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形象2000字分析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
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
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
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
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2.唐僧的人物形象分析
1、性格特点
慈悲为怀,心慈面善,胸怀天下。是个有儒雅气息、气质不凡的君子。
2、人物简介
①人物原型: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洛阳偃师境内)。
②小说。小说里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在书中暗指火属性。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行者、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手执由观音菩萨所赠的九环锡杖,身披锦襕袈裟。
3.论文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的很多情节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中的孙悟空形象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对于这一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了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
‘西天取经表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版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天宫众神和如来佛祖被看做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有意无意地突出了“造反有理”的主题,这在建国以来关于《西游记》的一些文艺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样来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其实这部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孙悟空这一形象,还应该有着更加深刻丰富的含义,当然,孙悟空是这部小说的一号主人公,它的形象至关重要。
在它身上,有人性的刻画,但这是历经磨难逐步形成的,其早期,则更多的是兽性和妖性。 那么,悟空的这种兽性和妖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脱却的,《西游记》中有着充分的展现。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丰满和完善的。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妖性出现之前 孙悟空这一形象本身就很复杂。 它是一块仙石所产的石卵而化作的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这说明它本身就是一个动物,与其他兽类无异。
书中在这里特别提到“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来形容它与众猴的谈话,更证实了这一点。当然。
此时它还是一个出身奇异的动物,在花果山中占山为王,与众猴同处,这时还没有显露出它的妖性。 但书中提到“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
能活“三五百载”而不死,证明它又不是普通的猴子,有着妖性产生的先天条件,遇到一定时机就会转化为妖魔。 孙悟空在花果山这三五百载,《西游记》中并未详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段时期内它与其他兽类无异,过着同样的生活。
本来,求生是任何动物的本能,所以,书中接下来写孙悟空“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
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其忧虑可见一斑,但孙悟空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逆来顺受,坐等死亡,而是积极地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 得知佛、仙与神圣三者能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渺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之生,常躲过阎君之难。
’”“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 次日,悟空便辞别众猴漂洋过海,寻访三者。
此行意义非同小可,惟此,造就了悟空的妖性;惟此,才有了后来的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一系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 二、妖性的产生 悟空历经艰险,终于如愿以偿地拜在了神仙须菩提祖师门下学艺。
初始,祖师问悟空姓什么,悟空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 一生无性。”
这当然是悟空误会了师祖的意思,但也可以看到它此时的确无性,更遑论妖性了。悟空的妖性究竟出现于何时呢?应该是在它在学艺的过程中。
师祖擅长的本领很多,“‘道’ 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成正果”,这些高深的本领悟空都未学,只学了所谓的“长生妙道”和七十二变以及斤斗云等。 这些皆非正果,只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悟空由此误入歧途,雕虫小技筑就其妖性。
应该说,师祖对此是负有责任的也可以说,这个妖性的悟空是师祖刻意造就的。日后悟空的妖行均在师祖的预料之中。
下例可以为证:一日,师兄弟们闲聊时让悟空演练所学的绝技,“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恰巧被师祖看到,执意要悟空离去,并说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妖性是在其向须菩提师祖学艺之中产生的。
三、妖性的发展及其高潮 孙悟空的妖性产生于其学艺过程中。悟空被逐后的遭遇及其所作所为展现了其妖性的本质特征,这是其妖性的发展阶段。
学艺回来以后悟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其他妖怪手中重新夺回花果山,继续占山为王。 此时的猴王今非昔比,再没有了往日的纯真,反而增添了无限的本领。
