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毕业论文的测试用例管理系统的结果统计分析模块应该怎么写
正好我这两天再研究测试用例管理系统,虽然不是毕业论文,但是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统计分析模块(Statistics & Analysis)
——测试人员在执行完整个测试用例集以后,根据测试结果模板出具测试报告(包括用例pass率/fail率、问题报告列表、测试人员感想)并自动通过E-mail发送测试报告
——针对fail用例,生成饼状图,主要通过fail用例追踪测试用例库中的需求关键词,饼状图主要展示每个需求关键词中fail的用例数。
——通过点击上述饼状图进入某个需求关键词下属的fail用例列表,并查看
——可以在各个模块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柱状图,如在测试用例库模块中可定义创建者、所编写的用例被测频率;需求关键词、每个需求关键词所包含用例数;测试工具、运用此测试工具的用例数;创建日期、在此创建日期编写的用例。作为X,Y轴。如在资源分配模块中可定义每个测试人员的测试时长和测试用例数作为X,Y轴,从而自动计算出每个测试人员的测试效率;定义测试硬件、使用频率(High/Medium/Low);如在测试用例执行问题处理模块中可定义报告者、报告问题数作为X,Y轴,从而自动计算每个人的报告问题效率;需求关键词、被关联的问题报告数;错误等级评估、每个等级的错误报告数。
(可选)——深入分析fail的用例,查看fail用例具体出现问题的步骤,并以此步骤为关键词,搜索其他相关的用例,扩大测试范围。
2.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的设计一般从分析需求设计说明书开始,了解开发人员设计这个项目的思路、设计的要求、实现的功能等(最好有use case,这样看起来更清晰)。
软件测试的W模型,就要求测试与开发同步,在开发设计需求设计说明书的时候就开始测试流程,一般情况下,讨论需求设计的时候需要测试主管或者组员的参与,了解这个项目设计的总体情况。事实上,测试用例的编写一般是在需求设计说明书定下来之后才真正的开始的。
因为测试用例的内容要以需求设计说明书为依据,设计说明书上没体现的功能,不需要在测试用例中体现。编写测试用例(这里指功能测试用例的编写),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测试用例的模板。
每个公司都有适合自己公司用例编写的模板,各有各的特点。测试用例的格式包括,测试用例摘要、测试用例需求编号(一个需求设计说明书可以分好几个用例编写)、编写用例的日期、编写人员、编写日期、前置条件、准备数据等等。
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测试用例设计的思路,对测试用例的格式作相应的改变。下面以一个登陆窗口为例,说说我设计登陆界面的思路和方法。
我把这个测试用例分为三层结构,表单测试、逻辑判断、业务流程。第一层,表单测试为最底层(最基础的)。
这部分的测试用例是对登陆窗口这个界面的输入框、按钮功能、界面等最基本功能的测试。一般来说登陆用户名和登陆用户密码是输入框的形式体现,那么,我们需要的是针对这两个输入框进行功能的测试。
这时,我们只要考虑这个输入框的功能,而不需要考虑业务方面的内容。这样,我们考虑就是这个输入框的长度限制是多少?能否输入特殊字符?能否输入全角字符?当然,登陆窗口还有其他按钮,例如登陆按钮、退出按钮、界面设计等,这一层的测试用例只对他们最简单的功能的测试。
我觉得这一层的测试用例对新开发项目很重要,也必须执行,因为这些是最基本的功能保证,当项目进入维护阶段后,如果没有修改就不需要执行这部分的测试了或者说把这层的用例优先级置为最低,时间不充足的情况就不用去执行。第二层,逻辑判断层。
根据需求的设计,各功能之间的简单逻辑联系。以登陆窗口为例,账号登录,账号和密码必须对应才能登录,否则登录失败。
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要求设计这一层测试用例。例如,账号和密码不一致时;账号为空时;密码为空时;账号密码对应时等等情况。
输入这些情况时,程序是作怎么样的逻辑控制的?控制是否正确?是否有相应的提示信息?我觉得,这一层的用例时最常规的一层,平时使用这个软件用经常碰到的一些情况,在常规测试或修改这部分的功能之后,这一部分的测试用例也必须执行。第三层,业务流程层。
这部分不关心软件的本身的基本功能,而是关心这个软件的业务有没有实现,不同的需求就有不同的业务需求。以登陆窗口为例,就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可能用户要求停用的账号能够登录系统(可能要求登录后不允许进行其他操作),也可能用户直接要求停用的用户账号不准登录系统。
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就有不同的业务流程。这样这层的测试用例,我们就只要考虑业务需求,仍然以登录窗口为例,我们就只要考虑删除的用户能否登录?停用的用户能否登录?超级用户是如何登录的?普通用户是何种方式登录的?简单的说,这层的用例只描述业务流程,不关心具体这个业务是怎么实现的,执行这部分用例时,不要考虑哪个输入框控制了多少长度,能否输入空格等其他功能,因为这部分的测试需要基于上面两层的测试用例都已经测试通过了,所以在项目维护阶段或者说时间很紧迫的阶段,我们只需要执行这部分的用例,保证业务能够通畅的完成。
其实个人觉得在执行这部分用例时,对包含了对基本功能的测试,一些明显的问题应该能被发现,虽然严格来说测试覆盖率很低,但是基本能达到要求。这三层的组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测试用例。
