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级或者省级优秀毕业论文有什么用
省优秀毕业生证书代表了学生过去的优异成绩,肯定了过去的学习生涯。
如果毕业后参加一些商务面试,那么省级优秀研究生证书可以加分,提高面试通过率。
省级优秀毕业生均为学校推荐的思想品德高尚、成绩突出、专业突出的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单独填写申请表,经省教育厅审核后,统一颁发荣誉证书。社会对证书的接受程度很高。
扩展资料:
选择标准
(一)思想品德端正,积极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二)尊重教师,团结学生。他们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在校期间,他们获得大学以上的荣誉称号。
(三)积极参加科技创新、质量发展等校园文化活动。
(四)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成员”、“优秀团干部”称号、一、二等奖学金或者其他类似奖励的;有突出的获奖成果或者优秀论文,在重大活动中为学校获奖的,获奖的,应当具有以上职称或者荣誉之一。
(五)在重大活动中为学校赢得荣誉的,优先推荐和选拔。
(六)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推荐省级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参加推荐:
1、课程(含选修课)考试不及格或补考的;
2、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
参考资料:滨州职业学院-关于网发省级优秀毕业生 评选方案
参考资料:人民网-年薪20多万也难招到优秀人才?
参考资料:中新网-武汉一高校量化评选优秀毕业生 非专业成绩占30%
2.王天宇是谁
王天宇 中文名:王天宇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山东 出生日期:1999年三月二十六日 职业: 评书演员 简介 王天宇,字子润,号兰香先生。
1999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山东淄博张店的一个普通家庭。现就读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2010级三班,任代理班长,评书表演艺术爱好者。
酷爱评书艺术。 生平经历 2005年就读于张店区柳泉小学。
2009年加入柳泉小学篮球队。 2010年就读于张店区实验中学。
2010年开始评书生涯。 2011年评书技艺得到了大的提升。
3.叶永刚 熊和平 在研究方向上有什么区别呀
熊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
男,1955年3月出生,研究员,,湖南永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工作,从事苎麻遗传育种研究。1993年获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 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任所长,同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遴选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第一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麻类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级以上科研项目9个。其中:"863高新技术"课题1个;"国家攻关"课题1个;"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个;科技部"基础性工作"1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农业部重点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863课题1个、国家攻关课题1个、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1项。共获科技成果4项,其中农业部科技进步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鉴定成果2项,选育并通过审定的苎麻品种1个。1988年参加国际黄麻组织国际合作研究任第五考察队队长。并先后多次赴印度、泰国、孟加拉国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在培博士生1名。
发表科技论文52篇,其中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5篇,国际会议上宣读3篇,先后有5篇论文获全国性专业会议和中国农科院优秀论文奖。代表作有“苎麻纯系培养和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苎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作物学报》)。主编的著作《麻类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1部。提出的“大纤维”观点,对我国纺织原料生产与产品多样化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担任所长以来,将麻类研究所举所迁移至长沙,建成了“国家麻类育种中心”和省、部重点实验室等全国麻类科技平台。
叶永刚 副院长 叶永刚
叶永刚,男,1955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经济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金融学系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任湖北省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金融专业与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主要业务方向为国际金融与金融工程,近期研究领域有外汇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固定收入证券等。承担的研究课题有《人民币兑外汇远期市场研究》、《我国外汇风险管理机制的探索》等,撰写著作十多本,发表论文四十多篇。《浅谈武汉市出口贸易问题》,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优秀成果奖,《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方法》,获武大青年科协三等奖。
相关资料/view/2669824.htm?fr=ala0_1
4.农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是普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这一问题关注的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之所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而不衰,可持续。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是为农业文明。
KING称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为可持续农业。探讨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天人关系。
从中得到启示。 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1]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故《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
其中天和地是大自然的代表,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环境,人和稼生于天地之间,天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过其中加入了稼的因素,稼同时具有自然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人按照需要与可能选择和种植作物。
传统农业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过去在研究农业史时,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对于环境的改造,过份地强调人及其技术的作用,而技术又过分地强调土壤耕作技术。原始农业中刀耕农业和耜耕农业阶段的划分;传统农业中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等,都是主要以土壤耕作技术为依据来划分的。
现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重新用审视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有学者重新祭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旗,[2]受此影响农业史研究中,一些学者过多地把目光指向环境及其变迁对于农业的影响,指向农业对于环境的破坏,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保护[3]与改造,更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的实际。
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变迁也引起过中国农业的波动,但真正决定中国农业发展的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一、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环境对于农业的影响。
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对于农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具体说来,天和地对于作物的影响是不同的。古人将它归纳为“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地,即土壤。由于在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土壤与作物的关系最为直接,因而也最先为人所注意。
