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求一篇关于吴思的《潜规则》的论文,急用
中国的游戏规则:被你玩——读吴思先生的杰作《潜规则》 已经很久未读到当代人写的好书了,这使我这个非常关注中国现实的嗜读者不得不把大部分阅读时间花在古典著作或起码是半个世纪以前的著作上,因为我想那与当代中国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
不太关注中国现实、已经进入白领阶层或白领心态、进入“消费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读者,也许能够非常悠闲地读那些严重缺钙的当代轻巧读物;已经与国际学术界、知识界实行了个人性的单方面“接轨”、甚至认为自己已经是“世界公民”的那些读者,也许能够非常高蹈超脱地去读那些与中国现实没什么关系的外国书--哪怕它们并不缺钙,但我疑心那种营养并不容易为当代国人吸收,去增强他们对当下现实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 所以我总是非常期盼读到当代中国人写的好书,可惜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浪费了许多时间,依然常常落空。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就没有产生过什么好书。极少见的那些好书,我大部分都已读过了,而且也大多著文做过推荐了,比如顾准和王小波。
写了许多好书的王小波似乎与我心情很接近,希望看到当代中国人写的好书,而且一旦看到就有著文推荐的冲动,因为物以稀为贵啊!比如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出版多年之后,王小波还是写了一篇《不新的〈万历十五年〉》加以热烈推荐:“这两年市面上好书不多,还出了些‘说不’的破烂。相比之下我宁愿说说不新的《万历十五年》:旧的好书总比新的烂书好。”
身居海外的黄仁宇先生的明史研究很出色,他的著作对我们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现实极有助益,比那些研究中国历史的汉学家的佳作更有助益,因为黄先生的研究不像那些汉学家那么超然,他的研究是带着问题的研究,是带着切肤之痛的研究。顾准先生曾经说过:“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现实和规划未来方向的。”
顺便一提,顾准先生研究的是希腊历史,但他同样不是为了希腊而研究,而是为了中国而研究。 我近来最难忘怀的一次阅读感受,是对吴思先生《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一书的阅读。
此书举史实如数家珍,论世事入木三分。吴思先生一反近年来中国学界的急功近利和轻浮躁动,多年来细读明史--包括正史、野史和大量明清笔记,为撰此书已积累了一百万字的资料和札记,真可谓厚积薄发,谋定后动,难怪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语言高度洗练而流畅,痛说国朝旧史,笔端竟常常有一种苦涩的黑色幽默,读之令人悲欣交集,欲哭无泪。
吴思先生运用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的官员都受过两次教育,“第一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新官堕落定律》)吴思先生在读史中发现,中国的官吏自古以来对人民具有一种“合法伤害权”,所有的官员都身怀利器。在中国官场中,贪赃枉法的成本非常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身怀利器》)。
吴思先生告诉我们,在中国社会中,老百姓永远是最大的冤大头,中国官员与老百姓的关系,“很像是狼与羊在一起。一个长着利齿,而且不吃素。
另一个吃素,偏巧还长了一身好肉。只要是这二位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定局了。
假如你愿意,尽可以规定羊称狼为父母,狼称羊为儿女。颠倒过来当然也可以,让狼跟羊叫爹娘或者叫主人,羊则有权把狼叫做儿子或者仆人。
随便你怎么规定,反正狼要吃羊。如果某羊不反抗,也许能多活几天,一时还轮不上被吃。
敢于反抗者,必将血肉模糊,绝少成功的希望。”(《老百姓是个冤大头》) 吴思先生非常公正地指出,皇帝并不希望以他为最高元首的官场如此不像话,但问题在于中国的巨大行政版图,必然导致中国官场金字塔的层级比别国更多,信息从最底层的老百姓传递到最高层的皇帝起码有八站路要走,“即使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也不能指望信息经过这么多层的传递仍不失真。”
因此尽管人人“都说皇上如何威严了得,而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块头很大却又聋又瞎的人。”所以大部分皇帝都特别昏庸,并非由于大部分皇帝都智力偏低而且不理朝政,而主要是因为,由最高元首统治一切的大一统格局,完全超出了任何人的实际能力。
(《皇上也是冤大头》) 许多人非常奇怪,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劣根性的民族,他们创造过那么伟大的文化,曾经长期而全面地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为什么中国官场却偏偏能选出那么多恶棍?吴思先生告诉我们,“因为恶政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所以中国官场的游戏规则,注定了能够把一个优秀民族中的极少数恶棍筛选出来,成为鱼肉人民的高官(《恶政是一面筛子》)。 吴思先生说,公平分两种标准等级,在中国的官民关系中,“百姓根本就不指望第一标准的实现,这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第一等公平的标准接近市场上等价交换的标准,而市场交易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双方平等,拥有参加或退出交易的自由,谁也不能强迫谁。”但中国百姓往往连第二等公平,即虽然明显不平等,但按规矩办的公平也得不到。
2.刚毕业,有没有什么社会中的潜规则啊?