这是我个人对测试用例设计的一个思路和方法。真正设计这个测试用例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到黑盒测试用例的方法,例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猜测法(主要是个人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针对具体情况设计测试用例。
分层测试用例的思路主要来自对自动测试实现的考虑。因为我觉得,如果需要实现自动化测试就必须对测试用例进行细分,划分得越细就越有利于自动化的实现。
以上三层的划分也并不是很全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例如可以增加对数据库的部分功能的数据校验的分析。总之,测试用例写的细致、全面、步骤清晰,那么无论是用手工测试的方法还是用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实现,只要能完整的跑完整个测试用例,就达到了测试的目标了。
3.java ireport 报表打印测试用例怎么写啊
我的程序里的一个调用的例子,以pdf格式输出到了客户浏览器
Connection con = null;
try{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con = java.sql.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oracle:thin:@20.22.123.160:1521:orcl","hp","hp");
}
catch( SQL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e){
e.printStackTrace();
}
try{
byte[] bytes=JasperRunManager.runReportToPdf("report5.jasper",null,con);
response.setContentType("application/pdf");
response.setContentLength(bytes.length);
ServletOutputStream outStream = response.getOutputStream();
outStream.write(bytes,0,bytes.length);
outStream.flush();
outStream.close();
con.close();
}catch(JR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catch(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如果本地的话,参考下面的
byte[] bytes=JasperRunManager.runReportToPdf("report5.jasper",null,con);
//写入到本地文件,,测试
FileOutputStream fos=null;
try{
fos=new FileOutputStream("test.pdf",true);
fos.write(bytes);
fos.flush();
}
catch(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写byte数组出错:"+e.getMessage());
}
finally{
try{
fos.close();
}
catch(IOException iex){}
}
4.如何写一份漂亮的测试用例
我一直在想,作为测试人员应该用脑袋去测试,也就是说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把自己的发现应用到测试中去,这样你才能有真正的提高,你所具备的理论和能力才有竞争力。
回到测试用例中来,我觉得做好以下三点就是一个好的用例。
第一:依据分明
众所周知,一个项目首先立项,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到了需求分析,昨晚需求分析后,测试就可以做测试需求,然后就可以写测试用例了。所以写测试用例的依据就是需求。这么说太笼统,举一个例子。一个系统经过前期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模块设计等一系列的动作,最后生成了详细的需求说明和详细设计文档等等,在这些文档中,已经很详细的描述了所有的需求点和功能点,也有较详细的技术说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么把这些功能点和需求点变成测试点,这就需要做好测试需求分析和测试方案工作,生成一个个可测试的测试点。这也是需求必须可测的一个体现。
假设经过上一步工作,分析出这个系统有5个模块,50个大的功能点,500个具体需求点,最后生成了5000个测试点。那么 ok,我们就要写5000个测试用例。还是那句话,一个测试用例只能对应一个测试点,测试点和用例是1对1的关系;一个需求点可以对应多个用例,需求点和用例是1对多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在统计中讲。
第二:目的明确
用例都有个测试目的,这就是要目的明确,并且也只能有一个目的。前面无论多少步骤,都是为了找到这个目的途径。功能从大到小有层次的划分,我们做测试用例也是有层次的,不然你怎么定义用例的优先级呢?等到测试最小的功能点是,支持这个功能点的其他上层功能点,我们都默认正确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的预期,所以在测试步骤中不用对上层的功能专门考虑测试数据,只把他当成一个正确的找到目前的功能点的途径就行。换句话说,你要测试的功能点需要点10个连接才能找到,那么前9个连接我们再以前就应该设计了用例,在第10个连接中默认他们正确就ok,这个用例的前9步,只是告诉你如何找到第10步。就是这样。
