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个拍摄实践的论文
谈商业摄影课的拍摄实践商业摄影课的实践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把静物台上各类物品按对光的作用分为反光体、透光体、吸光体三类施教。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对所拍内容的兴趣,就会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题记 商业摄影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和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商业摄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拍摄过程做全面了解,并按市场化要求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商业摄影实战能力的专门人才。笔者作为摄影课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讲授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有差别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课堂教学艺术,并能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本文仅从静物台上三类物品拍摄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反光体“首饰”的拍摄 反光类物品的拍摄,是静物拍摄中较难掌握的实践内容之一。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被教育者通过每一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新知识。自然,实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激发学生对所拍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开始。
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就索然无味,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之,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就有了基本保证。为此,在课堂的开始,笔者往往习惯于设疑,“当你面对静物台上的反光类被摄体时,首先应该明白反光物体的表面像镜子一样会把周围的物体都映照进去,拍摄用的相机和拍摄的人也都会在画面里,这样拍摄时就有一定的难度,你准备怎样避免?如何处理取景框中构成画面的不同因素等等”,课堂开始就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求反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接着指导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粗糙纹理的石头放到静物台上,把项链和戒指按事先设计好的构图形式摆放在石头上,形成细腻光滑和粗糙的纹理对比,更能显示首饰的华贵。让渐变背景离静物台稍远,以便更容易取得虚化的背景,将静物四周用描图纸稍加包围,灯光从不会出现影像的部位照射进去,利用漫射光和聚光使物品既有整体质感又有亮面光感,这样静物显得很美。
并要求学生在拍摄时要有意识地控制景深,形成主体实、陪体虚,前景实、背景虚的画面效果,产生一种含蓄和令人回味的意境。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虚实相衬的画面效果呢?如果用小型相机拍摄,尽量用大光圈、长镜头,靠近被摄体很近拍摄,若把三者结合一并应用,则效果更佳。
如果用大型专业相机,用反沙姆定律进行必要的移轴调整就能实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镜头离戒指、项链很近拍摄,如果直接按照测光结果进行曝光拍摄,就会造成曝光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根据近距离拍摄时的曝光补偿计算应补偿的曝光量。
应补偿的曝光量等于实际对焦清晰后的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除以所使用的镜头焦距。在摄影构图上要注意,兼顾一下整个画面结构使之成为对角线式的构图,还可以看成是黄金分割式的构图形式,因为项链和戒指分别放在横边和立边的黄金分割的交叉点上,也可以认为是九宫格构图,项链和戒指处在两度空间平面内的四个最佳点上的其中的两个点上,高低错落,远近得当。
就构图本身来说,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而在于对画面中的点、线、面安排的是否合理,凡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构图规律安排画面结构,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画面造型效果。经过如此拍摄和分析讲解,既有问题和解答,又有道理和根据,几经辗转,层层深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同学们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摄影的画面构图和黄金分割等摄影造型法则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
二、透光体《水晶苹果》的拍摄 透光体《水晶苹果》比起反光类物体的拍摄,要容易一些,需要提醒同学的是:透光类物体既有反光特性,也有透光特性,要采用生动的照明方式。《水晶苹果》这幅作品是把玻璃材质的工艺品苹果放在亮桌上来拍摄的。
全透明的商品如玻璃器皿,半透明商品如酒类是商品摄影大显身手的资源,一般利用穿透光照明,利用光线穿过透明体时因厚度不同而产生的光亮差别而呈现出不同光感。因透光体具有反光特性,所以一般不能用直接光照明,而用间接光照明。
这幅作品的桌面是由半透明的玻璃制成,光从桌面下发出均匀的漫射光,既能把周围照亮,又能照透上面的玻璃制品,使静物产生一种玲珑剔透、扑朔迷离的效果。苹果把上用一个点光源照明形成高光点,用深色的背景衬托苹果的轮廓。
三、吸光体《巢》的拍摄 拍摄吸光类物品时,布光的随意性较大,单灯、。
2.求一个拍摄实践的论文
