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辛弃疾苏轼(有关苏轼或辛弃疾生平及创作的其中一个角度的论文)

1.有关苏轼(或辛弃疾)生平及创作的其中一个角度的论文

东坡是我喜欢的古人,我对这位天才般的人物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崇敬。东坡留下了传世的华章,也留下了值得让人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为人之道。

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以至于让人惊叹,而且他还他诙谐幽默,率真自信,慷慨厚道。他十分热爱生命,亲切热情,关怀百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值得学习敬佩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如今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为了写这篇论文我也读了关于苏轼的书,之后随着阅读的深入,东坡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更加丰满和生动起来。就如李一冰先生自己所言:“苏轼是一个力求精神自由、富有性情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作毫无遮拦的谐谑,恣意说笑,但却绝对容忍不了庸俗,特别厌憎虚伪的做作。他是一个求痛快的人,假使不能怒骂,他就用‘嘲讽’来发泄这种情绪。充满机智的嘲讽使旁人称快,却也使受者刻骨仇恨。然而,一千年来,同情他的多数人,从那些讽喻中,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的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人能像东坡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有几个人的为人处世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

书中的苏轼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已经看透了让人疯狂的政治斗争,因此也很明白权力如何让他昔年的好友章敦变得那样歇斯底里。他没有简单地情绪化地把章敦当作小人看,而是照旧把他当作人来怜悯。这当然需要广阔的胸怀、慈悲的心肠,但也得力于东坡认知的通达。如果说钻牛角、认死理、走极端是传统文人的通病的话,那么东坡则是一个相当难能可贵的反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的这首颇有哲理的诗最能说明他对人间万物的认知态度,而他的人生态度与这种认知态度密切相关。

读完此书,不仅对东坡的才华、东坡的人格、东坡的胸襟有了一种更具象、更感性的认识,而且对他的诗词也有了更深的体悟和理解。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如,写送别,“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让人感叹人生的离多聚少;写友情,“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让人仿佛回到了九百年前的宋朝;写留人,“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后,少清欢”,东坡那种寂寞寥落的神情恍如在眼前。只有洞彻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道理的人才会说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这样平淡而优雅的话来。

这就是那世人皆知的苏轼。

2.求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研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苏词诗化。如椽巨笔所能渲染的意境,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呈“大江东去”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感,从激越的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的意义探求,使探求者常常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样,人就真正困在了途中……

辛词文化。散文化的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感情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情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怀揣一块永远也焐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这一点又似屈原),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他们表情的方式也不相同:“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这话说得很中肯。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屈原遭忧而发牢骚,自言自语,梦呓式不停地说话,如同一个受惯委曲而得不到“大人”眷顾的孩童,天真到非常稚气的地步。企图以美人香草式的比兴来抚慰支离破碎的心灵,这一手段,辛弃疾似乎也学得很到位。其实,他们更相似的地方是他们都热情地抱着冰冷的政治不放,又无法自我开脱,那么,失望就在所难免。

3.写苏轼、辛弃疾的文章

两个人,一支笔

赵宋国祚339年,由盛而衰,再到偏安一隅,开创宋词一道。

其间书写宋词者,大多晓风残月,似欲与杨柳一较柔肠。

然此二人不然。

其一,提一支秃笔,书写千古兴亡,写尽雨打风吹去的风流;遥望神州,长江奔流,燃犀下看,倚天万里所需之长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又一,泼一方黛墨,长叙大江东去,叙尽大浪淘尽的千古人物;牵黄擎苍,酒酣胆张,弯弓如月,西北射下掳掠之天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辛之词,豪放如斯。

凭词识人,似乎两人渐渐的若合一锲:一般的仕途不顺,一般的怀才不遇,一般的天下担当,一般的豪迈胸怀;然而两人又是不同的——上天给予了苏东坡更多的安闲恬适,给予了辛稼轩更多的忧愁风雨。针砭时弊的苏轼,怀才不遇尚可释然长笑,旷达寻乐;国之将破又不为所用的辛弃疾却只有长吁短叹,郁郁而终了。