第三:便于统计
测试用例对整个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做测试需求覆盖分析。这样如果一个用例写几个测试点,那么就无法完成需求覆盖分析工作,至少是不符合规则的。
你还可以通过模块划分,来分析哪个模块存在的问题较多,还有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应为程序员不同,能力就不同,缺陷喜欢扎堆分布,这个大家都知道),存在问题较多的模块需要做进一步的测试或者下一次作为测试重点。如果你统计的数据不准确,会误导结果的。
三,做缺陷分析。用例失败了,就生成一个缺陷。
5.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
1. 等价类划分
常见的软件测试面试题划分等价类: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2. 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方法是对等价类划分方法的补充。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着重测试的边界情况.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
3. 错误推测法
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错误推测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根据他们选择测试用例. 例如, 在单元测试时曾列出的许多在模块中常见的错误. 以前产品测试中曾经发现的错误等, 这些就是经验的总结。还有,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为0的情况。输入表格为空格或输入表格只有一行. 这些都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可选择这些情况下的例子作为测试用例.
4. 因果图方法
前面介绍的等价类划分方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未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联系, 相互组合等. 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组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 但要检查输入条件的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把所有输入条件划分成等价类,他们之间的组合情况也相当多. 因此必须考虑采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条件的组合,相应产生多个动作的形式来考虑设计测试用例. 这就需要利用因果图(逻辑模型). 因果图方法最终生成的就是判定表. 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5. 正交表分析法
有时候,可能因为大量的参数的组合而引起测试用例数量上的激增,同时,这些测试用例并没有明显的优先级上的差距,而测试人员又无法完成这么多数量的测试,就可以通过正交表来进行缩减一些用例,从而达到尽量少的用例覆盖尽量大的范围的可能性。
6. 场景分析方法
指根据用户场景来模拟用户的操作步骤,这个比较类似因果图,但是可能执行的深度和可行性更好。
白盒测试用例设计的关键是以较少的用例覆盖尽可能多的内部程序逻辑结果
黑盒法用例设计的关键同样也是以较少的用例覆盖模块输出和输入接口。不可能做到完全测试,以最少的用例在合理的时间内发现最多的问题
详细的描述一个测试活动完整的过程。1. 项目经理通过和客户的交流,完成需求文档,由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共同完成需求文档的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需求描述不清楚的地方和可能有明显冲突或者无法实现的功
6.测试用例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等。
测试用例是将软件测试的行为活动做一个科学化的组织归纳,目的是能够将软件测试的行为转化成可管理的模式;同时测试用例也是将测试具体量化的方法之一,不同类别的软件,测试用例是不同的。
影响软件测试的因素很多,例如软件本身的复杂程度、开发人员(包括分析、设计、编程和测试的人员)的素质、测试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
扩展资料:
1、白盒法
白盒法又称结构化方法(结构测试)或逻辑覆盖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程序看作是路径的集合。这样,对程序的测试便转化为对程序中某些路径的测试,要设法让被测程序的“各处”均被执行到,使潜伏在程序每个角落的错误均有机会暴露出来。因此,白盒法实际上是一种选择通过指定路径的输入数据的分析方法。
2、黑盒法
黑盒法又称为功能测试,是根据软件需求说明书上罗列的各项功能、性能指标,来构造测试用例的输入数据,实际执行被测软件,分析执行过程的行为与执行结果以便检查出被测软件的错误。在黑盒法测试中,测试者可以完全不关心程序的内部结构。可见,白盒法是一种逻辑驱动方法,而黑盒法是一种功能驱动方法。黑盒法是最常用的测试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测试用例
7.如何编写一个完整全面的测试用例
