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台梭利 论文3500字
楼主是在压低物价水平吗?
3500字的论文给20分百度财富就想拿到手?这是通货紧缩啊!
你们的要求也真怪,怎么要在学习前写论文。没学习呢,如何写论文呢?
蒙台梭利就是教育界的南丁格尔、德兰修女,她是基于巨大的爱心,在实践形成这个教育理论的。一开始是针对智障、或者有什么性格缺陷的特殊儿童的训练,使这些孩子能达到与一般孩子一样的生存能力与社会交往的水平。
其理论的核心是,
给孩子爱
给孩子自由
规则是在自由发展中建立的。只要是无害,孩子就可以做。
孩子是可以工作的,游戏无益,工作才会发展孩子的认知与性格。
……
还没学习的东西怎么写论文。只能从别人的描述中找点感兴趣的内容,描写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呗
----------------------------------
导言部分--你可以写一下时代的背景。在那个时代的意大利,贫与富、上层与下层还是分得比较清的,特别是意大利刚刚独立,自由思想的兴起,对蒙氏的影响。作为一个贵族子女,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入读医科,这本身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而这个自由,并不是散漫的自由,而是出于对人性的尊重的自由。所以,蒙氏理论的基础,是对人性的尊重。这个尊重的表现是自由。这个尊重的内在,是对人的爱。
论据部分--蒙氏学习的科目、蒙氏研究的科目、蒙氏
辩论部分--蒙氏思想的发展、蒙氏受到的反对与攻击
结论部分--蒙氏理论的出现,是个体对人性尊重与探索的结果,是科学统计与量化跟踪的结果,是爱与自由的结果
以上是大略,给你个启发。你自己看着写吧。
2.关于幼儿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论文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
她撰写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开设国际训练班,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 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是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
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
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
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
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3.行走的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
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4.手的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
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幼儿开始学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
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
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二) 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两重性的:生理的和社会的。
从生理方面看来,是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来,是使个人为适应环境作好准备。在幼儿的教育中,要注意两条原则:1. 自由的原则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
“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 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2. 工作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
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
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总之,工作对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蒙台梭利学校的课堂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1. 为幼儿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他们喜欢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因此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2. 提供有吸引力的、美观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适合儿童的身材、体力,同时方便儿童使用。
3.允许儿童独立的活动和自我选择活动。4.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
5.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各种教具的取放和使用方法都依照一定的规则,并且考虑对他人是否方便。
3.论文关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求写全英文论文关于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看法
浅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认识 秦晓红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个非常实用、操作性极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他不但完成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而且能全面提升儿童的身心素质。并遵循儿童的敏感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的教育方法唤醒了孩子内在的导引力量,挖掘了孩子无限的潜能,同时,还帮助父母“学习做父母”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下面就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蒙台梭力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潜能的教育。 她巧妙的利用儿童战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力认为儿童存在着与身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的灌注容器,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只自由与自发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
二、蒙台梭利把幼儿学习活动称为“工作”。 蒙台梭利把孩子工作的地方称为“儿童之家”。
“家”是自主的,温馨的,安全的,放松的,愉快的。“家”里的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有差异的,他们在家里的活动方式不一样,需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能在这个家中发展,得到关爱。
蒙台梭利指出:“人生最初的活动即是智慧的建设,儿童以自己的兴趣而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成长的空间,成人给儿童的帮助是通过材料给予的。”而蒙氏教育的每件教具都蕴含着“正确指引功能。”
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己知道对与错,并不需要教师指点,如蒙氏学具“插座圆柱体”有四组,每组有十个,由于每个圆柱体的粗细、高矮不同,它们的洞穴深浅不同,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能够把每一个圆柱体拿出来,即使四组混乱了,也都能一一插入洞穴,原因在于它内含了对应关系、排序关系、分类关系,这就是“正确指导”的功能,不用教师评判,儿童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活动,也称之为“自我评价功能”。 正是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有这样的功能,所以有了幼儿自主学习的功能,教师重要的是提供“自我评价”的学习材料,即教材物化,要将材料变为孩子们可以玩的材料,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并根据儿童不同的兴趣,不同发展水平,提供孩子材料要一个目标指向多种材料,让孩子在多种材料的接触实现发展的目的,如“10以内数量的感知对应活动”。 除蒙氏经典教具如红蓝数棒、纺锤棒与箱、数字与筹码、数字拼板、取数量等工作外,还配制了许多“数字与实物”的工作,让孩子们在多种材料的操作中获得数与量的关系与意义。