是以二人之词,相似而不相同,骨子里同样的大气造就了苏辛之词相仿的气势磅礴;然而国家形势的不同又给予了他们词作不同的情怀和内涵。

苏轼属性情中人,闲云野鹤之境,书写自是不受约束,可谓用壮丽的文采书写着人类天性中自由的极致。老夫聊发少年狂,提弓上马,倾城之众,亲射猛虎,是他为人的无拘无束;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料峭春风,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随兴所至的自由;十年生死两茫茫,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他悲喜不禁情真意切的率直;谁见幽人独往来,缺月疏桐,飘渺孤鸿,寂寞沙洲冷,却是他投身于月光,洗去一切浮躁后的空灵。

辛弃疾时处国难之际,寸寸国土都是他的心伤所在,声声鸿鸣俱为他的愁思所系,哪得的无拘无束?哪得的随兴所至?悲喜不禁,却怎有喜可禁?处处流露的悲伤洋溢于卷帙,书写的尽是月光也洗不去的悲国之痛!

于是苏轼之词甚旷,而弃疾之词甚伤。——仅“豪放”二字,是道不尽苏辛词作的。自其人生观视之,辛弃疾是亡国之际悲天悯人且愤懑难平的,其生命则是时时准备献出了的——他已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家国存亡,已将自己视为为天下而活的了。东坡居士的人生观是旷达的,更贴切的一词应该是达观,是一种在逆境中欢畅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并非求乐,因为东坡居士明白“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所做的不过是调整心态,等待着一切情感的到来,然后付诸行动。他淡然笑和哭,那不过是凡夫俗子所界定的悲喜;他则奉行来者不拒,享受将内心所有的情绪一一演绎而得的舒畅。

我更认同苏轼的人生观,因为比起苏轼,辛弃疾的人生观则更像是一国之观,充满了非此即彼的冲突,并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个人的生命观。作为一个个人活着的时候,往往无需活得如此教条,只需用淡然化解冲突和矛盾就可以了——非此即彼,太累了。

这的确是一种逃避,一种于现实的逃避;但是现实是他人创造的境遇,而放任自己的情绪却是回归自我最直接的方式。辛弃疾的一生,已变成了为他人为国家而活的一生。他用这样悲哀的一生,企图换来他人的安宁与和平——于是在这样的理想的照耀下,辛弃疾大约也得到了些许的欣慰和开怀罢。

我之前提到了苏轼书写的是自由的极致,就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随心所至。一枕幽梦,念及亡妻之痛,泪落腮边,不拭;一场春雨,吟啸阳春美景,雨沾衣裳,亦不拭。而这样的自由渲染了的月光,他才能真正的将心情浸入,换来一无尘俗之气的《卜算子》——倘作他人,不能将心扉彻底敞开,又怎浸得这纯净无浊的苍凉?

叹罢苏辛才气,风雨满楼。沉吟,轻笑,抛却辛弃疾的满楼忧愁——

快步乘风,风啸雨狂,耳听风吟,和风长歌,方知方觉词句真谛:

一蓑烟雨任平生。

4.写苏轼、辛弃疾的文章

班门弄斧说“苏辛”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亮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

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苏轼“以诗为词”--由五代到柳永,词的生命是音乐,词的内容大都是艳情别意,故填词必须以协律为最重要的条件,表意未必以婉约为正宗,但一代文化之宗师苏轼的鹤立鸡群却突破了这种传统精神的负面影响和束缚,引起了宋词的第二个大的转变。

他“以诗为词”首先是扩大了词的内容,“到苏轼出来,不受词的严格限制,只当词是诗的一体;不必儿女离别,不必鸳衾雁字,凡是思想、凡是情感,都可以作诗,就都可以作词。从此以后,诗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象征幽缈之思,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这是词的一大解放.辛弃疾“以文为词”--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充分发挥到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也可以同诗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人生命运和人格个性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风格日益鲜明突出。

词的创作手法不仅是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收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语言和风格,引起了宋词的第三大转变,尤其是在雄奇阔大意境的创造和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上,比之苏轼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以文为词”形式上解放了,内容更加扩大了,无论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词中自由的表达出来。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

