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博士留学一般几年毕业
通常美国博士学位的学制为5年,硕士的学制为2—3年,如果本科毕业生觉得先读硕士再读博士费时太长的话也可以选择申请硕博连读 。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同学们是否就能顺利的获得博士学位呢?美国博士读几年,这个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在5年内可获得博士学位,有的学生花了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毕业,主要原因无外乎是课程难度非常大,毕业选题难度大,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去获得精确的数据,只有获得各项课程的学分并且毕业答辩通过者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在定论文选题时要尽量简单,细化,这样写起来简单些,做实验也快,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负担。 “如有留学相关问题,欢迎咨询智.慧.留.学”。
2.杨振宁,李政道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3.美国博士读几年?
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大部分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五年,一般要七八年。
大部分学校的规定时间都是五年,不过,在实际学习中,很少有五年毕业的博士生,美国的博士学习难度非常大,而前途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博士的退学率非常之高。
读博士不像硕士。美国的硕士虽然要读两年,是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两倍,却很好读出来。不过,美国几乎不把硕士看成一个正经的学位,当然MBA除外。比如,我们系的硕士不用资格考,不用开题答辩,最后的毕业答辩也不对公众公开。硕士一般被看成一个过渡学位。
国内的学生申请美国博士大多是申请硕博连读,硕士学习两年,中间要经过一次博士的资格考试,如果学生通过这次资格考试,才可以进入博士的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只能拿到硕士学位,结束学业。硕士阶段的学习主要注重专业的学习、研究,为将来的博士学习打下基础,在博士资格考试中,学生需要在八天时间内完成三篇指定标题的论文,只要有一篇论文被导师评为不合格,那么学生就得重新再写,如果超过两篇,那么学生就彻底失去了读博士的机会。
4.郭晖的一种动力
现在,郭晖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不用父母在身边也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她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早上去图书馆,晚上闭馆才回宿舍,再学习一会儿,凌晨一点左右休息。目前,她正在全力以赴撰写博士的毕业论文,总想做得更好一些。
谈到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十七世纪的一位诗人———琼生,这位诗人很博学,通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要研究他的作品,需要能够看懂影响过他的书籍。所以郭晖在学会英语、日语、法语和拉丁语之后,正在学习一门新的外语:古希腊语。
对于以后的工作,郭晖希望能够在大学里任教、搞翻译或者做研究。“现在博士生多了,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身体健全的人都会感到压力,何况我自己有残疾,还是有一定忧虑的。”不过,对她而言,眼前最要紧的还是作出一篇满意的博士论文,郭晖说,“还是有一点头疼的。”她正在考虑是不是延期一年毕业,有充裕的时间再多下些工夫,尊重学术工作的严正与高贵。
“这些年,已经形成了一些残疾高知的小群体,正在逐步让社会认识到残疾人的价值,残疾不等于残废。”郭晖如是说,“自卑和自尊同时存在,自卑有多深,自尊就有多强!”这背后的艰辛谁人能够体会呢?“某个时刻郁闷得要死了,但回头是岸。自卑利用好,也是一种动力。”
“世界有黑暗的角落,也有充满阳光的地方,我要感谢父母和老师把我引向了一个知识的天堂。我喜欢看画、听音乐,静静地欣赏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很幸福。”
留学哈佛
2008年,郭晖从北大毕业了。她回到了家乡,在河北工程大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第一堂课,大课,学生几十个,郭晖被父母推进教室,掌声响了起来。
因为身体原因,她的板书尽可能做在多媒体上,课程大多安排在了一楼,学校还专门为她修了无障碍设施。
有了工作,有了工资,有了保险,“鲁迅先生不是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或许,本没有的路,走着走着也就有了。”郭晖说,当初学物理、化学课也并没想过将来的应用,但是现在看,什么都是有用的。
大学教书生涯进入了第五个年头,7名学生的小班课,90多名学生的大班课,英美文学、英文诗歌、英文散文,郭晖都教过。教和学是互动的,教的过程中,郭晖看到了自己学到的知识的欠缺,邯郸的天空比北京也小了很多,2012年3月,郭晖从学校网站看到河北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要强的郭晖填写申请留学,她是1998年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的残疾人。一个月后郭晖拿到了来自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邀请,
8月11日,郭晖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委专家全票通过,这意味着,她距离哈佛只有飞行上的距离了。“北大读书的时候,我恨不得能天天粘在图书馆,在校方允许的情况下,把能带的资料都带回来,和我研究的领域的学者多交流。我要看看,世界一流的大学的学者都在研究什么,一定要去多听课,感受下哈佛的教学气氛,体会下美国残疾人的生活……”郭晖掰着指头数着自己的计划。
42岁,轮椅,这些现实困难她并没有忘记,“我的手还能动,我的脑子也能动,还有这么多好心人帮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认真了,什么都不怕了。谁的未来也不是梦,感谢每一个人,我可以做得更好。”
5.美国物理phd连续两年申请对申请有影响吗
本科太弱就不用解释了,反正是堕落了。
除了绩点低,也没有任何科研经历。结果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这辈子的梦想仍然是做个物理学家。
这时出国保研都没戏,只好考研。考了两年北大物院都落榜,估计再考也没戏,就转考北理工物理系,在08年入了学。
本来想好好学习的,但是堕落了这么久,一下调整起来很困难。再加上很倒霉生了场大病,在床上趴了三个月,所以研究生绩点也彻底悲剧了。
北理工的硕士只有两年,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忙申请,期间夹着考GT,所以也没做什么科研,连毕业论文都是在拿到offer之后赶着完成的。总之,专业背景是差到极点。
