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项羽的论文
《项羽本纪》这一篇中,司马迁通过复笔手法,揭示出项羽首先是一个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来推翻强秦政权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项羽)遂拔剑斩守(会稽守)头。……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以拔,皆坑之。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巨鹿之战)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老弱妇女。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纪信为汉王刘邦诳楚为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楚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楚击汉军,大破之。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以上不厌其烦的复笔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复笔,不仅将项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极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也写尽了项羽早期征战中攻城破垒,所向披靡的破秦强势,
而“斩”字的复笔“斩稽守……斩李由……斩宋义……斩汉一将……”则比“破”字更进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项羽是一个暴力英雄,是凭借着暴力崛起于乱世,独步于群雄的。
当“斩”发展到“杀”,“杀数十百人……杀苏角……杀汉卒十万余人……杀纪信……杀枞公……”,这“杀”字的复笔手法的运用,不仅在反复频率上较“破”字“斩”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义程度上较前两者也要深刻得多,这一“杀”字的反复,是为须眉毕现地展示项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质,更是为在反复笔法中伏下一个意蕴深长的话外音。须知,秦政权的灭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鲸饮,消化不良,才被人拦腰斩断的,所以抗击暴秦的领导者必须是比强秦更威猛,更强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应时而生,司马迁运用复笔手法肯定了项羽以暴抗暴,攻倒强秦这一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功绩。应该承认,没有项羽这一强劲的“破”秦之力就没有泱泱大汉的“立”国之根。但是意义相近的“破”、“斩”、“杀”三个字中,最具有杀戮性质、嗜血色彩的“杀”字却复笔次数最多,这不能不让人猛然领悟到,司马迁在肯定项羽以暴抗暴,推翻强秦政权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决非暴力的持续延伸,所以,当项羽的抗暴行为发展到坑降卒烹说客的残暴程度时,项羽以暴抗暴的统冶时代就接近尾声了,在这里司马迁依然通过“烹”“坑”几个充满血腥气息的词眼的复笔来揭示项羽失败命运的必然性。
但是没有尺寸之地的项羽毕竟曾经号令天下,自称霸王,这是无法抹杀和否认的。司马迁灵活的复笔手法,则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依然能够尽览昔日霸王的风采:
2.《项羽本纪》对项羽性格的描述写一篇论文
《项羽本纪2113》集中全力,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首先是精心选取重大而典型的材料,在军事、政治斗争的风云中来刻画人物。江东起兵、巨鹿之战,突出他作为起义军首领,在反秦、灭秦过程中的军事才干、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鸿门宴5261突出其憨直和粗疏寡谋,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突出其英雄末路之悲。
与此同时,作者又极善通过典型细节4102和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如观秦始皇游会稽时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也”;鸿门宴上在刘邦1653向他道歉时,他说“此沛公曹无伤言之”;垓下被围时向老农问路;自刎前不肯渡乌江及对王翦说“吾为若德”等;除了通过人物言行之外,文章也重视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如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悲歌别姬,充分表现了他内回心的矛盾和痛苦。项羽既是个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又是一位仁慈爱人的有情有义的首领。
答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性格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3.关于项羽的论文
《项羽本纪》这一篇中,司马迁通过复笔手法,揭示出项羽首先是一个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来推翻强秦政权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项羽)遂拔剑斩守(会稽守)头。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以拔,皆坑之。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
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巨鹿之战)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老弱妇女。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纪信为汉王刘邦诳楚为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楚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
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楚击汉军,大破之。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以上不厌其烦的复笔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复笔,不仅将项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极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也写尽了项羽早期征战中攻城破垒,所向披靡的破秦强势, 而“斩”字的复笔“斩稽守……斩李由……斩宋义……斩汉一将……”则比“破”字更进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项羽是一个暴力英雄,是凭借着暴力崛起于乱世,独步于群雄的。 当“斩”发展到“杀”,“杀数十百人……杀苏角……杀汉卒十万余人……杀纪信……杀枞公……”,这“杀”字的复笔手法的运用,不仅在反复频率上较“破”字“斩”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义程度上较前两者也要深刻得多,这一“杀”字的反复,是为须眉毕现地展示项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质,更是为在反复笔法中伏下一个意蕴深长的话外音。