一、编写测试用例的原则 测试用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软件测试全部过程的核心,是测试执行环节的基本依据。
测试用例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1、测试用例要达到最大覆盖软件系统的功能点。测试工程师应该测试计划编写完成之后,在开发阶段编写测试用例,参考需求规格说明书和软件功能点对每个功能点进行操作上的细化,尽可能趋向最大需求覆盖率。
2、测试用例对测试功能点、测试条件、测试步骤、输入值和预期结果应该有准确的定义。3、测试用例的设计应包括各种类型的测试用例。
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除了满足系统基本功能需求外,还应该考虑各种异常情况、边界情况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等。4、测试用例的管理。
使用测试用例管理系统对测试用例进行管理。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的可能性,而一个成功的测试案例能够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通常一个好的测试案例有以下特性:1、具有高的发现错误的概率2、没有冗余测试和冗余的步骤3、测试是“最佳类别”4、既不太简单也不太复杂5、案例是可重用和易于跟踪的.6、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功能需求 测试用例不可能设计得天衣无缝,也不可能完全满足软件需求的覆盖率,测试执行过程里肯定会发现有些测试路径或数据在用例里没有体现,那么事后该将其补充到用例库里,以方便他人和后续版本的测试。
二、如何编写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的信息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增删,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测试用例应该包含以下信息:1、产品相关信息 (1)软件产品或项目的名称 (2)软件产品或项目的版本 (3)功能模块名 (4)功能描述 (5)测试平台 这些信息建议可以在测试案例手工选择。2、基本记录信息 (1)测试用例入库者 (2)测试用例入库时间 (3)测试用例更新者 (4)测试用例更新时间 这些信息建议可以由测试案例自动生成。
3、测试用例的属性 (1)测试用例ID:测试用例的ID(由案例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方便跟踪管理) (2)测试用例名称:测试用例的名称 (3)测试功能点:测试的功能检查点 (4)测试目的:该测试功能点的测试目的 (5)测试级别:主路径测试、烟雾测试、基本功能测试、详细功能测试。 下面对这几个测试级别进行说明:A、主路径测试:对照需求中重要模块和功能的最主要功能路径,主路径测试为设计探针模块,快速检查程序的可测试性(可测试性还包括安装测试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的测试案例 B、烟雾测试:对照需求中所有模块的主要功能路径,主路径测试案例为烟雾测试案例的子集,烟雾测试为做回归测试的主要依据的测试案例。
C、基本功能测试:对照需求和总体设计中所有模块和功能的基本功能路径,基本功能测试为测试软件产品的非重要级别模块,书写完全的自动测试脚本的主要依据。D、详细功能测试:对照总体设计中所有模块和功能的功能路径,测试各个模块及功能各个层次,各种类型。
详细功能测试案例为对重点模块,易发生错误的模块的主要依据。(6)测试类型:功能测试、边界测试、异常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兼容测试、安全测试、恢复测试、安装测试、界面测试、启动/停止测试、文档测试、配置测试、可靠性测试、易用性测试、多语言测试。
(7)预置条件:对测试的特殊条件或配置进行说明 (8)测试步骤:详细描述测试过程,案例的操作步骤建议少于15个。(9)预期结果:预期的测试结果 三、测试用例设计过程 对一个全新的产品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产品需求文档和产品模块之间的关系。
然后需要从需求文档中书写与所有需求相对应的主路径测试案例和烟雾测试案例,这个时候也同时会包括一定的基本路径测试案例甚至是详细测试案例。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产品没有直接的使用感受,书写测试案例要考虑面广而不要太过精细。
继续阅读产品功能定义文档,将所有的功能定义直接对应写相关的测试案例,这个时候,最好能够对程序的本身有一定的接触,加深对程序的了解,以便写出更好,更全面的测试案例。最后,在实际测试中,还需要不断扩充,修改以前的测试案例,得到完整的基本功能测试案例和详细测试案例。
如果对于一个已有一定或大部分案例的产品来说,不管测试者是否本身熟悉这个产品,其主要的任务就是阅读,检查需求及相关的变更,然后对原有的案例进行理解,扩充和修改。这就是案例的重用/复用。
8.测试用例的设计
(一)白盒技术 白盒测试是结构测试,所以被测对象基本上是源程序,以程序的内部逻辑为基础设计测试用例。
⒈逻辑覆盖 程序内部的逻辑覆盖程度,当程序中有循环时,覆盖每条路径是不可能的,要设计使覆盖程度较高的或覆盖最有代表性的路径的测试用例。下面根据图7-1所示的程序,分别讨论几种常用的覆盖技术。
⑴语句覆盖。为了提高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在测试时应该执行到程序中的每一个语句。
