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主题式情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的教学论文
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应运而生的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趋势。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构建新知,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五性。
一、探究情境注重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呈现出求知者渴望的状态,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但如果滥用情景教学,不分内容,不讲类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话,游乐园,动物运动会……”,则使数学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形式丰富,但华而不实,思维肤浅的课堂。夸张的情境使学生游离于主题之外,原本的数学味没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创设本身的意义。因此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否则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滥用。
二、探究活动凸现问题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活动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达到活跃状态。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与学活动,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将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隐藏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再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运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再用一根系着小球的线在空中旋转,使其成为一个圆,学生观察思考后便知,这样的圆的周长用前面的方法来求肯定解决不了,又发现圆的周长与绳子的长短有关……学生便自觉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探究过程突出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眼、耳、手、嘴、脑多感官参与活动,全频道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让学生不仅有探究的意愿,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克服“师代生劳”的现象,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的实践行为落到实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主动发展。
四、探究形式体现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每个学生的学具不够,肯定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同样需要小组合作。那么学习任务、学习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合作探究不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维上的合作。因此,教师应在理解算理、寻找规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要善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认知、思维、方发、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构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学习关注发展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是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确定三大目标的同时,也要确定发展性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民主性,重视学生主体观;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选择余地;在形式方法上,腾出更大的空间;在探究结果上,允许有不同的结论,真正意义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
总之,在组织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评价过程观,让不同的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小学数学精美教学论文范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快乐教学实验,给学生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最大化的体现。
【关键词】数学兴趣;教学内容;快乐因素;改革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 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 数学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抽象、难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快乐教学实验,给学生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到底如何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怎样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正是本文要和大家探讨的中心问题。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一、创设快乐教学情境,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
3.如何创设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小学数学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化,广大农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但是,在我的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认识不到位,仍然以讲教材为主,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此同时对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有着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现状引起了我的思考: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为什么要创设情境?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得到进步与发展。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现状分析:课改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中老年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数学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大部分没有上过师范院校,好多是民办转正,另一部分青年教师,这些教师的原始学历大都是中师水平,后取学历虽有大专、本科,但几乎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为数很少。这两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虽然经过新课程培训,但是由于只是通式培训,形式上的培训,这些数学教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上根本没有足够重视,培训效果甚微,这部分教师的少数人认为创设数学课堂情境不好给学生传授知识,导致自己对新教材的各种情境看不明白,上课时不要情境一味的讲授,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这部分教师的多数人认为创设数学课堂情境就是讲授课本上的各种情境,仍然一味的讲授,使学生被动的接受。
青年数学教师虽然接受新事物较快,但是只凭听几节新数学课,看几节新数学教学实录就进行生搬硬套,不进行深刻的领悟、自觉地学习、冷静的反思,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这部分教师大都认为创设数学课堂情境就是是导课,提出数学问题,只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出各种形式的情境,追求花样多,热闹,但缺乏实效性,提出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进行主动数学思考,或者说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后直接进行讲授,学生仍然会生被动的接受。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化,大部分教师得到了发展,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创设课堂情境的必要性,但是在我的小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听课、问卷、座谈发现:许多农村数学教师仍然在讲解教材上的情境,没有把教材上的情境进行理解加工,没有进行故事化、操作化、观察化、发现化、探究化处理,更没有进行本土化处理;创设的情境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数学思考,没有挑战性,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唤醒学生,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这些情境是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造出来的;部分教师对创设情境有着理解上的偏差刻意追求形式;许多情境的创设只是起到导课的作用,当教师导入新课后,该情境也就随之消失,剩下的大量时间还是脱离情境单纯的学习数学知识。
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不应只有课的开始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知识的探究,应用过程中,都可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总而言之创设的情境没有数学价值,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学,不能完整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生成随机创设。
三、怎样才能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就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很好地服务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挑战性的情境。它不仅仅是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故事、游戏、操作活动、一个探究活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等都可以是有价值的教学情景。
这些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中,从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中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
4.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沟通从已有生活经验走向未知的数学世界的“情境”已成为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
我们知道数学并不单是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它也包括许多构成数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从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炼数学方法,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一般都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平台。关于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阐述过自己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下面我就从情境的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也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创设情景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去思考,防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再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由于学生好奇心很强,所以创设的情境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使学生能很快的,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最后,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里,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5.浅谈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情境,培养小学生创造个性
创新教育强调教育个性化和个性化教育。
心理学家D?J?布雷研究认为,决定杰出成就的主观因素,一是能力,二是个性品质。如果缺乏某些必要的个性品质,即使是能力水平很高,也不能导致高度的成就。