须知,秦政权的灭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鲸饮,消化不良,才被人拦腰斩断的,所以抗击暴秦的领导者必须是比强秦更威猛,更强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应时而生,司马迁运用复笔手法肯定了项羽以暴抗暴,攻倒强秦这一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功绩。应该承认,没有项羽这一强劲的“破”秦之力就没有泱泱大汉的“立”国之根。
但是意义相近的“破”、“斩”、“杀”三个字中,最具有杀戮性质、嗜血色彩的“杀”字却复笔次数最多,这不能不让人猛然领悟到,司马迁在肯定项羽以暴抗暴,推翻强秦政权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决非暴力的持续延伸,所以,当项羽的抗暴行为发展到坑降卒烹说客的残暴程度时,项羽以暴抗暴的统冶时代就接近尾声了,在这里司马迁依然通过“烹”“坑”几个充满血腥气息的词眼的复笔来揭示项羽失败命运的必然性。 但是没有尺寸之地的项羽毕竟曾经号令天下,自称霸王,这是无法抹杀和否认的。
司马迁灵活的复笔手法,则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依然能够尽览昔日霸王的风采:。
4.关于项羽的论文(150
虽非完人 却是英雄 项王故里在今宿迁老城区内,及走近,发现项王故里的地势明显低于周围。
这就一下子让我相信了这里应当是项王故居的原址。因为历史上黄河几度夺淮入海,将无数泥沙堆积到今天的苏北大地。
比如今天的徐州城下十余米处是宋朝以前的徐州,再下十余米才是汉代的彭城遗址。可见,项王故里周边地势高是黄河泥沙之故,而处低洼处的项王故里,可以推断是历代士民刻意保护的结果。
故里面积不大,也就是三进五开间农家宅院的规模。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置于院场中央的“霸王鼎”,两边有庑廊,右手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全文碑刻,左手是历代文人墨客题咏项王诗作的碑刻。
第二进大堂正中央是项羽的花岗石雕像。二进院落右侧有一棵当年项王手植的槐树,还有马槽和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
系马亭后面有一棵相传也是项王手植的桐树,可惜年代久远,原株的桐树早已无存,但每次老桐树枯萎之时,总会在根部有新枝再生,2200多年来一直生生不息。二进院落左侧则有一口项家古井,古井后侧空地是项羽的练武场。
第三进正屋内有一尊虞姬的雕像,布置了大体能看出秦汉古风的部分居家摆设。 从故里的建筑来看,后院的历史感较强,前院的纪念性更强些。
站在项王故里,不禁思绪万千。项羽24岁起兵,至31岁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不过8年时间。
然而在短短的8年间,他凭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气,率各路诸侯一举灭掉暴秦,其间留下许多至今令人神往的可歌可泣的壮举,最有名的当数“破釜沉舟”的故事了。后世有一咏史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上联就是称颂项羽一举灭秦的盖世功绩的。 然而在四年的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了。
他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史学家自有种种评说,大抵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不善用人,以暴易暴等等。但这些都不妨碍项羽在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因为我深深感到做人和做事是两回事。
就像今天做个有良知的好人和做个有政绩的官员是不一样的。一个官员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以“事”为中心来约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为了成事会使点手腕和诡计,也会为成事而隐蔽自己身上性恶的一面;而做人就不一样了,就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意行事。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某个很有政绩的官员,其人品和操守都不咋的;反过来,我们也常常看到某个品格、操守都不错的人,在官场上却玩得不是很溜,就是这个道理。 咱们不妨品评一下项羽和刘邦吧。
贵族出身的项羽在耍手腕上,在耍心眼上,显然不及刘邦,项羽干什么都由着性子来,不会为“霸王”的位置而委屈了自己的情感,由此也干了不少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是很蠢的事。而刘邦就不一样了,他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王朝,为此目标,刘邦能“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由大目标来支配自己的一切行动,因此刘邦成功了。
但我们冷眼旁观刘邦为实现大目标过程中而做出的种种表现,就会对刘邦的行为嗤之以鼻。相比之下,项羽就落落大方得多,连死都要死得那么壮烈,让人回肠荡气。
当汉军兵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项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美人虞姬,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其儿女情长,英雄气也长!当他率百骑突围垓下,汉军五千人追来之际,他仍率部下痛痛快快地打一仗,连杀汉军数将、数百卒,证明了他自己说的他的失败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及至乌江边,乌江亭长要渡他过江,以图东山再起,但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临死还送曾经是自己部下的吕马童一个人情——自刎后让吕马童拿自己的首级去领赏万户侯。读《史记》读到此处,相信没人不为项王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但我要说,对项羽的英雄行为认识最深的当属女子。首先是虞姬。
虞姬是今宿迁市沭阳县人,因其兄虞子期为项王造兵器而结识项羽,英雄爱美人,美人慕英雄,遂结为夫妻。七年间无论征战何处,虞姬皆随左右,不怕颠沛流离,只为项王开心。
虞姬可贵之处还在于历史上还未留下她干政的记载,不像刘邦老婆吕雉那样拿捏刘邦。当然项王也同样有情有义,无论军情再紧急,项羽也从不弃之。
不像刘邦,军情一吃紧就把父亲太公和妻子吕雉丢下不管了。就此一点,两者人品高下立判。
因此当兵困垓下,项羽发出“虞姬虞兮奈若何”时,虞姬也歌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遂自刎。 到了距项羽乌江自刎大约1350年时的南宋,出了个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一生所赋的大多是清新婉约的词作。但当提起项羽时,掩不住她对英雄的崇敬,谱出了一曲流传千古的豪放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20字,写尽项羽的人格魅力。
英雄毕竟是英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也洗不去项羽的英雄本色。
从项羽的生前身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以成败论英雄”是至理名言,以成败论英雄太短视了!不是吗?成功的刘邦被后世非议千载,而失败的项羽被人传颂千古。
5.求关于项羽的论文一篇,感谢帮忙
项羽 (前233~前202) 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