苏辛二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

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

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5.辛弃疾苏轼李清照议论文

选苏轼和辛弃疾,或者辛弃疾和李清照吧,选李清照和苏是的话是另辟蹊径,不太好把握苏轼,汉族,北宋文学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辛弃疾,汉族,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具体可查百科,维基百科也很好。

6.大一论文~~辛弃疾词作的特色~

我想应该从诗人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备受凌辱的时代切入比较好。皇帝的无能,大臣的贪污腐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构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基本特色。

以下是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7.作文赏析我眼中的苏轼与辛弃疾

在网上找了些资料,自己加了些东西。看合不合你的心意

只谈风月!!!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 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8.一篇关于苏轼的论文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

9.论苏轼和辛弃疾词体现的不同人生况味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两大家,在中国词史上历来以“苏辛”并称,两人 是宋词不可企及的两座高峰,如同唐代“李杜”一样值得称道。

两个人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在人生境界、品德修养上也都属上乘,但是由于所处时代、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有着诸多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况味与追求,而这些差异表现在两人的创作之中。虽然同属豪放派,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知人论世”——苏轼、辛弃疾的不同人生经历 先秦思想家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 子·万章下》强调得到文章“真义”的条件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即了解作家并联系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状况。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回顾一下苏轼和辛弃疾的不同人生经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字画家,他出身于清寒地主之家,自幼聪慧早学,20岁随父亲苏洵参加科举即以文采扬名天下,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自此以后历经宦海沉浮,多次卷入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由于不能见容于任何一方,多次遭到贬谪,成为北宋王朝党争的牺牲者。

苏轼一生离京外放三次,分别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八处担任了16任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被贬黄州,59岁因“诽谤先帝”被贬英州,后又一贬再贬置惠州、儋州。

后哲宗驾崩,徽宗立,苏轼才终于遇赦北归,于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终年66岁,追谥“文忠公”。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后改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

辛弃疾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因为处于金人统治下的沦陷区,从小深受爱国主义熏染,立志恢复中原,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后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归途中,听到起义头目被杀, 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擒回叛徒擒交给南宋朝廷处决,成为名噪一时的少年英雄。

从此开始了在南宋坎坷的仕宦生涯,他重建滁州、消灭“茶商军”、论“盗贼”、办荒政、创建“飞虎军”,虽然他的才能有目共睹,南宋统治者却因为他是主战派不敢重用,只是当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才会启用他,而且将他频频调动,主和派又嫉妒他,因此,他被迫退居带湖、瓢泉二十年,虽晚年启用却终因病入膏肓于铅山含恨去世,终年68岁。 虽然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相隔一百多年,但是两人却有着众多的相 似之处:他们都历经宦海风波,遭人嫉妒陷害,一生坎坷波折;两人都有着安天下、济苍生的宏图,都是百姓称道的好官,当然他们都有着令人称道的文学创作,同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正是因为两人不平凡的经历才使其创作时能够摒弃那些靡靡之音,能够开拓词的境界、开辟词的内容,使豪放词能够被创立、发扬光大并最终和婉约词分庭抗礼,这一切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题元遗山集》)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成名是因为文采卓绝,而辛弃疾少年名动一时则恰恰是因为他的勇猛,可以说两人本可能一个成为大文豪,一个成为封疆大吏驰骋沙场,然而由于所处的时代,最终倒是两个人都成为了大文豪,但是人生追求的不同还是造就了他们词作中人生况味与具体风格的差异。

二、苏辛词作所体现的不同人生况味 所谓“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爱恶喜好、理想追求 无不在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本文拟从写人、写景、记梦、怀古、隐逸五类写作题材上来具体分析苏辛词作所体现的不同人生况味。

(一)写人 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句子,但是两人所描写的人物 却有很大区别。苏轼平生仰慕张良、贾谊、陶渊明,如:“瑶林终自隔风尘。

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临江仙·赠王友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由此可见苏轼追求老庄的隐逸,因此内心中向往的都是世人难得一见的游仙及洒脱的隐士,他虽然经历宦海沉浮,却能够在磨砺中深刻地领悟老庄思想,凡事淡然处之。

