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或论文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要了解什么是亲子教育,首先应明确什么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对于什么是亲子教育,现在还没有一个很规范、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它与家庭教育的比较,理解其含义。 一提家庭教育,我们就知道是家庭中的长者对孩子的单向教育,父母是家长,具有威严的、不可侵犯的地位。
而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则亲切、温和得多,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当代年轻的父母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业训练。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婴幼儿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婴幼儿缺乏一起交流玩耍的伙伴;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儿童教育的重心应由儿童本身移向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关键人身上。
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儿童,首先父母就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并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虽然亲子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但有关亲子教育的书刊、音像资料很多,还有各种亲子教育讲座、亲子教育咨询热线和网站,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社区还有专门的亲子教育辅导员深入千家万户作指导。
近几年,各种各样的亲子教育机构如亲子教育研究所、亲子俱乐部、早教中心、亲子园等等也在各大中城市建立起来,所有这些都可以促使父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并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更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互动,既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情,更有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 论文题目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2.亲子共成长范文
学生的 赏识的力量 这几天我一直在向爸爸妈妈介绍一本书,这本书叫做《赏识你的孩子》。
爸爸妈妈开始没放在心上,在昨天,爸爸妈妈在网上无意中找到了这本书,,便一口气把它读完。妈妈告诉我说“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也深深体会到你的用心良苦!” 这本书讲的是教育专家周弘的故事。
周弘说自己是“不幸跌了一跤,有幸捡了一宝”。原本周教授不幸生了一个聋哑女儿。
在周教授教育女儿的过程中,领会到教育和生命之间不可分割的真理。不仅是看得起自己的孩子,而且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孩子,激发起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在他赏识目光的注视下,女儿从一个没有自信心的聋哑儿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女孩,在有声的世界里,交流自如,生活自如。16岁就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而且被评为全国的“十佳少年”。
在我的记忆中,从我三年级开始,家里很少有“阳光明媚的晴天”,原因就是妈妈老是嫌我学习成绩差!在妈妈的眼中,一个女孩将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获取功名。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整个家庭充满对我们的埋怨,责骂。
家长整天愁眉不展,而快乐,活泼,自信也远离了我们。 是啊,我们是多么的需要爸爸妈妈的鼓励赞扬,哪怕是一句也好!我的诗词老是记不住,通过这几天的努力,终于有了点进步,妈妈对我说:“不错,有进步。”
我拍着手高兴地说:“妈妈,你终于表扬我了!我今后一定会学好诗词的!”听了我的话,妈妈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一句不经意的夸奖,就会让我们信心大增!你们已经好久好久没用赏识的目光注视自己的孩子了,小时候正是这种目光把我们围绕,使我们心里充满了温暖,你们已经好久没有夸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了,这正是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 善于看到我们的优点,不吝啬赞美的词句,不仅让我们感到快乐,更让你们感到快乐! 赏识你的孩子吧,欣赏我们的每一点进步,让我们永远充满自信,因此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多给孩子鼓励的话语,多给我们信任的眼神,多给我们理解的微笑,多给我们亲切的抚摸!那么,我们才会快乐地成长! 阅读伴我和妈妈共成长 从来没有想到,被我和爸爸戏称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妈妈,一天竟败在了十岁的我面前。
那一天,我在学校里看了同学的《鲁宾逊漂流记》,很有意思。放学回家后,一放下书包,就兴冲冲的跑到妈妈跟前,对妈妈说:“老妈,你知道‘星期五’是谁吗?” “星期五是星期六的哥哥呀。”
妈妈放下手中的书,漫不经心地说。 我急了,一把夺下妈妈的书,一本正经地说:“连‘星期五’都不知道,告诉你,‘星期五’是个人,是《鲁宾逊漂流记》里面的一个人物。”
“《鲁宾逊漂流记》,的确有这么一本书,听说过但没读过。”妈妈说。
