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是小论文800即可~~帮帮忙~ 爱问知
首先,中国为了使内需,也就是国内最终消费为推动经济增长起更大的作用,除了政府财政政策方面的减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比如去年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等等措施鼓励消费,和政府财政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增加投入支出,对居民未来消费倾向也有积极影响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大多数消费者的当期以及未来收入,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就拿提高个税起征点来说,着眼点也就在于立即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提高消费者的当期以及未来收入,关键不是使目前收入比较高的40%的人收入更高,关键是使占中国人口总数60%的低收入及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使他们有机会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目前对于实现消费者收入增加已有的共识有两个:一是通过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来减少农民的数量。 由于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就要求将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而主要方向就是转移到制造业,尤其是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条路。由于制造业是全球性行业,决定了制造业的扩大必然带来出口扩大;二是基于我国人口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求,以及要发挥不断扩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较优势,就必须依赖全球市场,而不能只依赖国内市场。
在两个共识基础上,就可以看到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出口对中国意义重大,通过这个途径向国际市场输出劳动力,换句话说劳务输出,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而传统的观点只是把出口作为一国赚取外汇收入的工具,从而仅作为支持所需要的进口支出而产生的支付的来源,显然已经不适应目前全球化的情况。
如果单单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由于政府参与投资和消费活动,从而政府行为的改变能够直接影响GDP的构成。不仅如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改变经济环境,从而影响私人部门的储蓄和消费决策。
然而现实中政府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从来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中国的高储蓄率,财政收入近来20%的年增长速度,与教育投入数年之内达到占GDP百分之四这样一个目标从1993年一直说到今年等实际情况观察,再加上减少财政赤字的目标,各种因素相加,可以简单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来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看来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加工和装配对于实现中国的出口奇迹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推动出口总量上升的同时也改变了出口结构。出口产品构成中增长最快的是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
其中以外资企业,尤其台湾地区、新加坡、日本、韩国企业为主导。中国的官方数字表明70%的电子产品和IT产品的出口都是由这些外资企业实现的。
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进口半成品进行加工装配然后再出口。 有观点认为由于这些出口是低附加值的,赚取的是“血汗钱”,所以不应该继续鼓励,更进一步,认为政府应当有选择地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的出口,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呢?先不说紧随身后的印度、越南等国对中国全球世界工厂地位的觊觎,就回到贸易发生的基本条件上来看,中国与世界进行贸易的决定性条件也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充足的劳动力。 一边是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非农产业的吸收,另一边是广阔的全球市场。
在这样的天时地利的条件下,中国难道不更应该继续推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贸易出口吗?目前中国产品已经统御了纺织品和鞋子的出口市场,下一步就完全可以在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工序发挥这一优势。 中国目前在劳务出口方面可谓效率极高。
所以对于进口原材料的加工装配只是作为中国的劳动服务的载体,这个过程在中国实现的价值大约是在20%左右。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围绕着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这个中心,扩张其劳务出口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在如此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压力下,中国除了扩大劳务出口之外别无选择。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出口相对比,替代的方案会更加痛苦。
为什么这样说呢?理论上来讲,另外一个实现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方式可能就是移民了,特别是移民到工资收入比较高的工业化国家去,但这个方案显然是不现实的。 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扩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出口不仅对于中国来说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大多数人口的收入水平以及生活水平的最优方案,同时对世界经济来讲,也是一个对中国的崛起相对容易接受的途径。
2.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1)什么是扩大内需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2)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②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局限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会
3.试述当前我国扩大内需重点,难点问题及解决对策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在历史罕见的挑战和风险面前,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这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形成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强大凝聚力。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4.评述中国扩大内需举措
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我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长远地看,这些举措具有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融入世界经济。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资本,我们同许多国家曾经做过的一样,奉行古老的多卖少买政策,出口产品赚取外汇,形成了比较大的贸易顺差,积累了较多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与这种方式天然相联的种种现象或者问题就会随之显现:首先,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大。
2004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处于较快发展时期,对我国产品有着较大需求,我国经济也同步地处于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肇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普遍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国际上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减少,对一些出口型企业造成不利影响,这是经济紧缩的输入。其次,在以外需为重要拉动力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由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上游产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这是通胀的输入。
输入性通胀会加大国内通胀压力,这是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一个特点。第三,在通常情况下,巨额贸易顺差所形成的流动性过剩也会加大通胀压力。
