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安排 1、适合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形式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缺乏可持续性,故如何消除负外部性,则是经济有效持续运行的关键。
按照科斯定理,通过合理界定产权能使外部性内部化,故在一个经济社会中,通过合适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使得资源和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不同的产权形式一方面会对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公平性效果,从而得到不同的可持续效应,即不同的产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率和公平性。
从公平性的角度看,由共有产权到国有产权、再到集体产权、最后到私有产权,公平性是依次递减的,共有产权最具公平性,而私有产权最不具公平性。但从效率角度看,由于私有产权能把外部性内部化,是最有效率的;而共有产权所产生的外部性是最大的,最缺乏效率。
在现实经济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同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的产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具有公益性的资源,其旅游权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共有的,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更注重公平,一方面是代内的公平,另一方面是代际之间的公平。
按照前文的分析,旅游资源具有共有产权的形式,但就一国范围而言,与国有产权是重合的。所以,国有产权应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形式,这也是与我国的宪法相一致的。
否则,如果为追求旅游资源的效益,采取旅游资源私人所有,这将与旅游资源是人类共同财富的性质相违背,不能体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由于旅游资源产权的现实形式是国家所有,应该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出现,但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没有能力免费向公众提供所有的旅游产品,还要收取一定的门票及旅游资源使用费,以保护旅游资源,使其能永续利用以体现子孙后代的利益。
2、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安排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旅游业相关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游乐场等企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现代企业的改制,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其组织和运行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然而,我国旅游资源的产权明晰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5],其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外部性,导致我国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配置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也影响着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提升。针对我国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现状,要明晰其产权,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主体。
宏观上我国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已由我国的宪法所规定,即旅游资源由国家所有。在现实中实行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制,有利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体现。
但国家不可能直接管理所有的旅游资源,只能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而地方政府则按照旅游资源的专属性原则,进一步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委托给相应的职能部门。这样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经过两级委托,实际上是由各具体的职能部门代替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行使着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这两级委托代理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实行的、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在一级委托过程中要处理好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所有权的所属问题,以保证这些旅游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上的整体性。
在二级委托过程中则要注意旅游资源属性,应按其属性或特征的不同,把相应的旅游资源委托给特定的职能部门,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对旅游资源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保护。 (2)明确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在现实经济中,涉及旅游资源产权的主体有国家、地方政府、地方职能部门、企业和旅游者,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界定如下: 国家是全民利益的代表,也是子孙后代的代言人。既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以体现当代人的利益;又要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
其利益的保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出让资金、旅游企业的税收、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要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专项资金,同时,还要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证。
地方政府是国家的直接代理者、是国家利益在一定行政地域的实现者。应注重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保持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相一致,其利益的保障来源于国家的专项财经拨款、旅游企业的部分税收等。
地方政府不得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活动,要做好对旅游资源保护与经营活动的监督工作,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职能部门是旅游资源实际的管理者和所有者代表。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不能从事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活动,在政府的监督下实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把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通过拍卖、投标等方式转让给相关企业,实现旅游资源的三级委托,所得资金上交国家财政。
其利益的保障来源于政府的专项拨款。 企业通过拍卖。
2.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个性化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摘 要:随着大量文献对旅游资源个性的研究,反映出旅游资源个性的创造与再创造完全是国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
旅游对与旅游资源个性的创造与再创造中推动了一个国家的概念,向游客现了历史,促进民族个性走向世界同时也操控了旅游资源个性的标志。 关键词:旅游资源;个性化;开发;影响 一、个性的含义 逐渐增长的文献为个性下了大量的定义。
根据拉夫蒙特提到的,个性的定义牵涉了很多观点,个性不能被视为与典型的特征相同,特征指的是个体属于整体。而个性是考验人类居住的社会持续不断受支配的手段,个性的形式是国家的,种族的,社会的,文化的,个人,工作,宗教的等等。
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很多文献都提到了旅游与个性的关系,国家随着旅游的发展而创造与再创造越来越多的突出民族个性旅游资源。本文将旅游和旅游资源个性联系在一起并根据以下的观点对旅游在旅游资源个性的创造与再创造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
二、旅游对于旅游资源个性化的作用: 阿瓦莱特夫(2004)在对到尼日利亚旅游的旅游者的价值观,旅游活动和旅游动机的调查研究中提到去该国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是对尼日利亚的文化和再创造的旅游资源即博物馆,酒店和海滨的类型感兴趣。 这个调查反映了再创造的旅游资源个性会吸引游客产生旅游的动机。
此外,一个国家个性的出现推动了该国的国家概念并促使其个性向全世界展现。本文随后的观点将以旅游对于推动一个国家旅游资源个性的创造与再创造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基础来进行研究。
1。 旅游推动了旅游资源一个国家的概念 安德森叙述了国家的概念并将国家下定义为“想象的政治社区”。
“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想象的政治社区-即想象其既是君主立宪又是独立自主的。说它是想象的社区是因为即使是最小的国家成员都永远不会认识、遇见或甚至听说他们的大部分合作伙伴,而且在这个社区里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的社区的形象。”
这个定义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需要和人们渴望对合作伙伴更多了解的需求。 纳瑞恩认为爱国主义的发展激励了“人们以一种退化的形式即通过探索人类的内心需要,通过对本土资源的更深层次的描绘和对关于自己本民族的民间英雄和秘密的挖掘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如工业化,经济繁荣,与人平等,等等)。