“那么大的人了,连这本书都没看过,你OUT了。"我没想到在我眼里什么都懂的妈妈竟然没看过这本书,我的语气显得有点轻蔑了。
妈妈没说话,微笑着看着我,若有所思。 第二天放学回家后,我发现客厅的茶几上摆着一本崭新的《鲁宾逊漂流记》。
妈妈坐在一边,笑呵呵地说:“儿子,昨天妈妈甘拜下风,今天我们重新PK。"那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就这本书讨论到半夜,真高兴。
短短一天,妈妈就读完了这一本书,妈妈真了不起。 过了几天,妈妈一边看书,一边对我说:“儿子,你知道保尔·柯察金是谁吗?” 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我一脸茫然。
妈妈笑了。又问:“你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吗?” 由于妈妈说得很快,那个名字把我逗乐了。
我摇摇头,问妈妈是哪里的人物。 妈妈非常神秘,笑着说:“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这本书里。”
她从背后拿出了一本书,题目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急切想知道答案,一把抢过去,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从这本书里,我认识了保尔,认识了朱赫来……我记住了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妈妈经常PK读书的感受。在妈妈的熏陶下,我迷上了红色作品;在我的"指引"下,妈妈迷上了少儿读物。
阅读伴我和妈妈共成长。 家长的 宽容他人,快乐自己 我儿子今年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很聪明活泼,从来不用我操心。
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放学回家老不高兴,心事重重的样子,有时脖子上或手上还有伤痕,我知道肯定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了。可是我几次问他,他都不肯说。
有一天,孩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脖子上还有几道抓痕。我知道,在学校肯定有事了。
我拉着他的手在沙发上坐下来,轻声地问他怎么了。他眼圈红红的,对我说了起来。
原来他们班有个叫韩涛的,学习很差,很调皮。今下午上课的时候,趁老师不在,他拿着一本书边打我儿子的头边说“你打架能打过我吗?”儿子没说活,他便得寸进尺又敲着他的头说:“你说活啊.”儿子就说:“我打不过你。”
他见儿子不跟他打架,就把他的书拿过来撕了。儿子急了,两个人就打在了一起,结果儿子的脖子上被抓了好几道。
我听完叙述,看着儿子委屈的样子,心疼得要命,那么聪明乖巧的孩子,被欺负成这样,我实在忍受不了了,就对儿子说:“这件。
3.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论文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是联系家庭和学校关系的桥梁。
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两者之间的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呢?我认为应该作到以下几点:一、不断提高理论认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由此可见,协调与调动来自家长的教育力量,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营造和谐健康的家校关系。当今社会,不良诱因、教师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当、家庭情况的差异等导致出现了家校关系的紧张局面,班主任应严格遵守师德规范,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营造和谐健康的家校关系,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把工作做细、做实,取得家长的信任。三、讲究形式和方法。
(1)、进行家庭访问。这是班主任联系家长、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
家访要尊重家长,要正确地反映学生实际,切忌不能搞“告状式”家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
使家长能与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好子女。当前,由于通讯条件好,有的班主任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代替家访,这是不恰当的,应深入走进学生的家庭,实在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2)举行课堂教学开放活动。让家长参与听课,使广大家长深入课堂,深入到学生中去,听课、评课、了解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好多家长拿起孩子的书本开始犯疑,不知如何辅导学生的学习,举行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将有力的解决这一难题。(3)参与“学生评价”。
新课程倡导多元化的评价,请家长参与对学生日常的、阶段性的学习、习惯、行为等的评价,既可以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包括学业、活动等)任务,又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我在举行了“感恩主题班会”活动后,请学生回家问候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妈妈唱支歌……请家长写活动感言,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4)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以及小学的培养目标;介绍学校和班级以及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达到相互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统一;宣传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特别是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宣讲新的人生观、育人观,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转变观念,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举家教经验交流活动,请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家长现身说法,交流他们成功的教子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5)举家长学校。
