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L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是什么
细菌L型为细胞壁缺损的变异菌,抗生素广泛应用是诱导细菌L型形成的重要因素。
医院感染开始可为普通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形成细菌L型,也可开始即为细菌L型感染,造成细菌L型医院感染的因素有机体抵抗力降低,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感染性疾病没有及时治疗,慢性迁延性疾病等。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L型抗药性强,治疗困难,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及输血或血浆,加强支持疗法。
细菌L型培养的开展与改进,使感染病例培养阳性率明显提高,广泛开展细菌L型培养,可以提高细菌L型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效果。
2.什么叫L型细菌
细菌细胞壁的肽糖结构直接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胀裂死亡。细胞壁受损并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
医学上的意义: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将胀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特性:
(1)细胞壁缺损:虽然细胞壁缺失或不完整,但只要细胞质完整,仍有活力,能在高渗环境中生长繁殖;
(2)基本形态:高多态性,可呈球形、棒状、链状、丝状,胞质结构呈单倍体,胞质结构呈单倍体,胞质结构呈单倍体。泽是不同的,群体很小,直径只lima左右。
在琼脂培养基上,细胞壁被破坏,菌落下沉,这与常见的菌落凸起不同。在低倍显微镜下,菌落出现。“煎蛋”状;在高倍显微镜下,菌落边缘是一个大细菌,比母体菌株大,中心是一个小细菌。
扩展资料:
L型细菌危害:
细菌L型可以在体内或体外人工或自然诱导。在各种细菌L型中有一个共同的致病特征。也就是说,它在许多组织中引起间质炎症。细菌向L型转化的致病性减弱,但在一定条件下,L型可再次转化为细菌型,导致病情加重。
变形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发生了变化,无法检测到病原菌,导致许多患者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当临床症状明显,常规细菌培养阴性时,应考虑L型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适合L型细菌的特殊培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l型细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L型
3.细菌L型有哪些特点
细菌L型有以下特征:
1. 形态学特性:
(1) 细胞壁缺损:此型细菌虽然胞壁缺如或残缺不全,但是只要其胞浆完整无损,在高渗环境中依然具有生命力,可生长繁殖;
(2) 基本形态:高度多形性,可表现为球状、杆状、链状及丝状形,且大小不一;菌落微小;在琼脂培养基上,进而细胞壁便遭破坏菌落内陷,与普通的菌落外凸不同;在低倍显微镜下,菌落呈"油煎蛋"样;在高倍镜下,菌落边缘为大形菌,比亲本菌株要大,中心为小形菌。
2. 生物学特性:
(1) 嗜高渗性:只有在高渗环境中才能生长,在普通的培养基上不生长;由于已经失去了坚固的菌壁,只剩下一层胞浆膜,故在非高渗的环境中,菌体就会迅速地溶解而死亡;如L型金葡菌在蒸馏水中3min就会裂解,2h后消失,在0.1%-0.2%的氯化钠溶液中,15min后,细菌减少90%,而在2%-15%的氯化钠溶液中,菌体则无变化;
(2) 返祖性:这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当抑制、破坏菌壁的因素去除后,L菌又恢复了完整的细胞壁,变回亲本菌株,又有了亲本菌株的特性,这就是返祖性。返祖性又可分为下列两种,即①易变性L菌:当抑制、破坏细胞壁的因素去除后很快回复到亲本菌株的L菌称之,临床分离到的多为此型,通常刚形成的或细胞壁缺陷较轻的L菌较易返祖,细胞壁完全缺如者则不易返祖;② 稳定性L菌:当抑制、破坏细胞壁的因素去除后,经过多次传代仍然保持着L菌的特性称之,严格地说,只有这一型的细菌才能称为L菌;
(3) 弱抗原性:细菌的主要抗原在胞壁及其表面的附属物上,一旦菌壁缺失,就会导致抗原性大为减弱,乃至消失;L菌可长存于宿主的体内,并抗拒宿主的防卫机制;它虽具抗原性,但抗原性薄弱,因此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自卫性攻击;这就是L菌得以长存于宿主体内的原因。
4.细菌L型的形成
L型细菌的形成与细菌生存环境的改变和人工诱导作用有关。人工诱导细菌变成L型细菌的因素如下:(1)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2)酶类,如溶菌酶、脂酶;(3)机体的一些免疫因素,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4)物理因素,如紫外线;(5)化学因素,如去氧胆酸盐。其形成可能与临床有密切关系。
⑴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作用于革兰阳性球菌的青霉素类有效浓度不够,疗程不足,造成细菌未被彻底杀死,部分细菌细胞壁无法合成,但菌体顽强的生存下来,成为L型细菌。
⑵抗生素联合应用不合理 如杀菌的青霉素与抑菌的四环素、红霉素类合用,使抗生素抗菌能力下降,有效浓度不足,从而使L型细菌的形成成为可能。
⑶宿主机体的代谢原因 酸中毒及厌氧条件(深部感染)细菌因生存环境改变而导致L型细菌的形成。
⑷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系统及免疫物质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系统的不完全吞噬作用及宿主机体体液中各种抗感染免疫物质,如溶菌酶、乙型溶素等对细菌的不完全作用。
5.具体何谓细菌L型
细菌细胞壁遭到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但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细菌L型。
其特性: 1.革兰染色多为革兰阴性形态不一的膨大杆状菌、长丝体、圆球体及巨球体等,具有明显多态性。 2.细胞壁染色细胞壁缺陷的细菌,染料渗入菌体内,使整个菌体浓染呈紫色。
3.菌落特点①油煎蛋样菌落: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深陷入培养基中,透光度差,四周较薄,呈“油煎蛋”状,为典型的L型菌落;②颗粒型菌落:整个菌落全部由透明颗粒组成,无致密的核心,为G型菌落;③丝状菌落:菌落中心与L型菌落相同,但周边为透明丝状,为F型菌落。在革兰阳性菌中多见为L型或G型菌落,而在革兰阴性菌中多见F型菌落。
6.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微生物的定义 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 进化地位低。 2 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二、微生物的类群 1 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细胞壁 基本结构 细胞膜 细胞质 结构 拟核 鞭毛 特殊结构 荚膜 芽孢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啊行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 2 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 3 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 (3)大小: 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 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 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 侵入 增殖 装配 释放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水和无机盐 2 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 根据碳源和能源分类: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
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
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
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
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细菌l型毕业论文(细菌L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