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梅的论文 要3000字
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
2.红梅随想曲在二胡演艺中的演奏要点是什么
《红梅随想曲》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基点,同时又借鉴了许多西方音乐的作曲手法,为现代二胡曲的创作打开了一条新路。
演奏者在处理这类题材大、结构繁、技法艰、情感深的大型作品时,首先要对乐曲的题材、思想性和时代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从乐曲的结构造型感人手对作品的结构、旋法、音乐语汇特征等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与处理,以求得最佳的布局形式和具有自己演奏个性的设计方案。
在完成自身的练习后,还有一个与乐队合作的问题。驾驭大作品和与大乐队合作的能力,常被视为现代二胡演奏者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一个有志的二胡演奏家,应在演奏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以促进艺术水平的再提高。
3.关于梅花的鉴赏论文
梅花的鉴赏: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 “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的株高约5-10米,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
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
梅花可分为系、类、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等。
系下分类,类下分型.梅花为落叶小乔木,树干灰褐色,小枝细长绿色无毛,叶卵形或圆卵形,叶缘有细齿,花芽着生在长枝的叶腋间,每节着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红,也有重瓣品种。核果近球形,有缝合线,黄色或绿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附不易分离,6~7月果实成熟。
梅花的总品种达300多种。适宜观赏的梅花种类包括大红梅、台阁梅、照水梅、绿萼梅、龙游梅等品种。
观赏类梅花多为白色、粉色、红色、紫色、浅绿色。中国西南地区12月至次年1月,华中地区2至3月,华北地区3至4月开花。
初花至盛花4~7日,至终花15~20日。 梅花可分为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等,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直径1~3厘米,萼筒钟状,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雄蕊多数、离生,於房密被柔毛,罕为2-5(离心皮)或缺如,於房上位,花柱长。
梅花属於长寿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经常可以养到十年以上。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
梅花品种及变种很多,目前大品种有30多个,下属小品种有300多个,其品种按枝条及生长姿态可分为叶梅、直角梅、照水梅和龙游梅等类;按花色花型可分为宫粉梅、红梅、照水梅、绿萼梅、大红梅、玉蝶梅、洒金梅等型。其中宫粉梅最为普遍,花瓣粉红,着花密而浓;玉蝶梅花瓣紫白;绿萼梅花瓣白色,香味极浓,尤以“金钱绿萼”为好。
梅花原产中国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
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
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
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在四川、湖北、广西等高海拔地区均有野梅分布。
栽培的梅花在黄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经杂交育种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获成功,梅花喜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喜阳略耐荫,不畏寒,土质以轻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质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长易生刺。 梅花原产中国,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
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
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
梅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学名为Prunus mume。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又从日本传播到西方国家,而梅花的学名实际上是日语的发音,这个发音据说是来自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梅花一词的发音。
此外,梅花与腊梅是两种完全没有关系的植物。梅花属蔷薇科,腊梅属腊梅科。
腊梅高最高仅三米,且花多为黄色。果为瘦纺锤型,这与梅花都是不同的。
园林景观: 在园林、绿地、庭园、风景区,可孤植、丛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际、路边自然配植。若用常绿乔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更可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清之美。
如松、竹、梅相搭配,苍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 古代造景强调“梅花绕屋”、“登楼观梅”等,均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梅坞等。梅花冰清玉洁,纯贞高雅,是冬春之季观赏的重要花卉。
它可成片丛植也可作盆景和切花,以美化庭院等环境。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也可制成话梅、梅干等各式蜜饯和梅酱、梅膏等物。
果子入药,具有解热镇咳、驱虫止痢的功效;花、根人药,能活血解毒,利肺化痰。另外,果及树皮还可制作染料;树干材质优良,纹理细腻,是用于手工艺雕刻的重要材料。
梅子梅花入药: 《神农本草经》首先指出梅的药用价值:“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梅果因加工方法。
4.急求写梅花的论文(2000字的)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
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
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
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
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
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
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
