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翁帆的经历知道吗?他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到今天的??
爱情来了无处可逃 2003年底,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研究生的翁帆来到香港游玩。
自1998年从汕头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她先后在汕头和深圳的贸易公司工作过,在经历与一名香港职员为期两年的失败婚姻后,于2002年重返校园读研究生。在香港期间,翁帆想起杨振宁曾经告诉她:他和太太一般在香港中大度暑假。
于是,她动了联系杨振宁的念头。原来,早在1995年暑假,汕头大学召开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翁帆被学校选中,负责接待杨振宁、杜致礼夫妇。
清纯可爱的她当时深得科学家夫妇的喜爱。此后多年,她和杨振宁夫妇偶有书信往来。
2003年秋杜致礼在美国去世,远在广州的翁帆并不知道。 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杨振宁打来的电话,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
见面前,翁帆还真有些激动与紧张:分别多年了,见到已经82岁的杨振宁教授,我是否应该上前搀扶他呢? 让翁帆吃惊的是,面前的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思维和行动都很快,跟八九年前几乎没什么区别。翁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这次见面,大家都很开心。因为翁帆没有像理科学生对学术泰斗那样拘谨,所以谈话显得轻松随意。
这次见面以后,杨振宁对翁帆难以忘怀,他孤独的心被这个率真的姑娘温暖了。接下来的日子,一有空闲,杨振宁就会忍不住拨打翁帆的电话。
翁帆渐渐习惯了在课余时间接听杨振宁的电话,这成了她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不能如期接到杨振宁的电话,她会有一种失落感。有一天,翁帆正在广州和好友逛街,杨振宁的电话又打来了,翁帆就对着电话说:“我正和上次跟你提过的那个朋友逛街呢。”
被晾在一边的好友看出了苗头,打趣翁帆说:“杨教授是不是喜欢上你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喜欢上你,不会这么频繁地给你打电话。”翁帆羞得满脸通红。
凤凰花开的香港5月,杨振宁邀请翁帆一起去石澳游玩。那天下着雨,石澳村通向海边有一段很陡的路。
为安全着想,两人很自然地拉起手,走完那段路之后又马上松开。那时翁帆才发现,原来自己很喜欢杨振宁拉她的手。
2004年7月,翁帆和好友在网上找了两名志同道合的“驴友”,一起到内蒙古旅行。在茫茫的草原,翁帆接到已到北京的杨振宁的电话。
杨振宁进一步邀请她去清华大学他的“归根居”做客。每年,他有部分时间呆在清华,部分时间呆在香港。
几天后,翁帆打车来到清华园,杨振宁已经吩咐保姆为翁帆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翁帆发现,多年的旅美生活,没有让杨振宁的生活方式西化,他十分传统。
喜欢吃淮扬菜、喝红茶。两人交流多了,感觉彼此非常默契。
在北京短暂停留后,翁帆又去了山西旅行。那段时间,她常常心神不宁,面前老出现杨振宁的笑容。
她意识到自己真的陷入爱情之中了,心里忽然很慌乱:这怎么可能呢?可静下心来想想,她认为杨振宁除了年纪大一点外,具备男人所有的魅力。她无路可逃,唯有向爱情投降。
但她的内心仍旧很担心,毕竟两人相差54岁。回到广州,翁帆整颗心都已留在杨振宁那里。
心里装着甜美的爱情。她常常有写英文诗的冲动,写完后就把诗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杨振宁。
杨振宁总是把诗歌修改了又传回来。后来,翁帆把几首自己喜欢的诗贴在网上。
香港中文大学的几位翻译系博士看后评价说:翁帆在英文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方面,的确很有天赋。在相思中受煎熬的两个人,好不容易等到2004年“十一”黄金周。
杨振宁和翁帆商议好,一起去距离广州不太远、人又不太多的北海旅行。杨振宁知道翁帆喜欢拍照,特地送给她一台松下数码相机。
蓝天白云大海间,留下这对忘年情侣的足迹。翁帆穿着最喜欢的Mickey休闲装,与杨振宁一起骑双人自行车,在椰林小道中快乐地穿行。
勇敢结婚轰动全球 从北海回到北京几天后,杨振宁就通过电话向翁帆求婚。翁帆在广州接到求婚电话。
撒娇说:“哪有向人求婚不送玫瑰的?”杨振宁连忙笑着许诺:“下次见面一定补给你。”2004年11月,翁帆特地回了趟潮州老家。
