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投资心理学的论文
源自华尔街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投资心经:不要贪婪,不要盲目跟风,
不要投机。——巴菲特
作为一种金钱与数字的游戏,投资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吗?不可否认,投资是一门科学,
投资者需要在掌握一定的企业经营和财务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判断;但投资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说只要你智商够高就能做的好,它需要你具备某种直觉与悟性。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是大海,壁大海更深的是人心;而心理与金钱的混合作用,则使投资者变得更加高深莫测。
华尔街有句古老的格言:“市场由两种力量推动:贪婪与恐惧。”这种说法没错,但是过于简单了。人们的思想和情绪非常复杂,用“贪婪恐惧”四个字不能概括影响人们投资决策的全部心理。
心理偏差往往会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通过了解心理偏差,人们可以克服偏差,探寻投资大师们心路历程,提高财富水平。这就是投资心理学
投资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经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除来自经济心理学的诸多理论(效用·不确定性·对策·福利)外,态度·预期·风险理论与投资心理·行为更为直接相关。投资是一种追求未来货币增值的经济行为影响到投资的有:过分自信自豪和眷恋过去心里会计社会性互动与投资情绪与投资决策自我控制与决策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奇妙,总有人绞尽脑汁、搜尽奇技淫巧以图逃顶抓底,却经常在与市场的博弈中一败涂地只要你还在投资的世界里游荡,你就永远不能与不确定性绝缘,不确定性既可以成就你赚大钱的运气,也可以让你陷入巨额亏损的噩梦之中。在投资的世界里,由于加入了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认识投资比认识世界其他事物更为复杂。
在股市中,很多困难不是因为我们操作技巧不够、股票知识不够丰富,而是因为我们无法面对由于市场波动而带给我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往往使我们在过度自信和缺乏自信之间摇摆。到后来就会使我们彻底丧失信心。学会对自己心理的调节能力,用这种自我调节方法,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思维、意志等等心理过程,使其更适合于自己投资的需要。这一切投资理念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是至关重要。而价值投资者投资的基础就是要把握世界的规律。
投资,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很多东西都是知易行难的,许多原则说出来大家都能理解,但能否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却非人人皆能做到。人性是优点和弱点的矛盾统一体。其中的贪婪、恐惧和侥幸等弱点或许在平时能深藏不露,而在股市面前则概莫能外地暴露无遗。完全不知;股市就是专门为人性弱点而设计的,人性的弱点则专门驱使人犯错误,而某种意义上说,股市中的成败其实是在比谁犯错更少,而在这方面,原则、纪律和坚持的重要远超过所谓技巧,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做股如行船,手握趋势的指南针,荡起量的浆、挂上
线的帆、怀端技术指标的温度器,选择风和日丽的季节下水,就能航行到远方在风险市场每个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永远是一个学习者,投资的一生是每个投资者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成功却只属于那些坚持自已的理想而从不放弃的极少数的人们,这是风险市场的游戏规则从一开始确立时就注定了这一行业的残酷性所决定的。 风险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品种都是投资者为达到获利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具,而真正决的其实是工具后面的人,在买卖任何品种时首先要分析的是:对面的交易对手为何要进行与已相反的交易——卖买?进入风险市场绝大多数的资者都认为自已会成为赢家,从而走进自已为自已而设立的迷局,从此每天在风险市场的天罗地网中如锅牛般的爬行,目的是总想寻找到——获利的星光在投资中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在投资中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不同的人对于投资的目的不同,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想做那个最大的赢家,而想在投资中更好的发展无疑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而投资心理学则能教会我们怎样更好的投资,因此学会投资心理学对我们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期待投资心理学让我们在投资中走的更高更远!