谈商业摄影课的拍摄实践商业摄影课的实践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把静物台上各类物品按对光的作用分为反光体、透光体、吸光体三类施教。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对所拍内容的兴趣,就会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题记 商业摄影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和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商业摄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拍摄过程做全面了解,并按市场化要求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商业摄影实战能力的专门人才。笔者作为摄影课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讲授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有差别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课堂教学艺术,并能结合所讲授的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本文仅从静物台上三类物品拍摄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反光体“首饰”的拍摄 反光类物品的拍摄,是静物拍摄中较难掌握的实践内容之一。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被教育者通过每一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新知识。自然,实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激发学生对所拍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开始。
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就索然无味,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之,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就有了基本保证。为此,在课堂的开始,笔者往往习惯于设疑,“当你面对静物台上的反光类被摄体时,首先应该明白反光物体的表面像镜子一样会把周围的物体都映照进去,拍摄用的相机和拍摄的人也都会在画面里,这样拍摄时就有一定的难度,你准备怎样避免?如何处理取景框中构成画面的不同因素等等”,课堂开始就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求反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会集中起来,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接着指导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粗糙纹理的石头放到静物台上,把项链和戒指按事先设计好的构图形式摆放在石头上,形成细腻光滑和粗糙的纹理对比,更能显示首饰的华贵。让渐变背景离静物台稍远,以便更容易取得虚化的背景,将静物四周用描图纸稍加包围,灯光从不会出现影像的部位照射进去,利用漫射光和聚光使物品既有整体质感又有亮面光感,这样静物显得很美。
并要求学生在拍摄时要有意识地控制景深,形成主体实、陪体虚,前景实、背景虚的画面效果,产生一种含蓄和令人回味的意境。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虚实相衬的画面效果呢?如果用小型相机拍摄,尽量用大光圈、长镜头,靠近被摄体很近拍摄,若把三者结合一并应用,则效果更佳。
如果用大型专业相机,用反沙姆定律进行必要的移轴调整就能实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镜头离戒指、项链很近拍摄,如果直接按照测光结果进行曝光拍摄,就会造成曝光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根据近距离拍摄时的曝光补偿计算应补偿的曝光量。
应补偿的曝光量等于实际对焦清晰后的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除以所使用的镜头焦距。在摄影构图上要注意,兼顾一下整个画面结构使之成为对角线式的构图,还可以看成是黄金分割式的构图形式,因为项链和戒指分别放在横边和立边的黄金分割的交叉点上,也可以认为是九宫格构图,项链和戒指处在两度空间平面内的四个最佳点上的其中的两个点上,高低错落,远近得当。
就构图本身来说,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而在于对画面中的点、线、面安排的是否合理,凡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构图规律安排画面结构,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画面造型效果。经过如此拍摄和分析讲解,既有问题和解答,又有道理和根据,几经辗转,层层深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同学们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摄影的画面构图和黄金分割等摄影造型法则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法。
二、透光体《水晶苹果》的拍摄 透光体《水晶苹果》比起反光类物体的拍摄,要容易一些,需要提醒同学的是:透光类物体既有反光特性,也有透光特性,要采用生动的照明方式。《水晶苹果》这幅作品是把玻璃材质的工艺品苹果放在亮桌上来拍摄的。
全透明的商品如玻璃器皿,半透明商品如酒类是商品摄影大显身手的资源,一般利用穿透光照明,利用光线穿过透明体时因厚度不同而产生的光亮差别而呈现出不同光感。因透光体具有反光特性,所以一般不能用直接光照明,而用间接光照明。
这幅作品的桌面是由半透明的玻璃制成,光从桌面下发出均匀的漫射光,既能把周围照亮,又能照透上面的玻璃制品,使静物产生一种玲珑剔透、扑朔迷离的效果。苹果把上用一个点光源照明形成高光点,用深色的背景衬托苹果的轮廓。
三、吸光体《巢》的拍摄 拍摄吸光类物品时,布光的随意性较大,单灯、。
3.摄影和摄像的毕业论文
探析广告中的人像摄影
摘 要
广告人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中极其重要的领域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商品包装、海报招贴、时装展览、报纸杂志和网络广告等商业领域。它是一门集摄影技术、平面视觉设计、广告学等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很强的实用性。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告人像摄影随着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广告人像摄影领域,使广告人像摄影艺术进入更加多元化的表现时代。随着广告人像摄影的逐步发展,出现了更多优秀的、新颖的广告人像摄影艺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深入的体会到一种新的视觉享受。
关键词:现代广告 人像摄影 广告摄影
资料来源:
目 录
摘 要.2
Abstract.3
引 言6
1 广告人像摄影的分类及发展7
1.1 广告中人像摄影的分类.7
1.1.1 写真肖像7
1.1.2表现肖像.9
1.1.3环境肖像10
1.1.4情景肖像.11
1.1.5自摄肖像.12
1.2广告中人像摄影的发展.13
1.2.1广告人像摄影的发展历程13