翁帆的家境很好,翁帆的父亲翁云光向来最宠爱翁帆,那天,翁帆轻轻地向父母讲了自己与杨振宁的事情。翁云光夫妇着实大吃一惊。
翁帆只得慢慢地解释、说服。开明的父母最终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父母一点头,翁帆立即把好消息告诉杨振宁。第二天,杨振宁就向人打听应该在哪里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才得知像他这样的美籍华人,必须到女方的户口所在地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他赶紧打电话给翁帆,让她准备准备。晚上,他们商定好分别给朋友写邮件分享他们的喜事。
接到他们邮件的朋友都很激动,第二天一早,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神秘地议论着老朋友杨振宁的新鲜事,整个上午都没法工作。可就在这些教授一心要为杨振宁保密时,新加坡媒体却报出了杨翁订婚的消息。
媒体一下子紧紧“咬”住翁帆,弄得她连手机都不敢接。 12月22日,杨振宁和翁帆飞抵汕头。
翁帆的父母早已等候在宾馆。杨振宁称他们为“翁先生”、“翁太太”。
而翁帆的父母则称呼杨振宁为“杨教授”。24日上午,杨振宁和翁帆由弟弟杨振汉夫妇陪同前去领取结婚证。
杨振宁和翁帆保持着两米多的距离,一前一后走进民政局的大门。春节期间,杨。
2.·一个23的人能爱上35岁的人吗?年龄会不会有差距呢?
年龄有什么差距,28岁还嫁给82岁呢。
请看: 28岁广外女生将嫁82岁杨振宁 -------------------------------------------------------------------------------- 2004年12月17日09时21分 来源:南方都市报 28岁广外女生将嫁82岁杨振宁 杨振宁助手证实二人已订婚,有消息称女主角明日赴京约会杨振宁下月回粤筹办婚事 本报讯 现年82岁的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今年11月5日与芳龄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在北京订婚,预计明年1月结婚。 杨振宁助手称消息属实 一个是82岁高龄的老人,一个是年仅28岁的女生;一个是享誉全球的华人科学家,一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女学生。
54岁的年龄鸿沟,加上杨振宁先生的“名人光环”,他们的结合自然引来人们的许多好奇和猜测。 昨天上午,杨振宁的助手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杨、翁订婚的消息是真实的,但她并不清楚二人是否于“明年1月正式结婚”,也不清楚他们是在中国结婚还是到国外结婚。
翁帆明日赴京会杨振宁 记者昨日来到广外校园时,师生们也对此事津津乐道。然而,面对各界的关注,女主角翁帆却沉默应对,芳踪难寻。
记者通过联系其在香港的闺中密友获知,昨日翁帆待在自己住的地方准备论文,上午还接了一些汕头大学老同学和熟人打来的祝福电话,下午她便开始拒听电话,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因为她不希望对自己的生活有打扰。记者通过翁帆好友获知,翁帆将在和杨振宁沟通后,再一起面对媒体。
据知情人士称,翁帆将于明天飞赴北京,在与杨振宁会面后,两人明年1月将回广东筹办婚事。记者通过翁帆好友向她转达真诚的祝福,翁帆只是客气地表示感谢,但多次打她本人的电话她都拒接。
电话订婚并未举行仪式 杨振宁的太太杜致礼去年10月因病过世。据此前媒体报道,现年82岁的杨振宁曾形容翁帆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
报道还说,杨振宁和翁帆是通过电话订婚的,并没有举行公开的订婚仪式。订婚后,杨振宁才将消息告诉他在美国的孩子和他的弟弟妹妹,他的亲人都深表祝福。
自称接到杨振宁电子邮件的台湾《知识通讯评论》发行人江才健表示,杨振宁知道他与翁帆在年纪上有54岁的差距,两人订婚并最终结婚难免会引起议论,但他们在心理上已做好了准备。 杨翁恋 汕头大学初相识 据了解,翁帆出生在广东省潮州。
1995年,她在汕头大学读大一时,曾负责接待前来该校参加一个国际物理学家会议的杨振宁和杜致礼夫妇等人。媒体报道说,杨振宁用“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做的安排”来形容那次见面。
有报道称,翁帆当时是外文系学生,英文说得极好,加上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杨振宁夫妇非常喜欢她。杨振宁夫妇离开汕头后,和翁帆偶有联络。
