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可燃冰的论文
“可燃冰”:未来的洁净能源当人们提到能源时,浮现在脑海中的常常是燃烧的火焰,而绝不会是冰块。
火与冰本来是两种相反的物质形态。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未来洁净能源的最大一部分也许蕴藏在海底,以冰冷的能够燃烧的冰状晶体形式存在。
“可燃冰”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可燃冰”,实际上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它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气体与水分子组成的一种类冰结晶化合物的固体物质。透明无色的“可燃冰”外形似冰,能够燃烧。
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的“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每个“笼子”里面“关”着一个天然气分子(主要成分为甲烷)。关进“笼子”的分子除了甲烷外,还可以是二氧化碳、氮气、硫化氢等小分子的气体,它们被统称为气水化合物。
据估计,20.7%的陆地和大洋底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海洋里,其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倍以上。
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矿产,“可燃冰”具有如下的特征: 1.“可燃冰”能量密度高。每立方米的固体水合物,可释放164立方米的甲烷气体,其能量密度是普通天然气的2~5倍。
2.“可燃冰”杂质少,无污染。燃烧后几乎不会产生有害污染物质,尤其是生成的致癌物质二氧化硫要比燃烧原油或煤低两个数量级,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
3.“可燃冰”形成条件复杂。需要低于10℃的温度和大于100个大气压的压力等环境条件。
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陆地上的高纬度永冻区,另一种是水深大于300~500米的海洋中在海底之下0~1500米之间的孔隙地层。另外,一些天文学家指出,在巨大的地外天体及其卫星中,“可燃冰”也是重要的化合物。
4.“可燃冰”分布广、资源丰富。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仅海底区域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4,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
科学家推测,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资源量是迄今地球上所有已知的煤、石油及天然气矿床的甲烷当量的两倍。 5.“可燃冰”矿层厚、规模大。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60处,矿层最厚可达数百米。 科学家指出,凡是以往用天然气生产的化肥、化纤等物品,都完全可以使用“可燃冰”制造。
由此可见,在石油之后,“可燃冰”有望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可燃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从60年代开始,西方工业化国家一直在“可燃冰”的研究领域捷足先登。
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可燃冰”的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美国和日本已经提出,计划在2010年实现对“可燃冰”的大规模商业开采。
开发利用“可燃冰”的利弊 天然气水合物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至今仍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首先是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同时,陆缘海边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起来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方法,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
另外,天然气水合物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天然气水合物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对各种海底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最近,日本等国在开采天然“可燃冰”的试验上获得了成功。开采试验是在加拿大西北部进行的。
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日本等国的试验成功,必将大大加快天然“可燃冰”进入人类现代生活的进程。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信息说,在今后的10年中,要开发出实用技术,将其运用于日本近海海底的“可燃冰”开采。
我国“可燃冰”研究现状 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鉴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意义,且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相对滞后,在我国开展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圈定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远景区、探明其资源量、监测和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对海洋环境和海底工程的影响、预测灾害趋势以及研究并建立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的高新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国资源和环境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
根据显示标志在地震勘测线上出现的范围,大致可圈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面积为8000多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也有重要显示,表明这一区域内天然气水合物有相当大的资源前景。另外,在我国的东海陆坡海域也有类似重大发现。
专家认为,这些发现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将“可燃冰”研究列为国家研究开发计划,进行资源勘察、开采和运输的研究。
2002年3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模拟实验室中合成了“可燃冰”,并成功地点燃了提取出的气体。由于各海域地质条件不同,所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分和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实验室研究结果将为技术勘察和资源评价提供依据。
2.求一篇关于化学能源的论文
氢能源简介 作为现有主要燃料的汽油和柴油,生产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
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能正是一种在常规能源危机的出现、在开发新的能源的同时人们期待的新的能源。
氢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它的原子序数为1,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 所有元素中,氢重量最轻。
