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的魅力?论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
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
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一: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於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
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
不过画图更趋於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於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 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 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 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
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 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 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
这使得文明向前又 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三: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一)各种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
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
甲骨文发现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於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
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
2.汉字与书法文化论文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啊
中国书法是一门使用特定的工具材料——毛笔、墨和宣纸,通过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书写来表现作者抽象审美意趣的艺术,在这一艺术形式中,汉字的点画与结构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因此,学习书法艺术首先应当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一、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
考古成果表明,距离今天五千年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形态。后来汉字形体的发展,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这类符号大多数刻划在陶器上,也有一部分是用毛笔一类的工具写画在陶器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时代的陶器符号。 到了商代,汉字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那时占卜和祭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把占卜和祭祀的内容记录下来,再书写并刻划在龟甲或兽骨上面保存起来。这种书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
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符号相比,甲骨文不仅字形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具有稳定的结构规律,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成熟体系。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铸造的繁荣阶段。
周朝的王室及大小诸候铸造了难以计数的各类青铜器,同时把当时的战争、祭祀、赏赐、分封等重要事件用文字记录并铸刻在青铜器上。这些保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后人统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除金文外,这一时期还有许多书写在竹简、丝帛或镌刻在石头上的字迹被保存下来。书写、铸造和镌刻等不同手段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反映出当时书法艺术的多样性。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各自为政,文字的使用也不相一致。公元前221年,秦国扫平六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此前各诸候国的字体,而将秦国字体加以规范整理,作为新的标准字体在全国推行,从此,汉字进入了统一规范的发展阶段。秦朝统一后颁布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或秦篆,统一前的秦国字体则称为大篆。
后人将从甲骨文到小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字体统称为篆书。 从战国后期开始,人们对篆书结构和书写方法进行了简化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随后从中演变出草书、楷书和行书三种书体。
至此,汉字的结构特征基本固定下来,再也没有发生大的转变,而书法的发展也从字体的演变转向书写技法和艺术风格的探索。 二、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特征 书法是从实用书写活动中产生出来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方式是运用特定的工具和技巧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书写。
因此,书法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文字的实用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 首先,历代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功绩”能够流传后世,永久不灭,因而不断将记录事件、歌功颂德或宗教祭祀的文字内容通过甲骨、青铜和石碑等载体保留下来;其次,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语言文字的传播主要靠抄写来承担,所以保存在竹木简、丝帛及纸上的历代墨迹基本都是书籍、公文、佛经以私人书信、手稿等内容;此外,虽然唐代以后出现了大量专供欣赏、收藏的书法作品,但书写内容的可读性仍然是书法艺术的首要原则。
可以说,实用价值一直是书法艺术能够延续几千年,并且不断繁荣提高的重要原因。 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人们不仅发现了汉字结构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概括总结了书写时需要掌握的技法原则。
书法的技法主要包括笔法、结字和章法三个部分。笔法又称用笔,指书写时控制和运用毛笔的技巧;结字又称间架结构,指书写时对点画位置和字形结构的安排,章法又称布局,指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规律及相互联系。
不论是哪一种书体、一件作品的技法都是由笔法、结字和章法这三部分组成的。而在不同的书体中,对笔法、结字和章法的要求各不相同,这种要求便是书法的技法原则。