语句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被测试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如图7-1是一个被测试程序流程图:⑵判定覆盖。
判定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值,从而使程序的每一个分支至少都通过一次,因此判定覆盖也称分支覆盖。⑶条件覆盖。
条件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式中每个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至少出现一次。⑷判定条件覆盖。
该覆盖标准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式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出现一次,并使每个判定表达式所有可能的结果也至少出现一次。⑸条件组合覆盖。
条件组合覆盖是比较强的覆盖标准,它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的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⑹路径覆盖。
路径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覆盖被测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在实际的逻辑覆盖测试中,一般以条件组合覆盖为主设计测试用例,然后再补充部分用例,以达到路径覆盖测试标准。
⒉循环覆盖 ⒊基本路径测试 (二)黑盒技术 ⒈等价类划分 ⑴划分等价类。①在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下,则可以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②在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者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③在输入条件是一个布尔量的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④在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假定n个),并且程序要对每一个输入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确立n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⑤在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从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⑥在确知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处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则应再将该等价类进一步的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⑵确定测试用例。
①为每一个等价类编号。②设计一个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尚未被覆盖过的合理等价类。
重复这步,直到所有合理等价类被测试用例覆盖。③设计一个测试用例,使其只覆盖一个不合理等价类。
⒉边界值分析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时一般与等价类划分结合起来。但它不是从一个等价类中任选一个例子作为代表,而是将测试边界情况作为重点目标,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值的测试数据。
⑴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范围,可以选择正好等于边界值的数据作为合理的测试用例,同时还要选择刚好越过边界值的数据作为不合理的测试用例。如输入值的范围是[1,100],可取0,1,100,101等值作为测试数据。
⑵如果输入条件指出了输入数据的个数,则按最大个数、最小个数、比最小个数少1、比最大个数多1等情况分别设计测试用例。如,一个输入文件可包括1--255个记录,则分别设计有1个记录、255个记录,以及0个记录的输入文件的测试用例。
⑶对每个输出条件分别按照以上原则⑴或⑵确定输出值的边界情况。如,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规定,只能查询95--98级大学生的各科成绩,可以设计测试用例,使得查询范围内的某一届或四届学生的学生成绩,还需设计查询94级、99级学生成绩的测试用例(不合理输出等价类)。
由于输出值的边界不与输入值的边界相对应,所以要检查输出值的边界不一定可能,要产生超出输出值之外的结果也不一定能做到,但必要时还需试一试。⑷如果程序的规格说明给出的输入或输出域是个有序集合(如顺序文件、线形表、链表等),则应选取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测试用例。
⒊错误推测 在测试程序时,人们可能根据经验或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检查这些错误的测试用例,这就是错误推测法。⒋因果图 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方法分析方法都只是孤立地考虑各个输入数据的测试功能,而没有考虑多个输入数据的组合引起的错误。
