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述荷塘月色的论文
摘要: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的,更感人的却是"美中之真":一是作者的感情之真;一是作者的造境之真。
造境之真合乎自然亦合乎理想,"真"的本质是自由,此等自由之境界就是美的境界。"美"是"真"的显现。
关键词:《荷塘月色》;真与美;自由;境界 提起朱自清,不能不想起他那篇脸炙人口的写景抒情名篇《荷塘月色》。想起《荷塘月色》,首先感受到的则是其文章之"美"。
而"美"又在何处呢?不妨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明:"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那么,《荷塘月色》中到底描绘出了何等之境界呢? 我们还要先从《荷塘月色》一文的写作背景谈起。据朱自清夫人陈竹隐的回忆及陈孝全《朱自清传》中所说: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屠杀共产党人,时局剧烈动荡,白色恐怖的浓雾迷漫全国。
这时的朱自清十分震惊、苦闷、惶急,在他的感觉中,"这时代如闪电般,或如游丝般,总不时地让你瞥着一下。它有这样大的力量,决不从它巨灵般的手掌中放掉一个人;你不能不或多或少感到它的威胁。
"这种威胁的阴影在他心中已越来越大。他要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但往哪里走呢?他心中不免惶惶然,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种惶惶然",而他没有那样做,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以及对妻子儿女的顾念,使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去战斗,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也使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期间,朱自清的一个朋友栗君曾来劝他参加国民党,并对他说:"将来若离开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朱自清踌躇了,但几经考虑,决定不参加,不走这条路。
后来他对栗君说:"我想我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但人活于世间,又如何能"超然"于物外、获得心中安宁呢?朱自清仍只有继续他的苦闷与彷徨罢了。
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绪,作者才在一个有满月的夜晚去荷塘赏景散心,以期偷得片刻清闲。 于是,那晚欣赏着元边的荷香月色的朱自清,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他离开了人间,暂别了烦恼,在忘我中享受着美景,享受着难得的"自由":月下的荷塘曲曲折折,田田的叶子中间点缀着零零星星的荷花;这些荷花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千娇百媚、流光溢彩;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渺渺茫茫,若有若无;脉脉的是叶子底下的流水,无声无息……荷塘上的月光如同流水,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缓缓浮起,叶子和花仿佛笼着轻纱的梦;月儿圆圆、云儿淡淡、光影变幻;灌木的黑影参差斑驳,杨柳的倩影弯弯稀疏……此时,作者独自一人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俨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不知周之梦为蝴蝶钦,蝴蝶之梦为周欤?"人与景界限消释,融化合一,自由自在,妙不可言。
而当"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突然提醒了作者"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时,作者的自我意识恢复,瞬间即离彼境,重回此情一一无可奈何的孤寂之中,"荷塘月色"的幻梦美境已不复可寻、无法再入了。但是,如同做梦,前一美梦虽逝,人往往于似梦似醒之中希望着后一美梦之继,作者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于是,他再次由意识的不自觉的牵引进入到了另一"幻梦"之中: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少年的女子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采莲的人很多,看采莲的人也很多,都那么年轻、那么'快乐;那时风和日丽,正是初夏时分,叶子正嫩、花刚开放……作者仿佛也成了画中之人,尽情地嬉戏,欢闹地打趣,不知今夕何夕了,不禁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但一落评价,又有"我"之意识,他马上想起"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虽然随即作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并惦念起了江南,但已属"残梦","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他终于还是回到了现实世界。
2.描述荷塘月色的论文
摘要: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的,更感人的却是"美中之真":一是作者的感情之真;一是作者的造境之真。造境之真合乎自然亦合乎理想,"真"的本质是自由,此等自由之境界就是美的境界。"美"是"真"的显现。
关键词:《荷塘月色》;真与美;自由;境界
提起朱自清,不能不想起他那篇脸炙人口的写景抒情名篇《荷塘月色》。想起《荷塘月色》,首先感受到的则是其文章之"美"。而"美"又在何处呢?不妨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明:"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荷塘月色》中到底描绘出了何等之境界呢?
