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你的论文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学价值,有何现实意义?
1,<<;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词>>;并为乐府双壁.
2,《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篇名,因其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名。最早见陈代徐陵《玉台新咏》,题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较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朴素通畅,叙事中兼有浓厚抒情,描写上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3,婆婆善待媳妇,媳妇孝顺婆婆
2.来一篇孔雀东南飞的论文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共有三篇范文 范文一: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
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
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了一起,好不令人掬泪的悲凉——“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死求同穴”…… 对于兰芝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离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其辞。我虽不才,也还想置喙几句。
在我看来,还有两大可能: 《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仲卿“甚宜其妻”,这无疑问――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从前嘘寒问暖,无所不谈,可谓母子深情矣。
现在小夫妻昵喃燕语,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失落感猛然袭向焦母,她踉跄失措。
试问向来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独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悲剧的序幕被拉开……此或为其一。 其二,焦母守寡多年,独独地守着这么的一个宝贝儿子。
深闺一贯孤独寂寞,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也便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幸福。时下,却忽然地瞧见儿与媳的卿卿我我,如胶似膝,好不恩爱。
不论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愤怒了! 你听我说,这并非谬论。张爱玲的《金锁记》里,主人公七巧就是翻版焦母。
七巧出身低微,嫁入豪门。丈夫却是患有骨痨,离不得床半步的。
且豪门是非多,这样的生活,尽管七巧非善男信女,与幸福大概也沾不上边吧。守到大女长安长大了,要嫁人了,七巧还困着女儿不放。
别人以为是爱女心切吧。推掉了几个忠实信徒,长安步进了尴尬的年纪,终于遇了那么的一个男人,她以为幸福就要到来了!这时,七巧却轻手轻脚地从阴森的木梯上吱吱地走下来。
面对着准女婿,她也许只要轻轻地问候一声,甚至仅是牵动嘴角的一丝笑就可以了。然,她没有,轻轻地张口,微微地笑道:“长安还在上面吸着烟呢,再等一下吧,或是…”幸福的水晶苹果让七巧轻轻地一抹,碎片散落一地。
天知道,为了这男人,可怜的长安早已戒掉烟了! 曹七巧,这母亲,她到底怎么了?难说不是仲卿的母亲心里怀的鬼胎在曹七巧身上还魂了。 终究,兰芝还是穿着新娘妆向清池赴身而去了。
这与祝英台葬身梁山伯的坟里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妆,漫天的通红,本该都是洋洋喜气的一片,然而这轻轻的一跃,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却教这一切都于瞬间停止了,这美丽举动如流星被定格,在数千年的时间荒野里,数亿人的心灵深处,是瞬间,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
3.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
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刘克庄《后村诗话》云:“《焦仲卿妻》诗,六朝人所作也。
《木兰诗》唐人所作也。《乐府》惟此二篇作叙事体,有始有卒,虽词多质俚,然有古意。”
刘克庄指出此诗为六朝人作品,但也没有举出什么理由,所以刘说影响不大。1924年,梁启超为了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北京作了一次演讲,提到《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问题,他说:“像《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类的作品,都起于六朝,前此却无有。
(《孔雀东南飞》向来都认为汉诗,但我疑心是六朝的,我别有考证。)《佛本行赞》现在译成四本,原来只是一首诗。
……六朝人几于人人共读。那种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输入我们诗人的心灵中当然不少,只恐《孔雀东南飞》一路的长篇叙事抒情诗,也间接受着影响吧?”(见《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讲稿,北京《晨报》)此说在文学界颇多影响。
梁启超说的“别有考证”后来也未见发表,倒是发表了否定自己的看法。他说:“刘克庄《后村诗话》疑这诗非汉人作品。
他说汉人没有这种长篇叙事诗,应为六朝人拟作。我从前也觉此说新奇,颇表同意。
但仔细研究,六朝人不会有此朴拙笔墨。原序说焦仲卿是建安时人,若此诗作于建安末年,便与魏的黄初紧相衔接。
那时候如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都是篇幅很长。然则《孔雀东南飞》也有在那时代写成的可能性,我们还是不翻旧案的好。
(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后来仍有不少人主张《孔雀东南飞》作于六朝的。各种考证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根据《酉阳杂俎》和《北史·齐本纪》,指出诗里“新妇入青庐”的“青庐”,是北朝新婚时的习俗。