技法原则与作者审美意趣的融合统一,便是书法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三、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门类不同,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世界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的汉字能够从实用书写中发展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这一方面说明汉字本身除了作为语言符号外还具有造型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 书法艺术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操作方式却创造出神采生动,变化丰富的艺术效果。
这种单纯与复杂的和谐统一,抽象形式与情感意趣的寄托表达,是中国各类传统艺术共同的境界追求,而在书法中则体现得最为典型与纯粹。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艺术代表了中国民族艺术特征的核心精华。
历史上,随着中国文化的辐射,书法艺术也在周边汉字圈的国家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传播,其中尤以日本和朝鲜最为显著。他们在接受和学习中国书法的基本上,又利用本民族文字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丰富了书法艺术的种类,扩大了中国书法的影响。
如今,书法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必有中国书法,在东亚各国,书法更是日益普及繁荣。
古老而又生机蓬勃的书法艺术不仅已是世界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正在。
3.中国书法的魅力的论文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上千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为之醉倒,不断探索,当前国内外广大书法爱好者更掀起学习和收藏书法的热潮,为了更好地把中国书法艺术介绍给大家,在这里简要介绍中国书法的类别和欣赏的有关问题,让观众初步懂得中国书法的源流及其特点,懂得如何欣赏,增强对中华国粹的认识。
一、为什么中国书法是艺术中国画是不是艺术的问题我们不会发生怀疑,可是对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是艺术的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清楚的。中国书法和别的国家的文字一样,都是写字,为什么只有中国书法能成为艺术呢。
这涉及到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问题。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搞清楚。
(一)首先是书写的工具不同。毛笔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书写工具。
毛笔有硬毫、软毫,有长锋、短锋,还有专门为了写大字的提笔、楂笔。毛笔书写的笔画具有粗细、轻重、方圆、枯湿、浓淡等等变化,这些变化有利形成韵律感、节奏感,这是艺术表现所需要的,硬笔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
毛笔的笔毫是棰形的,可以“八面出锋”,便于萦带、使转,有利书法作品的气韵贯通,有利表现书法的动感,字写出了动感就生龙活虎,具有生气。用毛刷刷出来的美术字虽然具有美感,但是它缺乏动感。
毛笔能使线条圆润、厚重具有立体感和力感,力感是生气勃勃朝气向上的表现,有利表现书者的情感。毛笔所独有的功能是其它书写工具望尘莫及的。
(二)汉字有利书法艺术的造型1.汉字形体独立。汉字基本是“方”的,真草隶篆大致如此,字的宽度大体相等,这样既便于横式排列,也便于纵式排列。
纵式排列从上至下书写,有利书法的气韵贯通。拉丁文的字词长短不一,杂乱无秩,只能横式排列,谈不上气韵的问题。
2.汉字笔画纵横交错,相互穿插。为字的造型美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拉丁字母形态简单,笔画交错少,线条单调,不便造型。艺术是忌讳雷同的,形态单调的拼音文字是不可能具有艺术感的。
3.汉字结构复杂,形态生动。汉字是由三百多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的,而拉丁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母。
汉字组合形式复杂,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结构、全包结构、品字或倒品字等多种组合形式。拉丁文的字词都是从左至右横向拼合而成的。
汉字笔画多寡对比强列,如“鑫”字24画,“一” 字只有一画,这有利使字的大小、长短发生变化,使书法作品产生有疏有密,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美。汉字还有为数众多的异体字,为艺术的变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如 “秋”、“苏”的左右旁可以移位,左右结构的“鹅”字,可以写成上下结构的字。
4.汉字一字多体。汉字有真草隶篆,每种书体都还可以细分成若干种,这为书家选择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表现庄重可以选择楷书,表现古朴可以选择篆书;表现厚重可以选择隶书;表现活泼可以选择行书;表现奔放可以选择草书。尤其是草书最有利抒发书者的情感。
另外草字的结构独特,很多楷书难以写好的字,草书往往将其变成好写好看的字,如草书把“城”字向右的戈钩变成向左钩。草书口诀“玉出头为武”,就是这样来的,“哉”、“贼”、等字都是如此。
以上从客观方面进行了分析,那么在书家的主观方面是如何的呢? (三)中国书法融入了书者的情感。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是书家在熟练掌握书法技法之后,在书法中融入了书者的情感,书家的审美意识,以及他的性格、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书法中去,使书法具有气韵、神采、意境,成为书家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
常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让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古代书法家离我们很远,很难理解他们,我们对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弘一法师这三个人物很熟悉,让我们看看他们的书法作品。你看毛主席的这幅《北国风光》气势宏伟;周恩来的作品端庄严谨;弘一法师的作品含蓄典雅这些作品不正是他们人格的画相吗?由于毛笔这种书写工具和汉字所具有的独特性,加之书法家熟练地掌握了书法中的诸多的技法,技法和书家情感相互作用,使书法成为一种具有气韵、神采、意境的艺术。
中国书法毫无疑问是艺术,而且是高深莫测的。
4.书法《自书告身》 鉴赏论文
颜书<;自书告身>;一向被认为是颜书代表,而且因为是墨迹(原本现在日本),尤显可贵.但今人朱关田\曹宝麟先生论证其伪,其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论据是:鲁公乃文字学世家,而且他也写过<;干禄字书>;,所以他在写十分正式庄重的文字时约不可能用俗体字或通体字,只会用正体字(干禄字书中的定义),而<;自书告身>;中有许多字属于通字甚至俗字.
朱先生乃当今颜书研究权威,本人对他的观点十分敬重,但是就这一点来说,我想朱曹二位有胶柱之嫌了.唐楷法度谨严是对笔法而言的,至于文字本身,倒不一定十分认真. 而且虽然颜元孙(鲁公之伯父,即祭伯父文稿帖主)写下了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字书的干禄字书,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正字的效果十分有限.就算鲁公本人也未必能身体力行.他的许多碑中就有不少不属于正体的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干禄字书>;碑文中就有一个俗体字. 一开始,著书者名时,"第十三侄男金紫光禄大夫。"中的"第"字就是个俗字(这里显示不出来,原碑刻第字上面是俗写的草字头,"++",该字在干禄字书去声部的第二十组字中).
BY THE WAY, 朱先生认为自书告身很可能是鲁公的后辈中擅颜体书者所写以留作纪念.这样也有一个问题:该告身的书者功力相当深厚,足可称一代大家,可是历史上没听说鲁公了子侄甚至孙代中有特别善书者啊.
