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及对策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挠挠和莎莎
浅谈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及对策(提纲)
09学前教育2班
蒋丽莎
幼儿抢玩具的原因
解决此现象的方法
一、根据观察分析幼儿园的孩子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1、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原因
2、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原因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4、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而提出的对策
(一)、鼓励幼儿模仿、学习礼貌用语。
(二)、我认为教师平时应该注重随机引导。
(三)、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的熏陶,帮助幼儿养成友好、谦让的良好习惯。
(四)、减少环境中易引发争抢行为的刺激
(五)、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种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2.国内外对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状分析
一、争抢玩具的定义及表现 争抢行为是幼儿园或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
争抢玩具是指幼儿通过争抢的方式获得玩具,这种现象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幼儿争抢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的游戏、耍赖等。
幼儿争抢玩具时时常会不小心伤害到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诸如这样的现象:童童时常抓伤其他孩子的脸,老师发现之后问其原因,她总说是别人的错。
但是经过多次观察,老师发现事情的原因是,童童向别的孩子要玩具,别人不给她就开始争抢,经常抓伤别人,有时可能会咬伤别的孩子。二、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分析 通过多年对幼儿的观察,我发现争抢玩具的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皆有发生。
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与幼儿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一)内在因素1.自我中心。
小班幼儿喜欢某类物品时往往不会顾及周围人的感受而将其占为己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年龄小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很低,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交往技能,无法意识到他人的观点,语言发展能力也比较薄弱,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协商,唯有用争抢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2.表现性心理。
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性子比较急,表现欲较强,能力出众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或承担任务时会发生争抢,这在大班幼儿中更为常见。
他们想以此来引起成人的关注。表现欲是幼儿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和提升,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当教师对幼儿给予肯定时,幼儿会得到鼓励,因此他们会通过争抢来获得表现的机会。3.模仿行为。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等特点。
有时一个孩子过来抢同伴手中的玩具,其他孩子看见了也跑过来抢。可能他对这个玩具并不是特别喜欢,只是受同伴的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幼儿的模仿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争抢行为的发生。
(二)外在因素1.材料环境及教育手段。材料投放的不足也极易造成幼儿之间争抢行为的发生。
当幼儿人数过多而材料的投放过少时,幼儿可能为同一个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这主要发生在托班,因为托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强,基本没有合作意识。
所以在托小班要以平行材料的投放为主。到了中大班材料数量少反而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有时发生争抢行为并不是幼儿主观上的意愿。在幼儿玩游戏过程中,教师的忽视也是导致幼儿发生争抢行为的重要因素。
幼儿因缺乏自我控制意识与社会交往规则所以极易发生争抢。有时教师对玩具的分配方式或游戏规则的制定不合理也极易造成争抢玩具现象的发生。
所以教师要明确地制定规则,分配玩具时要均匀。另外,教师针对争抢行为的处理手段也相当重要。
例如,在纪录片《幼儿园》中老师针对孩子因为玩具而发生的攻击行为采用了不予理睬的手段,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这种现象恶性循环下去。2.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大人基本都围着孩子一个人转。这样的环境极易让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应该享受关爱,所以在集体中与同伴游戏时,经常无规则意识,不懂得谦让。
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也容易导致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一些家长对于自家的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视而不见,不予以正确的引导。
