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花花的故事
蓝花花确有其人故乡在延安
带着对蓝花花故事的憧憬,记者来到距延安市区85公里的临镇,探访蓝花花其人其事。
“我活了80多岁,也走过很多地方,再没有见过比蓝花花长得俊俏的。她不是一般人,她是仙女下 凡。”这是现居临镇,小时候曾与蓝花花一起上学的84岁的老八路路瀛对蓝花花的评价。谈起蓝花花,老人神采飞扬,“她生得漂亮,桃花色,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蓝花花是‘盖临真’,就是临真数她好”。歌里说的一十三省数她好,其实是指全国,因为当时红军共走过全国13个省。
路瀛说,蓝花花名叫姬青芳,小名叶子,祖籍榆林米脂县姬家峁姬家岔,清朝时姬家逃荒至临真村,定居下来。1919年5月4日,姬青芳就诞生在这里的姬家大院土窑洞里。“我年龄比姬青芳小好几岁,两家还沾点亲戚,平时对她以姐姐称呼。”在他的记忆里,蓝花花不仅长得天仙般漂亮,而且绣得一手好花,说话声音动听。当时蓝花花在固临县(当时临真村隶属固临县)女子学校上学。
“姐姐平时穿粗布衣服,耳朵上戴着耳坠,梳着长长的单辫子,辫梢系上铃铛,再加上裤脚的铃铛,缠的小脚,走起路来叮叮响,她走路很好看。”路瀛老汉说,当时临真的小伙子们都非常迷恋蓝花花,但都没机会与蓝花花说话,反而是比蓝花花小好几岁的他倒是能搭上话。“她是个很正派的人,和男同志说话都一本正经。所以一些说她不好的传言都是胡说的。”
路瀛老人说,1935年冬天,红25军部分部队驻扎在临真,当时著名作家周扬也随军来做调查工作,曾见过蓝花花。蓝花花去世后,就是周扬编撰出来的民歌《蓝花花》。
随后,在路瀛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分别找到了蓝花花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学校和蓝花花与丈夫石志英的合葬墓地,那些旧址已经破败不堪。“这些地方现在都已经卖给个人了,可能很快就要拆了。”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很失落。
后人忌谈蓝花花
据了解,蓝花花和石志英婚后生下一子,取名石彩,石彩共养育了6个儿子。
记者辗转找到蓝花花的长孙石天仑夫妇,在一个稍显阔气的院落里,摆放着4张台球桌子,夫妇二人带着4岁的外孙女坐在一张台球桌上吃饭。见有人来访,石天仑笑了,他说,近年来,他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人为了奶奶的事情来找他了。记者表示想要看看保存在他手中的奶奶的照片,“你们来的目的我很清楚,但不好意思,照片被我弄丢了,你们什么也不要问,我什么都不会说。”
据石天仑夫妇介绍,他们兄弟6人共生了10个儿女。谈到兄弟6人的生存现状,石天仑淡淡地说:“我们6兄弟生活得很好,老六现在已经在延安买了房子,家里也供出了几个大学生。”
“我现在靠这几张台球桌挣点零花钱。”石天仑指着几张台球桌笑着说。近年来,他专心供正在山西上大学的儿子念书,另外帮女儿带外孙女。
当记者再次提到当年他爷爷和奶奶的事情时,石天仑缄默不言。但石天仑的妻子却在一边说,提起他们爷爷,别说丈夫心里难过,就连她都想掉泪。爷爷生前不许别人在他面前唱《蓝花花》,因为他认为歌词里一些内容与当年事实不符,是对奶奶的不敬。“奶奶去世后,爷爷一直没有再娶,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抚养儿子石彩,然后又一手将6个孙子教育成人,直到1995年去世。爷爷可是个好人,不信你们去打听。”即便如此,夫妇二人始终不愿提及奶奶一个字。
当地欲为蓝花花申遗
郭海军介绍,近几年,国内外媒体聚集宝塔区,对“蓝花花”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提升了临镇的知名度,全国有关“蓝花花”的各种版本的影视剧、舞台剧和话剧多达百余部,尤其是东北作家何苦在延安、榆林驻扎3个月,写出30万字的20集电视剧本,据称此剧目前正在筹拍中。
“相比之下,留存在我们本土上的‘蓝花花’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岌岌可危。”郭海军表示,目前,“蓝花花”仅存的几处故居,因为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即将被拆迁,特别是蓝花花早年曾上学的固临县女子学校校舍,至今原貌保存完整,还有埋葬“蓝花花”的墓穴等。现存的有关“蓝花花”的知情人仅不足5人,并都已经进入老年状态,应该尽快搜集口头资料。“作为宝塔区文化瑰宝和人文资源的蓝花花故居,应该尽快加以保护和利用,否则,后人只能从小说和戏剧里了解蓝花花了。目前,我们已着手准备‘蓝花花’的申遗工作。”
尽管“蓝花花”的后人对“蓝花花”的故事讳莫如深,尽管有关“蓝花花”当年的遗物、遗迹等越来越少,但文化部门及有关文艺界人士,仍然对蓝花花的故事饶有兴趣,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蓝花花”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努力着……
2.蓝花花的故事
