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与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用普通话,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较低。加之,目前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担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为老教师,他们只要求学生朗读,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错字、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狠抓拼音,巩固朗读基础。
农村学校学生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很少说普通话,在朗读课文时口语较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先把字音读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脑袋读成laodai、欢迎读成huanyin。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成卡片,帮助学生区分并加强记忆,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要及时纠正、强化练习。并且老师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时时必纠。朗读文章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读流利,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级狠抓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范读课文,熏陶感染学生。
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很多教师仍然还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当教师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在课堂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可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观,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这时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四、加深理解,激发朗读情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顾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了?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话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这个方法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想互促进的。
五、开展活动,创造展示平台。
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诗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一些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的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农村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2.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与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用普通话,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较低。
加之,目前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担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为老教师,他们只要求学生朗读,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错字、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一、狠抓拼音,巩固朗读基础。农村学校学生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很少说普通话,在朗读课文时口语较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先把字音读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脑袋读成laodai、欢迎读成huanyin。
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成卡片,帮助学生区分并加强记忆,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要及时纠正、强化练习。并且老师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时时必纠。
朗读文章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读流利,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级狠抓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范读课文,熏陶感染学生。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很多教师仍然还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当教师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在课堂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
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可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无法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观,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这时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
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重要手段。四、加深理解,激发朗读情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顾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了?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话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
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这个方法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想互促进的。五、开展活动,创造展示平台。
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诗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一些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的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农村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论文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
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
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
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
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
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
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
4.请问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郑祖读积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以读为主”的教学风格,被小学语文界称为“读式教学”。
如今,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在郑老师的“以读为主,读中训练”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发展成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理解、发展”的教学模式。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突出了一个字:“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个较难的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成了教师们探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朗读兴趣 基本功 范读 主动参与 思想感情 2004年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茶,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朱教仁教授说过: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少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
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
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
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
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
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 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
5.《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研究报告怎么写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曾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当然这里的朗读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意蕴的轻声地美读、发挥想象的“戏剧化”的朗读,所以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来讲,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小学,尤其是中低年级,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如果还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学”和“教”的基本任务就没有完成好。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形成一条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呢?笔者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
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二、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读”,是为了品位文章意蕴的较轻声地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1、“戏剧化”的朗读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所谓“戏剧化”的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
例如,我在教学《田园诗情》(国标本第七册)时,我一边让学生读,一边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激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如当学生读到“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骏马,驰骋在草原上,可以做出一些动作,来感悟作者对强壮生命力的赞美之情。2、。
6.如何提高语文的朗读水平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 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7.语文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据说我国古代教书,起初就是背书,先让学生把书背熟,然后再开讲,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现在也要去学习那的教方法,但它说明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很早就重视读这个环节。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是最大的财富。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朗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阅读教学突出朗读,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强化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读书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指名读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益。
8.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读”的作用
摘要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领悟 表达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9.请问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郑祖读积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以读为主”的教学风格,被小学语文界称为“读式教学”。
如今,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在郑老师的“以读为主,读中训练”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发展成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理解、发展”的教学模式。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突出了一个字:“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个较难的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成了教师们探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朗读兴趣 基本功 范读 主动参与 思想感情 2004年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茶,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朱教仁教授说过: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少的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
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
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
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
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1、朗读首先要正确。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
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 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鲜红的旗”、“跳得高”中的“的、地、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论小学语文朗读作用的毕业论文(语文课改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