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三生教育的论文
三 生 教 育”的学习与探讨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1•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以及校园暴力的报道屡见不鲜。许多学生不尊重生命,甚至对自己以及别人的生命持一种蔑视的态度,丧失了“人”作为一种存在应有的 对生命的敬畏。
“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2身处转型时期的大中专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3 • 新形势下,面对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如何深入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 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生命的定义生命:指由高分子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区别• 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
• 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生命教育”现状我国的生命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人们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在尊重个体物质性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涵(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认识生命,保护生命。
认识生命就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生命特点。如生命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 了就不可复得,没有阴间与来世。
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社会、民族相联系。要让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动植物是不一样 的,人有双重生命,不能成为行尸走肉,而要活得有价值。
• 保护生命就是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日本有一项训练课叫“人工心肺复苏”,而在我国学生发生意外时,往往无法自救,更 不懂得如何救别人。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关于火灾、烫伤、落水及人工呼吸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技能更缺乏,这都是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 第二层次: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 通过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轻视任何个体,并且学会用爱心去经营生命,用对亲人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的生命。要通 过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深刻涵义,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以乐观的心态去欣赏生命,以谨慎的态度去尊重生命。
第三层次: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通过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
从情感上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学会爱环境,爱动植物,爱自己,爱他人的生命,从心里上敬畏生命,而不能残忍对待生命。培养学生拥有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从容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总结: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 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
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
无论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还是我们民族的教育前途,这都是一个性命攸关的命题。尤其在信息、科技、生产、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存教育在我们面前变成了一件既迫切又痛苦的事情。
生存教育的内涵• 许多专家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存教育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 认为生存教育内涵应该建立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指出了生存教育就是:• “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
• 归结为一点即“学会生存”,这也正是“生存教育”本质之所在。第二种观点• 通过联系素质教育来把握生存教育,认为生存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第三。
2.有谁知道云南省的那个:三生教育?我急需要一份关于三生教育方面
云南省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8月13日上午在昆明连云宾馆召开。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主持会议。潞西市教育局分会场设在潞西市政府办网管中心,潞西市教育局一二级领导班子成员、教育科研中心主要领导、芒市城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等参加了会议。
会上,与会成员认真听取了罗崇敏厅长关于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讲话。“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这是“三生教育”的内涵。其中有三层意思: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三个方面的教育力量,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力量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三生教育”是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表现,主体是学生,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过程。因此,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引导好学生来认知、来实践,从而变成一种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以往被动的德育教育的缺陷。第三,“三生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有机过程。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没有了生命,何谈教育;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把生命和生活连接起来;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最高境界,这里说的生活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教育,而是指人都要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为民族的幸福生活、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教育。会议还听取了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及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的讲话。
会后潞西市教育局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和潞西市实际情况,研究决定2008年对实施“三生教育”做好充分准备,在2008年秋季学期校长主任会上传达此次会议精神,并要求各学校做好实施“三生教育”的准备,2009年潞西市全面实施“三生教育”。
笔者为云南省轰轰烈烈实施“三生教育”的举措拍手叫好!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对此,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的话一针见血: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安身立命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硕士研究生甚至还要父母带着去找工作,难道我们的教育不该反思吗?
笔者非常赞同罗崇敏的看法。远的姑且不说,就说前不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成千上百名无辜的学生葬身废墟之下,面对灾难,许多学生不知所措、慌不择路,根本不谙求生之道,在慌乱中错失了自求的机会。假若这些祖国幼苗平时在学校接受过“三生教育”,懂得逃生之道,伤亡程度一定能减到最小。血的例子启示大家: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对学生意义重大!试想,我们生而为人,谁离得开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三生教育”是教育之根本。但事与愿违的是,“三生教育”长期被忽略,以致频频发生一些触目惊心的现象。
8月11日淮北新闻网刊载一条新闻:中考过后,许多矿区、县城的孩子即将到市区上高中。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不少家长都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且多是一租三年,以便将陪读进行到底。
呜呼哀哉!事实证明,现在的孩子确实是“小皇帝”、“小公主”!堂堂高中生,居然还不能在日常生活上独立自强,被家长捧在手心。这些家长的溺爱,与“三生教育”相悖,栽培出来的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难以想象,如果汶川大地震的灾难重临,这些家长的“掌上明珠”会有怎样的应对之策?恐怕会躲在被窝里掩耳盗铃,或者声嘶力竭地呼爹唤娘……诸如此类的滑稽场面并非凭空臆想,试问,在这些家长平时的溺爱下,“小皇帝”、“小公主”哪懂得求生技巧?