这是一首陕北民歌,歌曲描写了一个动人民间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少女纯真的爱情和旧社会人们生活的困苦。你看过这首歌的歌词应该就知道是什么故事了: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就数上蓝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蓝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
找见周家的猴老子,好象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蓝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揣上糕,
我拼上个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呀,有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哟,长在一搭.
3.蓝花花的故事(文字)
蓝花花确有其人故乡在延安 带着对蓝花花故事的憧憬,记者来到距延安市区85公里的临镇,探访蓝花花其人其事。
“我活了80多岁,也走过很多地方,再没有见过比蓝花花长得俊俏的。她不是一般人,她是仙女下 凡。”
这是现居临镇,小时候曾与蓝花花一起上学的84岁的老八路路瀛对蓝花花的评价。谈起蓝花花,老人神采飞扬,“她生得漂亮,桃花色,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
蓝花花是‘盖临真’,就是临真数她好”。歌里说的一十三省数她好,其实是指全国,因为当时红军共走过全国13个省。
路瀛说,蓝花花名叫姬青芳,小名叶子,祖籍榆林米脂县姬家峁姬家岔,清朝时姬家逃荒至临真村,定居下来。1919年5月4日,姬青芳就诞生在这里的姬家大院土窑洞里。
“我年龄比姬青芳小好几岁,两家还沾点亲戚,平时对她以姐姐称呼。”在他的记忆里,蓝花花不仅长得天仙般漂亮,而且绣得一手好花,说话声音动听。
当时蓝花花在固临县(当时临真村隶属固临县)女子学校上学。 “姐姐平时穿粗布衣服,耳朵上戴着耳坠,梳着长长的单辫子,辫梢系上铃铛,再加上裤脚的铃铛,缠的小脚,走起路来叮叮响,她走路很好看。”
路瀛老汉说,当时临真的小伙子们都非常迷恋蓝花花,但都没机会与蓝花花说话,反而是比蓝花花小好几岁的他倒是能搭上话。“她是个很正派的人,和男同志说话都一本正经。
所以一些说她不好的传言都是胡说的。” 路瀛老人说,1935年冬天,红25军部分部队驻扎在临真,当时著名作家周扬也随军来做调查工作,曾见过蓝花花。
蓝花花去世后,就是周扬编撰出来的民歌《蓝花花》。 随后,在路瀛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分别找到了蓝花花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学校和蓝花花与丈夫石志英的合葬墓地,那些旧址已经破败不堪。
“这些地方现在都已经卖给个人了,可能很快就要拆了。”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很失落。
后人忌谈蓝花花 据了解,蓝花花和石志英婚后生下一子,取名石彩,石彩共养育了6个儿子。 记者辗转找到蓝花花的长孙石天仑夫妇,在一个稍显阔气的院落里,摆放着4张台球桌子,夫妇二人带着4岁的外孙女坐在一张台球桌上吃饭。
见有人来访,石天仑笑了,他说,近年来,他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人为了奶奶的事情来找他了。记者表示想要看看保存在他手中的奶奶的照片,“你们来的目的我很清楚,但不好意思,照片被我弄丢了,你们什么也不要问,我什么都不会说。”
据石天仑夫妇介绍,他们兄弟6人共生了10个儿女。谈到兄弟6人的生存现状,石天仑淡淡地说:“我们6兄弟生活得很好,老六现在已经在延安买了房子,家里也供出了几个大学生。”
“我现在靠这几张台球桌挣点零花钱。”石天仑指着几张台球桌笑着说。
近年来,他专心供正在山西上大学的儿子念书,另外帮女儿带外孙女。 当记者再次提到当年他爷爷和奶奶的事情时,石天仑缄默不言。
但石天仑的妻子却在一边说,提起他们爷爷,别说丈夫心里难过,就连她都想掉泪。爷爷生前不许别人在他面前唱《蓝花花》,因为他认为歌词里一些内容与当年事实不符,是对奶奶的不敬。
“奶奶去世后,爷爷一直没有再娶,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抚养儿子石彩,然后又一手将6个孙子教育成人,直到1995年去世。爷爷可是个好人,不信你们去打听。”
即便如此,夫妇二人始终不愿提及奶奶一个字。 当地欲为蓝花花申遗 郭海军介绍,近几年,国内外媒体聚集宝塔区,对“蓝花花”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提升了临镇的知名度,全国有关“蓝花花”的各种版本的影视剧、舞台剧和话剧多达百余部,尤其是东北作家何苦在延安、榆林驻扎3个月,写出30万字的20集电视剧本,据称此剧目前正在筹拍中。