古人认为作物的种类是由“地”来决定的。经常提到的例子是:“桔逾淮而北为枳,鸐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
[4]“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
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5]前者说“此地气然也”,后者说“土地所宜”。
地气和土地,指的都是土壤。土壤是导致变异的根源。
[6] 在土壤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土壤上生长的植被。《师旷占术》曰:“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
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杂阴阳书》则将“五谷”和“五木”一一对应起来,有所谓:禾生于枣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
孔子也说:“平原大蔽,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且草可财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谷。”植被不仅是土壤状况的标志,同时还可以用作改善土壤的物质。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并将“于草木茂盛时芟倒,就地内罨腐烂也”,称为“草粪”。还有意识地种植一些豆科植物充当绿肥。
民族学调查表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选择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为土地,而在林地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林木的长势和种类,而不是土壤的质地。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
其次是土壤的性状(颜色、手感、水份、土壤中的生物活动等)。禹平洪水之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各不相同,《尚书·禹贡》言之凿凿。
不同的土壤进而有不同的农产品,《周礼·职方氏》记载甚详。《管子·地员》说:“九州之土,为九十物。
每州有常而物有次。”书中还具体指出了九州土壤性状及适宜种植的作物。
被李约瑟等称为是最早的地植物学著作。由于决定适宜作物的是土壤而不是行政区划,所以元代孟祺在《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又做了这样的发挥:“苟涂泥所在,厥田中下,稻即可种,不必拘以荆、扬。
土壤黄白,厥田上中,黍、稷、粱、菽即可种,不必限于雍、冀。坟、垆、黏、埴,田杂三品,麦即可种,又不必以并、青、兖、豫为定也。”
再次是地势。或认为《禹贡》中的“厥田中中”、“厥田中下”等,指的就是地势。
“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木。”植物的垂直分布也直接影响到了作物的分布,古人说:“三农生九谷”[7],所谓“三农”,郑司农(众)曰:“三农,平地、山、泽也。”
(郑)玄谓三农,“原、隰及平地”。“三农生九谷”,正反映了环境因素中地势对于作物的制约。
水流径于地。和土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水,有时水甚至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如《禹贡》中所说的“涂泥”,其中的“泥”,实际上就是水和土的混和物[8]。
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发生变异的根源,所以古人又说:。
5.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设有哪些专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 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20多年来,研究生院坚持“以人为本、以研为本、以质量为本”的原则,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为特色,积极探索科研单位办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和路子,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他们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为我国农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誉教授:方润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以其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39个研究所为依托,坚持“立足科研,质量为本,科教兴农”的办学理念,以“院所结合,两段式培养”为特色(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招生、授课和学位授予,课程学习期间由研究生院实行全方位管理;课程结束后跟随导师进入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直到完成毕业论文,在所期间,研究生主要由各专业研究所负责管理,研究生院进行辅助管理。)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现已形成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留学生和专业学位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读研究生总数36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在读研究生2200余人。
已毕业研究生4000余人,他们为我国农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
全院建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 37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1座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数据量80G以上的大型农业科学数据库。农科院建院五十年来获奖成果249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273项;“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经费总计43.4亿元。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依托全院资源办学,优良的科研设施设备、大量的前沿课题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一流的导师队伍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等,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锻炼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有两院院士11人,博士生导师450余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导师队伍中,有在职国家级专家8人,省、部级专家156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41人。
任课教师350余人,其中近70%教师为我院导师,30%聘请周边高校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授课。 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围绕农科院九大学科群建设,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现有学科涉及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大门类,涵盖了15个一级学科,其中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和农林经济管理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还有2个专业学位授权资格;8个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及科技前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等国家有关大学开展了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研究生院2007年被教育部列为指定接受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8年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11人,至此,我院研究生教育迈入国际化进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9年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获“北京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荣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获提名,1篇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2年以来,研究生院以农学门类第一名连续七年荣列 “中国一流研究生院”。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长远发展战略“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主力军,研究生院将秉承“明德格物,博学笃行”院训,追求 “高层次、研究型、国际化、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努力把研究生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校级或者省级优秀毕业论文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