1.2.2广告人像摄影的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15
2广告中人像摄影的艺术特色.16
2.1赏心悦目.17
2.2惟妙惟肖18
2.3个性飞扬19
2.4诠释生命20
3广告人像摄影的适用规则.20
3.1符合大众审美20
3.2张显摄影魅力21
3.3有机互动商品22
4当代广告人像摄影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23
4.1当代广告中人像摄影存在的问题23
4.2当代广告中人像摄影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23
结 论25
致 谢26
注 释27
参考文献28
4.需求800
新鲜的刺激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摄影分析 《搏击俱乐部》无疑是一部具有浓重超现实色彩的影片,和David Fincher以往影 片一样,关注人物心理层面的剖析,内容上表现了主人公人格上的极端分裂。
导演不惜用两个演员来扮演一个人精神的不同侧面,在尾声之前,观众甚至会 一直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在影片的摄影造型方面,创作者就更加注重给 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 日景:漠然的,现实主义的风貌 为了表现主人公G枯燥的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公司、飞机客舱、咖啡厅,日景气氛中的光线反差较小,并且不刻意追求光线的变化,给人 的视觉感受是比较平淡的。
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刻意把这些场景的色彩 处理成高调的视觉效果,在环境以及人物服装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不带 色彩倾向的白色和灰色为主,整体画面的色彩偏绿色,并且模仿在荧光灯 的照明下,由于灯光光谱不完整、色彩还原不佳的效果,以视觉的单调感 受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乏味和麻木不仁。 尽管摄影师希望以日景气氛的常规来衬托夜景气氛的超现实,又由于本片 大部分内容是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下叙述进行的,因此在处理日景气氛时, 摄影师在追求平淡无奇的造型风格之前提下,又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一些表 现的意味,以响应整个影片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举例来说,影片开始不久,G用旁白描绘他无聊透顶的日常工作,我们看 到他面部表情的大特写,他的脸被办公室的荧光灯勾勒了一个侧逆光, 暖黄色的光在他的脸部有规律的闪烁,一亮一灭的,看起来具有非常强烈 的戏剧效果。接下来镜头反打他的主观视点,前景是一台打印机在来回摆动, 光线一亮一灭,在不远处有两三个公司职员各自站在自己打印机前, 脸上都被打印机的光照得一亮一灭的。
这种设计使得画面各个角落都有相似的光线进行有规律的闪烁, 造成了一种韵律,成为枯燥生活的催眠剂——使人麻木不仁。 在这里摄影师无疑是把打印机的光效进行了夸大,利用这种明显不真 实的造型感来突出这些镜头的主观性,利用光线运动的规律性, 给观众传达了一种滑稽的感受。
这种光线设计光源方向是真实有依据的, 看起来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创作者根据这个现实生活的依据进行了夸大 ——我们知道,打印机的这种光线实际上非常微弱,在日常照明条件下, 并不可能引起人物面部照明光线的变化,创作者把它夸张地作为一个戏剧 性的光线元素来使用,令观众觉得亦真亦幻。 夜景:不规则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占影片很大比例的夜景气氛场景中,摄影师Jeff Cronenweth希望 在影像风貌上呈现一种非常规的、超现实主义的风貌。
因为夜景气氛用来表现的是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以及G常规生活之外 的场景,旨在突出主人公人性中疯狂黑暗的一面——当然也正是对于 主人公来说更为精彩的生活体验。 和影片色彩单调的日景气氛相比,夜景中的色彩极为丰富。
众所周知,夜景气氛下通常摄影师都会采用一些类似轮廓光或者逆 光的照明方式将人物与背景分开来增强画面的层次与景深感,而这 部影片似乎故意要让人物与背景融在一起。这样处理所造成的视觉 效果是,让观众更加注重环境中的整体的气氛,而不是让人物更加 抢眼,特别是在夜景气氛当中,这种比较混沌的视觉效果,有些像 是梦境般的让人分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人脸的亮度也非常低,一般在曝光点以下1—1/2档, 这在以往的好莱坞影片中是不多见的。也许其他影片中有个别的镜头 或是场景敢于这样处理,但是大段的篇幅都是如此处理的情况恐怕就 更少了。
观众需要仔细看才能辨别出片中大明星的神情,但是特别之 处在于:尽管人物的面部亮度很低,摄影师却特别强调眼神光,因此 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在黑暗的气氛中主人公幽灵般的眼睛,这似乎是强 迫观众必须通过这唯一的窗口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男主人公组织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中,呈现出 来的是一种低照度条件下的阴暗的视觉风格。
G和泰勒第一次单独打斗是在一个酒吧门口的停车场。酒吧门口挂着 一个荧光灯,它成了场景中的主要照明光源,而门口的墙上还有一两 盏旧式的路灯,微弱的灯光在人物后景的墙上造成一个个小的光区, 点缀着背景。
画面整体的效果都是低调的,我们只能通过被灯光照亮的墙壁分辨出 两个主人公的身影,G西服里面的白色衬衫和泰勒亮闪闪的皮夹克让 我们看清楚他们的动作,潮湿的地面反射着灯光,亮度也刚好衬托他 们的身形。 在搏击俱乐部初具规模后,打斗场景被转移到一个酒吧废弃的地下室, 房顶都是一些横七竖八的水管子,灯光昏暗。
在打斗过程中,聚集在打 斗者周围的人,我们仅仅可以分辨他们的身形,并不能确切的看到他们 的表情。因此他们变成了打斗场面变化着的背景,涌动着,造成视觉上 的不安定和混乱感。
在这样的场景中,整体呈现了一种黑暗的影调,因此画面的细节和层次 都显得尤为重要。在胶片的选择上,除去影片少部分的日景场景,影片 都用了KODAK公司的5279VISION500T的高感光度胶片来拍摄,以利于捕捉 低照度的影像魅力,使用高感光度。
5.摄影与美2000字论文,求大神指点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
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
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1、关于摄影美学“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
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
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