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
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
《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
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
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
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
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
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
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
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
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
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
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
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
凡此种种,足见梅。
5.求一篇关于金农的《梅花图》的论文
金农(1687~1763)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先生,别署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旧客等,浙江仁和人(今杭州),是“扬州八怪”中书法风格最为鲜明的画家之一。
他的书风不以一家一式为模范,而是别采众家,融会己意,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在清代中期的书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他的书风,已有不少论文、论著专门述及,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本文仅以广东省博物馆所藏金农书画为例,透析其书风之不同特色。 一、“以拙为妍,以重为巧”的漆书 金农的各体书法中,最能体现其个性的莫过于漆书。
漆书是金农的首创,其渊源来自于隶书—严格讲来,它应是分隶的一种变形。这种书体最早是指用漆来书写的文字,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过一些用漆来书写的古文经书,故以此命名。
现在所说的“漆书”,则专指金农所独创的一种书体,即是指将字的笔划破圆为方,纵笔细而横笔粗,如同用漆刷书写而成的一种书体。 金农漆书的特点除了在横笔与纵笔方面的独特风貌外,重要的是它将一种古拙的意趣应用于书法创作中,因而使其书拙中见巧,拙而愈巧,在其《漆书四言联》和《漆书古谣一首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此点。
前者书于乾隆九年(1744年),书文曰:“汲古无闷,处和乃清”;后者书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书文曰:“青松枝,物外姿;好配食,斋房芝”。两作均为成熟时期的典型书风。
前者横笔和竖笔并未完全泾渭分明,运笔厚重,均以浓墨落笔,其中“汲”、“乃”、“清”等数字均现拙趣,得《天发神谶碑》之逸韵,表现出金农漆书独有的魅力;后者横笔、纵笔分明,捺笔细劲有力,且多飘逸之趣,横笔墨色凝重,点画精到,反映出人书俱老之趣。论者谓其书“以拙为妍,以重为巧”〔1〕,从这两件作品中,可以得知此趣。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其漆书便是所谓的“怪”之典范。 金农生活的时代,对于汉隶及其汉简、木牍并未如今天书家一样耳熟能详,但从其漆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天然的暗合,因此便有论者认为他的漆书“与二百年以后才出土的汉代诏书木牍在横粗竖细、字形瘦长等特点上完全一致”〔2〕,这在书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二、“淳古方整”的隶书 金农的隶书,是清代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与清初郑簠的八分书迥然有别,与同时代的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也不可同日而语。
他从汉隶得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他的典型隶书作品中,大致有两种风格。
一种为平整醇厚一类,如《隶书九老图记轴》便属此例。该书横、竖笔划粗细一致,落笔与收笔处均整齐划一,并无燕尾蚕头,每字布局匀整,运笔谨严,表现出“淳古方整”、“恣媚横出”〔3〕之趣。
其他如《梅花图》之题记,也属此类。一种为飘逸灵动一类,如作于1734年的《隶书周礼职轴》和无年款的《隶书五言联》即属此类。
前者为小字隶书,严格讲来,与前述之漆书颇多神似之处,其中不少字如“时”、“方”、“于”、“子”等捺笔处与漆书如出一辙,所不同者,漆书多为大字,且气势张扬,此类隶书则秀雅有余而气势略敛;后者为大字隶书,笔划粗重,飞舞散逸,与漆书则异曲而同工。王瓘有一段话讲得很好:“至郑谷口(簠),力求复古,用笔纯师《夏承碑》,深得汉代技法。
沿及雍乾之际,善隶者人人宗之矣。能出其范者,冬心先生。”
〔4〕这说明金农没有为时流所囿,自出机抒。在这两件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古朴散逸的行书 金农的行书虽然不在金农书风中占主流,但其艺术水准却未遑多让。他的行书传世不多,现在所见其行书作品,以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其作于雍正八年(1730年)的《行书砚铭册》最为精湛。
该书册卷帙浩繁,共计20开。虽然乃鸿篇巨制,但几无懈笔,反映出作为书法大家驾驭各种书体的娴熟技巧。
此书之时,金农44岁,乃其书艺渐入佳境之时,虽然书风尚未最终定型,但据此可窥见其书写之功底。该书运笔古拙,笔划未入成法,有些字甚至还略显稚嫩,但正是这种未经雕饰的艺术探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艺术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行书甚至比其漆书更具感染力。所以有论者评此书“于生拙之际透出敦和,全不以帖学之趣而于汉隶碑版之高格衍化而来,笔墨天成却不露汉碑之痕迹”〔5〕,是极为中肯的。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金农书法面目各异。从以上数件作品中,我们可以蠡测金农书风之一斑。
当然,作为一个多艺兼擅的书画名家,只凭数件作品显然不足以解读其书艺之全貌,本文只是希望透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过眼”,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一代隶书名家的多方面书法成就。诚如是,则为文之初衷至矣! 〔1〕《岳楼笔谈》,载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二。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3〕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二。
〔4〕转引自范正红《中国书法全集·金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5〕范正红《中国书法全集·金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红梅随想曲毕业论文(有关梅的论文要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