引导家长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及学习发展变化规律,让家长从成功的家教范例中总结经验,寻求方法,从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以便统一认识,制定统一的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最后,班主任要协调社会进行教育。社会是一所大学校,既存在着真善美、又存在着假丑恶。
学生的鉴别能力还不成熟,很容易被侵蚀而坠落,班级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教育,协调各方面力量抵制和消除不良影响,抵御多种落后、腐朽的思想对学生的侵蚀。
4.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论文
浅谈家长怎样与孩子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可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放纵、宠爱多于正确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造成了在当今社会家长无法跟孩子沟通的普遍现象。
根据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情况下成长的: 第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第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第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第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第七,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对别人多一份关爱。 怎么才能让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一、要树立威信,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这是家长与孩子真诚沟通的基础。
试问,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个一问三不知、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能培养出好孩子吗? 二、要营造氛围,注意亲子教育。 大多数家长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
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家长可以与孩子同看一本书,陪孩子一起阅读。
这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亲子”活动,更是在思想、精神层面上的“亲子”。亲子共读,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读书的收获与快乐。
这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要少批评,多赞美 ,让孩子自尊、自信。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这也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关键。
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千万不要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
当然,孩子关键性的缺点是要纠正的,但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沟通时,给孩子机会,潜移默化,缩短距离,疏导情绪,能进能退。总之,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将导致失败。
5.请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
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
6.急需一千字左右关于亲子间代沟问题的论文
/view.jsp?oid=7615675原文网址 《亲子之间没有代沟未必是好事》 心理专家说,代沟,其实不是一件坏事,没有代沟也未必是好事。
几代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关于代沟的正确知识,利用节日的气氛,让全家人的心灵也吃上一顿团圆饭。 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一点代沟都没有,不是你太“老时髦”了,就是你的孩子太脱离他自己的时代了,未必是好事 担任“全民健心计划·周末心理课堂”首席主讲专家的旅美心理学家尹璞指出:“对中国而言,‘代沟’还是一个相当现代的问题。
在古代,虽然中国在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军事等领域在全世界领先,而且在多数时间内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但是如果我们用一个人(或一代人)的生命为计算单位的话,在每一个几十年的时间范围内,它的发展都是有限的。一代代人之间的知识、思想、经历差距不大。