且一种材料有多种玩法,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玩的方法也不一样,认知能力也不同,任何材料的玩法都不是唯一的,在这里引发孩子的探索能力外,通过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的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从而磨练了孩子的意志、专心致志、自制力、信心和勇气,同时培养了孩子多向思维。 满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即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三、蒙台梭利教育提倡幼儿在有准备的、自主操作环境中发展。 即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孩子是主体、是中心,在蒙台梭利自选活动操作区内设置了许多自我评价功能的材料,即动手做的生活教育;体验式的感官教育;发现式的数学教育;说做式的语言教育;实验式的科学文化教育;表现式的音乐教育;玩中做的美术教育等六大领域,并分别用白、黄、蓝、粉、绿、紫色 区分,每种材料放入固定的器皿、固定的位置,将它们贴上标签即名称,这样孩子用配对的方法,每天工作完后,让所有材料放回原处。
蒙台梭利教室里所有的材料取用就是一种“家”的方式,整个环境充满爱与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放任的,也不是无限制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即工作中尊重他人,不打扰他人、做事有始有终、活动后材料放回学具柜(整理、归位)等良好行为规范。孩子只有遵守这种规则才能享受自由。
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自己选择活动伙伴、自己选择活动时间的长与短、自己选择活动方法以及空间,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从而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兴趣。 孩子们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主操作各种学具,在生活区里通过扫、倒、剥、夹、穿、切、拧、正确开关门、与人打招呼、递交物品的方法、用餐、与人交往等社会礼仪、社会公德和方法、规则等培养了孩子生活习惯、做事的习惯、社会行为习惯、并融入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在语言区里,通过语音盒、砂字母、砂笔顺等感知了汉语拼音的认读,利用语音盒中物品与字卡的练习感知了汉字、练习了造句、说儿歌、编故事,是孩子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还通过设置图书角,为孩子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在图书角的墙上粘贴了许多可以阅读的诗词、故事以及文字卡片。 孩子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文字的意义,对文字产生了兴趣。
4.有关蒙氏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的论文
运用蒙氏教育理论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摘 要: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
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借以形成幼儿一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同时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受益。
因此,幼儿必须重视幼儿常规的培养。关键词:蒙氏教育 幼儿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9) (c)-0196-011 创设有序的环境, 营造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围蒙台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智能与能力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
秩序是各种物品与环境的关系, 即每一种物品在环境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幼儿天生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和追求( 即敏感性) , 蒙台梭利主张幼儿预备一个有明确秩序的环境。
因此, 应根据幼儿特点, 创设有序环境, 使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积极投入, 形成有序活动的良好习惯。( 1 )布置有规律、人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活动室环境。
蒙台梭利对教室设置是比较讲究的, 主张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应有固定的位置。而我们的房间小, 幼儿人数多。
根据这种实际情况, 我们运用蒙氏教育理论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区域用小家具分隔开, 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 减少了互相干扰, 在材料投放方面, 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
例如, 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编花蓝等多种操作材料, 语言区除了有可以幼儿看的图书, 可供幼儿讲述的背景版和人物、动物指偶、图片外, 还增加了一立体有声的玩具和利于合作讲述、创编的道具让幼儿操作。( 2 ) 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 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
我们布置好活动区后, 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如“商店”物品玩后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图书看完后要放好。
为了加强幼儿的自律意识, 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 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形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 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 方便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能自觉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 同时, 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 提醒幼儿有序就坐, 避免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 互相干扰。
久而久之, 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本领, 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2 通过肃静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良好常规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我们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 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备工作, 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
例如, 写论文之前就要平心静气, 排除干扰, 以期达到思路的顺畅。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医学博士, 非常注意按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