普瑞特斯, M(2003)提到想象的社区必须通过加强国家的制度来传播一个普遍被认可对个性的看法。 纳瑞恩的观点证明了人类是如何加强对旅游资源个性的建立。
瑞恩描述到“旅游是对某个地方的体验。旅游‘产品’不是旅行者的目的地而是旅行者在旅游地所体验的一系列活动”。
瑞恩的描述证明了人们通过旅游可以丰富对某个地方的认识。 安德森认为人口普查,地图的制定和博物馆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对于个性有共同的认知。
很显然地,人口普查指向了人口和种族特性方面,地图展现了一个国家幅员有多么辽阔,而博物馆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历史遗产并陈列出了国家概况的特性。由于大部分的参观者都是游客因此这些机构的建立只要是服务于旅游业。
一方面,这些机构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向游客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历史遗产和特性。 另一方面,由于游客会带来大量的资金并刺激贸易的合作因此作为经济元素之一的旅游业也激励了这些机构的建立。
此外,现今,一个国家不仅要发展个性和社会文化,也要提高经济水平。经济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元素推动了一个国家的概念。
根据以上的这些陈述,旅游确实是推动了一个国家的概念。 2。
旅游向游客展现了旅游资源的历史性 沃尔什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旅游业领域的发展使得国家的旅游形象和旅游风格变得越来越为重要。这种认识使得个性化被推向了市场,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不仅是个人,商业,教育和卫生服务而是娱乐,奇特的经历和令人意想不到发生的事情。
国家的历史遗产显然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向游客来展示。 事实上根据沃尔什所提及的,历史遗产不仅仅反映出人类对历史探求的需要或者是参观其所带来的与社会相联系精神需求,而且被认为是一个为旅游产业进行服务的一个产品。
历史遗产能够通过博物馆和展览这样的形式而被再次创造,传统的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历史,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相较于博物馆展览更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的历史和考古的展示。 事实上许多人喜欢过去的表现,而不是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展品。
此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去参观历史遗产,还显示出游客通过旅游活动在了解过去。例如:参观莎士比亚的出生地的游客数量。
十九世纪中叶,莎士比亚的出生地是收到的关于每年接待3000游客;到19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30000。 它在1989年迎来了571000名参观者,大约有一百万的访客到斯特拉特福德其他景点。
这些事例说明,历史遗产的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成为了向游客展示历史的媒介。事实上,游客们通过旅游活动来认识历史。
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旅游向游客展现了历史。 三、旅游资源个性化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1。
国际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趋向于国际。
3.旅游资源赏析论文
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7 结论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文章500字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资源的质量,即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只有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游人产生强烈的诱惑力。其次要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有些旅游资源虽有一定的质量,如果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只是个孤独的景点,而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第三,还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如果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的雷同于邻近的景点,甚至在质量上还略逊一筹,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下降。(二)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旅游经济价值大小,有时并不一定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首先,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他们既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也有外出旅游的条件。其次,旅游消费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旅游目的地的远近,直接关系到旅游者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的费用和时间。
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
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
(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过性 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如果旅游资源的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既增加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前往旅游的人就少。
(四)地区接待能力 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因此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环境承载量可以从容人量去度量。
容人量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以及景区的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旅游活动的规模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资源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旅游活动的规模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资源环境恶化。
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评估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科学实际的原则全面系统原则适度超前的原则力求定量的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5.青海旅游资源的论文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
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几方面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一简单分析。 关键字: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措施 一 青海旅游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1自然资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发源于青海,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于青海南北,自然景观可开发利用之处颇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鸟岛、玉树隆宝滩、孟达天池等五处。
此外,诸如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李家峡水库,麦秀林场,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等都可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且,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
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 1.2人文资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8%。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
如汉族社火,藏族藏戏,土族安昭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游人的民族节庆有六月六(农历)互助土族花儿会,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树赛马会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传佛教影响最大。中国最奇特的藏传佛教景区--莱巴沟就在青海。
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玉树结古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
此外,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在青海当地的名刹。除藏传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
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萨满教,土族则十分崇拜祖先神。
青海还是道教的传说中的重要一笔,西王母的瑶池即坐落在青海。 (3)历史方面:昆仑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
千水之源,万山之祖,昭示着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
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代早期的都兰热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
还有红军西路军与青海军阀马步芳作战的红色旅游项目。 二 青海旅游开发 2.1青海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
