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论文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 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次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 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中国的甲午战争史研究却起步甚晚,发展 的道路又不是一帆风顺,直到近二十几年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自甲午战后至今,甲午战后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甲午战后的25年,是研究工作 缓慢起步的阶段;第二,从30年代开始,是研究工作开创与奠基的阶段;第三,50年代以后,是研究工作出现 转机与发展的阶段;第四,70年代后期迄今,是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的阶段。 一 甲午战后25年:缓慢的起步 甲午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开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人,形成了巨 大的思想冲击,促成了民族的觉醒。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人日益觉醒的同时,甲午战争史研究却未能跟上。只 要将中外情况做一对比,问题就很清楚了。
从甲午战争后期到20世纪初叶,日本出版了大量有关甲午战争的书籍。其中以战史著作为主,主要有两类 :一是私家著述,如川崎紫山著《日清陆战史》(东京春阳堂,1896)、平田胜马著《黄海大海战》(东京博 文馆,1896)、川崎三郎著《日清战史》(东京博文馆,1897)等;二是官方著述,如日本参谋本部编《明治 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东京印刷株式会社,1904)、日本海军军令部编《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东京春 阳堂,1905)等。
这些战史著作,大多为长篇巨帙,以史料丰富见长。如《日清战史》的著者川崎三郎,曾以 随军记者的身份参战,战后搜集了中日双方有关战争的文献资料,以及西方人士的记述和评论,并遍访日军参 战将领,据以撰成此书。
全书取材广泛,颇多罕见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迄今仍为研究者必读 之书。至于官方著述,系日本军事当局组织编纂,资料搜罗既易,叙述尚称详尽,自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是 ,这些日方著作,除从军事角度叙述战争过程和总结战争经验外,在观点上则着力为明治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 歌功颂德,并歪曲事实,掩饰日方蓄意挑起衅端和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故决不能以信史视之。
2.甲午战争小论文120字
战争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发展资本主义,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7 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9月,主要战役: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1894.10~1895.4,主要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 1895.4 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
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单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3.求甲午中日战争1000字论文一篇
你可以先写 甲午战争的起因 还有签了 马关条约 对中国的影响 还有中国当时的社会 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对比 对比可以有很多方面 比如经济 军事 国民 下面是甲午战争的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史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魏』典韦回答采纳率:39.5%2009-10-05 18:02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摘要由于清政府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仃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刻地赔款,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关键词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民族觉醒1894年,日本政府挑起一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因岁次甲午,史称中日甲午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政府被迫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驻威海卫。该条约丧失主权之重,被割领土之多,赔款数额之巨,都开创了中英《南京条约》以来的最高记录。
它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中日甲午战争又是中华异族觉醒和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新起点。
“殷优所以启圣,外患乃以兴邦”,一些灾难性的事件往往成为时局转换的契机。甲午战败,创巨痛深,中华民族岌岌可危,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引起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中国被日本打败以后,举国都为一个原来遭轻蔑的邻国,经过社会变革而成为现代化军事强国而感到展撼,中国的改革派也因此重新复活。
确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清政府的积弱和国力的衰微,进而认识到了要救亡先自强,要自强必须改革旧制的道理.于是,全国上下出现了“言变法乃纷纷”的局面。诚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请求变法,掀起了一场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
康有为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必将导致“外患内江,祸在旦夕”的严重危机。为了自强图存,他们要求光绪皇帝当机立断,立即“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③。
光绪皇帝也“不欲为亡国之君”④,以他为首的宫廷贵族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时,也开始寻找救国之策。《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康有为写了《上清帝第三书》,陈述自强雪耻之策,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项主张,要求变祖宗成法,改革政治军事制度,广求人才,发展资本主义。
光绪皇帝看后“极嘉许”,认为康有为“深通外务”,并赞成他“变法当全变”的主张。1895年7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颁布了一道“因时制宜”的“上谕”,指出要“图自强而饵隐患”,必。
4.【要原创】求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论文
邓世昌的故事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
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
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
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
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不幸,致远号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
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献出了生命。
5.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多角度分析论文 ,500字一定要原创,谢谢
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国人皆曰李鸿章可杀。然而,在此战之中,李鸿章并非主角,导致战败的罪魁祸首是昏庸无能的清廷与慈禧。李鸿章虽身负重任,但非避战卖国之人。究其败因有五:
一是清廷腐败至极,国力衰竭。甲午战前,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余人,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也加强了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但自翁同和兼掌户部起,便以经费支绌为借口,遂使添船购炮计划搁浅。而慈禧则挪用海军经费1000万两银子修园庆寿。以清流领袖自诩的翁同和也因奸商给他影印出版了书法集,而把户部仅存的30万两银子拨给了奸商,参与修建清漪园的官员们也都设法瓜分朝廷资财。
二是慈禧主和,光绪主战,李鸿章孰命是从?清廷其时已摇摇欲坠,却还是妄自尊大,认为日本蕞薾小国,何足道哉。慈禧寄望于[以夷制夷]之策,以期英.俄来调停中日战事,并未积极备战。但此希望无异于与虎谋皮。
三是光绪羸弱,慈禧无知,主战派借罢免丁汝昌以达搬倒李鸿章之目的而内哄不断,主和派遂占上风。遂有[保舰制敌]之策,使得战略大误。
四是无战时指挥决策机构,大小事宜均报朝廷,李鸿章没有临机专断之权。
五是朝廷奉行[重京畿.轻山东]的国策。令人最为痛心的是,此战之后至次年元月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朝廷对北洋水师在战后的修复.休整.备战等诸事宜无心过问,也只有李鸿章.丁汝昌等惨淡经营,终于在1895年元月20日,日军袭击我各要塞,导致了北洋水师全军复没!