凭借这些本领,去龙宫强索金箍棒,去地府勾销生死簿,且都如愿以偿,这使得其妖性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化,并最终导致了大闹天宫以及以后一系列事件,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其妖性发展及其高潮的时期。 对于大闹天宫。
以往的电视剧,动画片以及戏曲舞台上的这一幕都是表现得波澜壮阔,光彩照人,极力突出孙悟空的造反英雄形象,然其所蕴含的另一层面,即其妖性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程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予以揭示。 原文中第十四回,猎户刘伯钦曾对唐僧说道:“先年间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
”王莽篡汉历来被后人唾弃,把他与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相提并论,可见在作者眼中,这二者的性质是雷同的。 孙悟空上天宫及。
4.人物分析——唐僧(1000字)
唐僧∶ 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唐 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过于顽劣,不守纪律,我行我素.。
5.《论“西游记”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要完整论文格式的
唐僧:中国礼教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典型代表。其正面意义是谦恭儒雅,温柔敦厚,忠贞笃诚,有君子之风;其负面影响是愚善固执,没有风险和危机意识,缺少应变能力。
唐僧是一种理性文化的代表,虽然文弱、愚执,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追求是不变的,他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
唐僧一贯坚持“因为值得做,所以要做好”,是典型的完美型性格。这种性格类型的人比其他性格类型的人想得更多,往往着眼于长远的目标,所以总是能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但是过分地追求完美,就转化为一种完美主义,对别人的工作永远不满意,还会因过分谨慎而变得优柔寡断。
孙悟空:本为石猴,得日月精华而生,非中华正体,有类于中国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其性格中精明、勇猛、善斗、疾恶如仇,是中原汉族人性格的反面。而正是这种性格元素的加入,使西天取经有了武力的保证,作为文化元素的渗入,也使中华民族孱弱的脉搏跳动的更坚定有力一些。
孙悟空是现实的,是生存在真实环境中的一个“圣斗士”。他是善与恶的判官,“火眼金睛”给了他裁断的利器。有了他,唐僧取经的坚定信念才有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孙悟空是力量型性格的杰出代表,他永远在超越自己的极限,总是能够不屈不挠地实现目标,能够取得令人叫好的工作绩效。但是这种类型的人只关心工作的结果,对过程和人的情感却不大关心。喜欢控制一切,不善于合作。
猪八戒:是中原汉族人世俗性格的典型代表,贪、嗔、痴、惧、色、懒,但此人比较好管理,只要驭用得法,还很能干,也不怕脏和累。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可爱的人物,一个更接近人本质的世俗人物。
猪八戒率直而又风趣,是活泼型性格的象征。他们情感外露,热情奔放,懂得如何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处处受欢迎。但是,过分地对乐趣的追求使他们显得随意,耐心不足,不切实际,常常陷入信任的危机。
沙和尚:这是一个中性人物,沉默寡言,随和低调,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的理念,在师徒四人中起着黏合剂的作用。当唐僧在想、孙悟空在做、猪八戒在说的时候,沙和尚比任何人都低调,他在看,当团队动荡不安时,他稳如磐石。
6.求西游记关于唐僧的微论文600字,急用啊,谢谢了各位
《西游记》的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他们跟某种动物的体态习性糅合在一起,人物一起,人物思想性格和动物体态习性的巧妙结合,使《西游记》的人物故事具有神话、童话的浓厚色彩,作者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又很注意个性化。
《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但是在取经师徒四众中,唐僧和沙和尚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比较差。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内容显得比较贫弱,而且作者在描述他的性格特征时,采用的也是单调、重复的手法。
如写他的软弱无能、胆小畏难,不是写他的“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就是他惊得“坐不稳鞍,翻跟头跌下白马”。但他对取经的坚定信念、丝毫不为财色诱惑,以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普度众生的“大我”精神也是令我们所佩叹的。
特别在德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7.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 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
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
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
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
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8.唐僧的人物形象分析
1、性格特点慈悲为怀,心慈面善,胸怀天下。
是个有儒雅气息、气质不凡的君子。2、人物简介①人物原型: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
俗姓陈,本名祎,出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洛阳偃师境内)。②小说。
小说里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为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在书中暗指火属性。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行者、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
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手执由观音菩萨所赠的九环锡杖,身披锦襕袈裟。