实际上,之所以屡屡出现学生发生意外事故的悲剧,是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对“三生教育”嗤之以鼻。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应试教育,哪有精力、时间搞什么与小升初考试、中考和高考毫不相关的“三生教育”,他们认为,搞“三生教育”者,纯属吃饱了撑着!
笔者有一次在本地看见惊险的一幕:十几个学生模样的少年驾驶十几辆摩托车在街上乱闯,表演飙车特技。他们一会排成“人”字型,一会排成“V”字型,走街串巷,如入无人之境。路人见状,纷纷闪躲,生怕惹祸上身。相信作为成年人,都有正常的头脑,都会好好珍惜生命,但这些学生却在街上“玩命”,由此可见,父母师长对他们的教育是何等失败!笔者相信,倘若他们的父母师长对他们进行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话,怎么也不致于上演这幕“飞车闹剧”!人非草木,通过教育的深造,孩子们会懂得生命的宝贵、生存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学会珍惜。
忽视“三生教育”,轰轰烈烈大搞应试教育是一叶障目的荒谬之举,只有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3.今后在“三生课堂”研究上如何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让三生教育扎实有效进入课堂? 八里岔小学课改交流材料 今春开学,我校在语文数学两科教学中继续探索三生课堂教学,先将我们的 做法汇报如下: 一.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会不错。
我校五年级语文老师刘玉强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向往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他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喜欢童话的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走进小甲虫的心里,体会小虫之间的情感,然后带着感情读句子,感受草虫们也有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充分实现了“三生课堂”即:生活、生存、生命,使学生会学、乐学。 二.展望生存需求,培养生存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存需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
如教学四年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结合学校的地震演习引入课题:抗震救灾中发现,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为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想,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1.小组合作:利用分发的七根筷子、橡皮筋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制作图形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性。他们不但悟出了“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的原因是由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
还提出了地震逃生的重要原则“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这时趁热打铁补充讲解了《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教学中适时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实践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样,通过对生存技能的培养,能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在应急状况下自救、自护和逃生能力得到增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正如达尔文所说“适者生存”,如何成为“适者”?需要知识和技能。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孩子生存能力的强弱,除先天遗传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语文教材中,就隐含有这方面的学问。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告诉人们坚定的信念也是重要的求生手段。《顶碗少年》 中的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精神震撼每个同学的心;这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生动实在的挫折教育。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向上的生存观和乐观健康的生活观,是课堂教学的又一根本。作为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和“三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三生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三生教育”开出艳丽的花朵。
4.三生教育 有关生存论文如题 谢谢了
“三生教育”的学习与探讨 三生教育 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1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以及校园暴力的报道屡见不鲜。许多学生不尊重生命,甚至对自己以及别人的生命持一种蔑视的态度,丧失了“人”作为一种存在应有的 对生命的敬畏。
“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2 身处转型时期的大中专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3 新形势下,面对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如何深入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 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生命的定义 生命:指由高分子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区别 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
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生命教育”现状 我国的生命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人们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尊重个体物质性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涵(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生命,保护生命。
认识生命就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生命特点。如生命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 了就不可复得,没有阴间与来世。
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社会、民族相联系。要让学生知道人的生命和动植物是不一样 的,人有双重生命,不能成为行尸走肉,而要活得有价值。
保护生命就是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日本有一项训练课叫“人工心肺复苏”,而在我国学生发生意外时,往往无法自救,更 不懂得如何救别人。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关于火灾、烫伤、落水及人工呼吸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技能更缺乏,这都是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 第二层次: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通过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轻视任何个体,并且学会用爱心去经营生命,用对亲人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的生命。要通 过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深刻涵义,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以乐观的心态去欣赏生命,以谨慎的态度去尊重生命。
第三层次: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通过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