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
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秦统一后,项梁杀人,与项羽躲避吴中,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反秦起义,随即建立张楚政权。
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九月,项羽与项梁杀会稽守通,举吴中兵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
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 二年三月,项梁率部渡江,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来归,渡淮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
同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
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
不久,项梁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
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
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宋义。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
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经多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
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
接着,项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
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
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
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
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还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之初,刘邦乘项羽羁留齐地,于汉二年四月进占彭城。 项羽随即回师救援,大败汉军,刘邦退据荥阳。
此后,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相持。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其政治、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
他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丧失了有利的战略地势,无法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项羽分封诸侯,举措失当,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此外,项羽虽然作战骁勇,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
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
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
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
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 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 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
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
6.史记 项羽本纪 司马迁论项羽
论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的力能扛鼎、破釜沉舟和自刎乌江成为后人永恒的话题。对于项羽的评论褒贬不一,任何极端的评价项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项羽。
首先,项羽“英勇无比”。“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中的记载是:“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在会稽时,拔剑斩杀太守,击杀数十百人。项羽斩杀宋义,率两万人渡河,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打败秦军的章邯,楚军将士更是在项羽的带领下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这一战一举奠定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气魄,更使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在与刘邦作战的过程中,刘邦手下的楼烦射杀项羽数将,当楼烦想要射项羽时,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用项羽自己的话讲:“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在垓下之战的最后时刻尚且杀汉军数十百人。因此项羽的英勇可见一斑。但是项羽的勇是“匹夫之勇”,作为一个统帅逞一己之勇万万不可,在与刘邦较量的过程中,曾要求与刘邦“单挑”,这无疑是项羽“匹夫之勇”的集中体现。在垓下不求决战而求快战,在快战中项羽展现了太多的英雄气概、展现了项羽的儿女情长,但却永远丧失了反败为胜的可能。
其次,项羽“仁慈爱人”。当士兵生病的时候,项羽会亲自看望,亲自送食物来;当垓下之围时,项羽怜惜虞姬唱出“虞姬虞姬奈若何”的绝唱;当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前,不忍乌骓马面临刀光之灾将它送给乌江亭长。相比之下刘邦则显得“心狠手辣”、“猜忌重重”,尽管韩信为他立下汗马功劳,依然被刘邦猜忌、不受信任,最终死于萧何之手,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遗憾;在鸿门宴上樊哙在一定意义上救了刘邦,而刘邦在晚年却猜忌樊哙,命令张良杀死樊哙,虽然最后没有实现,但确着实为樊哙捏了一把冷汗;在与项羽作战失败时三次将子女抛下车去;在晚年冤杀彭越;刘邦甚至猜疑第一功臣萧何……种种行为的对比,好像是项羽仁慈,刘邦心狠手辣;项羽情深意重,刘邦冷酷无情。但是正如韩信所说,项羽的仁慈是“妇人之仁”:项羽在士兵生病时可以亲自为他送饭,但是当将士们获得战功时,刻好的印章在项羽手里被磨掉了角却舍不得给他的将领,所以项羽赏罚不明;“说者”为项羽提出定都咸阳这样好的建议,不被采用,只因出去说了一个“沐猴而冠”而被“烹”,所以项羽气量狭窄;项羽每攻下一个地方,都会屠城,而且坑杀了20万降卒,连夜活埋,所以项羽凶狠残暴;更是在鸿门宴放走了他的最大竞争对手刘邦。刘邦确实也杀了很多人,其中的很多人也确实不该杀,但是刘邦不滥杀:攻下咸阳,对百姓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当栾布当着刘邦的面替彭越收拾尸骨、替他鸣不平时,刘邦放了他;刘邦也同样放了蒯通。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项羽的仁慈不过是“妇人之仁”吧了。