青海总体而言面临两个问题: (1)旅游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下游, 下图图1为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年份 人数(万人次) 停留天数 收入(亿元) 比上年±% 人数 收入 1995 150 2.12 4.77 0 \ 1996 150 2.00 4.5 0 -0.57 1997 150 1.74 3.9 0 -13.3 1998 150 1.59 3.57 0 -0.85 1999 150 1.7 4 0.67 12.05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下图图2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年份 人数(人次) 收入(万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230.6 -89.4 1996 10352 205 -11.1 1997 12817 272 32.7 1998 16610 276.4 1.6 1999 20500 329.3 109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从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字在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509.2万人次,但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数总量仍然显低。数据显示,2003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3.7%,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旅游受季节制约过大 青海的旅游季节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产出效益的时间太短。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得知,以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可以开展全年四季的旅游的。
比如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产。青海可开发的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探古游,登山探险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参与的。
2.2滞后原因 交通问题、宣传问题、整合问题等是制约青海旅游资源难以有效释放优势的主导原因。 (1)交通问题:虽然近年来通往青海湖、孟达天池等旅游景点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难行的问题正在逐渐化解,但是由于青海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路程 距西宁市区较远,抵达目的地路途行驶的时间都比较长,如从西宁去往孟达天池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驾车去往青海湖车况好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班车则需要3个多小时,加之沿途兴趣性活动较少,游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劳累;再有,在达到景点后活动也欠丰富。
因此,游客很容易产生了“看景不如听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别值”的感觉。 (2)宣传问题: ①宣传力度:青海旅游资源虽较以往增加了宣传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点的知名度随着“环湖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青海更多。
6.国内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研究现状
旅游开发是指以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项全面,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区(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点)企业文化的建设,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的内容。
开发的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某一旅游点或旅游地的开发。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 黄河水蚀浮雕
(一)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二)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指主要为当地居民使用,旅游者也需要依赖的旅游设施。如供水、电、气系统;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机场等;医院、银行等。 (三)建设旅游上层设施(或服务设施):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如饭店、问讯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娱乐场所等。 (四)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包括新景区、景点的开辟,也包括对原有景区、景点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训服务人员
7.请问旅游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呀
毕业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即按照以下格式来写: 论文首页,包括论文标题、单位姓名等 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 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 目录 正文(含引言或序言),要注意论文中图表、注释格式 参考文献 附录(可选) 1、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以简明的词语恰当、准确地反映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
论文题目通常由名词性短语构成,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码和公式等。 如论文题目内容层次很多,难以简化时,可采用题名和副题名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副题名起补充、阐明题名的作用。
题名和副题名在整篇毕业论文的不同地方出现时,应保持一致。 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一般以第三人称语气写成,不加评论和补充的解释。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中文摘要一般字数为300~600字,英文摘要要实词在300个左右,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摘要中应尽量避免采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3、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中文和英文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8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标点符号,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4、目录 目录即毕业论文各章节的顺序列表。毕业论文应写出目录,标明页码,便于阅读和掌握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目录层次要求不多于3级。
5、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本论、结论。 (1) 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① 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 ② 提出问题。
(2)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 ① 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文章层次、段落; ② 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3)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 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 ② 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③ 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 (理工科专业、经管文法类专业要求10000~15000字;英语专业用英文书写论文,要求实词6000以上)。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求1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以上的外文参考文献。
7、附录 根据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确定是否需要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等。
那么,怎样写好毕业论文?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
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
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至于闽南宗教方面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这样一选题方向,建议从这几方面研究写作: 1、闽南宗教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2、闽南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3、旅游业对闽南宗教文化的影响 4、闽南宗教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可持续开发 5、闽南宗教旅游案例研究及启示(可选) 希望上述解答能有所启迪和帮助。
8.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的开头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小燕子关于旅游资源的精选论文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旅游资源评价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