而现在,代沟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 “代沟的产生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在近三十年中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路,社会的飞速变迁和发展,势必造成不同年龄段人群,由于成长经历、价值观以及心理需要的巨大差异,而产生代沟。甚至年龄差别不大的同代人也存在‘类代沟’现象,70年代上半期生人与下半期生人,现在大学毕业的与刚上大学的一届相比,也毫不相类,更何况真正的隔代人!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一点代沟都没有,不是你太‘老时髦’了,就是你的孩子太脱离他自己的时代了,未必是好事。
“所以,‘代沟’是一个进步的产物、发展的产物、欣欣向荣的产物,它并不是一件坏事,也不会必然造成代际隔阂的鸿沟!有代沟不是问题。怎么处理好代沟问题,倒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孩子们要建造一个新的自我,而父母习惯采用“拆”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接受他们的判断代沟中最典型的无非就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了。一位家长抱怨:读初中的孩子在家里只跟她说三句话:“妈妈我回来了;妈妈,我的作业做好了;妈妈,我睡觉了。”
谈到青春期的逆反,尹璞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读:“我向来不喜欢用‘逆反心理’这个词,因为它本身的倾向性太强。换个角度也许可以这样说:不是孩子逆反,而是家长逆反。”
“处在这一成长阶段的孩子们,是要建造一个新的自我,孩子们实际在做一项伟大的建设性工作,可惜他的知识、经验、能力不足,需要父母的帮助,而父母却往往看不到这个层面,他们习惯采用‘拆’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接受他们的判断。”在和晚辈交往时,长辈们,尤其是父母,总是爱以高人一等的长者自居。
虽然父母的确比孩子们在很多方面强,但是,作为父母,作为长辈,主要职责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换句话说,就是把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传下去。
在此之外,对晚辈要多一份包容,多给他们些自己思考、判断、决策、也包括犯些错误的空间。长辈的很多经验很有价值,但绝大多数是上一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而孩子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现在这个年代,还有下一个年代。
很多时候,他们对这个世界比长辈了解。起码,他们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比长辈多,而只有通过自己的了解、认识和体会,他们才能对自己要面对的世界和人生有最感性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犯一些错误,而长辈成长过程中也都曾犯过错误,既从成功中学到东西,也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彻底剥夺一个人犯错误的机会,事实上,也剥夺了他一种学习的机会。
与老人、孩子做朋友,换位思考 著名文人汪曾琪先生著有一篇著名的散文,题为《多年父子成兄弟》。尹璞认为,其实,不仅是父子关系如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者,都应该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做朋友,做“兄弟”。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可以不同,只要在不同的经历中找到相同的感受,就能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我是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是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初衷是缩短距离,却让孩子越发感觉疏远。
如果换种方式,坦白地告诉孩子,父母也曾经有做错事的冲动,也曾因为做了类似的错事而后悔,孩子就能够听进去,接受你的建议。对孩子是这样,对老人也是这样。
有人试图通过把老人“带入现代社会”,比如,教老人些高科技,教老人一些“现代生活方式”等来缩小代沟。但是,老人们不是一个模子打出来的,有人适合,有人不适合。
陈先生在母亲去世后,看父亲孤独一人,为父亲买了台电脑,教父亲上网。老人家不久就尝到了甜头,又是交友、又是聊天、又是下棋、又是到论坛发表文章,甚至还在网上谈上了恋爱,不亦乐乎。
郑先生见了,决定如法炮制,也为自己孤独一人的父亲买了台电脑。可是,老人家反而越来越郁闷,更觉得自己老了,过时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
自己的意愿是一回事,重要的是真正去了解老人的需要。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要。
关注对方的心理需要,往往是建立和维持好的隔代关系的关键。比如,孩子需要建立自信心,爸爸怕被孩子看不起,妈妈想知道孩子的情况,又怕被认为自己唠叨,爷爷奶奶的最大心理障碍就是担心自己是不是没用了、“多余”了,等等。
这时,家人相处时,要多给孩子一些正面鼓励,告诉爸爸他多棒,主动和妈妈交流,多给爷爷奶奶一些“参与感”,告诉。
7.写幼儿园论文需要注意点什么
我也英专今年毕业,论文语言学,相信我,很难,我也不懂,但克服过去,答辩的时候就是你的天堂!!!因为老师也不大懂所有语言学的内容!!!我论文写了一个礼拜,熬夜一个礼拜,所以还是要趁早写!!我当时找的一个叫小柯毕业论文的网站写的,还好通过了,现在想想要是没过都可怕,一篇论文难倒多少英雄汉呀。
一篇文章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自己的创新点。一篇文章一个创新点就好,太多这一篇文章承载不了,同时论述起来也容易顾此失彼。
创新点的得来不容易。首先你需要充分了解现有解决方法的特性,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
其次,你需要一个合适的观察角度,从而发现现有方法的不足。这个合适角度的来源,可能是真实的需求,也可能是你反复思考提炼出来的。
就算你觉得你找到了创新点,还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准确地表述出来。准确地表述出创新点,需要在你对别人研究成果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用你发现的视角重新进行总结,从而说明你的创新点。