而辛弃疾的词作中出现的更多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裕 等沙场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见辛弃疾少年英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统领千军万马、纵横沙场的将军,但由于所处时代这一理想竟然一生未能实现,假如辛弃疾生在秦皇汉武的年代,也许历史上就多了一位封疆大吏,但文学史上也就会少了一位才气纵横的词人,正是由于报国无门,作者才将满腔愤懑寄于词作之中,故他的词中充满了一个爱国志士的满腔热情和悲壮。 (二)写景 在景物的意象选取上,两人也有很大不同。

毕业论文辛弃疾苏轼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辛弃疾苏轼(有关苏轼或辛弃疾生平及创作的其中一个角度的论文)

资讯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50006(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

阅读(8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50006,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寻求1篇5000字左右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幼儿钢琴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1.1万字 11页 目 录 中文摘要……………………………………

资讯

会计毕业论文任务书6(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阅读(10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会计毕业论文任务书6,内容包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计划书怎么写,会计系论文任务书的技术条件怎么写,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范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传统

资讯

毕业论文目的要求6(毕业论文目标和要求怎么写)

阅读(8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目的要求6,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目标和要求怎么写,毕业论文目标和要求怎么写,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毕业论文是根据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安排,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撰

资讯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格式6(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写)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格式6,内容包括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写,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你可按标准的论文格式写毕业论文: 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资讯

钢筋混凝土质量控制毕业论文(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论文)

阅读(7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钢筋混凝土质量控制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资料(写论文需要),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关于这个题目的论文6000字。1. 前言إ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砂、石胶

资讯

农田灌溉设计的毕业论文(农田水利的论文)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农田灌溉设计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农田水利的论文,农田水利的论文,大家给我提供一份农业水利工程的论文20003000字的谢谢大家我急。广西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广西人多耕地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区

资讯

交通组织优化毕业论文6(求一篇较简单的交通管理类论文)

阅读(7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交通组织优化毕业论文6,内容包括求一篇较简单的交通管理类论文,城市交通规划可以定什么毕业论文,城市交通论文。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

资讯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6(怎样选择大学毕业论文题目)

阅读(8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6,内容包括怎样选择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题目怎么写,毕业论文的题目怎么写。《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法》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选题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

资讯

毕业论文字号的标准6(毕业论文的所有的字号要求是什么)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字号的标准6,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所有的字号要求是什么,毕业设计论文的字体要求,毕业论文的字体要求。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标题:居中,4号宋体加粗摘要正文:小4号宋体字,限一页关键词:3-5个,中间用“逗号”分开,小4号宋体加粗2

资讯

毕业论文目的意义6(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阅读(7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目的意义6,内容包括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毕业论文中的研究目的与意义该怎么写,毕业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

资讯

毕业论文答辩稿ppt范文6(本科毕业答辩PPT模板)

阅读(9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答辩稿ppt范文6,内容包括本科毕业答辩PPT模板,毕业设计答辩PPT模板,毕业设计答辩PPT模板。怎样作答辩用PowerPoint及毕业论文答辩PPT制作的要点转载到我的日志 分享给好友 2008-07-31 20:37:23 分类:

资讯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50006(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

阅读(8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50006,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寻求1篇5000字左右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毕业论文5000字。幼儿钢琴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1.1万字 11页 目 录 中文摘要……………………………………

资讯

会计毕业论文任务书6(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阅读(10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会计毕业论文任务书6,内容包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计划书怎么写,会计系论文任务书的技术条件怎么写,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范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战略成本会计突破传统

资讯

毕业论文目的要求6(毕业论文目标和要求怎么写)

阅读(8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目的要求6,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目标和要求怎么写,毕业论文目标和要求怎么写,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毕业论文是根据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安排,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撰

资讯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格式6(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写)

阅读(8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格式6,内容包括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写,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你可按标准的论文格式写毕业论文: 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资讯

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论文本科护理范文6(护理本科论文怎么写)

阅读(77)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论文本科护理范文6,内容包括护理本科论文怎么写,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护理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提供一份护理本科论文,供参考。长期氧疗的护理 摘要: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