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道德论文怎么写?浅谈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的涵义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
(2)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
(3)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
(4)职业道德 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5)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6)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
(7)职业道德标准多元 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8)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影响深远。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 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
2.论文 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3.大学生价值观论文如何写
两重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环保意识等。
但是,由于对思想解放理解的肤浅,由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加之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全面,许多大学生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即内在矛盾性。
当然两重性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2.4 可塑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他们注重事业、立足奉献,他们自强进取、诚信交往。
他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中国社会正在变革中发展、进步,正在走向现代化,这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优化和成熟提供了宏观背景,客观性的环境条件。
所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2.5 多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
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相关,使得社会现象生活异彩纷呈,但也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应当指出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
4.“我的价值观 ” 论文怎么写
一、关于“价值观”概念: 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学术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说法。
大多数学者主张狭义的“价值观”。狭义的“价值观”即“价值观念”的简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指“价值观念”。
相应地,价值观研究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调查、比较和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宣传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握“价值观念”的内容,怎样估价当前价值观念的变革及其走向等问题上。
另一些学者主张广义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指与自然观、历史观等相类似的、以价值为特定对象的理论学说系统。这样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有一定区别:“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前者犹如科学系统中的宗教学和伦理学,后者则犹如人们现实的宗教态度、具体信仰和个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等。 综合来看,人们一般是在狭义上使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
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讨论某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问题时,才在广义上使用“价值观”一词。当然,虽然可以把价值观看作是价值观念的简称,但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研究与规范建设区分开来。
如果一开始就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不利于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合理的价值观的构建。 二、“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目前在以下内容方面尚未发现有重要的分歧:所谓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社会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
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则构成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成份。 具体地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以及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学理上的探讨给人的印象总是抽象的和思辨性的,但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
在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则表现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存在和作用。 三、价值观的内容结构: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一定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其中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前者表现为一定主体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后者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一些规范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只有社会的深刻变革或革命,才能造成深层结构的相应嬗变。
但在价值观的具体结构方面,学者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义利观、理欲观和德力观构成,义利问题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理欲问题包含生命与欲望、品德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德力问题则是品德和能力、恃德还是恃力的关系。这几个范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但融入了现时代的内涵,如此规定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传统的对接。
第二种观点则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主体个人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意识(目的和手段意识)、价值本位意识等构成,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与己、个人与群体、生与死、身与心、社会荣誉与个人尊严等显示的个人历史方位意识,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显示的社会秩序观念,官本位、权力至上、金钱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等显示的价值本位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坐标系统。
5.“我的价值观 ” 论文怎么写
一、关于“价值观”概念: 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学术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说法。
大多数学者主张狭义的“价值观”。狭义的“价值观”即“价值观念”的简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指“价值观念”。
相应地,价值观研究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调查、比较和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宣传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握“价值观念”的内容,怎样估价当前价值观念的变革及其走向等问题上。
另一些学者主张广义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指与自然观、历史观等相类似的、以价值为特定对象的理论学说系统。这样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有一定区别:“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前者犹如科学系统中的宗教学和伦理学,后者则犹如人们现实的宗教态度、具体信仰和个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等。 综合来看,人们一般是在狭义上使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
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讨论某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问题时,才在广义上使用“价值观”一词。当然,虽然可以把价值观看作是价值观念的简称,但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研究与规范建设区分开来。
如果一开始就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不利于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合理的价值观的构建。 二、“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目前在以下内容方面尚未发现有重要的分歧:所谓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社会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
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则构成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成份。 具体地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以及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学理上的探讨给人的印象总是抽象的和思辨性的,但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
在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则表现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存在和作用。 三、价值观的内容结构: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一定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其中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前者表现为一定主体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后者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一些规范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只有社会的深刻变革或革命,才能造成深层结构的相应嬗变。
但在价值观的具体结构方面,学者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义利观、理欲观和德力观构成,义利问题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理欲问题包含生命与欲望、品德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德力问题则是品德和能力、恃德还是恃力的关系。这几个范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但融入了现时代的内涵,如此规定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传统的对接。
第二种观点则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主体个人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意识(目的和手段意识)、价值本位意识等构成,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与己、个人与群体、生与死、身与心、社会荣誉与个人尊严等显示的个人历史方位意识,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显示的社会秩序观念,官本位、权力至上、金钱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等显示的价值本位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价值。
6.工作价值观是什么
“工作价值观”是超越具体情境,引导个体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与事件进行选择和评价,指向希望达到的状态与行为的一些重要性不同的观念与信仰。它直指员工工作的深层心理动因,比如,有的人更看重薪酬高低,有的人看重工作带来的成功感体验,而有的人则认为在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中工作更重要。
北森工作价值观测验通过测量员工冰山下最深层的心理特质——价值观,运用独创的北森“真北”模型,帮助企业定位员工个性化的需要,制定有最有针对性的保留和激励措施。
1.更深入:直达最深层的心理特质
测量的是冰山以下最深层的心理特质,是员工在一份工作中追求的长远的需要。
2.更专业:独创“真北”工作价值观模型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通过多年国内外理论研究,国内企业实际经验总结,归纳出适合本土 员工最重要也最常用的价值观。
3.更好体验:娱乐化的作答体验
作答界面采用高仿真的卡片分类模式,更符合新生代员工追求新颖、有趣、视觉化的风格。
4.更有效:助力企业善用价值观,制定有效的留人措施
报告简洁实用,提供落地的保留和激励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给员工适合的工作内容,用适合的领导风格来管理员工,创设适合的组织环境。
7.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迁论文提纲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合肥工业大学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3~2006年连续4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如表1所示)。
在各年的调查样本选择上,兼顾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男女生比例、专业人数、综合素质状况等,调查的覆盖面较广,有效问卷回收率较高,各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接近现实的比例,取样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的结果可信度较高。在数据采集的时间上,综合考察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即2003年及之后的连续3年,保证了大学生就业取向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具有较长时期的时间跨度,以增强本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综合研究2003~2006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各年毕业生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之和均超过了84%(如表2所示)。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2004和2005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8.大学生的三个根本要求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目标必不可少。你不再像高中一样目标是考一个好的大学,而是拥有了很多的选择,是考研,是就业,是创业还是。。等等。有人说高中是身累,大学是心累。大学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失去方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是又有学习、就业、家庭、前程等诸多压力。而从容应对这些压力的最后方法就是明确目标,对自己未来做一个规划,然后你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奋斗的原因。
其次,作为一个大学生,毅力必不可少。因为大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的新事物,一段时间尝试这个,另一段时间尝试那个,往往都是三分钟热度,结果发现一学期过去了,学到的东西却很好。任正非老爷子说过青年往往自认为很聪明,什么都想做,但是青春却就这样荒废了。所以第一步是有目标,第二步就是有毅力,认准目标,坚持下去,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最后我认为大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锻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像office,ps,pr演讲能力,写作能力,英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等太多了。需要你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据此评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需要读什么书,需要选修课。只有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目标,你才能取得成功。学历是求职的敲门砖,而能力是你立足的根本,而大学是最好的时间。
再啰嗦两句哈!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我也听过一些专家的看法如:将你在高中养成的学习习惯进行回炉重造(大学学习和高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有说是自立,我也有说是人际交往,你可以参考一下。如果对你有用的话,给个zan哈。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工作价值观(职业道德论文怎么写?浅谈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