有了创新点之后,这就是全文的主线。
8.生命伦理学中的亲子关系问题,速度求解,求论文
1978年人类最初的第一例试管婴儿与父母之间还存在着直接的遗传上的血缘纽带联系的话,那么今天的许多新“试管婴儿”的技术应用,已经促使许多试管婴儿与父母的血缘联系产生部分或完全性中断。
“借卵生子”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又一个新方法。一个没有排卵能力的母亲,可以从卵子库或其他妇女那里借用卵子与自己丈夫的精子在体外受精结合后,经短期体外培养,再植入自己的子宫内发育妊娠,从而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遗传学上已与其生身母亲失去直接血缘联系,实际上她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母亲(卵子提供者),一个社会学上的母亲(社会学上的养育母亲)和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父亲(精子提供者和社会学上的养育父亲)。
此外,一对夫妇,如果丈夫缺少精子,同样可以借用他人捐助的精子与自己的卵子受精,而生育一个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同样与其父亲之间失去血缘上的遗传学联系。同样,一对父母亦可以完全借用别人捐献的精子和卵子来生育一个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从血缘上(遗传学联系)完全失去了与社会父母的血缘纽带关系。
这样,孩子就拥有了一对遗传学上的父母和一对社会学上的父母。近年来,“出租子宫”正在成为美国一种新兴的商业服务,即所谓的“借腹生子”或“代理母亲”现象,亦就是通过租借别人的子宫来生育自己的孩子。
这种新的生育服务,更加引起了父母和子女之间血缘、伦理关系上的复杂化。如果一个子宫有缺陷的母亲,可以将自己的卵子与丈夫的精子受精后植入其他妇女(即“代理母亲”)的子宫,借别人之腹生育一个自己的孩子,这种孩子的“生身母亲”(生育上的母亲)和血缘关系(遗传学)上的“血缘母亲”角色便出现了分离。
在上述的各种情形之下,子女与父母的社会和血缘关系,比之自然的传统生殖方式下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血缘、伦理上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已经不可能适用,试管婴儿技术与现行的生殖、法律、宗教、文化等传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尽管采用试管婴儿技术方式生殖的婴儿数目,在全球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但传统的母体生育方式和自然生命伦理正在受到人工体外生殖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
颠倒的生育伦理在美国中西部衣阿华州有一个叫苏市的小城。42岁的学校图书管理员施威策夫人第三次顺利分娩了。
可是这一次她分娩的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是自己的一对孪生的外孙和外孙女。原来,施威策夫人20岁的女儿克里斯特患有先天性的生理缺陷——没有子宫。
四年前施威策夫人带着克里斯特到医院接受治疗,她对医生央求说:“克里斯特天生喜欢孩子,希望你能把我的子宫移植到她的身上,因为我不再需要它了。”医生听了大吃一惊,问她多大年纪,答曰:38岁,已有一子一女。
医生婉言拒绝了她的要求。将自己的子宫捐献给女儿的努力失败后,施威策夫人决定为女儿妊娠孩子。
像施威策夫人这样为亲生女儿代理妊娠的事例,在美国当时尚属独一无二,人们缺乏基本的心理准备。因此,人们对施威策夫人和她女儿的做法反应强烈。
从传统的生育习惯和伦理标准衡量,孕育两个孩子的人是施威策夫人,而在社会上两个孩子则归属于她的女儿,到底孩子应该属于谁?传统的生育习惯与伦理都没有先例,人们感到困惑不解。首先,孩子长大以后,究竟叫施威策夫人外婆还是妈妈?其次,孩子长大以后,与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也可能出现问题,孩子自己、家庭成员与社会又如何互相看待。
第三,孩子的身份与家庭角色又如何从法律上进行认定?按照自然生殖(母体孕育孩子)的传统,施威策夫人无疑是孩子的生育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她与两个孩子之间存在血缘上的联系。此外,施威策夫人和她的女儿克里斯特究竟谁是两个孩子社会学意义上的母亲呢?大多数人都可能认为她的女儿克里斯特应当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这只是我们将问题简单化的结果。
在现代人类生殖技术飞跃进步的时代,“母亲”的含义,应当从什么样的生物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角度去加以定义和衡量,这是今天的人们已经面临而又无法回答的生物学和社会学问题。 生殖技术改变人类未来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引导女性,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繁衍和养育人类。
现在她们在社会上的自我形象是什么呢?未来她们的形象又是什么样?迄今为止,只有少数的社会学家开始关心这类问题。美国纽约综合医院的神经精神科主任海曼博士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满足了一种重大的创造需要。
大多数妇女为她们能够生育孩子而自豪。这种美化孕妇的特有光环——自然母亲的角色,在东西方文艺作品中大量存在。
海曼博士说:“如果一个妇女的后代很可能不是她的,而是把遗传上优良的卵细胞,从另一个妇女移植到她的子宫里来的,甚至是在实验室里生长的,那么对母性的崇拜会出现怎样的改变呢?”他认为,如果未来的妇女是重要的,那不再是因为只有她们能够生孩子了。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消灭对母性的神秘感了。
如果体外人工生殖方法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和普及,如果妇女都普遍放弃了自己生孩子的权利、未来的时代,孩子的身份、父母的角色、祖父母、姑、叔、表亲等传统的亲。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亲子的毕业论文说明(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论文题目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