但当时想,如果以后打算在国内拿个教职继续做物理,出国读个phd是起码的,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申请。接着说说英语考试,同样悲剧。
第一次GRE:320+800+2.5;IBT:76,口语15。显然要重考,但这时已经很晚了。
于是我在09年的 10.24、11.1、11.7接连考了机考、托福和笔试。结果G:290+800+3.0,T:78,口语15。
欲哭无泪。不过事实证明,G、T考得晚点没关系,学校基本都可以先接受非正式成绩的。
我还argue了第一次T的作文和口语,结果钱白扔。没办法,还是只能收拾起心情,继续申请。
由于我办事一贯拖拉,基本上是11月份考了英语之后才开始投入申请的。所以那些deadline早的学校我就直接忽略了,我还安慰自己,那些都是好学校,我申了也没戏。
事后看来,这想法是错的,申请早动手的话还是非常有利的。首先,不一定早的就难申。
其次,就算deadline晚的,你越早寄材料,越有优势;很多学校都是先到先得,招满了后面的就不看了。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很多deadline晚的学校也很不错。
我实际申的学校deadline基本在 1.1到2.15之间。所以前期结果不好的同学不要过早放弃希望,可以抓紧时间再申几个。
6.物理学家奥斯特的故事
奥斯特(1777~1851) Oersted,Hans Christian 丹麦物理学家。
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鲁兹克宾城。1799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06年任该大学物理学教授。1829年任哥本哈根理工学院院长,直至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奥斯特从事物理学和化学多方面的研究,主要贡献是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20年4月他观察到通电导线扰动磁针现象。
论文发表后,促进了A.-M.安培对电磁力的研究,并导致了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发现及一系列电与磁关系的发现和电磁铁的问世。奥斯特在19世纪40年代末对抗磁体也进行了研究。
为纪念奥斯特在电磁学上的贡献,在CGS单位制中,用奥斯特命名磁场强度单位。他的重要论文收在《奥斯特科学论文》一书中。
奥斯特罗格拉茨基(1801~1862) Ostrograski,Mikhail Vasilievich 俄国物理学家,数学家。1801年9月24日生于帕先纳亚,1862年1月1日卒于波尔塔瓦。
早年在哈尔科夫大学学习,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不信教而未获得毕业文凭。1822年留学巴黎,1828年返回俄国。
1830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曾在彼得堡科学院和许多高等学校任教。
他是俄国理论力学学派的创始人和彼得堡数学学派的奠基者之一。其科学研究涉及分析力学、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概率论、数论和代数学等多方面。
他最重要的数学工作是在1828年研究热传导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了关于三重积分和曲面积分之间关系的公式。在力学方面,他对球形射弹的飞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提出了偏心射弹在空中运动的微分方程。
他研究了天体力学和分析力学,独立表述了哈密顿变分原理并推广了可能位移原理。 这两个人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
7.美国博士读几年
各个专业和学校的规定不一样。
大部分学校和专业可以5年毕业。特殊点的情况比如UIUC的人类学专业Anthropology,需要8年;stanford的统计对学生很友好,一般4年就允许毕业。
美国博士读几年除了政策,也有人因为自己特别聪明,可以提前拿到学位。国内报道过的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TianxiCai,95年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到mit读phd,念了一年,嫌mit理论不够强,转到havard biostatistics,研究survival analysis,3年之后,也就是99年,拿到了博士学位。
哈佛的绝大多数博士们还是要至少念5年。即使是鼓励天才的大牛校,一般也不会少于3年的,总的上一年课程,总得需要一年做点东西出来,总得在花一年继续作科研外加写论文答辩。
博士学习期间,要上课,要被老师培养,要花时间解决问题做出成果,要深入的了解某个领域,要develop优秀的科研技巧。有的情况下可能5年也不够,比如作试验的,如果实验很花费时间但是结果失败了,或者在毕业之前,别人先把相同的东西发表出来了,那就麻烦了;或者是遇到有些老板,想尽可能的从身上榨出点东西来,磨蹭着不让毕业,也是有可能的. 在同一个学校硕博连读是可以5年拿下phd的,但是如果中途转校,即使在美国国内转,很有可能还是要从头开始再读5年。
有的人转校后继续研究同一方向,老师人又比较好,有被允许提前毕业的可能。 美国博士读几年什么时候能毕业,要看research做的如何,也要看老板的态度。
8.杨振宁简介,个人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5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 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中文名:杨振宁 外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 国籍:美国 祖籍:安徽合肥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今肥西县) 出生日期:1922年(壬戌年)10月1日 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大,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1999年获昂萨格奖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收起 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 ,规范场理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1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1938年夏,杨振宁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 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1年夏,杨振宁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美国物理博士几毕业论文(美国博士留学一般几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