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一篇关于传染病预防的论文,一千五百字左右的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
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
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
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
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
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
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
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
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 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
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
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
2.关于病毒的论文,1200字
候选EB病毒疫苗 由于人们对控制;eB病毒感染的免疫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现有可能制定详细的疫苗开发计划。
从商业和上考虑,可能是研制一种能减少;eB病毒原发感染的临床后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而不是针对病毒相关性肿瘤(如何杰金病、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的疫苗。现正在地一些预防原发感染的侯选疫苗进行试验。
; 由于;eB病毒原发感染在家主要见于出生后头几年,并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罕见,所以认为;eB病毒趋于引起无症状血清阳转。相反,西方原发感染在10%~20%人群中推迟到青少年时期发生,感染后一半人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症状包括咽炎、发热和颈淋巴结肿大。
这些观察对制定;eB病毒疫苗接种策略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观察表明,有产生弱免疫应答的疫苗可能限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 由于;eB病毒的潜在致癌性,一般认为;eB病毒减毒活疫苗不符合对健康青少年预防接种疫苗的严格上市要求,由此而导致对两种建立在亚单位疫苗基础上的进行。
; 第一种方法是开发;eB病毒主要的包膜糖蛋白;gp340。观察发现这种蛋白含有;eB病毒主要中和决定簇,不同的;gp340疫苗能保护绢毛猴防御;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组织增生症。
在中国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表明,部分(6/9);eB病毒血清阴性儿童接种编码;gp340的重组痘苗病毒后,获得预防嗣后感染的保护力。这一重要发现表明,;gp340中的中和或细胞介导决定簇可诱生预防;eB病毒感染的无菌免疫力。
尽管这一结果令人鼓舞,但用重组活痘苗病毒作为提呈系统似不能用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疫苗。然而,史克必成公司和;aviron公司合作将开始对一种加了佐剂的表面抗原进行随机双盲Ⅰ期临床试验,该抗原与;eB病毒感染刺激产生的绝大部分中和抗体有关。
; 毕业论文 另一种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疫苗的策略是诱导;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这一方法在于减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而不是预防原发感染。
;cTL对控制;eB病毒相关疾病的重要性已在骨髓源性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病例中得到证明,通过体外培养的;eB病毒刺激的非克隆;cTL系的过继性转移能成功地消除淋巴瘤。; 该试验证实了一个重要原理,即特异性;cTL能在体内识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扩增(也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从而促使人们努力设计一种能诱导;cTL的疫苗。
;eB病毒疫苗的最先接种者可能是具有发生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危险的;eB病毒血清阴性的移植受者。,正在澳大利亚某研究所对;eB病毒;cTL表位疫苗进行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试验。
对;eB病毒血甭阴性的;hLA;b8的健康志愿者接种由合成肽;fLRGRAYGL(来自于;eB病毒核抗原3的;hLA;b8限制性表位)与破伤风类毒素(乳化于油包水佐剂;montanideISA720)组成的疫苗。迄今,该疫苗能被很好耐受,没有发生显著不良反应。
; 由于每个;hLAI类等位基因代表一个不同的表位,以及;hLA等位基因在人群中的多样性,因而需要提呈许多;cTL表位。一种方法是配制特定表位混合的疫苗。
目前,在发现的所有;eB病毒表位中,有5种表位可能覆盖了80%以上白种人群。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先进技术,即基因结合许多小的;cTL表位,使得该疫苗能编码合成多表位蛋白。
这种多表位蛋白疫苗需要一种载体或裸;dNA来提呈。; 毕业论文 预防何杰金病、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的;eB病毒疫苗的设计原理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疫苗不同。
一般来说,这些肿瘤能产生不同的逃逸机理,使它们能在控制;b淋巴细胞中终身潜伏感染的;eB病毒特异性应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这些机理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下调;eB病毒抗原表达;。
因而,针对这些肿瘤的免疫策略可能在于,并能利用肿瘤细胞中的;eB病毒的存在或重点针对不是;eB病毒编码的肿瘤抗原。; 1;moss;DJ;et;al.BMJ,1998;317:423-434; 2;rickinson;AB;et;al.Ann;Rev;Immunol,1997;15:405-431; 3;thomson;SA;et;al.J;Immunol,1998;160:1717-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