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就是蒙氏教育中为幼儿做好学习前准备的铺垫活动, 是蒙氏的特色。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活动, 进区前我们灵活运用蒙氏的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的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 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 1 ) 走线游戏——这是蒙台梭利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通过走线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 调控自己以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
为增加走线的趣味性、游戏性,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 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 汤 匙 … … 使 幼 儿 的 专 注 力 在“ 表 演 杂技”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为幼儿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2 ) 听听猜猜游戏——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 我们有意设置一些有趣的声音, 如心跳声、小流水声……让幼儿静静聆听, 在听听猜猜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 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 3 )“吹气娃娃”游戏——让小朋友在优美宁静的音乐中模仿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 慢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的腹式呼吸法, 及有趣的吹气娃娃动作模仿, 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心境上的控制。实践表明, 在各种自我控制游戏后进入活动区学习或操作游戏, 幼儿往往比较能集中注意力。
3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 规蒙台梭利博士认为, 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实现的。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 有自我教育的方法。
因此, 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区活动, 能引导幼儿在自由与尊重中获得发展, 形成良好的常规。在幼儿操作中,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深入地了解儿童, 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 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 即使发现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 而是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 让幼儿在。
5.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怎么弄啊 ~~~~~~
试论学前教育的“营养性” 摘要:心理机能与心理内容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题是其心理机能的 不断成熟,而不是心理内容的大量输入。学前教育的基本路径应始终指向儿童心理机能成长所需的营养供给,“营 养性”是学前教育应具有的基本价值属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机能;心理内容;营养性 收稿日期:2008-11-10 作者简介:苗曼(1970-),女,安徽砀山人,助理研究员, 硕士,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人类拥有一定的先天心理机能,正是这些远高于动物 的心理机能的存在,使人超越了动物而归属于人“类”。
通 过心理机能对外部经验信息的吸纳与建构,人类建立起了 各式各样的心理的“上层建筑”,这些“上层建筑”便是心理 的内容。心理内容通常以信息或概括抽象的观念(idea)的 形式存在,并通过语言工具被表达。
一、机能与内容: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 心理机能与内容是构成人类心理活动的左右手,只有 两者的整合,才构成了人类心理的完整图景。机能,通过遗 传的渠道内化于个体的生理层面;而内容,则是人类群体重 要生活经验的文化形态,是外在于个体而后天习得的。
机 能就像一列火车,它承载着心理的内容不停运行,但机能如 何“承载”着心理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过于复杂而未有确 切答案的问题。不过确切无疑地是,没有心理机能的良好 发育或健康生长,广博深刻的心理内容之承载是不可想象 的。
人类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这 一发展始终以心理机能的不断优化升级或心理内容的不断 深入扩展为其基本的主题。把群体智慧结晶的内容或观 念,借助语言这一高级工具,快速有效地装载于个体的心理 机能之上,一直是人类文明继承与发展的主渠道。
可以说, 人类正是借助观念之光,才得以在今天的文明水平上漫步。 没有观念的积累与发展,人类的进步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 无可指责的是,对于人类个体的成长而言,观念的获得是极 其重要的。对于以促进人类文明与发展为己任的教育活动 来说,更多地输入给个体以更广更深的观念,便成为一个几 乎难以更改的方向。
虽然我们反对灌输的方式,反对美德 袋,也反对知识袋,但无论何时,知识袋却都不是我们可以 不要的东西。但内容,无论其如何丰富绚丽,却也都无形地 凝结于机能的内隐仓储里。
观念存于何处呢?在人类大脑 的结构中,并没有某处可专供观念存储的区域。然而,正是 形形色色的机能,以不停运行的方式“承载”着形形色色的 人类观念。
然而,目前对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却一直是一 个没有被人们充分重视的研究方向。 二、机能优先:儿童期存在的原本之意 “一切动物在发展的全部过程中,有一个特别阶段叫做 ‘儿童期’。
儿童期是发展旺盛之年,也是最适宜教育之 年”[1]28。换句话说,儿童期,是一个身体渐长而心理亦在渐 长的时期,随着个体的成熟与接受教育,在其成年的阶段 里,迟早会成为一个具有或多或少的知识袋或观念袋的人 就像一列一直运行的生活列车,一路不停地被装载上愈来 愈多的观念货物,而驶向其遥远的终点。
但儿童期的原本 之意,却并不如此。儿童以其天真与懵懂,对外在生活经验 的理解始终是稚嫩的。
在成人眼里,儿童的话是可爱可赏 但却不可当真的。一句“小孩子懂什么”便是成人对儿童心 理内容效度的最通俗评价。
但儿童确是懂些什么的,只是 他们的理解有其专属的心理程度,还不能为成人生活所 “用”罢了。如此说来,“儿童期”的存在意义,恰是对心理承 载能力的不断扩充与优化,他的这列“火车”尚未完全建造 好,尚处于不断建造的过程中,因而只具备了初级的运行与 承载能力,但是这列“火车”,却有着无限的承载潜能。
只要 它的承载能力受到良好的保护与不断的升级,待他成年时 其自身创生与承载的能力才会变得无限强大。因此,我们 认为,机能发展优先,而不是内容输入优先,是大自然赋予 人类“儿童期”的天作与原本之意。
诚如我国教育家钱亦石先生所说:“教育不是从外面加 什么东西到儿童身上———像喂鸡喂鸭一样,而是顺其发展 的趋势,将其内部潜伏的能力引申出来。”[1]29儿童期的教 育,是对其尚处于潜伏期的心理机能的开发。
“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机能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难以找到它 的稳态点。但如果我们把教育依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考 察,其间的关系或许就会明朗了很多。
通过对学前教育阶 段的考察,我们便可明确地指出,机能与内容之间,车辆与 货物之间,其间的权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儿童阶 段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自从蒙台梭利发现人类的儿童 期,确认了儿童并不是一个预成的小大人,他是一个发展中 的个体,就像他的身体有一个体内孕育的胚胎期一样,他的 心理也有一个体内孕育的胚胎期,这个心理的胚胎也是处 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生成之中的。换句话说,儿童的心理 机能是不成熟的,不健全的,他那尚未完全设计好的神经回 路,等待着时间和生活的经验来补充它。
由此,儿童所能承 载的具体内容的重量就是极其有限的,他是不应该过早负 重的。 三、营养性:学前教育应。
6.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010年)