我们还要先从《荷塘月色》一文的写作背景谈起。据朱自清夫人陈竹隐的回忆及陈孝全《朱自清传》中所说: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屠杀共产党人,时局剧烈动荡,白色恐怖的浓雾迷漫全国。这时的朱自清十分震惊、苦闷、惶急,在他的感觉中,"这时代如闪电般,或如游丝般,总不时地让你瞥着一下。它有这样大的力量,决不从它巨灵般的手掌中放掉一个人;你不能不或多或少感到它的威胁。"这种威胁的阴影在他心中已越来越大。他要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但往哪里走呢?他心中不免惶惶然,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种惶惶然",而他没有那样做,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以及对妻子儿女的顾念,使他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去战斗,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也使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期间,朱自清的一个朋友栗君曾来劝他参加国民党,并对他说:"将来若离开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朱自清踌躇了,但几经考虑,决定不参加,不走这条路。后来他对栗君说:"我想我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但人活于世间,又如何能"超然"于物外、获得心中安宁呢?朱自清仍只有继续他的苦闷与彷徨罢了。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绪,作者才在一个有满月的夜晚去荷塘赏景散心,以期偷得片刻清闲。
于是,那晚欣赏着元边的荷香月色的朱自清,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他离开了人间,暂别了烦恼,在忘我中享受着美景,享受着难得的"自由":月下的荷塘曲曲折折,田田的叶子中间点缀着零零星星的荷花;这些荷花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千娇百媚、流光溢彩;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渺渺茫茫,若有若无;脉脉的是叶子底下的流水,无声无息……荷塘上的月光如同流水,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缓缓浮起,叶子和花仿佛笼着轻纱的梦;月儿圆圆、云儿淡淡、光影变幻;灌木的黑影参差斑驳,杨柳的倩影弯弯稀疏……此时,作者独自一人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俨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不知周之梦为蝴蝶钦,蝴蝶之梦为周欤?"人与景界限消释,融化合一,自由自在,妙不可言。而当"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突然提醒了作者"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时,作者的自我意识恢复,瞬间即离彼境,重回此情一一无可奈何的孤寂之中,"荷塘月色"的幻梦美境已不复可寻、无法再入了。但是,如同做梦,前一美梦虽逝,人往往于似梦似醒之中希望着后一美梦之继,作者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于是,他再次由意识的不自觉的牵引进入到了另一"幻梦"之中: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少年的女子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采莲的人很多,看采莲的人也很多,都那么年轻、那么'快乐;那时风和日丽,正是初夏时分,叶子正嫩、花刚开放……作者仿佛也成了画中之人,尽情地嬉戏,欢闹地打趣,不知今夕何夕了,不禁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但一落评价,又有"我"之意识,他马上想起"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虽然随即作者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并惦念起了江南,但已属"残梦","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他终于还是回到了现实世界。
3.求一篇荷塘月色的论文
《荷塘月色》的审美价值 摘要:大半个世纪以来,《荷塘月色》是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视角对作品所展示的深邃的意境美、朦胧的情感美以及充满人性的哲思美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散文受人们喜爱的深层内涵及在审美教育和精神建构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荷塘月色意境情感哲思审美 《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大家阅读它,赞赏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精美的文字所折服。因此,又被选到中学和大学的教材里。
《荷塘月色》何以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 一篇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既要塑造出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构思等,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深邃的意境。
可以这样说,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而意境则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一篇散文,若能创设出优美的意境,那就达到了艺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也就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 作品突出地表现在善于捕捉人对大自然所引起的感受。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细腻、逼真地描绘了在苍茫的月光这一特定环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把大自然的美传导给读者,使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后犹如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苍茫的月光下,作者一个人逍遥自在、从容不迫地走着、踱着。荷塘里的荷花也显得迷人了,硕大的叶子,亭亭玉立,体态轻盈柔美;洁白的荷花袅娜摇曳、欲开含羞。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那灌木、那杨柳留下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画在叶子上的倩影,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静谧、淡雅、朦胧,任何一个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被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
从这里我们似乎嗅到了淡淡的荷花的清香、薄薄的青雾的气息,感受到了微微晚风的轻抚,溶溶清辉的沐浴。觉得身心无比舒畅,似乎进入一种无比清新、充满情韵的境界之中,这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的享受。
特别是那流水般的月光,洁净、柔和、清淡、朦胧,让人可视可触,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情感得到满足。这时候,纵使有满怀的惆怅、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这境界之中了。
其实,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外化。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及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一首美妙的乐曲,一个优美的舞蹈动作,都能直接唤起人们的美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却不同,它需要读者通过语言的描绘去感知作品所描绘的形象,进而产生美的感受。
这就要求文学作品不光要表现出丰富的知识,告诉读者生活的真实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发读者的情思,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瑰丽的艺术王国。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作品的奇趣和魅力。
而《荷塘月色》就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调动自己以往有关的经验积累,和作者一起徜徉于艺术王国之中,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读者才会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会去领悟大自然化育生命、滋润心灵、升华人格的审美意义,作品也才会显出它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 散文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寄托,往往借助散文的形式去表现。因此,欣赏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人,以及这个生命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所以,要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这些情感的反复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过∶“经过费力才能得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能得到的东西更能令人喜爱。”正是基于这一点,《荷塘月色》所展示的作者内在情感的朦胧美,就需要读者全心地去感受,才能从回味妙悟中得到美感,而审美的最大兴味正在于此,所以,这也是《荷塘月色》具有不衰的艺术魅力的另一原因。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荷塘月色》中,尽管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苦闷,如何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却使人感到处处都是作者的愁思和迷惘的追求,只不过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感情不露痕迹地融化在那诗一样的语言之中。
那淡淡的浮云、那苍茫的月光、那薄薄的青雾、那像笼着轻纱的梦……既组成了意境朦胧的图画,又表现了作者内在情感的朦胧美。其实,这何尝不是作者的追求?在现实中受到的束缚,可以在想象中解脱。
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愿望,可以在想像中。
4.论文:朱自清散文巜荷塘月色》写作特点如何写
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一、结构严谨自然:(请参看《荷塘月色》结构分析)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
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
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
二、描写精细传神:
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
例如以“舞女的裙”比况荷叶,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景象,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对于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本文景物描写特色
⑴ 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⑵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⑶ 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具体说来有三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
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望采纳~
5.急求论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8000字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之情;《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6.求一篇“论朱自清的散文”的论文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
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
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
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 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
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
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
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另外,新奇的想象,形象的比拟,是朱先生写景抒情类散文创造绮丽美的另一妙法。
朱自清极善用女性意象来比喻景物,不但使他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可感,而且使他的文章中弥漫着一种。
7.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赏析下面的,要具体赏析
赏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解析: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那时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8.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立真言、写真景、抒真情——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孙恒星中学教材散文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作品,即所谓的狭义的散文,文史亦称美文。
在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显美得纯洁,美得成熟。《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一 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时删去了最后一喻。
这一喻有什么不妥呢?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
但在这里不行。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这样的感觉肯定不是真实的。
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
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
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
《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
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
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
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
9.朱自清<<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他选择了逃避,却又在矛盾中挣扎。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文质俱美 自成高格
散文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内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10.五六十年代后期对《荷塘月色》评论的高水准文章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一 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朱自清荷塘月色毕业论文(描述荷塘月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