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水浒传》的忠义观
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到《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为帅”等三十六人就是“广行忠义,殄不奸邪”的英雄。元代的“水浒戏”,普遍把宋江写得有别于方腊之流:“则俺那梁山泊上宋江,须不比那帮源洞里的方腊”〔1〕,忠义堂上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梁山泊上多忠义”〔2〕。《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于是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3〕,即使最后被毒死,也是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水浒传》。
二、人物的出场设置为全书奠定了忠义的基调有人曾经指出,最早的《水浒传》本子,应当只有晁盖、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开头就写杨志卖刀,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晁盖、宋江两位主人公早早就己登场。《水浒传》却在此前加上了王进、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故事,从而使文本显得十分独特。这样一种文本结构,对小说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说来也怪,《水浒传》最先登场的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一致,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但也没有落草为寇,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待得很清楚:第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可见小说一开头就是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好汉如果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开当权奸佞,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效力,而不是起来反抗。高俅逼走王进后,又将林冲逼上梁山,这是为了表明“乱自上作”。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了救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为救林冲而不惜得最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与林冲不同,他的落草有些“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味道,小说肯定赞美的是他那“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豪气。一部大书,以王进、史进和鲁智深三人的故事开篇,强调的是到边庭立功和对义气的崇拜,显然忠义观念成为小说要表现的重要内容。三、《水浒传》中宋江是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者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要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
2.《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3.以“《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为题,写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
读罢《水浒传》,每个人的脑海里难免会留下几个鲜活的形象,这一方面是由这些人物的悲剧色彩造成的,另一方面则归功于作者特殊的人物描写艺术。
典型化的人物如林冲,生活化的人物如武松,个性化的人物如杨志,多重性格的人物如宋江。金圣叹曾说,《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所状,人有其声口”,茅盾先生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一切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按语”,①大师们总要概括了《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本文则从小的方面来分析人物描写的艺术。
(一) 典型化人物林冲 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展示了梁山英雄“逼上梁山“的全部过程。《水浒传》写农民起义,其领导成员不止是农民,它吸纳了各方面的叛逆人物,包括来自统治阶级中的人物。
林冲说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而投奔到农民队伍中的人物,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的性格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他出场的穿着打扮所体现的身份、风度,说明了他是一个有相当地位的人物,接着就介绍了他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日子过得很美满,这就跟没有家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鲁智深截然不同。
林冲一出场,作者就将他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他的思想性格,他跟妻子一起到岳庙烧香,自己正看着鲁智深打禅杖出神时,妻子就被高俅的养子高衙内调戏了。一个军官,老婆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调戏,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但当他得知此事正要对那个人下拳时,看出了不是别人,原来是那个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的高衙内”,此刻书中写到:“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所谓“本管”,就是顶头上司,“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不单纯是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而是挖掘了林冲的内心世界。
当鲁智深便带了二三十个人来帮他撕打时,林冲与鲁智深有两句简单对话,林冲说:“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
而鲁智深却是这样说:“你却怕他本管太尉,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鸟时,且教他吃酒家三百禅杖了去。”请看:一个忍辱怕事,一个嫉恶如仇;一个自己受*也能忍,一个看见别人受*都不能忍。
两个人的性格的鲜明对照更突现出人物的典型化。 林冲所感受到并且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使他想苟安而又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最后走向反抗,走向梁山。
水浒英雄中,有很多人走的是林冲的路。那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林冲的遭遇是领导者走向农民起义的典型代表,在那个受人逼迫的社会里,曾经软弱的林冲被迫走向坚强,走向反抗。
作者在塑造林冲这一典型形象时,突出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彻底反抗的性格,以自身的遭遇展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水浒传》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 (二)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
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
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
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
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媚骨,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
4.《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宣扬忠义思想。
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
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