9.论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2000字左右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一,是唐僧西天取经不可或缺的人物。
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神话似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构成其猪面人身的荒诞性。但同时又赋予了他更多人性,使之成为猪神人“三位一体”的整合形象,从而揭示了人的心路历程和深广的社会历史蕴含。
这便是猪八戒形象的真实之所在。近年来,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人物形象也必然要求是真实的。那么,猪八戒形象的真实性在哪里呢?以张翼为代表的评论家从阶级的角度出发,把猪八戒当作落后农民的形象加以批判,而且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猪八戒都没能挣脱这顶“帽子”。
随着阶级观念的淡化,文学逐渐摆脱政治的束缚,打破了阶级分析独霸文坛的局面。尽管如此,猪八戒作为正面角色并未赢得应有的尊敬,相反,他得到的只是不断的捉弄和嘲讽,甚至是完全的否定。
如山东淄博师范学校李荣昌、蔡相宗在《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试论〈西游记〉的主要精神》一文中说:“八戒几乎是一切恶德的代表,除了食色睡外,还胆怯无能,吹牛撒谎,愚昧轻信,自私自利,贪名图利,挑拨离间,公报私仇等。”还认为“惹事生非的是八戒,消灾解难、搬兵求援的是悟空。”
这些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难免有不妥之处。要把握猪八戒形象的真实性,就必须公正客观的、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猪八戒形象的多样、丰富与完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猪、神、人“三位一体”的整合形象,这三个方面使猪八戒形象因多样而显得丰富;因统一而显得完整。也因丰富、完整而显得真实。
“三位一体”是说在猪八戒的身上既有“猪”的某些特点,也体现着“神”的某些特征,还包含了“人”的诸多性格,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矛盾,辨证的统一于猪八戒的形象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从猪八戒身上可以看到“猪”的某些形象特征首先,表现在外在形象上,作者就给猪八戒画了一副猪的脸谱:相貌奇丑,面目可憎。
提起《西游记》中猪八戒,人们总是将他与“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好听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猪八戒也干过“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
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情节中他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你看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总是在一次次地原谅自己的贪婪(先后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里。
(在一个个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为师父西去取经的曲折道路上,虽然没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无底洞、大战盘丝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
猪八戒,是吴老先生笔下的一个戏剧性人物,虽然有着许多的缺点,而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丑陋和厌恶。相反地,在他的这些缺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猪八戒,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
“色胆如天叫似雷”是猪八戒的自供状。作为从母猪胎里带来的自然属性,集中体现为他的择偶不论妍媸,不问年龄,卵二姐亦可,三女待字闺中的妇人也行。
作为投错胎的人的社会属性,集中体现为他已当和尚,却魂梦以牵高老庄,并不时付诸言辞,而且动辄想散伙。说来也更令人可怜,他实际上是被老高家撵出来的,而想到的却是那儿有他心爱的妻子,那儿有他耕种过的土地。
因而,高老在也就成为他心中驱之不去的失乐园。这就最清楚不过他说明他理想中的乐园,只不过是“两垧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已。
乐园是失去了,可这种小农价值观念,一路上却常使他通过两种欲念表现出来,即所谓“色欲”和“财欲”。 说猪八戒“色心来泯”一点也不冤枉他。
“四圣试禅心”,他想娶人家的小姐,小姐嫌他丑,他就对岳母说:“娘啊:……你招了我罢。”尸魔化为芳华妙女,他一见“就动了凡心”前去答讪,知道对方是来斋僧的,“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头风,报与三藏”。
面对西梁国女王的“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他“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最恶作剧的,还是当他知道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在洗澡,便非要去“打杀了妖精,再去解放师父”;可一到那里,却脱了皂锦直授,扑的跳下水去,变做一个鲇鱼情,“只在那腿裆里乱钻”。
说猪八戒“财货心重”,一点也不是对他的栽赃。夜宿乌鸡国,他一听孙悟空说妖魔有件宝贝藏在御花园,便觉也不睡,愿意和孙悟空去偷,提出的条件是:降了妖魔,功劳归孙悟空,宝贝归他。
路过金兜山,他不分好歹潜入妖魔点化的院落,窃得纳锦背心穿着晤背,结果,被纳锦背心化成的绳索捆住,落入了独角兕大王手里。观灯金平府,他听孙悟空说摄走唐僧的像是犀牛精,便道:“若是犀牛,且拿住他,锯了角来,倒值好几两银子哩!”行至布金禅寺,他听唐僧说当年舍卫城太子曾以黄金作砖块铺地,请如来到此说法,竟想“也去摸他块砖儿送人”。
离开天竺。
10.分析唐僧人物形象 500字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 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
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
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
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
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唐僧人物形象毕业论文(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形象2000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