在标准状态下,它的密度为0.0899g/L;在-252.7℃时,可成为液体,若将压力增大到数百个大气压,液氢就可变为固态氢。 2. 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
3. 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O0倍。
4. 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5. 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6. 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而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 7. 氢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
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 8. 氢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氢是一种理想的新的能源。目前液氢已广泛用作航天动力的燃料,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 廉价的制氢技术。
因为氢是一种二次能源,它的制取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目前制氢效率很低,因此寻求大规模的廉价的制氢技术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2. 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
由于氢易气化、着火、爆炸,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氢能的贮存和运输问题也就成为开发氢能的关键。 许多科学家认为,氢能在二十一世纪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能源。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因为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在自然界中,氢已和氧结合成水,必须用热分解或电分解的方法把氢从水中分离出来。
如果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所产生的热或所转换成的电分解水制氢,那显然是划不来的。现在看来,高效率的制氢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太阳能。
如果能用太阳能来制氢,那就等于把无穷无尽的、分散的太阳能转变成了高度集中的干净能源了,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方法有太阳能热分解水制氢、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阳光催化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生物制氢等等。
利用太阳能制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这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要解决,然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投入不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业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因此在以后,以太阳能制得的氢能,将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优质、干净的燃料。
二.氢的应用及展望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发动机的液体推进剂。196O年液氢首次用作航天动力燃料。
1970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现在氢已是火箭领域的常用燃料了。
对现代航天飞机而言,减轻燃料自重,增加有效载荷变得更为重要。氢的能量密度很高,是普通汽油的3倍,这意味着燃料的自重可减轻2/3,这对航天飞机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今天 的航天飞机以氢作为发动机的推进剂,以纯氧作为氧化剂,液氢就装在外部推进剂桶内,构成燃料电池。每次发射需用H21450 m3,重约100t。
反应方程式如下:(以氢氧化钠为电解质) 负极:2H2-2e-+2OH-=2H2O 正极:O2+4e-+2H2O=4OH- 总反应方程式:2H2+O2=2H2O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固态氢”的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
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件都可以转作能源而“消耗掉”。这样飞船在宇宙中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燃氢汽车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入样机试飞阶段。在交通运输方面,美、德、法、日等汽车大国早已推出以氢作燃料的示范汽车,并进行了几十万公里的道路试验。
其中美、德、法等国是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试验证明,以氢作燃料的汽车在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三方面均有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仍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
3.谁能给我提供一篇关于可燃冰的化学小论文,文章质量追加悬赏
海底可燃冰揭密
有专家预测,可燃冰至少能为人类提供1000年的能源,它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那么,可燃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源呢?
海底宝贝来之不易
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外形与冰相似。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可燃冰这种宝贝可是来之不易,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烟消云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海底越深压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
全球分布区多达116处
根据专家预测,全球蕴藏的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消耗巨大,预计在四五十年之后就会枯竭。能源危机让人们忧心忡忡,而可燃冰就像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宝,它年复一年地积累,形成延伸数千乃至数万里的矿床。仅仅是现在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就比全世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量还要多几百倍。
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开采不当会引发灾难
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可燃冰立刻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相反,如果开采不当,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从而引起强烈的温室效应。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所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世界各国竞相开发可燃冰