二、根据《宋书·臧质传》和《乐府诗集》,证明诗中“四角龙子幡”是南朝的风尚。三、诗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的句子,认为庐江的人绝不会葬到陕西华山去,华山在这里只是一个借喻,是袭用了宋少帝时“华山畿”的故事。
根据这些理由,认为汉朝的诗里是不可能出现六朝的习俗、风尚和事迹的,《孔雀东南飞》的这些内证,就透露了自己问世的年代。但是这些论证仍然比较牵强,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理由。
因为:一、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礼异》中虽记有“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但这段话只能证明北朝有这种婚礼,却不能证明北朝以前没有这种婚礼。
“青庐”汉代已有,《世说新语·假谲》中记曹操故事时已有“青庐”之名出现,也说明“青庐”已用于汉末,而非始于北朝,只是北朝袭用汉俗而已。二、《宋书·臧质传》、《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中虽然有“龙子蟠”的记载,但“幡”在汉末已很流行,传喻信命,表题官号,用的就是这种四角旗。
“龙幡”曾见于《三国志·吴志》。所以《孔雀东南飞》中出现“四角龙子幡”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它是南朝独有的风尚。
三、“孔雀东南飞”与“华山畿”故事中的殉情情节,类型相同,都是民间传说中的典型。“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地点在庐江,“华山畿”故事的地点南徐在今镇江。
中国各地小山同名的很多,不一定“孔雀东南飞”就是袭用了“华山畿”的地名,借喻之说,也不确切。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谓:“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许多争论,或以为汉末人作。
今按,根据原序,此诗基本上当成于汉末;惟民间乐府本为集体创作,在流传中总会经过不断的丰富和修改,自然随时有增附润饰的可能,故诗中不免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等描写羼入,不得因此即武断为六朝人之作。至其被收入《玉台新咏》,则表示此诗最终写定的时间必在徐陵之前。”
以上为此诗写作年代的争论情况,但通常仍根据《玉台新咏》所载“小序”,认为是汉末之作。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4.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孔雀东南飞》是长篇叙事诗,篇幅长,内容丰富,在古代诗苑中是一朵引人瞩目的奇葩,在汉乐府诗歌中有着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学习时应疏通语意,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思路,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根据情节的发展,理解诗歌的主题,通过浓郁的抒情体会人物之间的感情。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品味诗的语意,反复斟酌文章的内容,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略谈;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06.2【文献标识码】A
人物的塑造
《孔雀东南飞》的中心人物是刘兰芝,诗中着力刻画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和对封建家长的清醒认识,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光辉楷模,与兰芝相比,焦仲卿这个人物所用的笔墨虽然较少,但刻画人物性格同样很出色。这个拘谨懦弱、善良忠厚而又执于情的人物,从开始企求委曲求全,到最后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表现出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对焦母、刘兄等人,诗中没有作直接描写,但焦母的专断、蛮横,刘兄的势利、自私,仍然个性鲜明,各具面目,以臻于丰满。兰芝嫁到焦家以后,因为兰芝不能满足焦母专横的统治欲,焦母逼迫仲卿遣归兰芝时
5.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分析汉乐府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成就
《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长篇叙事诗,它有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又有着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以其深刻的艺术性对后代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塑造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刘兰芝是一场带有典型性的悲剧的牺牲者,在整篇诗歌的叙事过程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自觉不自觉地对故事的悲剧性进行了强化,本文试浅论之。一、开头起兴的烘托与强化 《孔雀东南飞》的开头运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起兴手法。
起兴 手法一般是选取能够反映作品思想内容的相关或相似的事与物,置于作品之首,起到烘托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实际上,起兴部分就如同一篇音乐作品的第一个音符,它或许不能直接显示主题,但它能够确定一篇作品的感情基调。
本诗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像一篇音乐作品的第一个低沉的音符,孔雀的失偶显示出一种悲伤与无奈,“五里一徘徊”则更让人想象到蕴含其中那份痛苦与依恋。那迂回飞翔的姿态让人们在心灵上不由升腾起一种黯然神伤的情绪。