应该懂得的潜规则:
1.赚50万不容易,攒50万超级难。花50万很简单,赔50万就是一眨眼。
2.不了解的东西不要随便评价,绝大多数人在陌生领域都是三季人。
3.不要用你的涉猎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4.不懂就多琢磨,多观察,多看书,别开口就问。上学时老师说不懂就要问是因为你教学费了。社会上不一定非得交学费,但提问有点深度是起码的素质。
5.经常会有一些机会伪装成麻烦出现。但会有更多麻烦伪装成机会出现。
6.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别理别人的评价。我大学刚毕业时,别人问我在哪上班,我说卖鱿鱼,他们说大学毕业怎么这么没出息,我说自己做生意,她们说真厉害,刚毕业就做生意。
7.三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是真的。
8.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面子和赚钱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必要的时候该装孙子得装。
9.以前遇到很头疼的事,我会想怎么又是我倒霉,现在我会想,老天安排这件事发生肯定是想教会我点什么。虽然是精神胜利法,但很管用。
10.讲道理不如懂法律,懂法律不如手段高。
3.刚毕业,有没有什么社会中的潜规则啊?
1、平时什么也看不出。
只有在危难时,那时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2、说话有条理的人,一般做事很有规划,人前不该说的话,背后也别说。
3、在中国,一个天天喝牛奶的人,无论喝的奶有多好;他的身体永远都比不过天天给他送牛奶的工人。同样,一个天天送牛奶的人,无论多么卖力的干活,他的收入永远都比不过天天在家里喝奶的客户。
4、在中国,越成功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越弱小越可以胆大妄为,可以野蛮生长。5、爱听甜言蜜语是每个人的弱点,无论是谁都容易上当。
6、被刺激而不动怒的人,可能是“笑面虎”。自控力太强的人,别掉以轻心。
7、“留一手”有时比“露一招”更厉害。8、无论我告诉你什么道理,当你的心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或接近的水平时,或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是不会理解的。
9、谨防背后的一把无形刀,对小人要懂得怀柔之术。10、从细微处摸透对方的底细。
4.美国大学学术领域的潜规则有哪些
潜规则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请经费,几乎从不亲自动手做实验 书中写道,在当今科学界,实验室的规模急剧扩大。
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或伯克利的许多研究小组,其人员多达三十人以上。但是,就像金字塔一样,实验室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些具体、琐碎的工作,他们“只是被当作有手的工具而已”。
而实验室的领导——那些地位显赫的“超级明星”,其主要任务则是募集研究经费,以及在重大科学会议上报告他们的成果,“他们自己当然是不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 好一个“当然”!这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它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
根据这条潜规则,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学生,你得先像奴隶一样听命于你的教授,甚至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个星期七天”,而所有的希望就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到时候你就同样可以享受“科学明星”的待遇了。 事实上,大家都承认这条潜规则,所以书中的康托偶然亲自动动手,就赢得了其学生的无限敬仰:“像他这种地位的人谁还在做实验?” 潜规则之二:教授要在学生完成的论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 在《诺贝尔的囚徒》中,一段关于这条潜规则的对话极为精彩。
当正在攻读文学批评博士学位的莉亚对这条潜规则提出异议时,女化学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这个课题是我提出来的……我用我的研究经费提供了设备和学生的奖学金……向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经费申请的报告是我写的……我们一起讨论工作进度…… 我建议采用某种技术……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她的结论是:“一般认为,教授作为作者之一是很正当的事情。 事实上,这个领域里的人都认为我是主要作者。”