项羽的失败还在于项羽“政治眼光”短浅,在鸿门宴项羽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将自己的眼线说出,证明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当刘邦那里人才济济,谋士遍布时,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而且不被重用,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所以项羽在用人上输了刘邦一招;当“说者”提出定都咸阳时,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的结果必然造成项羽的悲剧人生;项羽四处屠城,不得人心,而刘邦约法三章,还军霸上,之后天下归心,项羽失败;项羽在最后时刻拒绝返回江东,英雄气概可见一斑,却丧失了重新逐鹿中原的可能;项羽政治眼光的短浅还像刘邦手下高起、王陵所说的那样“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在政治上则表现不凡,未得天下而先分天下,争取到了韩信和彭越,大大加强自己的力量,最后赢得了胜利。
项羽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悲剧,所以项羽“悲情”,但是项羽的人格,他的气拔山兮力盖世,他的九战九捷,他的破釜沉舟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这样一个贵族所展现的英雄气概远比刘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的形象高出很多,这也正是历代项羽都被称赞的原因所在,以至司马迁为项羽做本纪。但是项羽的性格和政治上的问题,却只能让他成为一个悲情英雄,被历史所淘汰。
7.急求一篇研究型论文 :《我眼中的项羽》或《我眼中的刘邦》
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翻开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它颤动着我的心灵。
其中《项羽本纪》更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年仅二十四岁,拥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如此远大的抱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往往不能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个眼色,立刻拔剑杀死了殷通。混战中,以一杀百。他的果断,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惊。“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所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现在司马迁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义士令我颤动。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这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他欢心。这出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这位柔情似水的猛将令我佩服。
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如果官员也秉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灭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感悟了我。让我明白到时机是多么重要,情谊是多么的可贵,精神是多么可嘉。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对于项伯私访张良,泄漏军机,项羽却没有诛杀,导致往后与刘邦在求封汉中成了忧患之处。啊!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是如此愚蠢的行为啊!
项羽在每次战争之后,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经投降了,还要这样涂炭生灵,难道这值得肯定吗?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难道知道赞扬吗?
刘邦,一个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将相项羽打败,这似乎是出乎预料。但我觉得是在情理之中!项羽自伺高贵,能力超群,看不起刘邦,就是因为他的嫉恨上头,才被刘邦看准了弱点,击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贤才都归心于汉。这使我悟出一个道理,要成为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样,因为一时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后悔!三思而后行啊!
项羽的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我,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的观念,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伤感,让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8.求一篇有关项羽功过一生评价的论文,1300
项羽人物形象分析项羽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唱叹不已。
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
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食,非战之罪”。
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刎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 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9.关于项羽的论文(150
虽非完人 却是英雄 项王故里在今宿迁老城区内,及走近,发现项王故里的地势明显低于周围。
这就一下子让我相信了这里应当是项王故居的原址。因为历史上黄河几度夺淮入海,将无数泥沙堆积到今天的苏北大地。
比如今天的徐州城下十余米处是宋朝以前的徐州,再下十余米才是汉代的彭城遗址。可见,项王故里周边地势高是黄河泥沙之故,而处低洼处的项王故里,可以推断是历代士民刻意保护的结果。
故里面积不大,也就是三进五开间农家宅院的规模。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置于院场中央的“霸王鼎”,两边有庑廊,右手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全文碑刻,左手是历代文人墨客题咏项王诗作的碑刻。
第二进大堂正中央是项羽的花岗石雕像。二进院落右侧有一棵当年项王手植的槐树,还有马槽和系马亭,亭内有石雕乌骓马。
系马亭后面有一棵相传也是项王手植的桐树,可惜年代久远,原株的桐树早已无存,但每次老桐树枯萎之时,总会在根部有新枝再生,2200多年来一直生生不息。二进院落左侧则有一口项家古井,古井后侧空地是项羽的练武场。
第三进正屋内有一尊虞姬的雕像,布置了大体能看出秦汉古风的部分居家摆设。 从故里的建筑来看,后院的历史感较强,前院的纪念性更强些。
站在项王故里,不禁思绪万千。项羽24岁起兵,至31岁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不过8年时间。