2.关于证券投资心理学的论文
投资人情绪的调节与 控制(上) 在前面几章里,我们曾经讨论了恐惧与贪婪对投资人情绪的影响,这是从 人性的两个极端做出的说明。
由于人的情绪是与其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分不开 的,因此外部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情绪发生影响。置身于证券市场中的人 们,他们的情绪往往会随着市场价格的跌宕起伏而波动。
据说,J.P.摩根在有 一次被问到明天的市场行情会如何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说:股市会继续波动。 这句简短的话道出了股票市场的真谛。
当股票价格涨涨跌跌之际,投资人的心 情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一会儿是刺激兴奋,满怀期待;一会儿是焦虑不安, 满脸沮丧。只有在一天的交易结束之后,投资人的情绪才会稍微平静一些。
投 资人常常是在各种情绪冲动之下做出投资决策,并为此付出代价,而且经常会 为他们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要想在证券投资中获得成功,需要冷静和理智, 避免受到情绪的困扰。
这要求投资人对自己的情绪要适时进行调节与控制。 为此,在本章和下一章,我们将讨论恐惧与贪婪之外的一些不良情绪的影响,然 后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情绪的调节与控制问题。
一、焦虑过度 证券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但人心却总是不断寻求确定性。在现实中, 人们力图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
当不确定的情形出现 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慌乱,会出现一种惶惶不安的心理。比如,当一个人匆匆 忙忙追赶一趟火车,却又不知道准确的时间,他会非常紧张,担心不能及时赶 到,也许胃病会发作,胸中透不过气,双肩紧绷,汗珠直淌。
有意思的是,假如这 个人知道那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反而会定下神来,只是品尝着后悔。心理学 指出,人们往往在事情发生时,反倒不是很在意,而在事情可能发生的阶段最为 焦虑。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一些“套牢”在一个股票上,最后忍痛“割肉”的投资 人身上。投资于股票市场,在购进一只股票之后不涨反跌,这对于投资人来说 都是经常发生的,面对这种情形怎么办?有许多投资人不愿意承认损失,况且 最初的损失因为金额不大还是可以忍受的,于是持股不抛,期待后市反弹,但股 票市场仿佛是专门与这些人做对似的,反弹只是昙花一现,这样投资人愈来愈 深地被股票套牢,投资人的情绪遭受痛苦的折磨,懊恼后悔,悲观失望,以致惶 惶不可终日,最终彗投资人下定决心忍痛“割肉”,亏损成了定局,这时反倒使投 资人心理变得安定起来。
有人把这种情形称为证券投资焦虑症,由于证券市场的波动起伏是不可预 知的,因此投资股票常常需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这就好像把赌注下在一个不 确定的结果上,因而产生令人焦虑的情绪。经历着焦虑折磨的投资人心理会变 得过度紧张,他们更容易被突然的股价波动所吓倒。
在大众媒体上,我们曾经 看到过报道,有老年投资人在剧烈波动的行情中,尤其是在猛烈下跌市道中引 发心脏病的新闻消息。股票市场被人形容成“一个颤抖着双膝的老太婆”是很 有道理的。
投资大师巴菲特则把股票市场称为“市场先生”,并说这个“市场先 生是一个喜怒无度、反复无常的家伙”。投资人的担心与焦虑是可以理解的,特 别是在我国,投资者的构成中散户的比例很高,很多人都是用自己的血汗钱,有 些老年股民甚至是用自己的退休金,有些人则是东拼西凑借钱进行投资,面对 市场的波动,投资者的承受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任何突发性事件和消息,如战 争的爆发、国家领导人的健康问题、利率的升降等,都会使投资人的心理产生买 入或卖出的冲动。一旦形成狂热的抛售,就会造成股票大跌;也可能会害怕错 失良机而导致大量抢购。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的心理切忌随着股市的动荡而 不安。 焦虑常造成许多投资者对股市的不正常的过度反应,对理性的投资者而 言,记住一件事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广大投资者通常会对股市做出过度的反应, 因为他们总是担心随时发生的事件会比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糟。
股票市场 时常在所谓的“利空消息”披露之后,股价反而上涨,虽然每次情况会有所不同。 人们对于焦虑的反应会如此强烈,是因为它是一种让人特别厌恶的情绪。
关于 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份研究报告曾指出,战斗机的驾驶员非常容 易焦虑,因为每一次出动都可能被击落。有些驾驶员甚至想选择一死,如此就 不用担心会被杀或受伤,他们索性抱着必死的信念去撞山。
类似的事曾发生在 1992年的西方股票市场上。有投资人在损失了大部分财产后从摩天大楼上跳 下自杀,因为他们担心有朝一日会变成穷光蛋,他们担心丧失社会地位才去选 择一死了之,并不是真的一贫如洗逼他们去死的,因为这些股票投资的失败者 比起真正的穷人来还是很有钱的。
既然股市总是常常波动,所以下一步如何变化几乎是无法确定的,但是从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投资股市最有利可图之处,因为如果是 稳定而没有任何风险的话,回报的可能性也因此大为减少。投资股票不可避免 地会带来焦虑,重要的是如何适度控制它,而且不让它影响投资人的判断力。
过度的焦。
3.关于证券投资心理学的论文
投资人情绪的调节与 控制(上) 在前面几章里,我们曾经讨论了恐惧与贪婪对投资人情绪的影响,这是从 人性的两个极端做出的说明。
由于人的情绪是与其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分不开 的,因此外部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情绪发生影响。置身于证券市场中的人 们,他们的情绪往往会随着市场价格的跌宕起伏而波动。
据说,J.P.摩根在有 一次被问到明天的市场行情会如何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说:股市会继续波动。 这句简短的话道出了股票市场的真谛。
当股票价格涨涨跌跌之际,投资人的心 情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一会儿是刺激兴奋,满怀期待;一会儿是焦虑不安, 满脸沮丧。只有在一天的交易结束之后,投资人的情绪才会稍微平静一些。
投 资人常常是在各种情绪冲动之下做出投资决策,并为此付出代价,而且经常会 为他们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要想在证券投资中获得成功,需要冷静和理智, 避免受到情绪的困扰。
这要求投资人对自己的情绪要适时进行调节与控制。 为此,在本章和下一章,我们将讨论恐惧与贪婪之外的一些不良情绪的影响,然 后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情绪的调节与控制问题。
一、焦虑过度 证券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但人心却总是不断寻求确定性。在现实中, 人们力图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
当不确定的情形出现 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慌乱,会出现一种惶惶不安的心理。比如,当一个人匆匆 忙忙追赶一趟火车,却又不知道准确的时间,他会非常紧张,担心不能及时赶 到,也许胃病会发作,胸中透不过气,双肩紧绷,汗珠直淌。
有意思的是,假如这 个人知道那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反而会定下神来,只是品尝着后悔。心理学 指出,人们往往在事情发生时,反倒不是很在意,而在事情可能发生的阶段最为 焦虑。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一些“套牢”在一个股票上,最后忍痛“割肉”的投资 人身上。投资于股票市场,在购进一只股票之后不涨反跌,这对于投资人来说 都是经常发生的,面对这种情形怎么办?有许多投资人不愿意承认损失,况且 最初的损失因为金额不大还是可以忍受的,于是持股不抛,期待后市反弹,但股 票市场仿佛是专门与这些人做对似的,反弹只是昙花一现,这样投资人愈来愈 深地被股票套牢,投资人的情绪遭受痛苦的折磨,懊恼后悔,悲观失望,以致惶 惶不可终日,最终彗投资人下定决心忍痛“割肉”,亏损成了定局,这时反倒使投 资人心理变得安定起来。