因此,这开头两句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哀怨、伤感的基调,它像一张迷蒙蒙的潮湿之网笼罩着全诗,暗示出作品叙述的将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二、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强化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美自然也是一种价值,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了将故事的悲剧性强化起来,在对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的塑造中都有意识将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作出适当的突出与夸张。作者越是将人物形象塑造的趋向完美,或者说有意识将有价值的东西尽力强化就会越让人感到美的事物的毁灭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这种悲伤的感情对人的灵魂的冲击力就越大,悲剧的效果就越强。
首先在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上。文中对刘兰芝的外在形象描写集中体现在被遣回家前的梳妆打扮上。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天未亮,刘兰芝就起身开始收拾行装和精心梳妆,“严妆”一词比较笼统地 介绍这是一次盛妆,她的梳妆必定会呈现另一番美丽。“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精心的打扮,“四五通”显示出 仔细与认真,这是一种平静,一种掩盖着内心巨大悲伤的平静。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001。
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这段文字是运用一种 铺陈手法,这里铺陈手法的运用正好有力地显示出刘兰芝不同寻常的外在美,从头到脚,从指到口,每一处细节都闪烁着美丽的光华,此时的刘兰芝已恍若仙子。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是作者的一句评述,这里描绘出的动态美,正好与前文的静态美构成辉映。
在这段文字中,固然有作者的对人物形象的审美理想,带有夸张的成分。这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叙述却又符合了人物形象的逻辑要求,在读者的眼中,具有优秀内在品质的刘兰芝就应该有如此的外在形象,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要求。
因此,这种形象的美化更让人感到毁灭的不可接受,加强了人们对故事悲剧性的认同感。其次在人物性格塑造上。
作品以刘兰芝的自述切入,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我们首先感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位女子:聪慧、勤劳、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并且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样的女子怎么会无故被遣呢?这段自述既引出了故事,也基本确定了女主人公的内在性格特点。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日趋完整与完善,女主人公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侧面也不断得到强化。如果说对阿母和小姑告别还是体现其善良、知礼、和蔼的一面,那么,刘兰芝与焦仲卿誓别则是其坚强性格的一次充分显现。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一种对外来压力的自觉反抗包含在短短的言语之中。拒结县令之媒和佯装同意太守之媒是其坚韧性格的再度显现和自然发展。
当县令之媒来求时,她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向离”相推脱。当太守之媒来求时,她已感受到社会的压力正一步步向她袭来,再加上势利兄长的责怪与逼迫,刘兰芝已感受到生存已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但她并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佯装答应,内心已怀必死之志,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这是她坚贞不移的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刘兰芝再次见到焦仲卿时,他们都深深地感受到自我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负,在现实中不能相爱相守,于是就相誓在黄泉下同行,“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所以,在婚庆之日,刘兰芝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愤恨与无奈,发出“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的哀号,从容地告别这个尘世。那是一声穿越时空的凄厉之音,当后代的人们看到一个完美的形象带着怨恨与无奈消逝的时候,深切的同情与极度的哀伤像潮水般激荡着每一个爱美者的心灵。
三、对比描写中的强化 文学作品中为了更鲜明地显示一种事物或环境的特点,常常运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孔雀东南飞》中为了强化其悲剧性,分别在人物力量对比和 环境对比中达到了强化其悲剧性的目的。
首先是人物力量对比上。刘兰芝和焦仲卿与焦母和刘兄。
6.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
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刘克庄《后村诗话》云:“《焦仲卿妻》诗,六朝人所作也。
《木兰诗》唐人所作也。《乐府》惟此二篇作叙事体,有始有卒,虽词多质俚,然有古意。”
刘克庄指出此诗为六朝人作品,但也没有举出什么理由,所以刘说影响不大。1924年,梁启超为了欢迎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北京作了一次演讲,提到《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问题,他说:“像《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类的作品,都起于六朝,前此却无有。