“相比之下,留存在我们本土上的‘蓝花花’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岌岌可危。”郭海军表示,目前,“蓝花花”仅存的几处故居,因为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即将被拆迁,特别是蓝花花早年曾上学的固临县女子学校校舍,至今原貌保存完整,还有埋葬“蓝花花”的墓穴等。
现存的有关“蓝花花”的知情人仅不足5人,并都已经进入老年状态,应该尽快搜集口头资料。“作为宝塔区文化瑰宝和人文资源的蓝花花故居,应该尽快加以保护和利用,否则,后人只能从小说和戏剧里了解蓝花花了。
目前,我们已着手准备‘蓝花花’的申遗工作。” 尽管“蓝花花”的后人对“蓝花花”的故事讳莫如深,尽管有关“蓝花花”当年的遗物、遗迹等越来越少,但文化部门及有关文艺界人士,仍然对蓝花花的故事饶有兴趣,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蓝花花”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努力着……。
4.《蓝花花的故事》介绍
蓝花花叙事曲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甘肃、山西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
兰花花,据民间传说实有其人,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长得美丽,渴望幸福,但却被迫嫁给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 兰花花不甘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自找“情哥哥”,并敢于信誓旦旦地宣布:“咱们俩死活长在一搭”。
民歌不仅鞭挞了封建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扩展资料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将乐曲分为“引子”、“蓝花花好”、“抬进周家”、“出逃”和“尾声”五个部分。
它通过对兰花花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天真而纯朴的农村姑娘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她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展现了兰花花勇于向封建势力抗争的坚强性格。作品借鉴国西洋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融合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些表现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引子”用于拉开故事帷幕,起过渡作用;“尾声”用于再现主题,进一步抒发对蓝花花的怀念和对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痛恨,这两部分的篇幅不大,在分析时不作赘述。“蓝花花好”、“抬进周家”和“出逃”三个部分是叙事曲主要描述的情节,也是作品分析的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花花叙事曲。
5.蓝花花的故事听后感
路瀛老人说,1935年冬天,红25军部分部队驻扎在临真,当时著名作家周扬也随军来做调查工作,曾见过蓝花花。
蓝花花去世后,就是周扬编撰出来的民歌《蓝花花》。 随后,在路瀛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分别找到了蓝花花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学校和蓝花花与丈夫石志英的合葬墓地,那些旧址已经破败不堪。
“这些地方现在都已经卖给个人了,可能很快就要拆了。”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很失落。
后人忌谈蓝花花 据了解,蓝花花和石志英婚后生下一子,取名石彩,石彩共养育了6个儿子。 记者辗转找到蓝花花的长孙石天仑夫妇,在一个稍显阔气的院落里,摆放着4张台球桌子,夫妇二人带着4岁的外孙女坐在一张台球桌上吃饭。
见有人来访,石天仑笑了,他说,近年来,他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人为了奶奶的事情来找他了。记者表示想要看看保存在他手中的奶奶的照片,“你们来的目的我很清楚,但不好意思,照片被我弄丢了,你们什么也不要问,我什么都不会说。”
据石天仑夫妇介绍,他们兄弟6人共生了10个儿女。谈到兄弟6人的生存现状,石天仑淡淡地说:“我们6兄弟生活得很好,老六现在已经在延安买了房子,家里也供出了几个大学生。”
“我现在靠这几张台球桌挣点零花钱。”石天仑指着几张台球桌笑着说。
近年来,他专心供正在山西上大学的儿子念书,另外帮女儿带外孙女。 当记者再次提到当年他爷爷和奶奶的事情时,石天仑缄默不言。
但石天仑的妻子却在一边说,提起他们爷爷,别说丈夫心里难过,就连她都想掉泪。爷爷生前不许别人在他面前唱《蓝花花》,因为他认为歌词里一些内容与当年事实不符,是对奶奶的不敬。