有人把这种情形称为证券投资焦虑症,由于证券市场的波动起伏是不可预 知的,因此投资股票常常需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这就好像把赌注下在一个不 确定的结果上,因而产生令人焦虑的情绪。经历着焦虑折磨的投资人心理会变 得过度紧张,他们更容易被突然的股价波动所吓倒。
在大众媒体上,我们曾经 看到过报道,有老年投资人在剧烈波动的行情中,尤其是在猛烈下跌市道中引 发心脏病的新闻消息。股票市场被人形容成“一个颤抖着双膝的老太婆”是很 有道理的。
投资大师巴菲特则把股票市场称为“市场先生”,并说这个“市场先 生是一个喜怒无度、反复无常的家伙”。投资人的担心与焦虑是可以理解的,特 别是在我国,投资者的构成中散户的比例很高,很多人都是用自己的血汗钱,有 些老年股民甚至是用自己的退休金,有些人则是东拼西凑借钱进行投资,面对 市场的波动,投资者的承受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任何突发性事件和消息,如战 争的爆发、国家领导人的健康问题、利率的升降等,都会使投资人的心理产生买 入或卖出的冲动。一旦形成狂热的抛售,就会造成股票大跌;也可能会害怕错 失良机而导致大量抢购。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的心理切忌随着股市的动荡而 不安。 焦虑常造成许多投资者对股市的不正常的过度反应,对理性的投资者而 言,记住一件事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广大投资者通常会对股市做出过度的反应, 因为他们总是担心随时发生的事件会比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糟。
股票市场 时常在所谓的“利空消息”披露之后,股价反而上涨,虽然每次情况会有所不同。 人们对于焦虑的反应会如此强烈,是因为它是一种让人特别厌恶的情绪。
关于 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份研究报告曾指出,战斗机的驾驶员非常容 易焦虑,因为每一次出动都可能被击落。有些驾驶员甚至想选择一死,如此就 不用担心会被杀或受伤,他们索性抱着必死的信念去撞山。
类似的事曾发生在 1992年的西方股票市场上。有投资人在损失了大部分财产后从摩天大楼上跳 下自杀,因为他们担心有朝一日会变成穷光蛋,他们担心丧失社会地位才去选 择一死了之,并不是真的一贫如洗逼他们去死的,因为这些股票投资的失败者 比起真正的穷人来还是很有钱的。
既然股市总是常常波动,所以下一步如何变化几乎是无法确定的,但是从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投资股市最有利可图之处,因为如果是 稳定而没有任何风险的话,回报的可能性也因此大为减少。投资股票不可避免 地会带来焦虑,重要的是如何适度控制它,而且不让它影响投资人的判断力。
过度的焦虑通常会妨碍我们的判断和决定,你不妨回想一下以前的经验, 看看是。
4.心理论文
[题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TiMing]: [Author]:杨丽[ZuoZhe]:YangLi [Major]:应用心理学[ZhuanYe]:YingYongXinLiXue [学位]:硕士[XueWei]:ShuoShi [导师]:丁宝坤[DaoShi]:DingBaoKun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Dangwei]:ZhongGuoYiKeDaXue [Keywords]: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Keywords]:DaXueSheng;XinLiJianKang;XinLiGanYu [DateTime]:20030401[Page Num]:40页[Hits Count]:20042[Catalog]:R395[Language]:中文文摘 [From]: 毕业论文 [文摘]:该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多个纬度全面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年的心理干预,并对干预模式的效果进行研究。
结论:1。大学一年级是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高发期,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自信水平有降低的趋势,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宜尽早进行。
2。该研究采用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自信具有显著效果,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题名]:股票投资心理分析 [TiMing]:GuPiaoTouZiXinLiFenXi [Author]:李辉[ZuoZhe]:LiHui [Major]:技术经济[ZhuanYe]:JiShuJingJi [学位]:硕士[XueWei]:ShuoShi [导师]:吴敬业[DaoShi]:WuJingYe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Dangwei]:XiNanJiaoTongDaXue [Keywords]:股票投资;心理 [Keywords]:GuPiaoTouZi;XinLi [DateTime]:20000101[Page Num]:81页[Hits Count]:20042[Catalog]:F830。 9;B84[Language]:中文文摘 [From]: 毕业论文 [文摘]: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股票投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股票投资分析手段有不断深化的必要,而股票投资心理分析则是一种对投资者来说既陌生又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
该论文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结合目前中国股票投资群体的实际特征对股票投资中的社会心理效应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前影响投资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心理归因进行研究,并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的心理归因分别进行探讨。在论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就如何提高投资者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提出了有效的见解。
最后,该论文详细地论述了反映心理因素的各项技术指标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原则,并就其可操作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
5.心理学论文怎么写
论文格式
1、开题报告:你写此篇论文的原因,主要运用何种理论,要达到的目的
2、文献综述:所引用文献及理论的论述
3、正文:
(1)、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2)、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3)、正文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运用的理论及理论来源和评价、研究数据(问卷、量表)、对量表的说明、提出你的观点及建议
4、参考文献
6.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团队精神训练方法研究综述 2.心理相容性研究综述 3.心理紧张调节方法研究综述 4.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5.近年来我国有关儿童元认知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6.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 7.复杂陈说性知识学习的研究 8.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9.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 10.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11.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12.大学生学业求助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14.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1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1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17.