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昆虫的论文
小蚯蚓 大文章
在物种繁杂的自然界里,蚯蚓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生物。但蚯蚓虽小,却有很多用途。比如,蚯蚓能改良土壤,使土壤形成农业上最好的土壤结构---团粒结构;蚯蚓粪则是改良土壤的功臣。因此,蚯蚓很早就有"大自然耕耘机"和"大自然施肥者"的美誉。
随着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蚯蚓这种"不起眼的小东西"逐渐被聪明的人类赋予了更多新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它成了生物技术处理垃圾的主角。人们可能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盛况仍记忆犹新,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蚯蚓和奥运盛会大有关系。悉尼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的生活垃圾就是靠160万条蚯蚓处理掉的。
蚯蚓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是分解者,能无污染地处理生活垃圾和有机废弃物,并将其转换成有机肥料,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美国一些有远见的城市实施"后院蚯蚓堆肥法"工程,大力推广养殖蚯蚓处理垃圾的做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公司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可处理废物200吨。日本的许多家庭都利用蚯蚓来消灭每日的生活垃圾。
在垃圾问题困扰全世界的今天,蚯蚓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神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统计,两吨蚯蚓一天可吃掉一吨有机垃圾。蚯蚓在吃垃圾的同时还会产生无味、无害、高效的绿色有机肥,3吨有机垃圾可得到1吨蚯蚓粪。
有人做过实验,在有蚯蚓粪的土壤中栽培和种植豌豆、油菜、黑麦、玉米、稞麦或马铃薯,可以分别增产3倍、6.2倍、0.6倍、2.5倍、1.64倍和1.35倍。因此,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酿酒、食品加工产生的酒糟或食品残渣来饲养蚯蚓。美国现有许多蚯蚓养殖场,其中加州最大的一家养殖场年产蚯蚓粪30万吨,仅此一项产值高达9000万美元。由此看来,小小的蚯蚓还真是大有文章可做
2.求一篇昆虫的论文,字数3000以上格式要标准的
《昆虫记》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读了它我才知道,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环境保护,不环境污染,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了一想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3.求关于昆虫的论文
柳尖胸沫蝉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方法①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宁地区柳尖胸沫蝉生活习性的观察和研究,结合多年防治试验,提出了防治柳尖胸
沫蝉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关键词:柳胸沫蝉;生活习性;机械防治;药物防治
柳尖胸沫蝉(aphrophora costakis matsumura),
俗称吐沫虫、柳沫蝉。属同翅目,沫蝉总科,沫蝉
科刺吸类昆虫。
柳尖胸沫蝉分布范围很广,我国各省(区)和
亚、欧等国均有分布。在我省主要分布在东部农
业区河湟谷地和海南、海北、黄南等州(县)。
柳尖胸沫蝉主要危害柳树新生枝叶,其次危
害榆树、小叶杨、沙棘等乔灌木树种以及紫花苜
蓿、硬质早熟禾等草本植物,以若虫吸取树木汁
液,破坏植物维管束组织,影响树木和其它植物生
长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枯萎死亡。近年来西
宁地区及周边州县相续出现大发生症状,应引起
有关部门高度警惕。
1 形态特征
柳尖胸沫蝉成虫为褐色,体长9—11mm,头前
喙扁,呈一弧形黑纹,中脊明显,头顶密布淡色微
毛和细点坑,颜面略突,两侧黑褐色,中线明显,喙
管长达后足基部,复眼褐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
两侧有赤褐色斑,布有黑色刻点。
卵体长椭圆形,长约1.7mm左右,初产时乳
白色,后变为淡黄褐色。
若虫1龄时胸部黑色,头顶圆突,腹部淡红
色,2—5龄若虫褐色或黄褐色,复眼赤褐色。腹
部9节,末端较尖。
2 生活习性
柳尖胸沫蝉在西宁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当
年新生枝梢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4月
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孵化盛期,初孵若虫喜群集
在柳树当年新梢基部取食。随即由腹部不断排出
泡沫,将虫体覆盖。同时,尾部还不时翘起,裸露
在泡沫以外。柳尖胸沫蝉的若虫随着虫龄的增
长,活动量不断加大,取食量明显增加,排出体外
的泡沫显著增多,致使被害树木枝条汁液流淌,呈
现水渍状。柳尖胸沫蝉若虫在泡沫中脱皮,一生
脱皮4次,5龄后羽化。
柳尖胸沫蝉成虫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6月
下旬至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初羽化的成虫,体
色较淡,2—4h后,开始取食。多栖息于树木顶梢
和嫩枝上,受惊时即行弹跳或做短距离飞行。
26—40d后开始交尾,交尾第2d开始产卵,一般产
卵13—37粒,以卵越冬。
3 防治方法
3.1 机械防治:根据柳尖胸沫蝉以卵在树梢中越
冬的特点,可结合营林措施,于当年9月下旬—10
月上旬树木落叶后,采取修枝摘条技术用高技剪、
修技剪或其它手工机具, 将被害枝条剪除后堆积烧毁即
可。
3.2 药物防治:选用杀伤力较强的内吸剂或触杀