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5.忠义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1. 忠贞义烈。
《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 指忠臣义士。
《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向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
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 ②情意: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
③意思:意义|含义|字义|定义。 ④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父|义母。
⑤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⑥姓。
义 <名> (会意。从我,从羊。
“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
――《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情谊 义(义)yì 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
~愤填膺。~正辞严。
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⒉意思,含意:意~。字~。
释~。望文生~。
⒊情谊:有情有~。 ⒋认作亲属的:~父。
~女。〈引〉人工制造的(人体的一部分):~齿(镶上的假牙)。
~肢(装配上的假肢)。 ⒌ ①应尽的责任:尽~务。
②不拿报酬的:~务劳动。 义yí 1.仪容;状貌。
2.仪制;法度。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
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
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
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
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直率地。
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
6.论文: 论《水浒》的非忠义
,却从高俅身上另做文章,应该说,这是十分反常的。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待《水浒》的作者,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去研读大量的史料,更不可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去分析综合这些史料,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在于,《水浒》中大写特写的高俅,恰好不具备杨戬那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封建统治阶级最本质的属性。
高俅的活动范围,始终只在东京城内外,不曾与农村发生联系;高俅发迹之后所做的几件坏事,如报复王进、陷害林冲、斥退杨志等,基本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对农民阶级的压迫完全是两码事。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 《水浒》之所以要塑造高俅这样一个典型,与所谓揭示“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基本原因”,似乎并无必然的联系。
二 在讨论高俅形象的典型意义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两条有关高俅的笔记材料,它可以证明,《水浒》中的高俅故事,也并非小说家的凭空的杜撰。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云: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 笔札颇工。
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 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使令已多辞之, 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 晋卿为枢密都承旨。
时佑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在殿 庐待班解后,王云: “今日偶忘记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
王云:“此样甚 新可爱。”晋卿言: “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
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 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前来,询曰: “汝亦解此技邪?”俅曰: “能之。”
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 ,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贶,并所送入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
逾月,王登 宝位。上优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 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
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 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
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 甚勤。靖康初,佑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
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 俅独死于牖下。胡元功云。
这条材料表明,高俅之死当在童贯、梁师成后,这就间接地证明,陈东在宣和七年未将高俅列入“六贼”之数,并不是一时的疏忽。 又据宋无名氏《靖康要录》卷七:“高俅初由胥吏,遭遇寅缘幸会,致位使相,检校三公,不思竭力图报,乃敢自恃昵幸,无所忌惮。
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
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
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
《水浒》中的高俅故事,似即脱胎于此。但细细分析起来r二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在《挥麈后录》中,高俅深得苏东坡赏识,颇有点风流儒雅的味道;他的遭际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固然出于偶然,却并非依靠奉迎钻营。
更要紧的是,显达以后,高俅始终不忘苏氏之思,且没有什么明显的劣迹。而据《靖康要录》,他发迹之后,占据军营以广私第,驱使军士以供私役,克扣军饷,勒索钱财。
而他所占募的军士,又多是“技艺工匠”。由于高俅的瘟剥,军士“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这就无异于驱军士与市民争食,直接危害了市民的利益,从而自然地成了一个受到市井艺人注意的人物。
到了《水浒》中,高俅被写成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他连一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只因踢得好脚气毯,被人称为高球;“后来发迹,便将那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姓高,名俅。”
从这名字的来历,不仅点出了高俅城市游民的阶级成分,也透露出作者对他的鄙薄与揶揄的态度。 将高俅从一个“笔札颇工”的“小吏”,改造为一个游民,这是《水浒》作者的世界观和生活体验起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突出主题的需要。
在高俅身上,集中了那种寄生在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华的城市里的游民无产者的种种劣根性:他“自小不成家业”,只好流落到东京开封府,城里城外,为人帮闲。凡要帮闲,就得有一套帮闲的本领。
高俅也不例外,他能“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由于他品质下劣,“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结果为人告发,被开封府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弄得“东京城人民都不容他在家食宿”。
高俅就是这样一个被市民阶级所厌恶、嫌弃的流氓无赖。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不足以引起《水浒》作者的强烈反感。