阿德利的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不过,它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在这些教授眼里,他们才是学术课题的真正完成者,而学生们只是“有手的工具”,在能够让学生们在论文上署名,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所以,当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斯塔福和他的导师一起联名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时,他就十分满足于自己没有像大多数科学合作者那样被忽视,被列在所有称呼中最常见的“等等”之中。 “能够逃脱在参考书目中被列为‘无名氏’的遭遇,总归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潜规则之三:女性在学术界很难得到晋升 但在学术界,想把事业和母亲的身份结合在一起可是一道天大的难题。为了获得一个在学校里永久任职的终身教授资格, “在化学或者大多数实验科学里,在你当助理教授的六年时间里,你不可能既做一位母亲又获得终身职位”。
在大学里,大多数手握职称评审大权的评审委员都是年纪很大的老头子,“虽然接受过关于禁止性别歧视的法制教育,却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这就难怪在美国主要的大学里面,没有一所大学的化学系主任是女的。
虽然招进来的研究生几乎有四分之一是女性,但在一流大学里只有很少数女性获得化学方面的终身职位——“哈佛大学没有,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耶鲁大学没有,斯坦福大学有一位。 ” 即使她们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终身教授,她们就真的会获得平等的对待吗?答案仍旧是否定的。
以著名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却依然被视为异类。“他们平常称呼她‘吴夫人’而不是‘教授’,这难道不可笑吗?就好像她是个管家婆似的。
” 潜规则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万不要在申请课题时把一切想法都说出来 众所周知,现在的科研需要花很多钱,于是,你一定得申请课题经费。可是你知道,这其中也有许多玄机吗?书中借主人公康托之口这样说道:“人们从事评审这种耗费时间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出于崇高的责任心,是尽义务,或者说是某种善举。
实际上,总有一些利己的成分在里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最早接触到最新进展,获悉最新消息。你会忍不住记下你所看到的东西,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比方说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你会忘记自己最初在哪里看到过它,渐渐地你认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原来如此!作为一位有着六十年学术阅历的科学家,杰拉西自然对此深有体会:“那些行家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们在申请中主要谈论自己已经完成但尚未发表的东西。
只有初次申请的人,他们以前没有获得过经费,只好把所有的牌都亮在桌面上。他们别无他法。
这就是这个行业的规矩:那些已经……” “这个行业的规矩”,原来,这就是潜规则!可怜的新手,要是没人指点,他们还一直蒙在鼓里呢,只能乖乖地成为别人的猎物了。 潜规则之五:为了发表论文,要设法恭维评审人 我们都知道,发表科学论文是很困难的事。
在中国,一篇SCI上的文章就能让你身价倍增。可是,论文评审者却大多是很挑剔的。
为了使你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你就要设法使评审人符合自己的口味。那么,该怎么办呢? 下面的方法就是一条黄金法则——“在你论文的参考书目里不断地引用另外一位科学家的作品”,因为这很可能会引导编辑挑选那个人作为一个特别合适的评审人。
要是你还想更保险一点,那你就要再费一点工夫,“把那位潜在的评审人的著。
5.大学里潜规则到底指什么
都说大学就是个小社会,
我现在是体会到了。
我以为很多东西可以等毕业以后再培养,比如口才,做事习惯啥的,但是我错了。
毕业后,很多就大学的风格,不好改了。
潜规则,就是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
有时候,礼品赠送也是很必要的,不管送老师,还是同学。
会拍马屁,口才好的话,就更好了。
你想啊,国家奖学金就8000呢,学院的奖学金也有好几千元啊。
党员这些,省优秀毕业生这些称号,利益纠纷总有潜规则吧。
还有啊,大学考试成绩,就是任课老师评分啊,平时印象好,就多评几分,很自由。
叫做:挂科不挂科,还要看你跟老师的关系,给老师的印象好不好。
然后,潜规则,反正社会上的潜规则,你都看下嘛。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潜规则(想求一篇关于吴思的《潜规则》的论文,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