剂进行人工喷药防治。其方法是:5月上旬至5
月下旬。喷洒40%氧化乐果800倍液和高效氯氢
菊酯1200倍液,防治柳尖胸沫蝉若虫;7月上旬
至7月下旬,喷洒40%氧化乐果+80%滴滴畏
800倍液,防治柳尖胸沫蝉初羽成虫。具体时间
以睛天无风的中午较好,且忌阴雨天和大风天。
4 结论
根据西宁地区防治柳尖胸沫蝉的试验效果分
析:采用修枝摘薪等机械措施防治,灭虫效率可达
到70%以上,利用药物措施防治,灭虫效率可达
到75%—85%左右。但以上两种防治方法各有
利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不足,若采用修枝摘薪
措施,结合喷洒40%氧化乐果+80%滴滴畏800
倍液,防治效果最为理想。
4.关于昆虫的论文
小蚯蚓 大文章 在物种繁杂的自然界里,蚯蚓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生物。
但蚯蚓虽小,却有很多用途。比如,蚯蚓能改良土壤,使土壤形成农业上最好的土壤结构---团粒结构;蚯蚓粪则是改良土壤的功臣。
因此,蚯蚓很早就有"大自然耕耘机"和"大自然施肥者"的美誉。 随着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蚯蚓这种"不起眼的小东西"逐渐被聪明的人类赋予了更多新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它成了生物技术处理垃圾的主角。
人们可能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盛况仍记忆犹新,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蚯蚓和奥运盛会大有关系。悉尼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的生活垃圾就是靠160万条蚯蚓处理掉的。
蚯蚓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是分解者,能无污染地处理生活垃圾和有机废弃物,并将其转换成有机肥料,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年来,美国一些有远见的城市实施"后院蚯蚓堆肥法"工程,大力推广养殖蚯蚓处理垃圾的做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公司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可处理废物200吨。日本的许多家庭都利用蚯蚓来消灭每日的生活垃圾。
在垃圾问题困扰全世界的今天,蚯蚓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神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统计,两吨蚯蚓一天可吃掉一吨有机垃圾。
蚯蚓在吃垃圾的同时还会产生无味、无害、高效的绿色有机肥,3吨有机垃圾可得到1吨蚯蚓粪。 有人做过实验,在有蚯蚓粪的土壤中栽培和种植豌豆、油菜、黑麦、玉米、稞麦或马铃薯,可以分别增产3倍、6.2倍、0.6倍、2.5倍、1.64倍和1.35倍。
因此,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酿酒、食品加工产生的酒糟或食品残渣来饲养蚯蚓。美国现有许多蚯蚓养殖场,其中加州最大的一家养殖场年产蚯蚓粪30万吨,仅此一项产值高达9000万美元。
由此看来,小小的蚯蚓还真是大有文章可做。
5.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论文2000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
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
“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
“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于犯罪之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育化却起着预防犯罪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
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从中共1949年窃据政权开始,就倾国家之力开始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破坏,这绝不是它出于工业化的狂热、或希望靠拢西方文明而干了一些蠢事,而是它在意识形态上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如水火,因此它的文化破坏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并且是以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
从建党到现在,中-共对中国文化的“革-命”从来都没有停过,也确实企图彻底“革”中国文化的“命”。更为恶劣的是,中-共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偷梁换柱的法,把从古到今,人在背离传统文化后产生的宫廷斗争、权谋诡计、独裁专制等等“发扬光大”,创造出一套它们的善恶标准、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并让人认为这种“党文化”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利用人们对“-党-文-化-”的反感而使人进一步抛弃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
这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心不但失去了道德约束,更被-中-共-强行灌输了其邪恶学说。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
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
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所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
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