翁帆在汕大时的系主任李韧之老师对1995年在汕头大学隆重召开的首界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记忆犹新。 当时,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外文系也派出了十余名学生负责接待并协助会务工作,“这些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好、五官端正、品性优良,翁帆就是其中的一名”。
李老师坦言,当时杨振宁教授是与夫人杜致礼一同参加盛会的,负责接待的翁帆肯定与相关的知名学者教授接触过,但当时的实际情形及之后杨翁两人之间的联系是否如网上所言,目前还不太清楚。 网上飞鸿结情缘 有报道说,1995年之后,杨振宁和翁帆曾有好几年时间没有联络。
几年后,翁帆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目前就读研究生三年级。翁帆今年2月寄了一封信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给杨振宁,但杨振宁当时在香港,信转到香港给他。
之后几个月时间,杨振宁与翁帆有了密切联络,两人逐渐熟识。杨振宁曾为翁帆写有一诗:“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
昨日,翁帆的研究生导师、广外英文学院院长仲伟合表示,他也是昨日才与翁帆通过电话而知道这件事的。他告诉记者,翁帆是英文学院翻译系研三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翁帆所选的题目与杨振宁有关,她因此给杨振宁发过电子邮件,但后来翁帆并没有写这个题目,至于两个人后来的发展如何,他作为导师不便询问。
据翁帆的好友透露,翁帆原本想在毕业前写有关杨振宁学术报告方面的论文,于是就给杨振宁发了一封E-mail,想得到杨振宁的帮助。她表示,正是因为这一封E-mail,这两个天涯各一方的人才逐渐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资料 杨振宁的金色婚姻 女主角:杜致礼(杨振宁的学生,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千金)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曾在联大附中教了一年书,当时杜致礼是他班上的一个学生,双方虽然认识,但并不熟悉。1949年他们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中国餐馆中偶遇,而后开始约会交往,并于1950年8月在美国普林斯顿结婚。
去年10月,杜致礼因病过世,杨振宁先生表示,“她走得并不痛苦”。 杨振宁与杜致礼婚后有两子一女,长子杨光诺生于1951年,电脑工程师,次子杨光宇生于1958年,化学家,女儿杨又礼生于1961年,医生。
目前,他们均在美国成家立业。 祝福 广外同学:这是令人惊喜的事 。
3.如何看待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合? 82岁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28岁女 爱
翁帆父亲翁云光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完全理解和支持女儿的选择,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
他希望媒体尊重翁帆的选择,不要给女儿和未来女婿造成压力。 他表示将与妻子到北京参加女儿的婚礼,并希望女儿与“杨教授”婚后回潮州娘家一趟。
坦然面对媒体 翁帆的“娘家”在潮州市新桥西路一个住宅区中。翁帆之父翁云光今年63岁,原是潮州中国旅行社负责人,已退休3年。
对于记者的来访,翁云光一点也不感到突然:“昨天开始看到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就知道会有记者找上门来。 其实几个月前翁帆和我说起她和杨教授的事情,我就预料到这事情肯定会引起社会关注。”
翁云光一边接受采访,一边为记者泡起功夫茶。谈话自然围绕着杨振宁与翁帆的婚事展开,整个过程翁云光都称杨振宁为“杨教授”。
支持女儿的选择 “对于小女和杨教授订婚的消息,女儿一个多月前就跟我和她母亲说了。 虽然我们觉得有点意外,但不觉得突然和难以接受,我们是开明的父母。”
翁云光说。 翁云光说,翁帆从读大学至今一直在外工作和生活,已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相信她观察事物的眼光比父母还要深刻。
对这一点,他对翁帆是完全信任的。 “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儿女的正确选择。”
翁云光说。 他说,翁帆近些年虽然回家不多,但每次回家都会在他们面前说起“杨教授”,她还给父母看与杨的合影。
