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秦历史论文自己写的800字
苏秦,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
现在,早已没有了“纵横家”这一说,但我始终为这个词着迷,就像古希腊时的雄辩家一样,他们的演说辞藻华丽,气势如虹,排比、比喻、夸张信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如果能听一听他们的演说,一定是精彩绝伦、字字珠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对苏秦这个人感兴趣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苏秦的舌头。不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说法是不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但这个部位绝对是苏秦最重视的器官,对于他来说,嘴最大的功能不是吃饭,而是说话。
中原六国,也就是战国七雄中的七分之六的国家首脑,都被他说得心服口服,纷纷抛开原先的恩怨,组成了庞大的统一战线来对付秦人。而苏秦则当上了这战国时期联合国的秘书长,其实,按道理来说应该比联合国秘书长还要大,因为他担任了六国国相,想想吧,六个国家的事务都由他过问,从古到今,放眼全球,哪个人有如此政绩?这统统都是那张嘴的功劳啊。
二是苏秦的脑袋。对于苏秦来说,把黑说成白,把是说成非,把牛说成马,把东施说成西施,这些根本就是小儿科。
他能把六个国王,外加六个智囊团,说得跟着他滴溜溜的转,对于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掌故知识、临场反应速度、说话气势和措辞方法、事前情报工作等等,都有超级严格的要求。这本是一个团队的任务,放到如今,这就是一项成千上万人协作也未必能完成的工作,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秦一个人就办到了,简直比《谍中谍》还要要精彩百倍。
可想而知,这需要一颗多么聪明的脑袋啊,我真的怀疑这颗脑袋的构造和常人不同。就这样一个臭老九,握住了六个国家的大印,挥臂一呼,六国皆应,搞得强秦二十年不敢用兵。
虽然我不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但这的的确确是苏秦一个人的功劳啊! 三是苏秦与张仪的关系。一开始,他们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同学,按入师门的先后顺序,苏秦的辈分稍大一点,张仪要称他为师兄。
当苏秦在六国混得像模像样时,这种关系还没多大变化,真要说改变,就是苏秦的官当得大一点,政治地位不同而已。但当张仪投奔了秦国之后,这种关系就变得奇妙非常了。
按道理来说,秦与六国敌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张与苏一定是敌非友,况且是苏秦冷落了投奔自己的张仪才使得张发誓雪恨才来到秦国的。但没想到的是,张仪的一举一动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他为秦国效力正是苏秦计划的一部分,当初也是他故意冷落师弟,将张气到了秦国。
为的是让张仪拖住秦国,好让六国有壮大的时间,再则是让张的“连横”策略刺激秦国的军国主义,从而时时提醒六国存在的危险,有了强大敌人的联合国便不会轻易解散。此时,苏秦和张仪到底是敌是友已经说不清楚,或者说,张仪稀里糊涂的做了苏秦的盟友。
不过后来,张仪知道了真相,对苏秦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的做起了卧底,两哥们从此站到了同一边。 恐怕苏秦这样掌控七国十几年的人物,只能出在战国;一人身兼六相的奇事也只能出在战国;为了保证自己策略的实施而去壮大敌人的思路更是只能出在战国。
他是纵横家,也是阴谋家,但历史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让“连横”打败了“合纵”。不过那时,苏秦已亡,不知在天堂(或者是地狱)的他会作何感想呢?。
2.苏秦形象特点分析论文怎么写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g史著作,作者不a明。
其中4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u战国时代,包括策士f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3,当在秦统一q以3后。原来的书7名不r确定,西汉刘向考订8整理后,定名为7《战国策》。
总共三i十q三m篇,按国别记述,计8有东周一w、西周一i、秦五a、齐六0、楚四、赵四、魏四、韩三z、燕三v、宋、卫y合为4一h、中2山g一m。记事年代大t致上r接《春秋》,下d迄秦统一s。
以3策士h的游说活动为7中4心5,反6映出这一h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5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1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x惯上p把《战国策》归为7历i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m《左传》、《国语》等有很大w不k同。有许多记载,作为2史实来看是不h可信的。
如《魏策》中0著名的“唐且劫秦王m”,写唐且在秦廷中3挺剑胁逼秦王p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d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o类内8容,与t其说是历i史,还不i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t《左传》等史书1也i有截然不r同之c处。刘向序说:“战国之q时,君德浅薄,为1之r谋策者,不a得不z因势而为6资,据时而为0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3一l切8之j权,虽不c可以2临教化5,兵革救急之r势也h。”战国时代,是春秋以0后更激烈的大k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5虚饰的仁5义a礼信之c说,在这时已l完全被打破。
国与b国之z间,如今4讲的是以7势相争,以4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w的策士e,也t只是以6自己j的才z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a为6怪。
如苏秦始以1连横之y策劝5说秦王d并吞天d下y,后又t以8合纵之k说劝2赵王g联合六7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i的蔑视;后富贵还乡f,父6母妻嫂都无t比7恭敬。
于r是他感慨道: 嗟夫u,贫穷则父8母不b子z,富贵则亲戚畏惧。人v生世上n,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0欣赏的笔调,描绘了i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8天w看来也r许是不r值得赞赏,但在当日0的历e史条件下f,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1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6虚假的说教更富于i真实性。 另一h方8面,由于h策士l以5一e种比2较自由、可以5择君而辅之x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h外交中0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t主要取材于r策士c著作,故书4中3对士y的个x人b尊严和个k人m作用,给予8强有力o的肯定。