因为在《水浒》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同样沾染了游民习气的人,不但受到作者的原谅,甚至还被以欣赏同情的态度描写着。如史进,也是“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把家产弄得尽皆没了,只好剪径为生;又如燕青,则是一个标准的浪荡子弟,“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
但在《水浒》中,他们却都是硬铮铮的好汉。 问题就在于,象高俅这样一个不齿于市民阶。
7.有关水浒传思想内容的论文吗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它的思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虽然没有正面从经济关系上广泛描写阶级矛盾,但对于作为起义英雄对立面的封建统治阶级,则有深刻的揭露。
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皇帝宠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开端来写,以表明“乱自上作”。它预示着广大人民在以这样昏君和宠臣为代表的腐朽集团统治下,将陷入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作品中的高俅,始终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串全书的一根黑线。他原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半年之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从此更倚势恃强,与蔡京、童贯之流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小说中出现的大小官吏,多是他的亲友朋党。
这里有‘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他“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有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和弟弟高廉,他们依仗高俅的权势,或在东京“任意淫垢他人妻女”,或“在高唐州无所不为”;还有仗着蔡京“泰山之恩、提携之力”,在大名府尽量搜刮钱财,送给东京为丈人做寿的梁中书。作品还写了一批处于社会基层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祝朝奉、毛太公和西门庆等,引外还有各级官府的差拨、役吏和各种各样的爪牙。
这一批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压迫者,形成了一个黑暗势力网,残酷压榨和迫害着人民。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上,气势磅礴地展开了。
小说不仅写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深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如李逵、阮氏三雄等奋起反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同时写了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和一些原属封建营垒中的人物,因遭受这样那样的迫害而纷纷参加义军队伍。甚至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因而像害藏“丹书铁券”的世袭大贵族柴进和将门后裔杨志、大地主卢俊义等,也都先后卷进了起义队伍的行列。
这些,都说明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在那些英雄们被逼上梁上的过程中,林冲这一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逼上梁山”的“逼”字,在他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他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闷气。
但是教头的地位,优厚的请受,舒适的家庭,美丽的妻子,这种种条件,又形成了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的性格。高衙内明目张胆地调戏他的妻子,他虽然感到耻辱,可是因吃着统治阶级的大请大受而不敢下手,只是冲散了事。
后来在高俅父子的多次阴谋陷害下,他被发配充军,虽感到含冤负屈,仍未能起而反抗,甚至被贬斥到大军草料场时,尚欲修屋苟安下来。但是敌人没有因为他一再退让而相饶,竟然又从东京赶到沧州来谋杀他。
在家破人亡,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他才杀死了仇人,吐出了长期积压心头的冤气,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上梁山后,他又火并了妒贤嫉能的王伦,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他既和高太尉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在招安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成为义军队伍中一个比较坚定的成员。 (二)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小说把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盗贼草寇”的革命者放在主要地位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对他们所表现的强烈革命精神和光辉的思想品德作了热情的歌颂。在这些起义英雄中间,李逵和鲁智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李逵出身于贫苦农民,因打死人,逃在江州当小牢子。构成李逵性格核心的是他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
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他上梁山很主动,没有丝毫勉强,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是他第一个热烈地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罢!”他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到殷天锡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
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律制度、大宋皇帝的宝座,都不在他的眼底。在刚上梁山时,就提出了“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说:“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这种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使李逵成为招安的坚决反对者。当宋江吟〔满江红〕词,流露向往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后来朝廷派陈太尉来招安,他便把“圣旨”扯得粉碎。
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后,他还屡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后,大宋皇帝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自己砍来,吓出一身冷汗”。 李逵对自己弟兄们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
8.如何浅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起义的英雄小说,,忠、义道德观始终贯穿在轰轰烈烈的起义经过之中,而小说的悲剧结局却令人为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叹息万分,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梁山好汉为义相聚,为忠散亡,本文就《水浒传》的忠义观角度分析其思想主题。 关键词:忠义、招安、拔刀相助、平等相处忠义”释义“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概念。
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朋戚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一般说来,“忠”与“义”这两个概念已经演化为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9.水浒传论忠义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水浒传忠义思想毕业论文(试析《水浒传》的忠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