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属于精神层面的道德常常是抽像的,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
6.找枪手帮写一篇关于昆虫的经济意义的论文
昆虫的营养价值:
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
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我国蚕业,蝗虫资源都很丰富,并且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它们的习惯。我国曾多次向外国出口蝗虫,蚕蛹等~~~~国外也以开办:苍蝇工厂,蚯蚓工厂等,利用其产卵多,生命力强等特点向大众提供大量蛋白质。
全世界约有3000种昆虫可以食用,我国约有800种。由于昆虫的食物转换率高,食用3kg植物蛋白可以换1kg昆虫蛋白,而牛需要8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羊则10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所以因为昆虫繁殖快,数量多,生命力强等特点,昆虫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使用昆虫的利用情况:
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蝉蜕,龙凤,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
在古代,昆虫就在人们的食谱上曾有过重要的地位,至今,很多国家还保留着这些习惯。墨西哥的外号叫“昆虫之乡”,有370多种昆虫可以作为佳肴,列入品牌的有60多种,所以墨西哥每年因这个原因吸引了世界很多游客。
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
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7.哪里有昆虫与人类的论文啊
昆虫与人类的总体关系 昆虫纲不但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
全世界已知动物已超过150万种,其中昆虫就有100万种以上(即占2/3)。而植物(包括细菌在内)的已知种类为33.5万种左右,只有昆虫种类的1/3。
要知道昆虫的确切种类数是很困难的,因为分类学家们还在不断地描述新种,例如,根据Imms统计,鳞翅目昆虫(蛾、蝶类)到1931年止为8万种,到1934年增至10万种,到1942年以达到14万种。昆虫纲中最大的目是鞘翅目,种类已超过25万种,而其中的象甲总科竟多到6万种左右。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一个蚂蚁群体可多达50万个个体。
曾有人估计,整个蚂蚁的数量可能会超过全部其他昆虫的总数。小麦吸浆虫大发生的年代一亩地有2592万个之多。
一棵树可拥有成10万的蚜虫个体。在阔叶林里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可有10万头弹尾目昆虫。
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下至几米深的土壤里,都有昆虫的存在。
这样广泛的分布,说明昆虫有惊人的适应能力,也是昆虫种类繁多的生态基础。 为什么昆虫纲能在地球上如此繁荣地发展?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第一,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类群。飞行给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等各方面都带来莫大的好处。
第二,昆虫一般身体都比较小。体小只需很少量的食物便可完成发育。
例如,一张白菜叶能供上千头蚜虫生活,一粒米就可供几头米象生存。也正由于体小,可使食物成为它的隐蔽场所,从而获得了保湿和避敌的好处。
第三,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特别是从吃固体食物变成吃液体食物,大大扩大了食物范围,并改善了同寄主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寄主不会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也不会反过来再影响昆虫的生存。 第四,昆虫有惊人的生殖能力。
这同体小发育快(即在单位时间内,可完成较多的世代)联系起来,成了昆虫具有极高繁殖率的重要条件。因而在环境多变,天敌众多的自然情况下,即使自然死亡率达到90%以上,昆虫也能保持它一定的种群数量水平。
在追溯昆虫的起源中,人们找到了最古的昆虫化石,发现于中泥盆纪的岩石内。换句话说,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三亿五千万年了。
而人类的出现,大概在近古代的第三纪,距今只不过一百万年。所以,在人类出现以前,昆虫和它们所栖息的环境里的一切植物和动物,已经建立了悠久的历史关系。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由于人要从自然中获得生活资料,要改造自然,必然会出现同昆虫争夺资源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昆虫也为人类提供了资源。因而人也就同昆虫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昆虫同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构成复杂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昆虫食性的异常广泛。根据前人的估计,昆虫中有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型动物;2.4%是寄生的,寄生在其它昆虫动物体外和体内:还有17.3%食腐败的生物有机体和动物排泄物。
这个为我们大致划出了昆虫的益害轮廓。但是这只不过是个自然现象,而人的益害观是从对人的经济利益的观点出发的,因而要复杂的多。
下面就是昆虫对人类的有害和有益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大学以昆虫为题的毕业论文(关于昆虫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