“奶奶去世后,爷爷一直没有再娶,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抚养儿子石彩,然后又一手将6个孙子教育成人,直到1995年去世。爷爷可是个好人。
6.蓝花花的故事是怎样的
一、兰花花的原名叫姬延玲,1919年出生在延安临镇,长得十分招人喜欢。
在红军攻下临镇时,兰花花与部队里一位年轻的战士情投意合,并发誓永不分离。不久红军接到新的任务,两人不得不分离。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当兰花花的父母知道兰花花与人相爱一事非常恼火,把她强行嫁与恶棍任小喜,后来任小喜死后,兰花花又被迫嫁与一个麻脸富人,兰花花最终不满社会的腐朽、不满父母的保守以及对情人的思念,在这种痛苦下郁郁寡欢而死。战士回来后,为他写下了这首《兰花花》。
二、《兰花花》是刘燕平演唱的陕北民歌,由周家洛采集和再创造而成,并由党音之改编,后由郭兰英、王昆、李波、阿宝等多人传唱,该曲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插曲和电视剧《爱在战火中》的主题曲。《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的地方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
7.中国历史罗华庚的的故事
出生年月:1910年11月12日 籍贯:中国江苏金坛人 职务:历任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 中国科协副主席.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
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贡献。
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
他6岁时上了本镇的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初二前算(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
他成名后,有人问起这事,他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
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
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
8.关于怎样去上好艺术欣赏课
蓝花花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传说:延安临镇川蓝家河有一女子名叫蓝花花,年方十八,秀眉花眼,长得很美,与二十一岁的英俊后生杨五娃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有情人难成眷属。蓝花花她大为了买洋烟吃,私下里将蓝花花许给同村财主周富贵七岁的儿子周麻子。周麻子又秃又瞎又尿床,蓝花花满肚子不愿意,怨爹娘,骂媒人,寻死又上吊,与杨五娃商定在五月端午一块儿逃出虎口狼窝。“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冒上个性命往哥哥家里跑”,这对恩爱自由的恋人就这样逃走了,人跑出去无影无踪,是死是活不知道,但村里的年轻小伙子却想她念她,就给她编了个曲叫《蓝花花》,一直传唱到现在。
9.季慕林的故事
德国情缘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
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论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看。可是他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季羡林常到迈耶加做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但是,季羡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与伊姆加德恋爱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然而,放弃这段感情,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最终,他做出决定,回到中国,不再与其联络。
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有读者读过《留德十年》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寻找到伊姆加德小姐,发现她终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蓝花花的故事毕业论文(蓝花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