《齐策》中0记颜斶见6齐宣王z,王e呼:“斶前!”斶亦呼:“王s前!”他还滔滔不c绝地论证了o国无s士v则必亡m,故“士z贵耳,王r者不q贵”的道理。《秦策》中5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i桑户0棬枢之r士e”,却使得“天h下y之m大q,万w民之d众,王i侯之z威,谋臣之r权,皆欲决于u苏秦之i策”。
这当然是夸大o的,但这夸大b中4显示1了q策士u们的自信,也p是平民中2优异人y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c多位义p侠之h士p的豪情壮举。
“侠”也l是一z种游离于a统治集团、不v受权势拘勒的人b物。他们以0自身的标准、个c人u的恩怨来决定自己r的行动,重义u轻生,感情激烈,显示4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
所以7“侠”总是为4放任不r羁的人g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w,《战国策》既体现了z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6,也f体现出战国游士g、侠士d这一c类处于o统治集团与o庶民之m间的特殊而较为6自由的社会人i物的思想特征,不a完全是为4了s维护统治秩序说话。
由于a《战国策》突破了z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y不g完全拘泥于u历t史的真实(当然从6历w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3就显得比3以4前的历o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6。从5文2学上h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8下q几n个y方3面: 第一d是富于h文7采。
《左传》也a是以7文5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3照,可以5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4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f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3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7势。
在这里,语言不v仅4是作用于o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n具,也m是直接作用于s感情以3打动人q的手8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t》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q。
第二v,《战国策》描写人r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h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n物,大s抵是简笔的勾6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f,虽然也u能传神,毕竟过于h简单。而《战国策》中2,如《齐策》写冯谖,一j开e始,描绘他三b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6,初步刻画了h他的不j同凡v响而又b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s了m“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z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b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5段,同时也i是恃才x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v”风2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p》一o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k心8。
易水5送别的一n节这样描写: 太w子p及g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5送之p。至易水7之y上h,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6变徽之f声,士k皆垂泪涕泣。
又j前而歌曰:“风8萧萧兮易水5寒,壮士g。
3.苏秦作文素材
战国时期,苏秦师从隐士鬼谷子学习纵横辩论之术,由于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还未学成就下山游说秦惠王,建议他把握有利时机,实施连横政策,对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
然而,因煽动性不强,说服力不够,遭到秦惠王的断然拒绝。结果不但一文钱的赏赐没得到,连随身战国时期,苏秦师从隐士鬼谷子学习纵横辩论之术,由于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还未学成就下山游说秦惠王,建议他把握有利时机,实施连横政策,对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
然而,因煽动性不强,说服力不够,遭到秦惠王的断然拒绝。结果不但一文钱的赏赐没得到,连随身带去的盘缠都花光了,只好饿着肚子跑回家。
看到他面容憔悴地站在门口,一家人什么都明白了。妻子仍旧织她的布,嫂子也不给他做饭,连他的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好像家里压根儿没这个人似的。
苏秦见此情景,喟然长叹:“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嫂不把我当作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些都是我苏秦一手造成的啊!”于是,他更加勤奋地读书,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致书房经常血迹满地。
4.辩证分析苏秦的人物形象
以我以前的历史知识我对苏秦这个人物有了大体的了解,我们宿舍四人用了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通过分析总结把苏秦的形象特点作了归纳。首先不可否认在现代中国人看来苏秦这个历史人物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他创立了连横战术丰富我国古代战术思想,他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永不言弃,他叱咤风云,为一时豪杰。但当我们尝试着用另外一个角度去探究这个历史人物,情况却很不同苏秦形象特点大概有以下那么几类:
一苏秦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正确处理与亲朋好友好友的关系。文中说到苏秦劝说秦王采用他的连横战术失败时他回到家“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饮,父母不与言。”大概意思就是说苏秦在劝说秦王用他的政策失败后,脸色好像那枯死的稻草一样,而且臭着脸,走回家,也没有跟家里的人说一下什么情况,这时妻子没有心情织布了,嫂子也不给他煮东西吃了,父母也不跟谈说话了。看完后你是否很同情此时的苏秦呢?错的是谁呢?错的就是苏秦,前面讲到他“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想想他的家里人那么辛苦为他筹的那么多钱,当然这里的黄金是指黄铜啦,他都用完了,没成功还回来瞅着面给家里人看,不但自己没有说服家里人支持他的理想,做法,还自己一个人在那里自怨自艾。妻子没心情织布了,他不安慰她,母亲知道他心情不好没有主动询问他,他也不跟他母亲沟通,他“浪费”了家里那么多钱回到家只是臭着个脸,他嫂子生气一下也不应该吗?而他却不懂得怎样和别人沟通,把所有的错都怪在自己劝说失败上。
二他没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没有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利益。他的理想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劝说秦王要攻打其他国家,建大功,并天下,最终使民服于下。而且大家都知道战争从来就没有胜利者,双方都有损失,只是看谁的损失大而已,那些封建地主阶级(特别是皇帝这个最大的地主)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拥有更大的权利,威望,而不惜老百姓的生命去争抢土地,发起战争。而苏秦劝说秦王的主要内容却是劝说秦王发起战争,不惜生灵涂炭而攫取更大的土地。我们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苏秦没有把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力上,使国富民强;有没有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上,使人民百姓生活幸福安康。而是把自身的理想寄托在为封建地主服务的基础上,只为能分得一杯羹的好处。
5.苏秦有些人生小故事,提供文献,谢谢
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周书阴符",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
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
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
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
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 苏秦任六国相。
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
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6.分析苏秦的人物形象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人物形象:1、苏秦是个勇于尝试的人。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他本来就怀疑秦王不会接受他的意见,但还是没有放过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勇于尝试,即使秦王已经表明不接受他的观点,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完整,力图说服秦王。
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是自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2、苏秦是个懂得坚持也懂得适时放弃的人。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我们从他“多次呈上奏折”这一点可以看出苏秦是个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的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踏上一条路后会有所坚持,遇到障碍也会多试几次。
但他又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那种人。他会坚持,但他更懂得放弃,而且是适时的放弃。
7.“苏秦与张仪”一万字左右的文章
苏秦和张仪他们两人不是同时代的人。
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张仪活动在秦惠文王时期。
苏秦是有名的纵横家,纵横家也是顺应历史形势产生的。所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就是夸的纵横家的威力。
苏秦活跃于公元前三世纪早期,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燕国削弱了齐国,也因此被齐缗王杀死,即《史记》所谓“苏秦被反间而死,天下共笑之。”《战国策》里讲苏秦起先以连衡术去说秦惠文王,可是现在学者以为多误,以为当是秦昭王。
秦惠文王卒于前310年,秦惠文王于前325年称王,第二年因此改元。张仪才活动在这一时期,秦惠文王死后没两年,张仪也死掉了。
而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到前284年才被齐缗王杀死,《史记》里记载是为刺客所杀,带有浓厚的小说色彩。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据说也是一个贵族的后代,年少时读书多了,可能有点不忿做农民,老想通过游说人主发一把,重温一把贵族的美梦。
虽然开始并不顺利,后来竟也成功了,得意洋洋地吹嘘道:“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甘心做个农民,这辈子也就别想出头天了。他声势最盛时据说佩六国相印,这个是谣传,据考,他顶多同时兼有赵、燕、齐三国的相印,并同被三国封为武安君。
但是他一生殚精竭虑,帮助燕王消弱以前的死敌齐国,攻灭宋国,影响了当时的战略平衡,也确实形成了很大声势。所以一时成为当时不想当农民的知识分子的榜样。
大家把所有纵横家创造的奇迹都归功于他,甚至超过了对前世纵横大师张仪的崇拜。虽然司马迁说张仪搞纵横的阴损程度还要超过苏秦。
但是《汉书艺文志》里《苏子》有31篇,是纵横家里著述最多的,《张子》才10篇,可见张仪远不如苏秦的声势。补充:根据《史记》的记载,张仪与苏秦在鬼谷子处完成学业之后,意气风发,准备到各诸侯国中一展才学。
苏秦率先出道成为燕国国相,在联合各个弱国、合纵局面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之时,他想到要找一个人到秦国去影响秦国的外交政策。之后就用激将法迫使被羞辱、怠慢的张仪前往秦国并暗中资助其在秦功成名就。
这也是《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中关于“合纵连横”的讲叙。张仪与苏秦的关系自《史记》之后成为2000年来最流行的说法,虽多有怀疑者却未有实据,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考古发现,表明张仪死于燕昭王三年,而苏秦则是在燕昭王四年即张死后第二年才当上燕国国相。
姜安由此得出,两人不在同一年代,合纵连横也不是同一年代的外交战略。那么谁是张仪的对手呢,姜安认为是公孙衍。