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
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
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
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
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面的反思态度。
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
2、摄影美的特征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
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
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
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
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不仅如此,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其审美价值还会随着作品创作时所应用科技手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比如,同样是拍一个风景,用普通摄影和高空摄影,以及自然摄影和角度摄影,所得到的审美性质截然不同。最近,德国就运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摄影方法,分别拍摄了国内的风景名胜,并编辑成不同的画册,供人们欣赏。
通过欣赏这些摄影集,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摄影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
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
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
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
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
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
这就要求我。
6.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
超现实主义摄影还有另一种存在形态,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创作的某些作品就是这样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代表。这些作品的画面虽然是“纪实”的,但只是用来物化摄影家头脑中瞬间意识运动的艺术符号。其创作趋向于“心理自由化”和纯直觉表现,通过自由联想,自由地、随意地、松散地、不受逻辑支配地进行创作,但又并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无边际,感情的无端跳跃,怪诞形象的杂乱堆积”。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时时刻刻地观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样,在有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摆动,突然地发现并抓取那些刹那间的、自然出现的、直观感觉的景物”,“与其说我是个摄影家,不如说我是个蚀刻家或水彩画家……我是一束等待着时机的神经,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之中。突然拍摄,这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是活动、时间与空间在某一时刻的集结”。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造型手段多种多样。如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的变形、赫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的“摄影光塑”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7.超现实主义摄影对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种形式主义的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超现实主义摄影确实对当代摄影艺术产生了影响,许多摄影师都希望从现实世界中捕捉到超现实的题材,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摄影棚摆拍。
举个例子吧。决定性瞬间创始者布列松,善于拍摄纪实摄影,但他相当一部分作品却是通过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方式来表达的。
布列松非常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超现实主义题材。1937年,英王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记者都将镜头对准加冕仪式,而布列松却捕捉到观众里一个躺在报纸堆里熟睡的男人,由于深夜出来占地,熬得又累又困,等仪仗队到来时已经坚持不住,呼呼大睡。
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超现实的一面,正是超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而当今许多摄影师也都深得超现实主义影响,以各种夸张的手法,匪夷所思的角度来捕捉各种现实题材。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想写一篇与摄影相关的论文,求指导
亚当斯《月升》或者亚当斯其他的作品。
亚当斯分区曝光法对摄影技术是有很大影响的。
亚当斯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比较好挖掘,而且他在摄影上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可以挖掘,比如感情,良好的商业化运作等。
《饥饿的苏丹》话题太沉重了,并且对于”拍摄“还是”救助“是个争议。不太建议你去讨论。它很多时候代表了摄影人的噩梦!
个人建议:主题不要过多,过多可能论述就会肤浅。最好就拿一幅,深入的论述,角度可以多些。一个成功的摄影人,才会有一幅成功的作品,所以影响他能拍出这样的作品因素会很多,比如家庭,爱情,友谊,科技,历史环境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超现实摄影毕业论文(求一个拍摄实践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