(《孔雀东南飞》向来都认为汉诗,但我疑心是六朝的,我别有考证。)《佛本行赞》现在译成四本,原来只是一首诗。
……六朝人几于人人共读。那种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输入我们诗人的心灵中当然不少,只恐《孔雀东南飞》一路的长篇叙事抒情诗,也间接受着影响吧?”(见《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讲稿,北京《晨报》)此说在文学界颇多影响。
梁启超说的“别有考证”后来也未见发表,倒是发表了否定自己的看法。他说:“刘克庄《后村诗话》疑这诗非汉人作品。
他说汉人没有这种长篇叙事诗,应为六朝人拟作。我从前也觉此说新奇,颇表同意。
但仔细研究,六朝人不会有此朴拙笔墨。原序说焦仲卿是建安时人,若此诗作于建安末年,便与魏的黄初紧相衔接。
那时候如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都是篇幅很长。然则《孔雀东南飞》也有在那时代写成的可能性,我们还是不翻旧案的好。
(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后来仍有不少人主张《孔雀东南飞》作于六朝的。各种考证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根据《酉阳杂俎》和《北史·齐本纪》,指出诗里“新妇入青庐”的“青庐”,是北朝新婚时的习俗。
二、根据《宋书·臧质传》和《乐府诗集》,证明诗中“四角龙子幡”是南朝的风尚。三、诗中有“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的句子,认为庐江的人绝不会葬到陕西华山去,华山在这里只是一个借喻,是袭用了宋少帝时“华山畿”的故事。
根据这些理由,认为汉朝的诗里是不可能出现六朝的习俗、风尚和事迹的,《孔雀东南飞》的这些内证,就透露了自己问世的年代。但是这些论证仍然比较牵强,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理由。
因为:一、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礼异》中虽记有“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但这段话只能证明北朝有这种婚礼,却不能证明北朝以前没有这种婚礼。
“青庐”汉代已有,《世说新语·假谲》中记曹操故事时已有“青庐”之名出现,也说明“青庐”已用于汉末,而非始于北朝,只是北朝袭用汉俗而已。二、《宋书·臧质传》、《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中虽然有“龙子蟠”的记载,但“幡”在汉末已很流行,传喻信命,表题官号,用的就是这种四角旗。
“龙幡”曾见于《三国志·吴志》。所以《孔雀东南飞》中出现“四角龙子幡”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它是南朝独有的风尚。
三、“孔雀东南飞”与“华山畿”故事中的殉情情节,类型相同,都是民间传说中的典型。“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地点在庐江,“华山畿”故事的地点南徐在今镇江。
中国各地小山同名的很多,不一定“孔雀东南飞”就是袭用了“华山畿”的地名,借喻之说,也不确切。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谓:“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许多争论,或以为汉末人作。
今按,根据原序,此诗基本上当成于汉末;惟民间乐府本为集体创作,在流传中总会经过不断的丰富和修改,自然随时有增附润饰的可能,故诗中不免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等描写羼入,不得因此即武断为六朝人之作。至其被收入《玉台新咏》,则表示此诗最终写定的时间必在徐陵之前。”
以上为此诗写作年代的争论情况,但通常仍根据《玉台新咏》所载“小序”,认为是汉末之作。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7.《孔雀冬南飞》艺术特征
《孔雀冬南飞》艺术特征:
1、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
2、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
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两入之间的关系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
8.麻烦帮找篇论文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木兰诗》,北朝民歌,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叙事长诗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长达三百余字。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奔赴疆场、屡立战功而又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女英雄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诗的语言丰富多采,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精妙工整的律句。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落,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颖出奇,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篇名,因其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名。最早见陈代徐陵《玉台新咏》,题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较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朴素通畅,叙事中兼有浓厚抒情,描写上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这两首叙事长诗,以其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一双放射奇光异彩的宝石,被称为“乐府双璧”,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