《孟子·滕文公下》有记载,一个叫景春的人与孟子有对话,他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个对话也反映出“《史记》、《战国策》与事实不符,张仪苏秦两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离奇故事”,否则苏秦与张仪都是说客中旗帜性的人物为何不相提并论?“《战国策》在《史记》之前,受其影响,《史记》将苏秦出生提前了30年”。
追问:史记和战国策与百家讲坛上的一个叫姜安得教授讲的不一样。现在历史学界没有定论吗。
回答:当然历史还需要的证据相互佐证。
8.分析《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人物形象:1、苏秦是个勇于尝试的人。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他本来就怀疑秦王不会接受他的意见,但还是没有放过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勇于尝试,即使秦王已经表明不接受他的观点,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完整,力图说服秦王。
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是自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2、苏秦是个懂得坚持也懂得适时放弃的人。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我们从他“多次呈上奏折”这一点可以看出苏秦是个不会轻易被困难吓倒的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踏上一条路后会有所坚持,遇到障碍也会多试几次。
但他又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那种人。他会坚持,但他更懂得放弃,而且是适时的放弃。
衣服穿破,钱用完之后,再留在秦国也许只会自取其辱,自讨苦吃,所以他选择离开,可以说他个很识时务的人。3、苏秦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他没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但他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这个目标,他坚忍不拔,不懈努力。
苏秦本来只是一介贫民,但是他不惜穿貂皮大衣,带黄金百两到秦国说服秦王连横,表面上说明他很爱面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实际上体现了苏秦追求成功的决心和勇气。他在说明秦王未果之后回家埋头苦读兵法,甚至以锥刺股。
他的勤奋努力刻苦坚持是动力是什么?就是获取成功的信念和出人头地的决心。他学有所成之后转而说服赵王并帮助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他的政治立场转变很快,前后的主张也不一致,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原则。
他有原则,他的原则就是为自己的成功服务。4、苏秦是坚忍不拔的勇者。
面对一时的失败,他不会自暴自弃,面对家人的冷漠,他也没有丧失继续奋斗的勇气。说秦失败后,他“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这一段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苏秦当时形容枯槁、神情惟悴、失意狼狈的样子。
回到家后家人不仅没有安慰支持他,反而冷落他。普通人常常会因此一蹶不振,然而苏秦不但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孤军奋战。
前面的挫折和失落都只能衬托出苏秦内心高人一等的坚强和他令人佩服的隐忍和承受力。5、苏秦是个很实际也很圆滑的人。
我们提到的他懂得坚持也懂得放弃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他很实际。而他“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也要求他得实际一点。
在当时想要成功就必须审时度势,投其所好,我们从苏秦针对不同国君提出不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对时代局势把握准确,为人实际而且圆滑,这种能力其实是相当难得的。在当时很难说那个国家就是正义的,那种立场就是正确的,所以苏秦的“见风使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
扩展资料:从苏秦的言语叹息中可以看出它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非常无奈,对人们的趋炎附势和亲情淡薄深感悲凉。苏秦从秦国两手空空回来后,“妻不下紝,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他已经对家人的冷漠淡薄感到叹息,“喟叹”可以表现出他内心的失望。而后来苏秦显赫尊荣之后,“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一贫如洗的时候,父母不和他说话,嫂子不给他做饭,一朝发达后,连父母都巴结他,到郊野去接他,嫂子看见他像蛇一样匍匐在他脚下,就因为他有地位有钱了。
对此苏秦感慨道:“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他说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我,这前后的对比让他多少看透人间亲情,他无奈悲哀地反问: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由此苏秦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肉。
我们从他的叹息中甚至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可以猜测:苏秦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欲望也许和他的这种无奈是分不开的。除了性格和情感方面,苏秦形象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是他出众的口才和令人叹服的语言技巧。
文章中苏秦说服秦王的话语占据了较大篇幅,虽然秦王没有被说服,但是苏秦的语言艺术是值得肯定的。他先向秦王陈列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来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举上古五帝三王的例子来证明,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来动摇秦王。
其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形成磅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还有用典和激将法都用得很巧妙,语句中辞藻的堆砌和用词的恰当都能体现苏秦极具讲究的语言艺术。
至此,苏秦的整个形象已经丰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极具才华,有雄心有谋略。
他的性格既复杂又简单,既矛盾又合理。文章刻画出来的苏秦的形象血肉丰满,个性突出,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历史人物形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论苏秦毕业论文范文(苏秦历史论文自己写的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