在一些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对于孩子过分溺爱,无条件、没有限制地满足孩子各种买玩具的要求,却没有对孩子买来的玩具怎样使用进行教育。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玩具的霸占欲望越来越强。
这种不知不觉养成的习惯极易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懂得去克制,习惯向别人要玩具,从而引起同伴之间的争抢行为。三、幼儿争抢玩具的教育策略 (一)积极创造交往机会1.给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的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宽松环境的创设包括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场地的安排等等。
活动材料的投放充足可有效避免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活动场地的宽敞明亮可避免幼儿之间发生摩擦。除了物质环境之外,心理环境的营造也至关重要。
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幼儿的游戏,要多给幼儿一些鼓励性语言,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产生。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年龄较小的幼儿自我意识薄弱,缺乏交往经验,教师要启发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你给我玩一会好吗”。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故事教学的形式,让幼儿进行角色表演。如小狗对小熊说:“你的小汽车可以借我玩会儿吗?”小鸡对小鸭说:“你的大皮球给我玩一会儿好吗?”让幼儿知道一些礼貌用语。
当争抢行为发生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冲突,例如,可以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或者互相商量的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让幼儿知道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对方更高兴地与自己分享。
成。
3.如何对待幼儿争夺玩具
幼儿园各种大小玩具,对幼儿来说都是公有的。每个孩子都可以玩。从整体看,各件玩具与幼儿整体相比,人多玩具少,是必然的。可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却偏偏是你要玩我也要玩。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一个玩具下面聚集着几个孩子。这就很容易出现因争夺玩具而打闹。但这时候又正是对幼儿进行自觉守纪教育、谦逊互让教育、集体教育的好时机。我们的作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讲清道理,明辨是非。为确保安全,对幼儿经常进行玩玩具的安全教育和遵守规则的教育,让幼儿懂得不能争先恐后,注意安全,乐在其中。有少数孩子互相礼让做得差,特别是刚入园的新生,争夺玩具现象时有发生;对那些违背规矩,持强抢夺玩具的孩子,老师就向他们讲玩的规矩,教育他们讲文明礼貌,相互礼让,然后分出谁先玩谁后玩。如不让步,就令其暂停玩耍,让旁边想玩而不争夺的孩子先玩。有时孩子中有意无意发生打人现象,老师先分清是非讲清道理,然后让打人者向对方赔礼道歉。若两人都动了手,则令先打人者先赔礼,后打人者后赔礼,使孩子知道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打人都是错误的。这样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道理,懂得礼让,效果很好。
2、调整需要,培养礼让。在抢夺玩具中,有时是双方同时抢着一种玩具,互不相让,引起争夺;有时是一方玩的时间较长,另一方等不及发生争夺。我们解决的方法是,对一方讲;“你是好孩子,你是好姐姐、好哥哥么,是咱们幼儿园里的好孩子。你看他比你小呀,让小弟弟先玩,小弟弟玩好了再你玩,这才是好孩子……”这样讲了以后,孩子会高高兴兴地把玩具让出来。因为孩子都喜欢听别人说他是好孩子,现在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很乐意地把玩具让出来。我把这叫做“调整需要法”。孩子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得到荣誉、赞扬是最高层次,是精神需要;能玩一种玩具是物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为了获得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就宁愿舍弃低层次的需要。这“调整需要法”既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又能引导孩子懂得谦逊礼让,向高层次需要攀登,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很好的远期效应。
3、调整时间,科学安排。当许多孩子围住某一个玩具时,容易引起争执发生事故。解决的办法是:不能查数的,排列成队,按次序进行,例如溜滑梯。能查数的如荡秋千,定出一人荡多少次,互相查数,玩的次的数够了,按顺序换人。这样,场面热闹又井然有序,孩子们玩的兴致更高,集体观念、纪律观念也在欢快的玩乐中形成。
4.幼儿争抢玩具教育机构方面应怎麽做策略
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活动便是游戏,但是玩具争抢问题也随之产生。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时常看到,由于幼儿不善合作或者不会合作,导致出现为玩具而出现面红耳赤,加之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而赌气一个人玩,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交流,这样对幼儿的自身发展和人际交流带来了消极后。如何引导幼儿解决争抢玩具的问题,学会真正地分享行为呢?如何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意识,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步一去研究和探讨。