然而在短短的8年间,他凭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气,率各路诸侯一举灭掉暴秦,其间留下许多至今令人神往的可歌可泣的壮举,最有名的当数“破釜沉舟”的故事了。后世有一咏史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上联就是称颂项羽一举灭秦的盖世功绩的。 然而在四年的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了。
他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史学家自有种种评说,大抵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不善用人,以暴易暴等等。但这些都不妨碍项羽在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因为我深深感到做人和做事是两回事。
就像今天做个有良知的好人和做个有政绩的官员是不一样的。一个官员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以“事”为中心来约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为了成事会使点手腕和诡计,也会为成事而隐蔽自己身上性恶的一面;而做人就不一样了,就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意行事。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某个很有政绩的官员,其人品和操守都不咋的;反过来,我们也常常看到某个品格、操守都不错的人,在官场上却玩得不是很溜,就是这个道理。 咱们不妨品评一下项羽和刘邦吧。
贵族出身的项羽在耍手腕上,在耍心眼上,显然不及刘邦,项羽干什么都由着性子来,不会为“霸王”的位置而委屈了自己的情感,由此也干了不少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是很蠢的事。而刘邦就不一样了,他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王朝,为此目标,刘邦能“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由大目标来支配自己的一切行动,因此刘邦成功了。
但我们冷眼旁观刘邦为实现大目标过程中而做出的种种表现,就会对刘邦的行为嗤之以鼻。相比之下,项羽就落落大方得多,连死都要死得那么壮烈,让人回肠荡气。
当汉军兵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项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美人虞姬,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其儿女情长,英雄气也长!当他率百骑突围垓下,汉军五千人追来之际,他仍率部下痛痛快快地打一仗,连杀汉军数将、数百卒,证明了他自己说的他的失败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及至乌江边,乌江亭长要渡他过江,以图东山再起,但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临死还送曾经是自己部下的吕马童一个人情——自刎后让吕马童拿自己的首级去领赏万户侯。读《史记》读到此处,相信没人不为项王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但我要说,对项羽的英雄行为认识最深的当属女子。首先是虞姬。
虞姬是今宿迁市沭阳县人,因其兄虞子期为项王造兵器而结识项羽,英雄爱美人,美人慕英雄,遂结为夫妻。七年间无论征战何处,虞姬皆随左右,不怕颠沛流离,只为项王开心。
虞姬可贵之处还在于历史上还未留下她干政的记载,不像刘邦老婆吕雉那样拿捏刘邦。当然项王也同样有情有义,无论军情再紧急,项羽也从不弃之。
不像刘邦,军情一吃紧就把父亲太公和妻子吕雉丢下不管了。就此一点,两者人品高下立判。
因此当兵困垓下,项羽发出“虞姬虞兮奈若何”时,虞姬也歌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遂自刎。 到了距项羽乌江自刎大约1350年时的南宋,出了个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一生所赋的大多是清新婉约的词作。但当提起项羽时,掩不住她对英雄的崇敬,谱出了一曲流传千古的豪放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20字,写尽项羽的人格魅力。
英雄毕竟是英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也洗不去项羽的英雄本色。
从项羽的生前身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以成败论英雄”是至理名言,以成败论英雄太短视了!不是吗?成功的刘邦被后世非议千载,而失败的项羽被人传颂千古。
10.跪求有关于“项羽的悲剧”论文~要5000字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我~~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人物的多重人格,他所向无敌又性格暴戾,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仁慈爱人却又犹豫不决。
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共同构成了项羽悲剧。 [关键词]项羽 英雄形象 性格缺陷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 《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
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
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
《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
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 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他身边谋士很少。
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
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
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这位忠诚谋士。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一切。
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他,尽管后期作战中,粮食补给屡受拦截掳掠,仍不屑与之交好。
项羽打仗可说是无往不胜的战神,但缺少政治家的精明谋划,又使他最终走向失败。 (三)仁慈爱人与儿女情长 项羽是残暴的,又是仁慈的,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时常考虑百姓疾苦,但这种仁慈恻隐之心又是他失败原因之一。
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剔除心腹之患的鸿门宴,却因为叔父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而停止进攻,并且相信了刘邦的辩白,把必然敌意一下子化解了,对范增的几次示意毫无反应。在他看来,刘邦是来谢罪的,又无抵抗力,胜之不武,何况还有之前的兄弟之约战友之情。
一念之仁,顾念义气,动了恻隐之心,放虎归山,失去胜利机会,导致了最。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论项羽本纪毕业论文(关于项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