⒌综合策略 每种方法都能设计出一组有用例子,用这组例子容易发现某种类型的错误,但可能不易发现另一类型的错误。因此在实际测试中,联合使用各种测试方法,形成综合策略,通常先用黑盒法设计基本的测试用例,再用白盒法补充一些必要的测试用例。
·能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的缺陷的用例是好的用例。首先要申明,其实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但我发现很多人都曲解了这句话的原意,一心要设计出发现“难于发现的缺陷”而陷入盲目的片面中去,忘记了测试的目的所在,这是十分可怕的。
我倾向于将测试用例当作一个集合来认识,对它的评价也只能对测试用例的集合来进行,测试本身是一种“V&AMp;V”的活动,测试需要保证以下两。
9.编写测试用例有哪些方法
可以采用软件测试常用的基该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逻辑覆盖法等设计测试用例。视软件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基该方法来设计完整的测试用例,并最终实现暴露隐藏的缺陷,全凭测试设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心设计。
编写测试用例文档应有文档模板,须符合内部的规范要求。测试用例文档将受制于测试用例管理软件的约束。 软件产品或软件开发项目的测试用例一般以该产品的软件模块或子系统为单位,形成一个测试用例文档,但并不是绝对的。
测试用例文档由简介和测试用例两部分组成。简介部分编制了测试目的、测试范围、定义术语、参考文档、概述等。测试用例部分逐一列示各测试用例。每个具体测试用例都将包括下列详细信息:版本号、模块名称、用例编号、用例名称、用例级别、预知条件、验证步骤、期望结果(含判断标准)、测试结果、测试时间、测试人员等。
扩展资料
测试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更新测试用例。往往在测试执行过程中,才发现遗漏了一些测试用例,这时候应该及时的补充;往往也会发现有些测试用例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根本无法操作,这时候应该删除这部分用例;也会发现若干个冗余的测试用例完全可以由某一个测试用例替代,那么删除冗余的测试用例。
总之,测试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地更新测试用例是很好的习惯。不要打算在测试执行结束后,统一更新测试用例,如果这样,往往会遗漏很多本应该更新的测试用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测试用例设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测试用例
10.求测试用例实例
测试用例 1、一个好的用例的表述要点,即用例中应当包含的信息 一个优秀的 测试 用例 ,应该包含以下信息: 1) 软件或项目的名称 2) 软件或项目的版本(内部版本号) 3) 功能模块名 4) 测试用例的简单描述,即该用例执行的目的或方法 5) 测试用例的参考信息(便于跟踪和参考) 6) 本测试用例与 其他 测试用例间的依赖关系 7) 本用例的前置条件,即执行本用例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如对 数据库 的访问权限 8) 用例的编号(ID),如可以是 软件名称简写-功能块简写-NO.。
9) 步骤号、操作步骤描述、测试数据描述 10) 预期结果(这是最重要的)和实际结果(如果有BUG管理工具,这条可以省略) 11)开发人员(必须有)和测试人员(可有可无) 12)测试执行日期 2、实例 该测试案例是以一个B/S结构的登录功能点位被测对象, 该测试用例为黑盒测试用例。假设用户使用的浏览器为IE6.0 SP4。
功能描述如下: 1. 用户在地址栏输入相应地址,要求显示登录界面; 2.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自动校验,并给出相应提示信息; 3. 如果用户名或者密码任一信息未输入,登录后系统给出相应提示信息; 4. 连续3次未通过验证时,自动关闭IE。 表4-1 登录界面测试用例 用例ID XXXX-XX-XX 用例名称 系统登录 用例描述 系统登录 用户名存在、密码正确的情况下,进入系统 页面信息包含:页面背景显示 用户名和密码录入接口,输入数据后的登入系统接口 用例入口 打开IE,在地址栏输入相应地址 进入该系统登录页面 测试用例ID 场景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备注 TC1 初始页面显示 从用例入口处进入 页面元素完整,显示与详细设计一致 TC2 用户名录入-验证 输入已存在的用户: test 输入成功 TC3 用户名-容错性验证 输入: 输入到蓝色显示的字符时,系统拒绝输入 输入数据超过规定长度范围 TC4 密码-密码录入 输入与用户名相关联的数据:test 输入成功 TC5 系统登录-成功 TC2,TC4,单击登录按钮 登录系统成功 TC6 系统登录-用户名、密码校验 没有输入用户名、密码,单击登录按钮 系统登录失败,并提示:请检查用户名和密码的输入是否正确 TC7 系统登录-密码校验 输入用户名,没有输入密码,单击登录按钮 系统登录失败,并提示:需要输入密码 TC8 系统登录-密码有效性校验 输入用户名,输入密码与用户名不一致,单击登录按钮 系统登录失败,并提示:错误的密码 TC9 系统登录-输入有效性校验 输入不存在的用户名、密码,单击登录按钮 系统登录失败,并提示:用户名不存在 TC10 系统登录—安全校验 连续3次未成功 系统提示:您没有使用该系统的权限,请与管理员联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