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18.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19.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20.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21.浅析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22.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 23.大学生的压力来源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24.大学生自我效能与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 25.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应对策略研究 26.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7.中学生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28.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9.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30.大学毕业生自尊与职业选择的相关研究 31.大学生的自我观念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32.大学毕业生人格特征与职业决策的相关研究 33.大学毕业生职业倾向研究 34.影响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35.自我决定理论的发展状况研究 36.大学生自我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37.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研究 38.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9.认知疗法的本土化研究 40.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对压力的处理方式的相关研究 41.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42.独生子女心理状况探究 43.农村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研究 44.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探析 45.网瘾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 46.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47.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48.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研究 49.初中生学习自控力的调查及干预研究 50.单亲、完整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51.网络游戏成瘾 52.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 53.师生关系问题研究 54.城市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和教育对策研究 55.大学生失败恐惧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56.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57.大学生家庭环境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 58.农村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59.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60.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与对策分析 61.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 62.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63.学校心理气氛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64.小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包括成长任务,同伴,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65.初中生恋爱心理的调查(包括成长任务,同伴,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66.高中生恋爱心理的调查(包括成长任务,同伴,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67.具有多动症倾向的小学生的情况调查 68.中学生情绪问题调查(包括对家庭,学校因素的调查) 69.小学生情绪问题调查(需要特殊的针对儿童忧郁症的问卷, 并包括对家庭,学校因素的调查) 70.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探析 71.民办高校教师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转变 72.大学生学习不良行为影响因素的探析 73.大学新生社交参与学习调适程度的相关研究 74.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影响的实证研究 75.家庭辅导与少年学生学习困难之间的相关研究 76.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程度的影响 77.中小学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78.中小学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 79.我国学校心理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80.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心理枯竭 81.考试焦虑 82.学习障碍 83.中小学生的品行障碍 84.中小学生的多动行为 85.中小学生的对立违抗 86.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 87.中小学生的亲子关系 88.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 89.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 90.中小学生的情绪问题 91.中小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92.中小学生的网络问题 9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94.团体咨询对新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95.团体咨询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96.集体凝聚力问卷的编制 97.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研究 98.子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99.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100.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恋爱关系的差异比较研究。
7.求一篇心理学论文
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这就是健康人格。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实际上,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格”。