一、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及原因分析 (1)幼儿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 幼儿的活动中游戏占据很大一部分,因此,孩子们接触玩具的机会也很多。所以争抢玩具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如餐前、离园前等。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争抢不仅发生在各个时间段,而且就发生频率来说也是非常的高。由此可见,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
当然,这种争抢的持续时间比不是很长,一般都在3分钟之内。 (2)争抢过程中的大部分幼儿具有“反抗者”形象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分析请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在拿到玩具后将其占为己有。
对其他孩子想要分享该玩具的想法和行为置之不理,采取忽略策略。而在教师干预后,这类孩子会消极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拿出多占的玩具,但是对于剩余的玩具的占有欲则更加强烈,保护意识也会增强。
二、争抢玩具现象产生的主管和客观原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有教师、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在幼儿园活动中,有些教师单纯传授孩子知识技能,缺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培养,这点尤其体现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上。
其次是幼儿园自身条件有限,缺乏充足的玩具。再次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等方面不够重视。
最后,社会有时候不能为孩子提供道德意识发展的良好的环境。 (2)主观因素 在我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争抢事件是由于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
如很多孩子在拿到玩具后将其据为己有,不与其他同伴分享,虽然在教师的干预下被迫交出玩具,但这只是一种屈服于教师权威的外在干预,并非自身所愿,更不是发自内心。因此,在这类游戏过程中,不管分享与否,这类孩子都体会不到游戏所带来的真正快乐,反而会产生不满,甚至是仇恨情绪。
合作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幼儿争抢行为的一项主管因素。在争抢现象之外,也有幼儿学会了合作。
如在一次组装玩具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想要做得更好,就需要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可以看出,主观原因引起的玩具争抢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幼儿争抢玩具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解决方法就是增强玩具的数量,如果仍然出现争抢现象,则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训话式教育。 如,在第一、二节课后,教师安排幼儿进行拼接游戏,全班学生则围着桌子等待教师分发玩具,每张桌子周边坐4~6名幼儿,每桌分配一大盒玩具零件。
时间:2015.11.20 上午 地点:通渭县幼儿园大三班 事件:我们有玩具玩了! 幼儿A:“老师,***抢我的玩具!” 教师:“***,你为什么要抢他的玩具?这样做是不对的。” 幼儿B:“他们把玩具全部拿走了,我们没玩具玩!” 当我查看玩具盒后,发现里面的玩具确实被抢光了,再看其他几个组的孩子都在兴趣盎然地忙着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模型,如果这个时候强制命令他们拿出部分玩具,则会影响到游戏活动的开展,也会让大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没有兴趣继续游戏。
于是,我让幼儿B去人数相对较少的小组去,安排他玩游戏。毕竟是幼儿园的孩子,只要有玩具玩,至于是什么玩具,其实是不会太在意的。
这一争抢事件就这样顺利得到了解决。通过对一些老教师的访谈,我得知玩玩具本来就是幼儿园最普遍和最为寻常的游戏活动,同时也会导致争抢事件频率的上升。
教师在幼儿园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更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性,在教学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再处理较多的玩具争抢事件,难免让教师倾向于高效、便捷的办法,例如增加玩具。但我经过较长时间的后续观察后认为:争抢事件并不会因为玩具增加而减少,相反,由于新玩具的加入,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得争抢事件发生频率明显比以前增加。
因此增强幼儿分享、合作意识,进而减少争抢现象,从长远上讲这个方法则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会无形增加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因此,这种方法并不能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同和首选。
然而这种方法难道真如其他教师所说的那样难以实施和操作吗?事实是否定的。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却不能因为常见普遍而做简单处理或者忽略,要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危机意识。
这种现象小则会影响幼儿及教师的情绪,大则影响孩子今后的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各种行为,从小事上去发现大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以“大智慧”来培养祖国的花朵。
5.如何对待幼儿争夺玩具
幼儿园各种大小玩具,对幼儿来说都是公有的。
每个孩子都可以玩。从整体看,各件玩具与幼儿整体相比,人多玩具少,是必然的。
可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却偏偏是你要玩我也要玩。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一个玩具下面聚集着几个孩子。