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可燃冰,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日本开始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
4.初中关于空气的化学论文~~
氧气占21%,氮气(N2,占78.09%),稀有气体(占0.94%),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粉尘类(如炭粒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量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烧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车开动时排出的。从全球估计,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过二氧化硫的排出量。
5.化学小论文论文
二氧化碳新探与化学化工用途 碳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在煤碳、石油、天然气、植物、动物、石灰石、白云石、水和空气中,碳最终几乎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
地球上所蕴臧的煤炭,石油等矿物约含碳1013吨,可以转化成4*l013吨CO2,而大气中和水中则含有4*1014吨CO2,碳酸盐也可转化成4*l016吨CO2。 现在由于工业的发展,大量开来煤炭、石油等资源,它们作为能源而不断被消耗的同时,使大气中CO2的含量与日骤增。
每年全世界排出的二氧化碳量高达200亿吨,其中发电厂排出CO2,的量约占27%,由工厂排出的占33%,机动车排出的占23%,一般家庭排出的占17%。 这样多的CO2尽管有植物的不断吸收,但大气中的CO2的含量还是不断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一是会加剧“温室效应”,二是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三是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引起资源短缺,而且这三方面问题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人类开始把“使二氧化碳变害为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使CO2变害为益,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害的一面,而忽视了它可利用的一面。其实二氧化碳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
二氧化碳是一种良好的萃取剂。在常态下,它对液体和固体的溶解能力非常低,但随着压力和密度的增加,其溶解能力逐渐提高,尤其是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更为明显。
在亚临界温度条件下它与甲醇等许多有机溶剂混溶性良好,而与水的互溶性很小,它与萃取出的有机物相比,其挥发度大、粘度低、扩散系数高并且有一定的溶解选择性和化学稳定性,而且不燃,无毒无爆炸危险。 因此,发达国家广泛利用二氧化碳进行食品、饮料、油料、香料、药物等的加工萃取· 二氧化碳是良好的致冷剂。
固体二氧化碳具有比冰块更有效的致冷效能。干冰(CO2)的升华潜热是590。
34J/g,而冰的升华潜热是333。56J/g,此外,它比冰的致冷温度低50多摄氏度,吸热后即升华为气体逸出。
当固体二氧化碳加热至-17。8℃时,其中原有的总有效致冷效能还有86%留于二氧化碳中,15%留 在蒸汽中, 不仅冷却速度快,操作性能良好,不浸湿产品,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投资少,节省人力。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质优价廉,资源丰富的原料可用于蔬菜、瓜果的保鲜贮藏。 目前,二氧化碳气调冷藏已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 国家用于对苹果、梨、香蕉、柑桔和一些热带水果的贮藏。
二氧化碳气调法利用改变普通空气的成份降低空气中氧气的分压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分压,并使这两种气体相对稳定于一定分压下以达到抑制瓜果的呼吸强度,减弱其新陈代谢阻止发芽,延缓后熟老化作用。 同时,二氧化碳还有“静菌”作用,可抑制微生物的活动。
因此二氧化碳作为一种不添加任何防瘸剂的保鲜物质,是一种相当好的保鲜方法,据报道,美国可将苹果贮臧219天,日本可将柑桔贮臧120天。 二氧化碳还可用于粮食的贮存,它比通常所用的熏蒸剂效果更好,如美国艾尔科大米公司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能穿透500吨大米的贮存库。
在通人该气体24小时后发现,供试验用的大米里生长的成虫死亡99%,研究还表明,该气体不仅有优异的杀虫灭鼠性能,而且防潮防霉,可省去翻晒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 在医疗卫生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种良好的呼吸刺激剂,将6%的CO2与96%的O2混合,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溺死和休克的标准药物,这种混合剂在麻醉和碱中毒的处理中也可作为一种增效剂。
在石油工业上,二氧化碳已被用于提高石油的采油率上,二氧化碳作为油田注入剂可有效地驱油,它溶于水又易溶于原油,溶于水后呈弱酸性,可对灰岩油矿起酸化作用,使其渗透率增加,吸水能力提高,而溶于原油后,她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密度和粘度降低,这样便有可能减少重力分离的不利影响,另外,二氧化碳与地层中的原油相混合,还可以蒸发或萃取原油中的某些烷烃组份,其次,二氧化碳萃取原油中的某些烷烃组份,其次,二氧化碳可作为油田洗井剂,这主要是利用其气化迅速, 体积急剧膨胀的特性,二氧化碳产生的气压迅速向流体各个方向传递,以激浪冲击井下裂隙冲刷破坏泥皮,并随即以井喷形式将被清洗的堵塞物带出。 地热资源是当前能源开发的重大课题,低温和较低温区的地下热能丰富,其最大的难题是利用地下热水发电时工作介质不理想,国际上曾用氟利昂和异丁烷等试验均不成功,而罗 马尼亚另辟新途,用二氧化碳作工作介质,利用低温地下热水发电已获得成功。
并转入国家发电网。 除了用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外,美国的另一位科学家里维尔提出利用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来使二氧化碳变害为宝,浮游生物是一种单细胞植物,象一切植物一佯,能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水和痕量的营养物结合生成有机 物,于是每一个CO2分子中的碳原子便扎根在俘游生物体内,如果俘游生物在被其它海洋生物吃掉之前死去,那么大量CO2中的碳伴随死去的浮游生物一起沉到海底,从此便成为安全的资源,即所谓碳沉积。
美国戈尔登科罗拉多太阳能研究所在1988年发。
6.谁有二氧化碳重整甲烷的毕业文献翻译
Who has the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methane graduation document
Fig. 9. Catalysts activity with temperature (A) methane conversion (B) CO2 conversion (C) H2/CO Ratio 15% Ni/CZ/SBA-15, 10% Ni/CZ/SBA-15 and 5% Ni/CZ/SBA-15, (CH4:CO2:Ar (1:1:8) with constant volumetric flow rate of 100 mL/min, GHSV of 20,000 mL/h gcat heating rate of 2 °C/m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Volume 38, Issue 1, 11 January 2013, Pages 127–139