翁云光说,女儿介绍“杨教授”时说过,杨教授不仅在物理学方面有伟大的学术成就,而且十分博学,精通中国文学,十分爱好古诗词和音乐;杨教授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是一位知名的爱国人士;更为难得的是,他虽然年过八旬,但思维敏捷,富于年轻人的活力。 翁云光说:“我们完全体会到,小帆对杨教授的感情绝非几天几个月的事情,而这种感情首先是萌发于对杨教授的为人、涵养、品德、学识的仰慕。
翁帆的这次人生选择不违反法律、不违背社会伦理,情感是非常纯洁的,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反对。” 。
4.NBA历史上偷球最厉害的人是谁?他在一场比赛中最高的偷球次数是多
NBA历史上抢断总数排名上可以看到一些情况: 1。
John Stockton(斯托克顿) 1,504 2。17 3,265 2。
Michael Jordan (乔丹) 1,072 2。35 2,514 3。
Gary Payton (佩顿) 1,186 1。97 2,331 历史上最多抢断的一场比赛: 11次——拉里·肯农(1976年) 肯达尔·吉尔(1999年) 现投球员中,就以佩顿最多了,但从现在球员来说,最厉害的要数国王的阿泰斯特了,前两三年,就以艾弗森最厉害。
抢断技巧: 抢断球是篮球的基本技术之一,今天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最好的抢断球老师,他就是开拓者队的小前锋斯科特·皮蓬。 对斯科特·皮蓬来说,拿手的技术不少,今天他要露一露他一流的抢断球技术。
皮蓬说:“抢断球才是真本事。抢断球可以 夺走对手的进攻机会,可以带动一次快速反击,可以使自己的球队打出一轮高潮。
我喜欢从比赛一开始就追着我防守的队员满场 跑。如果他毫无经验,我更喜欢逼得他喘不过气来。
我喜欢从比赛的一开始就向他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你手中的篮球是我的’。 我要令他恐惧,让他不敢随心所欲地带球。”
下面,皮蓬就要向你传授“江洋大盗”断球的绝招: 第一,我要对他进行紧逼。 每个球员都有自己运球的习惯,我就紧逼他最习惯的一侧,他不得不转身背对着我,同时也背对 着篮筐。
第二,一旦他转身背对我,我就紧紧贴住他,并稍稍下蹲,这样我随时有机会向自己的任何一侧迅速移动。同时,我会张开 双臂,手掌摊开并放松,这样一旦有机会便可以出手断球。
第三,只要对手伺机传球,我便可以下手。虽然自始至终他对我都保持高度警惕,防止球被我捅掉,但是这期间他总会有一 瞬间无法对我集中注意力,因为他要寻找自己的传球伙伴,他企图传球的一刹那正是我下手的最佳时机。
我会突然伸手将他的球 拍落,然后把球捞过来。 这样的动作我已经做过无数次,不过,我必须警告你,这种动作非常危险,很容易被裁判吹成犯规。
因此,我建议你最好先 将球捅掉,即使你无法得到此球,没准儿你的同伴会等个正着。抢断球也需要下功夫苦练,你可以和同伴进行一对一的练习,苦 功下够,定能水到渠成。
祝你和我一样成为抢断能手。 。
5.介绍一下翁帆和杨振宁
其实,两人的缘分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
据透露,杨振宁和翁帆于1995年在广东汕头相识,当时杨振宁在汕头大学参加一项国际物理学家大会。在汕头大学读一年级的翁帆负责杨振宁夫妇等人的接待工作。
作为一名英文系学生,翁帆英文说得非常流利,而且漂亮活泼,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但离开汕头后,杨振宁夫妇和翁帆很少联系,曾有好几年时间失去联络。
几年后她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目前就读研究生三年级。
翁帆是英文学院翻译系研三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翁帆所选的题目与杨振宁有关,她因此给杨振宁发过电子邮件,但后来翁帆并没有写这个题目 翁帆原本想在毕业前写有关杨振宁学术报告方面英语翻译的论文,于是就给杨振宁发了一封E-mail,想得到杨振宁的帮助。她表示,正是因为这封E-mail,使两个天各一方的人才逐渐有了更密切联系。
6.翁帆是一个怎样的人
翁帆一直是杨振宁的崇拜者,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原本就是《杨振宁的翻译思想》,嫁给杨振宁无非就是粉丝嫁给偶像。
翁帆结婚以后,将夫妇二人的存款捐赠给清华近200万美元。翁帆和杨振宁并没用去追求豪华生活,他们的家,装修普通,陈设简单,与一般平民无异。
记者采访了与翁帆关系密切的同学,她表示,“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会很幸福的,因为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无论在对问题的认识还是生活小事上都很合拍。与翁帆一同学习了两年半,从与翁帆的相处,我们深深知道她绝不是一个为了某种利益而生活的人。她很可爱,也很善良,更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并不是如一些人评论的是‘看重金钱和名利的女人’!”应该说,“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