这就很容易出现因争夺玩具而打闹。但这时候又正是对幼儿进行自觉守纪教育、谦逊互让教育、集体教育的好时机。
我们的作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讲清道理,明辨是非。为确保安全,对幼儿经常进行玩玩具的安全教育和遵守规则的教育,让幼儿懂得不能争先恐后,注意安全,乐在其中。
有少数孩子互相礼让做得差,特别是刚入园的新生,争夺玩具现象时有发生;对那些违背规矩,持强抢夺玩具的孩子,老师就向他们讲玩的规矩,教育他们讲文明礼貌,相互礼让,然后分出谁先玩谁后玩。如不让步,就令其暂停玩耍,让旁边想玩而不争夺的孩子先玩。
有时孩子中有意无意发生打人现象,老师先分清是非讲清道理,然后让打人者向对方赔礼道歉。若两人都动了手,则令先打人者先赔礼,后打人者后赔礼,使孩子知道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打人都是错误的。
这样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道理,懂得礼让,效果很好。2、调整需要,培养礼让。
在抢夺玩具中,有时是双方同时抢着一种玩具,互不相让,引起争夺;有时是一方玩的时间较长,另一方等不及发生争夺。我们解决的方法是,对一方讲;“你是好孩子,你是好姐姐、好哥哥么,是咱们幼儿园里的好孩子。
你看他比你小呀,让小弟弟先玩,小弟弟玩好了再你玩,这才是好孩子……”这样讲了以后,孩子会高高兴兴地把玩具让出来。因为孩子都喜欢听别人说他是好孩子,现在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很乐意地把玩具让出来。
我把这叫做“调整需要法”。孩子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得到荣誉、赞扬是最高层次,是精神需要;能玩一种玩具是物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
为了获得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就宁愿舍弃低层次的需要。这“调整需要法”既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又能引导孩子懂得谦逊礼让,向高层次需要攀登,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很好的远期效应。
3、调整时间,科学安排。当许多孩子围住某一个玩具时,容易引起争执发生事故。
解决的办法是:不能查数的,排列成队,按次序进行,例如溜滑梯。能查数的如荡秋千,定出一人荡多少次,互相查数,玩的次的数够了,按顺序换人。
这样,场面热闹又井然有序,孩子们玩的兴致更高,集体观念、纪律观念也在欢快的玩乐中形成。
6.幼儿园小班喜欢争抢玩具拿第一为什么
小班幼儿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这属于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绝对“自我中心”状态。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
我们在品德教育中,“以理服人”本是我们应恪守的教育原则,讲故事也是幼儿教育常采用的方法。那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觉有的孩子似乎“屡教不改”呢?想起教育学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此时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大家都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小班幼儿刚入园的时候,一个孩子哭着想要别人手中的玩具小熊,老师一看小熊没有了,就拿了个玩具小猫,摇着递了过去,这个孩子立刻破涕为笑,和老师一起高兴地玩着玩具小猫。这时一个玩小熊的孩子放下小熊去拿小猫,紧跟着,玩小熊的孩子纷纷换成了小猫。可以想像,这些小不点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心理水平上,我们去给他们讲一些抽象的道理,他们自然是难以理解的。在实习的期间,我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的:她对一个抢玩具的孩子说“你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了,他没有了怎么办?”老师本意是想通过这样让他具体地看到“别人没有了”,从而知道“自己不对了”。而孩子却很坦然地说去那儿拿一个(那儿即玩具架)。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具备“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这样的逻辑推理能力,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因此,有时我们绞尽脑汁编的故事也往往会感到白费心机。对孩子的教育本来就不是一加一必然等于二的结果,如果让孩子形成了逆反心理,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与家长沟通联系,摆正孩子在家中的位置,注意随机引导。孩子的不良习惯许多是在自小的养育中就开始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成人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单向的。这种单向的爱,使孩子只会享受家人的关怀、照顾,而不知道还要去关心别人。我们要根据幼儿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耐心持久地加以引导,如引导幼儿能将好吃的、好玩的与他人分享,让幼儿逐渐体验到除自己以外还有他人的存在,让幼儿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状态。
模仿是3-4岁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我们可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比如当有的孩子听了对方的请求仍然不能把玩具给同伴玩时,成人则就以和幼儿平等的身份,去帮助幼儿共同游戏的方法,如:“咱俩一起玩吧?”“你先玩,过一会儿再给我们玩。”等等,让幼儿从简单地进行模仿,逐渐变为自己成功交往经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孩子负面的行为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幼儿争抢玩具毕业论文(浅谈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