第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国家会要求保持顺差的国家货币升值,以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比如一个时期以来,美国一方面使美元贬值,另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
这会进一步加大我国产品的出口难度。这些分析说明,主要靠外需拉动经济发展,一旦碰到类似目前的金融海啸,就会比较被动。
那么,有没有更为主动的发展战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外需,更要重视内需。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针对中国的情况作过特别的论述:中国幅员辽阔,居民那么多,气候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支持巨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 假如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论述太过久远,那么,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根据大量的实证考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大国发展形式的主要的特征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小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大国。
“那些在大国中导致有限贸易和平衡增长的因素在小国中产生了相反的影响。后者具有较少多样性的资源和较小的市场,这就使对外贸易的利益增加了。”
这些论述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不能否认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内市场广大的基本国情,我们更应当重视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本短缺,主要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利于资本(外汇)积累的话,那么,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资本(外汇)积累时,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趋于衰退时,我们更应当重视内需。既重视内需又重视外需,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的经济才能稳健发展,危急时刻才能更加主动。
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是一个战略性决策,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因为,扩大内需不仅要增加政府投资,还要启动民间投资和消费。
为此,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这就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内需还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5.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我国应如何扩大内需
寻找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产生和传导机制,一些经济学家和媒体基本上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可以看成是第一张被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此后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金融危机,乃至世界经济危机。
许多专家们因此认为,此次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导致的信用过度膨胀。 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还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实际上,信用泡沫的破灭,某种意义上不在于泡沫本身的大小,而是在于与之相对的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因此,美国以及全球的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才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深层次原因,而次贷危机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线罢了。
当前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全面腐蚀实体经济,而且还并未见底。要想使全球经济复苏,提高消费需求是治本决策。
从全球看,要想提高消费需求,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向产业的转化,带动产业升级,刺激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二是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分配观念,让消费资本和货币资本并重,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 具体分析来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由于现有的产品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也接近饱和,而一些新的技术还没有带动产业升级,导致新兴产品争取不到新的市场需求。
因此,这些发达国家刺激经济新一轮较快增长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还并不十分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是依赖于维持现有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产品即便不升级也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只要能充分挖掘国内的消费需求,我国经济便能恢复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消费低迷需反思制度缺陷 消费作为总需求的最终落脚点,将最终承担我国经济振兴和发展的重任。
但提高消费需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牵涉到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消费需求低迷主要有以下三个制度方面的原因: 首先,分配制度不公平,抑制了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分配不公主要体现于社会普遍存在的“二八”现象上。一方面,80%的人仅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部分人收入水平低下,有消费的欲望却缺乏消费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20%的人拥有80%的社会财富,这部分人收入高、生活优越、消费能力很强,但对一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欲望不高,而且正是由于他们对某些产品,如住房的过度热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哄抬房价的作用,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购买能力。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致使消费需求缺乏有力的后方支持。应该说,我国广大城乡居民都有消费需要,但手中的钱少得可怜。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21万亿元。听起来是个很庞大的数字,但平均到13.4亿人口头上,人均仅有1.57万元左右。
而一般生活消费却居高不下――像上个大学至少需要6万,看个大病动辄上万,在一般城市里买套住房需要50万~100万,还要留出钱来应对下岗失业、养老……手中的钱少,又没有解决后顾之忧,那所谓的巨大的消费潜力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刺激消费要从制度改革入手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需求,任重而道远,关键要靠体制改革,短期内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朝这个方向努力: ――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个人所得税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但在我国现阶段,个税的起征点太低,致使课税对象囊括了大多数的中低层收入者,而这些人是推动消费需求的主要力量。
对于他们来说,本来收入就不是很高,还要背负过重的个税负担,肯定会削弱消费需求。因此,笔者建议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定在5000~8000元之间较为合理。
――促进财政政策转型,使财政支出向转移支付倾斜。去年年底,国家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
在笔者看来,投资型的财政政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经济增长的目标之一是要使人均财富得到增长。
既然如此,何不将财政政策转型,使财政支出从购买性支出向转移性支出倾斜,以充分发挥财政的财富再分配功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居民收入水平。这样的做法,同样能够达到扩大社会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目的。
对此,笔者建议,一是要减少税费,如目前一般公路的养路费已经取消,下一目标应该有计划地逐步取消高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