“的确,两人年龄相差54岁,悬殊了一点。据此,网上有很多恶搞的言论,还无中生有地编派出了一些恶作剧的段子。这些,只能视为世俗观念对于一场脱俗的爱情的本能抵制,无损于爱情本身的正当性和纯洁性的。
我们的网友们太注重婚姻的外在条件了。如果我们一定要强调相恋的男女必须门当户对,否则就认为是不般配,这种观点已经得不到多数人认同。那么,两人的年龄差距就是爱情不可逾越的鸿沟吗?恐怕也不尽然。
82岁,的确是高龄了,但是人的年轻和年老,重要的在于心态。杨先生的心态,一直保持青春不老,这是他能够吸引翁帆的重要原因。他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对周边发生的一切永远保持兴趣,求知欲极强,还像青年人一样热爱学习。他与翁帆有共同的爱好,喜欢听音乐,热爱文学。我和杨先生有过多次近距离的接触,谈天之中,根本就感觉不到他的年龄。翁帆也说过类似的话。翁帆说,他和杨先生,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共同语言很多,因而生活中的乐趣也很多。
就身体状况来说,杨先生体力甚好,82岁时和翁帆两人还一起骑双人自行车,杨先生在前,翁帆在后,欢快异常。如今,他们已经结婚10年,杨先生92岁,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走起路来,腰板照样挺直。
这样的老人怎么不适合再婚?报纸上常常说他们夫唱妇随,相敬如宾,讲他们出席各种活动,永远是同出同入,手牵着手,“十指相扣”。作为见证人,我还要说,假如你看到他们,就会明白,这个动作,绝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这动作本不足为怪,但是大家是否想到,他们已经“十指相扣”了整整十年?!
一句俗语,说“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杨先生和翁帆是否幸福,的确不是别人可以妄加评判的。”
7.杨振宁与翁杋结婚是哪一年
杨振宁和翁帆在2004年12月24日结婚。翁帆一直是杨振宁的粉丝,其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杨振宁的翻译思想》。
杨振宁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该研究院已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了众多国际一流学者。杨振宁还是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创办人,目前该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与保钓运动。1983年创建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促成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资助国内纯学术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多项。
8.一般的F1赛车的研制成本要多少
一级方程式赛车不仅是赛车手们竞争勇气、驾驶技术和智慧的舞台,它背后还进行着各大汽车公司之间科学技术的竞争。
福特汽车公司就形象地把F1比作“高科技奥运会”。在汽车大赛中推出的新型赛车,从设计到制造都凝聚着众多研制者的心血,并代表着一家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F1还是各国科技人才素质的较量。据悉,德国约有2000多名专业人才直接从事赛车的设计、制造和研究工作;美国约有1万人,而日本则更多,达到近2万人 制造赛车与制造普通汽车在技术上存在着天壤之别,造价超过百万美元的F1赛车是采用大量现代科学技术、凭借电子计算机对每个组成及零部件进行精心设计而制造完成的。
具有极好的动力性和可靠性。 F1的造价 F1是世界上开销最大的体育运动,相信很多人早已听说过。
赛车的设计和制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且保密性极强,赛车上的每个部件不能简单地以价格来衡量。但是,从财务的角度要求,每一个部件必须有一个基本价格。
这个价格只能组装出一部可以开动的赛车,如果再加上科研费、设计费、风洞实验费(甚至风洞实验室的造价)、公开和私下试车费等等,一辆F1赛车的造价到底是多少呢? 下面是车辆各组件的价目清单,也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轮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一辆F1赛车的造价就要100万英镑的原因,其中以引擎、变速箱、车身及电子系统的造价最为昂贵。 上面的价目并没有包括车队150到500人不等的高额薪资与设计车辆的成本(风洞测试、计算机设备之类),加上之后更是惊人,要称F1赛车是最昂贵的职业运动显然并不为过。