从情感上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学会爱环境,爱动植物,爱自己,爱他人的生命,从心里上敬畏生命,而不能残忍对待生命。培养学生拥有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从容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总结: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 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
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
无论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还是我们民族的教育前途,这都是一个性命攸关的命题。尤其在信息、科技、生产、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存教育在我们面前变成了一件既迫切又痛苦的事情。
生存教育的内涵 许多专家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存教育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观点: 第一种观点 认为生存教育内涵应该建立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指出了生存教育就是: “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
归结为一点即“学会生存”,这也正是“生存教育”本质之所在。 第二种观点 通过联系素质教育来把握生存教育,认为生存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第三种观点 在比较生存教育与书本。
5.本人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出学校的德育品牌。
命教育,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尤其是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环境等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使教职员工更加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生态教育,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学校的生态教育必须让师生关注自然,爱护自然,宣传先进的生态知识及保护生态的意义,从生活小事做起,珍惜生态,关心社会和自然的教育,将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绿色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树立学生和教师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
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在德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切中了传统德育说教模式的弊端,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此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了德育实效。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提高了基层教师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优化了体现生命、生活、生态德育理念的学校德育育人机制。然而,相关的德育研究更多侧重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对德育工作中如何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养和德育能力的发展,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研究。
“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跳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各自单一理念,对三者加以必要的整合,对学校德育的观念更新搭建一座新的思考平台,努力建构生命、生活、生态教育合而为一的德育理念,制订出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操作样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6.学了三生教育写一篇感恩父母的论文
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的时候,我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星期天是我十六岁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但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却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乐!!!!
7.根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二、三都不是有形之物
道生一,“一”为“无”,无,名万物之始也。
一生二,“二”为“无”、“有”,有生于无,有,名万物之母也。
二生三,“三”为“无”、“有”、“玄”,有、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三生万物。
而“无”、“有”、“玄”这一理论模式,落实到具体的实物形态上则是“阴”、“阳”、“和”。
这个与佛家讲的,离四句,绝百非之的四句有近似之处。但四句更圆满
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其实只要是相对的就能变出四句来)
8.三生公司有几大体系
楼上的朋友你好,三生目前有九大体系,德道网商系统最好,因为他们是网上运作结合互联网直销E化,没有额外开支,足不出户,学习,培训,交流,开发市场,报单加入等等都在网上,让你突破直销瓶颈,不缺人脉,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更有一批有实战经验的网商教练全天候的在线指导。如果你想选择直销的话,就一定选择三生最佳事业平台,一定要选择网商系统,速度快,打拼一年月入5位数,打拼两年周入5位数,打拼三年永远退休,有钱有闲。
详情可以加网商系统第一团队领导人网商松山教练扣扣:前三位996中间三位817后三位205。
9.十万火急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广泛的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日臻完善,其内容和形式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与社会实践育人目标一致。
将“三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具有积极地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
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受到长期传统的生活成长理念的影响,很多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模式,十分关注立足于校园中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动手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尤其缺乏重视。
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社会实践这样一个综合锻炼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平台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不明确,准备不充分,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多以参观、访问为主,缺乏创新意识与竞争观念,实践内容设置有待科学化,使之能够满足不同年级和专业的需要,并与时代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相适应。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优化实践模式,在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下,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使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现今虽然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和保障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能落实的情况。
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大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安排等方面,存在“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现象,活动结束后不能有效地总结或者只是流于形式的总结,指导老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缺少“借题发挥”式的具体教育,这些都将造成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够深刻,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三生毕业论文电子版(关于三生教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