战争结局和影响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至于李鸿章受命去日本议和,签定[马关条约]是清廷旨意,李鸿章只能做替罪羊
6.甲午战争研究报告540字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结果日军占领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1)使中国 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①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②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③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刺激了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特别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3)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4)朝鲜东学党起义是导火线。
重点讲解 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国际形势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打破了东亚地区短暂平衡的政治格局。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2)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
(3)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练习3某檄文写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台民”“台湾,……全输之倭奴”等信息,可以判定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根据《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割占。
C 练习4 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题中材料反映的是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厂,日本商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正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选C。
7.谁能帮我写一篇论文:从甲午战争看中日今日是否再战
甲午战争的起因有多方面的,战争前的背景是主导甲午战争的起因。
主要是围绕欧美工业革命以后欧美国家对外殖民经济政策引起的连锁反应。日本明治维新前被欧美殖民,被工业化,经济被世界化了。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世界观确立了,并且确立了对外政策。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政府就开始连续不断的外忧内患。
外有欧美列强。内有南方的太平天国民族起义。
接着汉满等民族军阀割据。
翻看历史。
无论内外都反对清政府,如果基于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性,之前的甲午战争是必须的。因为一系列的战争的目的是打开顽固腐败的清朝进行工业革命世界通商。
清朝为什么不进行革命是值得深思的。(这或许民族利益是原因之一)。
当今中国与日本是否有开战的前景,也就是战略目的。我看单纯的(中日战争)中国暂时没有战略利益,因为中国的敌人远非日本,而是美国,(对于地球文明或者亚欧战略来说黄种人与白人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和意义的)日本的战争目的主要是摆脱二战美国的军事封锁~获得军事主权独立。
日本的最终对手也是美国。如果非要说中日发生战争的战略共同利益是什么?那可以理解是中日共同排挤美国出亚太地区这个重大利益。
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局部战争是有需要的,对于目前日本来说是可行而有利的。如果中日没有这个共识,目前发生中日战争对中国是不利的。
中国外汇太多了,经济风险巨大。反观战争对日本无论怎样都是有利的。
如果美国帮日本打仗,日本偷乐,如果美国不帮日本日本顺理成章的建军队---狂喜。
现在的关键是双方准备好了没有,双方都准备好就缺一个飞起来的风口。 好了。
日本准备好了,中国下决心了吗?我们或许应该再等一个波涛汹涌的风口一次腾飞起来。美国就是利用二战,而且站的风口如此完美。
因此强大起来。
在此重点延伸3000字可否?。
8.《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000
你这片论文至少值200分。
楼主太小气了。哥们最讨厌写论文,我毕业那会天天鼓捣论文,闹得都怕了。
也没必要写那么多字,我给你提点要点,你自己再重新整理一下按重要性排序:1.清廷畏战的习惯,很多将领没有誓死报国的思想(这就看出d的思想教育重要性了),比如:黄海大战有艘军舰挂白旗逃跑,比如守朝鲜那家伙叫什么来着,跑了就跑了,除了烟枪,作战用的枪炮弹药和军饷全留下捐给日本人了,还有中国陆上还跑了一个,叫什么也忘了,历史书上有。还有个慈溪傻13,一听日军快到了新京(长春),为了避免日军骚扰长春皇陵,居然停战求和。
2.腐败,克扣军费,导致海军买装备的钱被挪用,装备渐渐落后(两艘铁甲舰倒是不落后,但是清廷没那意识发挥威力)。黄海大战很多舰炮炮弹里面不是火药是沙子。
3.战术呆板,不重革新,还是清朝“刀箭立国”那一套,拿刀箭、人海战术填人。两艘铁甲舰(名字忘了)虽然航速比日本最快的慢3节,但是船坚炮利,为什么不去东京湾炮击东京?要知道日本联合舰队能追上他们的打不过这两艘舰,打得过的那一群主力舰又追不上。
但是这俩舰窝在港口不动被生俘。4.都是拉山头搞得祸。
这也是李鸿章拉山头为了保存实li、在朝廷说话有分量,有意不让北约水师出战。另外有一点其实老李挺不容易的,他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万一被日本海军全歼以后拿什么抵抗。
可是他想不到,当时不抵抗,还是被全歼。整个北洋水师主力舰队全部窝在威海卫不去迎战日本舰队,陆上守军又一触即溃,仅有的几个猛将寡不敌众(丁汝昌),加上有汉奸作祟(盗用丁汝昌名义投降),整个舰队被人家憋了王八,结果日本人占领威海卫以后,调转炮口,把北洋舰队大部军舰轰沉,剩下几艘被生俘。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研究的毕业论文(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