是不是有这种可能:这件墨迹当然是鲁公所书,但并非当时的告身原件(可惜不知道这件珍品的详细流传情况.按理说任命状是给新职所属部门而非个人的).鲁公被明升暗降(或者说差不多的待遇),自然很是郁闷,白天在班上听完了任命,晚上回来自已一个人在书房里生闷气."愤从中来,不可断绝,何以泄愤,唯有作书"于是就拿起笔来,把白天听到的告身文字一字不落地写了下来.由于心中不平,自然有一种郁勃之气,所以这件作品看起来很有力道.写完以后,还不断地看着口味,而且冷笑不止.大似其先祖(姥姥那边的)殷浩咄咄书空之遗风.第二天拿起来一看,"噫!俺这几个字儿写得还不孬哩!"于是就胡乱添了一些小字,使它尽量看起来象真的告身文状.可是他当时听宣读时光想其内容了,至于那些走手续的官员的名字及职位,也就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既然不是真的告身,这些也就不用那么较真儿.弄好后,叫儿辈们好生收藏起来,因为这是他本人比较满意的字儿呀.
5.关于书法欣赏的论文
浅论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
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
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
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
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
“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
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
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
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
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
6.书法毕业论文结尾怎么写总结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
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进行简要说明。
结论切记草草收兵,虎头蛇尾,或画蛇添足,拖泥带水。 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的参考文献是指在论文中使用过的,包括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
如果是非正式出版物则不必列出。所列的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不能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作者知名度为排列的顺序标准。
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在于:一是表示言之有据;二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真正尊重;四是方便他人查找、使用。
7.关于书法的论文
论当今书法 书法应是以写好字为根本。
字未写好,何谈书法!书法是指书写过程中,字法度的把握与内容的章法布置。只有从写好字出发,结合行笔使转变化,字距、行距布置;使之整篇布局合理,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这才叫好书法。
至于书法后面加上艺术二字,这只是当今书者,以玄乎其汉字书写水平之高超,常人不可及也;将某些想象中的所谓意境、幻境、梦境、神游联系起来,信手涂些扭曲的点、线乱墨迹组合,拆散、变异汉字笔画等不合逻辑的怪异组合。称之为儒、道、禅家讲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变幻之造就而产生的所谓书法艺术,带有鬼魅巫术的迷信色彩,让观者无法辨认来神化书法之深奥,实际是神化自己能够游走于天地鬼神之间,愚弄他人,无非想东西卖个好价钱罢了。
人类文明进程是人本身的劳动创造。汉字是我们先人在几千年劳动创造应用中,不断总结变革,才有了今天更为规范和实用的东方文字。
它是与社会发展而同步的,这也是数千年来书家所追求的书法大法则。如果当今书家,背离了汉字演变中所产生的特定规律的尺度,他就不是写书法,是借书法之名,玩法术唬人;与汉字书法有距离或根本就不相干。
书写汉字首应了解遵循汉字的构造特点;汉字特定的点、横、竖、撇、捺、折、钩、提这八个笔画所组成的单字字形。在此基础上也就不难理解和撑握。
先人总结的汉字书写方法;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的四种基本书写方法。在了解结字与书写方法后,回过头来看汉字;从甲骨文到篆字、隶书、宋体,从楷书到行书、草书;也就不难理解汉字结构演变是有规律的,书写就不易偏离轨迹。
书法创作意图,应是在不超出汉字基本构造的法度上,进行力与美的再修饰。而这种修饰又应体现,书者个人书写习性中的笔画粗细、长短、曲直,用笔使转间的个性自然流露等。
它不是没有法度的任意做造,笔画随意的增减及背离笔画走向的变化。书家是文字变革的先行者,也是汉字变革规律的遵循者,应朝着人们实用的方向变革。
书法复古,只是汉字演变的一种追亿,不能提倡过份,更不能作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去追捧;这样只能让文字变革倒退。超前脱节的符号式、幻线式、乱麻式等,让大众和专业评委都无法辨认,或根本就不是汉字。
书法就是线条艺术的一些墨线符号说法;不正确,它脱离了传承的养份,太快,太超前。这样对我们的后代传承变革汉字会形成误导,造成文字发展走向混乱。
当今复古派和超前派的书者,似乎占据了书法阵线的主潮流。一些评委和评论家们,受这种潮流影响,更是喜欢鼓吹他们的成就,已入八荒通神了。
实际他们违背了文化当随时代的特征,弄得那些苦苦临帖几十年的人,写得一手好书法的人,也在求变中失去了自我。每每作品参展、参赛,专业评委一律要求写释文,是评委们不认字?还是评委们滥竽充数!国人没有给闹腾糊了,倒是评委们和书家自己给闹腾糊涂了,忘了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的这个最基本概念。
这是书法之悲哀,更是文化之悲哀…。 作者:陈怀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书法(书法的魅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