼睛,什么也不看、不想,靠下意识来画画,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
绘画艺术中的形物,没有不是来自于自然的印象,反映自然生命的。 只要他是一个建全的人,那么,他的下意识所反映的东西,或多或少总是带有他过去视觉的经验、经历和映象,没有真正意义的无意识、下意识。
相对的下意识,是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潜在操纵的。只有那些先天的盲人,在没有触摸任何物品情况下的下意识,才是真正的下意识。
因为他们没有视觉的经历,也没有触摸物品的经历。世界上无绝对的离象之外象,离有之无,离实之虚,就是说没有完全与直接感触之象绝缘的“无形之象”的存在,没有完全离开感觉而独立自生的超感觉,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
象之再远,终是其之余;味之再不尽,亦不过其之尾,犹如血肉相连。 虚实、有无、象内象外、画尽意不尽,它们之间若即若离,似有似无,既虚又实,在离即之间、有无之中、虚实之际。
是为相渗、相融、相补。无形之象,是相对有形之象而言,是有形之象的象外之象,是由情感、心境而生的意象。
从有形之象到无形之象的认识,是意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没有有形之象就没有无形之象,无形之象是情感的升华,是天人合一的再现。
玉羽金翎,庚申之秋九月,袁晓岑任作于首都之藻鉴堂 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技法的变革。 从古到今,凡艺术变革者,如只是技法上的变革,反映在绘画中则仅仅是画面形式的小变,而当审美观念亦随之改变,则从形式到技法皆须服从于新观念产生变革,于是大的流派、新的艺术形式亦随之产生。
只有绘画观念的更新,才会带来绘画艺术形式的创新。 创新,必须是源于生活的创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带给画家原始的直觉感,这种直觉感正是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求新的美的东西,才能激发起最强烈的情感和审美感受,启发并感受到生活与我胸中原有的艺术形象的不同,从中度出新意。
同时也将激发你冲破原有的技法、程式,开拓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富有艺术个性的形式、技法。然画新的题材,新的内容,亦是促发观念变革的契机,一种全新的事物,会给人予不同一般的感受,迫使你在表现它时极尽所能,甚而摒弃传统技法,而创新法以应新的命题,触发艺术观之突变或渐变,从而达到创新之目的。
当然,观念之变革,还需有学识的支撑,没有渊博的学识,艺术观的转变往往也是浅薄的。 袁晓岑 版纳林泉处处幽 立轴 创新,有两种途径。
一是摒弃本国的文化渊源,引进全新的舶来艺术观念、技法、形式。只仅仅保留作画的工具,以为只要是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就应该算是中国画。
二是继承民族传统不但包括绘画的精髓,还包括民族的气质、审美情趣和中国画的特点,如:重意境、求神似、泛时空等审美观及笔墨与心态同时构筑形成作品。重意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虚实。
虚实结合是气之形,气是虚实之魂。虚与实结合而生气,气韵生动者为尚。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即是说:虚实之中,虚为主,不是虚实并重,是由。
8.急求~~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欧阳修指出“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国画专业毕业论文总结(论述中国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