论学前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摘 要: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
学前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 回归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学前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学前教 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生活世界;学前教育;生活教育 一、“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 畴之一。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 说:“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惟一受实证 科学的支配并且惟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 惟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 决定意义的问题。
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 实的人。”[1]因而,人被科学化、数学化、机械化。
人生的意 义与价值被遗失了。胡塞尔觉察到了这一巨大隐患。
他认 为正是这种思想倾向使得欧洲科学彻底遗忘了它的源头, 人性在这种遗忘中也陷入了危机,因为万能的科学“却恰 恰解决不了那些最令人关心的涉及世界与人生意义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与人的主体性方面内在相关的。”[2]所 以,为了解决科学危机、重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胡塞尔认 为必须重新追寻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找寻富有本原性 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 另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思学前教育,而我们首先需要 澄清的就是学前教育的归属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不 是生活的预备”。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受 教育者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 的交往,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
卢梭曾说过,我们的 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的。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在 教育中,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理论是一个包括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
在我们的 现实生活中,与教育相对应的生活世界有两种:成人生活 世界和儿童生活世界。以这两种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有 着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以成人生活世界为归属 和对象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或把教育对象成人 化,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等都按照成人的特点和需要 来安排。因此,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是系统的、严密的、理性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并在不久 的将来将其运用于实际。
而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 则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按照儿童的特征去安排一切教育 活动的。在幼儿教育中,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一群注 重形象思维、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世界的孩子。
要使孩子们 理解所教的内容、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育者必须把孩子 看成孩子,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教育归属,根据他们的年龄 特征和个性差异去安排教学以及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 也必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直接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 取材。幼儿从呱呱落地起,他所接触和面对的便是眼前看 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每个人最初所接受 的教育都是这种可感可观的直接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教 育。
在“生活世界”教育中,孩子们眼前的世界是具体的、形象的、一切都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基础。针对幼儿的年 龄特征,我们应该以孩子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为本源对孩子 进行可感可观的形象教育。
当然,对其进行适当的科学教 育也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对幼儿进行的 科学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孩子的日常 生活方式显现,使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这里,很显 然,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是更符合生活教育理论 的。
二、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 之所以提出学前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出发点是学前 教育偏离和遗忘了生活世界。原初状态下学前教育与生活 世界合为一体,基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既构成了人们 的生活世界,也提供了主要的学前教育资源和学前教育方 式。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通过公共化、体制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而逐步独立出来。学前教育与生 活世界的分离提高了学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知识传递 的速度,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但当 前学前教育的困境在于现代性境域下,学前教育被封闭于 科学世界而偏离和遗忘了作为自己现实根基和意义源泉的 生活世界。学前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代 性困境,学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可能道路也是走出现代性的 困境,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具体言之,学前教育面临着如下 现代性困境。 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简单替代是当代学前教育面临 的突出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似 乎就没有和平过。由于幼儿相对成人来说,其身体较柔 弱。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少不了成人的搀扶和帮 助。因此,成人也就理所当然的主控了儿童的生活世界, 并为他们安排好一切。
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是未成熟 的,必须依赖成人的抚育和帮助。而正是这种未成熟的状 态有着生长的可能性,有着发展的潜力。
杜威曾说:“一 般动物出生不久即能啄食和行路,儿童则需长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蒙台梭利的毕业论文(蒙台梭利论文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