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这本专题专门谈论独生子女的人格。我们不希望用学术的语言来谈,而希望用日常用语来谈,有时还需要与家长、教师讨论。
没有人能告诉家长、教师怎么做是最好的,因为他们面对着不同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人格。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本专题里描述出各种人格特征可能给孩子的生活和前途带来的影响,然后,请家长或老师来选择。
比如,我们会告诉读者,根据我们的研究,专制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的自卑或攻击性,民主式的家庭教养方式将大大激励儿童的成就动机等等,学习了此专题之后家长、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可能性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当然,我们也会提出一些建议,但针对某个具体的儿童时,这些建议是否合适也需要教师、家长斟酌。
总之,我们要努力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人格,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人格,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是需要我们知道的。
我们怎样解释人格 心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格的定义。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人格的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
也许读者会说,这么多定义,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还有希望了解什么是人格吗?其实,那么多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可以统统不管,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
我们从独生子女的外部行为,来看独生子女的道德表现、个人兴趣等,又通过专门的测量,来看他们心理内部的人格需要(如是否有成就需要或攻击性需要等)、自我接纳程度和学习需要。比如:在调查中,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她)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或总想弄明白不懂的问题,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认知需要非常强烈;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们,他(或她)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况、性格,经常感到别人对自己不重视,或好像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我们会判断这个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
认知需要被视为健康人格之一,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被视为人格障碍之一。在我们的研究中,类似这些都是人格的内容,它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素质,是婴儿初生时所具有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性,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类型、内分泌腺以及身体外表的特征等。
比如,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神经过程平衡的人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不平衡的人如兴奋占优势的神经类型的人则在分配注意力上有一定困难。又如,荷尔蒙中的某种成分分泌过剩,容易产生兴奋;分泌不足,则容易产生疲劳,这都会引起孩子个性的变化。
此外,人的身体外表也会引起人格问题。我们都有这方面的体会。
从小时候起,我们就把自己的体格、容貌等与其他人相比较,总希望自己有比别人更好的身体条件。如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往往会引起对自己本身的期待或自卑感体验。
在我们这次调查中,有高达15.3%的独生子女对自己的相貌、体形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的也达42. 3%,也就是说,近60%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相貌、体形有点问题或有很大问题。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些孩子的人格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对大多数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会起一定的作用。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介绍,行为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证明,遗传对人格(总体上)的影响占50%。
但是,人格发展也受个体的生活史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重要影响。 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对个体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比如: 埃里克森说: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班都拉指出:一个人的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模仿和认同,如同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行为、语言等。 罗杰斯强调自我概念及其与现实的协调,认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个体所希望的自我形象。
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和谐。 这些描述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儿童人格发展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专题里,我们主要讨论影响人格的个体生活史,而不讨论先天遗传因素。这不仅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生活史更重要,也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研究教育方式。
遗传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影响这一题目更应由医学、心理学专家来研究。 什么因素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那么,在外界经验或个体的生。
8.心理学论文
浅谈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
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
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
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
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
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
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
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
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
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
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投资心理学毕业论文(求一篇投资心理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