Hydrogen and syngas production by methane dry reforming on SBA-15 supported nickel catalysts: On the effect of promotion by Ce0.75Zr0.25O2 mixed oxide
Abdulkader Albarazia, Patricia Beaunierb, Patrick Da Costaa,
a) CH4 and b) CO2 conversions versus temperature, and c) H2/CO ratio, registered during the temperature-programmed MDR experiments.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Volume 59, 10 January 2015, Pages 108–112
Synthesis strategies of ceria–zirconia doped Ni/SBA-15 catalysts for methane dry reforming
Abdulkader Albarazi, Maria Elena Gálvez, Patrick Da Costa,
Temperature-programmed MDR reforming in the presence of IM, PM and RM catalyst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Available online 25 October 2014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 Note to users
Enhanced catalytic stability through non-conventional synthesis of Ni/SBA-15 for methane dry reforming at low temperatures
María Elena Gálvez, Abdulkader Albarazi, Patrick Da Costa,
2014-Enhanced_catalytic_stability_through_non-conventional_synthesis_of_Ni_SBA-15_for_methane_dry_reforming_at_low_temperatures.pdf
7.谁有二氧化碳重整甲烷的毕业文献翻译
Who has the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methane graduation document Fig. 9. Catalysts activity with temperature (A) methane conversion (B) CO2 conversion (C) H2/CO Ratio 15% Ni/CZ/SBA-15, 10% Ni/CZ/SBA-15 and 5% Ni/CZ/SBA-15, (CH4:CO2:Ar (1:1:8) with constant volumetric flow rate of 100 mL/min, GHSV of 20,000 mL/h gcat heating rate of 2 °C/m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Volume 38, Issue 1, 11 January 2013, Pages 127–139Hydrogen and syngas production by methane dry reforming on SBA-15 supported nickel catalysts: On the effect of promotion by Ce0.75Zr0.25O2 mixed oxideAbdulkader Albarazia, Patricia Beaunierb, Patrick Da Costaa, a) CH4 and b) CO2 conversions versus temperature, and c) H2/CO ratio, registered during the temperature-programmed MDR experiments.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Volume 59, 10 January 2015, Pages 108–112Synthesis strategies of ceria–zirconia doped Ni/SBA-15 catalysts for methane dry reformingAbdulkader Albarazi, Maria Elena Gálvez, Patrick Da Costa, Temperature-programmed MDR reforming in the presence of IM, PM and RM catalysts.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Available online 25 October 2014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 Note to usersEnhanced catalytic stability through non-conventional synthesis of Ni/SBA-15 for methane dry reforming at low temperaturesMaría Elena Gálvez, Abdulkader Albarazi, Patrick Da Costa, 2014-Enhanced_catalytic_stability_through_non-conventional_synthesis_of_Ni_SBA-15_for_methane_dry_reforming_at_low_temperatures.pdf。
8.“可燃冰”科普论文
可燃冰是一种无色透明冰状晶体,是甲烷和水所形成的一种笼型气体水合物,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吸引构成笼,甲烷分子就存在在这种笼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通过范德瓦耳斯力相互吸引而形成笼型水合物。它还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几乎不会产生有害的污染物质。据分析,l立方米可燃冰含有200多立方米的甲烷气体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作为 21 世纪的重要后续能源,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及海底工程设施的灾害影响,正日益引起科学家们和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深海钻探计划 (DSDP) 和随后的大洋钻探计划 (ODP) 在世界各大洋与海域有计划地进行了大量的深海钻探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在多处海底直接或间接地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
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
因此,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美、英、德、加、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相继开展了本土和国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工作,同时美、日、加、印度等国已经制定了勘查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计划。特别是日本和印度,在勘查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能力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2009年9月中国地质部门公布,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甲烷的毕业论文(关于可燃冰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