F1的车身 F1车队的设计小组通常在上一个赛季的夏天就已经开始着手讨论下个年度的赛车设计项目。 几支志在争冠的大车队甚至在前一年的赛季初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个赛季赛车的设计。
虽然目前仍有许多车队科技总监还是喜欢带着图纸走来走去,但是这样的景象终究会成为历史的陈迹。F1赛车的零组件已经讲求到公厘甚至更精密的程序,这已经不是手工可以处理的范围。
车轮部分复杂的钛合金组件连计算机都需要超过36小时进行切割,很难想像手工处理需费时多久。这就需要借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利用CAD输出的资料,计算机控制的精密切割器具开始打造第一具赛车模型。制作这具模型的材质是人造材质Ureol,不过它的性质接近天然的木材。
利用这个模型,车队可以利用碳纤维生产打造车身的模具。 模具诞生之后,接下来就是手工打造的时间。
熟练的技师将碳纤维一层一层地贴在模具上,车身每一个部位因为承受的压力不同而贴上不同层数的碳纤维与不同的排列方向。每一层碳纤维的排列方向决定了车身承受压力将往哪一个方向分散。
所以这个程序需要谨慎地执行,吹风机与手术刀此时都会派上用场。F1赛车的碳纤维层数平均是12层,另外在最中央的部分铺设蜂巢结构的铝合金。
费时的碳纤维铺设工作结束后,最后一步就是将车身送进高温与高压的特别烤箱中让每一层碳纤维紧密结合。这样的程序要反复进行三次后一具车身才能算大功告成。
烤出第一具车身需费时六周,不过第一具车身制造完成后,后来的车身只需一周即可出厂。 说到F1赛车车身,便不得不提及各种应用其上的空气动力学组件。
正是由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车身和底盘设计上的广泛应用,才使得F1赛车可以达到任何赛车都无法比拟的水平和规模。 这也是F1卓尔不群的原因之一。
对空气动力学在车身设计上应用的研究工作是近20年才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F1车队认识到在车身不同地方加装翼板等扰流部件能够有效提高赛车在弯道上的速度,但由于当时缺乏理论体系指导,对这些翼板该加装在什么地方,翼板的面积大小、角度如何等车队并没有一个成形的概念,大家都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中。
再加上当时的加工工艺并不成熟,翼板在比赛中脱落造成伤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于是,在赛车上加装空气动力学部件一度被禁止。然而,随着空气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科技的兴起,使车队深入研究空气动力学对赛车影响的想法变成了可能。
一直到了上世纪70年代,终于有人想出了得以实现的办法。 这个人便是现任麦凯伦车队的首席设计师纽维。
他从南安普顿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论文便是以此为题,当时他尚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但是这一石破天惊的想法让他成为了F1赛车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结合的开山鼻祖。 我们知道,赛车的车身是综合考虑减少车身迎风面积和增加与地面附着力以及赛车运动规则而成型的。
赛车在疾驶时,迎面会遇到极大的空气阻力,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赛车外形要尽可能呈流线型,座椅靠背倾角便于使车手处于半卧坐姿,以获得较小的迎风面积。通过减小迎风面积并采用扰流装置,借以减小空气阻力,提高速度。
赛车车身设计师们必须将影响空气动力表现的各种因素都分析得清清楚楚。 F1车队在每一场比赛都会用上新版的、不同的空气动力学组件,如果车队间的竞争和自然的力量已经不是车队考虑的重点,那么赛车主办单位FIA永远会导入新的规则来限制F1赛车的速度。
年复一年,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们通过不断的改良与创新,让空气动力学效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翁帆的毕业论文(翁帆的经历知道吗?他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到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