那么学生的个性品质包含哪些内容?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内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能促进数学学习,数学学习也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使他们学会用数学及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正如波利亚指出:普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约占全部学生的百分之三十,而其余的百分之七十则几乎用不到任何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的态度、理性的精神等相比,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从这一高度出发,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施,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同时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学习中具有动力、定向、引导、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数学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它们之间互为影响,互为促进。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学生要有顽强的学习毅力,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习要有更强的专注力。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深化、减弱条件、加强结论、一般化、推广、特殊化、类比等引出或转化出另外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数学是最容易培养创造力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营造一个自然、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学生自我的风采和魅力。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人和社会关注的基本目标,能否充分、合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呢? 一、创设激疑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有浓厚的兴趣,它既是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创设激疑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先由学生报出一个分数,然后由教师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由学生验证,最后交换角色进行。这样学生在好奇之余,由于想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挑战性挑战性指学生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敢于“考老师”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积极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把学生引入“生疑―析疑―释疑”的过程。
如教“圆的认识”时,当教师完成用圆规画圆的操作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圆呢?”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提出,活跃了学生思维,通过热烈讨论,学生发现了用“绳子画圆” 、“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三、强化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开放性表现为个性开朗,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不墨守成规,有一种探新精神。
合作交流是利用集体智慧,在短时间内调动起极大的创造力的方法。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让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课题设计问题,如有以运用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如有以集装箱为题……小组通力合作选定对象、准备工具、测量数据、估计价格、解答计算,成功的完成了实践性练习,并于课内交流、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激励,让创造性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产生共振,从而启迪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同时,在合作中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利用别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
这种合作交流的形式在较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四、多给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舒恩克说:“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不断取得成功。”据此,我在教学时,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信心:一是指导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含义,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稳定学习情绪,树立敢干创新的自信心;二是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要求,实行分类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从。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论文
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的认知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然而有些数学课却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把情境创设当体现“现代性”的时尚,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失去了新异性和应有的价值。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为了引出“13-8”而创设了装玻璃弹珠这样的游戏情境:
教师出示装有十几颗玻璃弹珠的不透明的塑料盒子,问:你们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这时,众生既兴奋又好奇,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胡乱猜测一通,无奈之下,老师只好自己说出盒子里面装的是玻璃弹珠。接着再问:你们知道盒子里装有几颗玻璃弹珠?学生照样乱猜一通,有的说50颗,有的说30颗……教师急了,于是不得不告诉学生,盒子里面只有十几颗玻璃弹珠。在教师的一再提示下,学生持续猜测,直到第8位学生终于猜对了有13颗玻璃弹珠。
接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来抓玻璃弹珠,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弹珠。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仍然不厌其烦地启发:再猜一猜他一次到底能抓几颗玻璃弹珠?还是没有学生举手。
至此,教师只得另辟蹊径,组织学生4人小组讨论。教师当然也不“闲着”,深入到各小组中,把预设的正确答案与学生交流,期盼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于是有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哪个小组猜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弹珠?(刚刚被教师“光临”过的两个小组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生1:只要数一数他手中的玻璃弹珠就知道了。
生2:也可以数一数剩下的玻璃弹珠。
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就来数一数剩下的玻璃弹珠。(剩下的玻璃弹珠一共是8个)那他拿走了几个?(5个)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生(争先恐后地):能!13-8=5
[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同时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应针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等认知创设情境,使创设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猜数、抓玻璃弹珠的活动中找出数学问题,引出“十几减几”的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但是,课堂现实表明,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算式,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所谓情境,却误导学生瞎猜乱撞,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长此以往,这种为了赶时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做法失去了创设情境自身应有的价值,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呢?
[对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激发其内驱力,达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教师排除那些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无关的、曲折的信息,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呈现问题的形式,如启发学生说出一个“十几减几”的算式或由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出,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举例说明,教师再收集信息。这样的引入,不但具有真实性、直观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是要掀起一个又一个“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
7.浅谈怎样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1]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2]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3]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有关文献资料,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其创设的依据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
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
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1\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2.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针对这些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不能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情境的内容、形式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变化。
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动画等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可运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因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在一次在数学公开课上,有位教师上了六年级的《圆的周长》这一课题。
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
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执教老师为学生创。
8.如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论文
所谓数学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培养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动、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该教法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中加入数学史的讲授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任何一个静止的事物,如果和它的历史联系起来,就会对它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讲授一条定理,如果不仅仅给出推导和证明,还指出它的思考路线,以及学者研究和发现定理的经过,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
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和本定理有关的典故和趣事。学生开阔了眼界,知道一个定理的发现过程竟如此曲折,印象会非常深刻。
讲述定理的来龙去脉,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9.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论文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当作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时,我在注重生动有趣的同时,更紧扣教学内容,让创设的情境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考,并对以后课程的展开起到导向作用。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激情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坐的车辆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吧?”“车轮是圆的。”“车轮做成其他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可以吗?”这个时候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他们想弄懂其中奥秘的决心。接下来,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相关的概念和性质。
二、捕捉生活资源,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们农村小学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琳琅的商品,课堂上没有精美的教具,但我们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农村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乡土”资源开发出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根据教科书中情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春天到了,树变绿了,水变清了,母鸡也变勤快了,下得鸡蛋越来越多了。昨天老师回到家里,到自家鸡窝里数了数鸡蛋,一共有40个(出示早已画好的40个鸡蛋示意图),今天早上母鸡又下了2个鸡蛋(再在黑板上画2个鸡蛋),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想,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远比教师将情景图改变成应用题,更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三、在求“变”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情景创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