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的初稿要注意点什么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注意点什么
毕业论文初稿应注意论文选题,论文写作格式毕业论文是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必须独立完成的作业,是对几乎全部学习成绩的总结,同时也是探讨学科领域中专门性问题的文章。
对于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言,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而选题是关键。这是因为选题是写作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确定好了一个论文的主题,也就等于确定好了你的主攻目标和方向。 如何选好主攻的目标?在此谈谈我的看法:一、选题的原则 对此可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1.大处着眼的原则即在论文的选题上应首先考虑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篇文章的主题在理论上是否具有真知灼见,是否能帮助读者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否能扩大人们的学术视野,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是否真正具有在?D定的社会环境里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对于一份论文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选题首要考虑的因素。2.小处着手的原则对每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包含着许多事物和一系列的矛盾而组成的矛盾的统一体。
选题时可挑选其中个别事物的某个单一过程或矛盾的某个侧面,或过程的某个阶段来分析研究,这类论题属于是“小题目”,例如《论保险的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论北京市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发展);也可以对整个学科体系来进行综合研究,如《论中国保险市场的“机遇”与“挑战”》、《论中国人才资源》等,这类论题属于是“大题目”。“小处着手”就是指在选题时不要贪大求全,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更应该如此。
题目小,容易写深写透,题目过于宽大,费时费力不说,还不易出成绩。有的人为了“求全”,往往论述起来面面俱到,想“自成体系”,却难于深入,弄得只在题目表面做文章,写不出独道的东西,甚至淹没在材料堆里,不能自拔,最后只有仓促换题或勉强成文,这样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3.选题中的“存同求异”的原则毕业论文是属于学术论文范畴的文章。学术研究的标志就是要找问题,就是“求异”,探索未知的事物,而不是“存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毕业论文它不同于教科书,编写教科书有没有新内容并不重要,而毕业论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新的突出的创见。毕业论文中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独道见解的是优秀论文的标志。
根据这一原则,在选题时可采用这样一些方法:(1)尽量选择别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2)选择别人已研究过,但结论不妥或者还有研究余地的题目。
(3)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为选题的目标。对这三种选题而言,第一类题目难度最大,是属于开辟新探索领域的研究,是带有创造性的工作;第二类题目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性的研究;第三类选题则要求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拿出自己有新意的观念,也许有的同学对创新求异有畏难情绪,觉得这样没法下手。
其实创新的突破点很多,它既可以是观点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材料上或研究角度、方法能上能下的创新;既可以用正面的方法去论述,也可以采用反面的批评等等,这些都能使你的论文与众不同。二、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自己的专长、能力去确定选题自己对哪方面的论题比较熟悉,比较有经验或收集资料比较有优势,就确定哪方面作为自己的选题目标。
如若只是看到别人选哪方面的题,自己有个一知半解就去凑热闹,结果肯定是搞不好的。对于成人学生来说,我认为应尽量避开那些纯理论性的、学术性要求较高的选题,而应多选择那些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较具体的题目。
这类题目能充分发挥成教学员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开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把这类文章写深写透也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2.选题时要多查看文献资料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了解别人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程度,看看别人是否已经有了与自己类似的结论或相反的结论。
如果结论不同,就可以拿出自己的观点来做一番比较,如果结论相同,就应另选题目了。3.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减少弯路 选题时向指导老师谈谈自己的想法,多听听指导老师的意见,也是必要的。
总之,论文的选题是一项关键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本着认真、慎重的态度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论文的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在毕业前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一、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
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所以,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于,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利用“型”写作,一要注意富于变化,灵活地运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坚决地把它丢开。
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
2.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
据教育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
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
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尽管如此,但有关专家还是认为上述数据有“水份”。 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
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二、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
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
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
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其余部分。
3.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一篇,速度,不要百度上那个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
袁启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处, 湖北丹江口442700)
[摘 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
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研究内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9. 21 [文献标识码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人民群
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温总理曾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无限深情地说:“我每天都在关注大
学生就业签约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归根到底
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指导工
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我国每
百人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5 人。大力发展高等教
育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
来出现国家急缺大学生而大学生就业率却下降的矛盾。
据教育部统计,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
一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12. 2 万人,比
2002 年净增67 万人,增幅达46. 2 %。至2003 年7 月底,
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了67 %;9 月初,全国高校
毕业生就业率又上升了3 个百分点,达到70 %。由于社
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大,毕业生却逐年增
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已日趋激烈。在2006 届大学生喊出
“零工资就业”之后,2007 届大学生就业已引起各方的担
心。发改委称,2007 年全国共有大学毕业人数495 万人,
比2006 年增加82 万人; 已超过新增就业岗位计划的
50 % ,将有100 万人不能就业。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
的2007 年和2008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
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
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8 年
大学生就业形势。2008 年高校毕业生达
你好,我有相关论文资料(还有其他几篇的)可供参考,需要的话请加我QQ,我发给你,497267666,谢谢。
4.急求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论文
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 摘 要: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应,也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当前在我国高校,主要是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执行职业指导的功能,因而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就业指导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维和功能的再开发。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指导;大学生;毕业生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践意义 首先,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措施。近几年,我国的社会形势与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劳动人事制度也相应进行配套改革,就业形 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另一方面,由于高等学校扩招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未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不得不去面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中心环节。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影响高校将来的招生,从而关系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无疑会有利于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促进高校各项改革的进行,从而有利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投资由国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使得教育投资的资本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
高等教育投资者的变化表明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打破传统模式,正在寻求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就业机制,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是使传统的就业机制顺畅运作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中心环节。 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既适应了大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合理配置、提高人力效率的重要途径。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关注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大学生就业指导通过其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将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协调起来,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投资效益和偿还不像物质生产投资计算那样精确,也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实现利益合理分配。所以要解决“人”与“事”最佳组合,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合理分配,提高人力效率,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通过就业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
第四,大学生就业指导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证明和推广的一种贡献较大的教育活动,我国也应加以借鉴,同时有利于弥补中学生就业指导薄弱的不足。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重视高校职业指导,他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实效,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在指导对象和内容上。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
就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高校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
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指导的功能上。
不少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部分就业技巧的指导,其功能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职业,毕业生找到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实际上,就业指导所要完成的职业指导功能远非如此,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以及学会做出现实的职业决策的技能。
3.在组织构成上。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这两项内容,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高校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完成。
在对高校各年级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是摆在当前高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在指导的形式上。由于上述原因,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非常单调,只有很少的几所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其他各种各样的职业指导形式也是没有有计划、有目的地得到利用。
5.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我国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仅限于就业指导,因而,工作过程其实只限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程序,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行。
从这项规定中不难看出,这一工作程序显然将工作重点只指向了毕业生,完全没有对其他大学生的工作计划,更不用提工作过程了。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深层次思考第一,就业指导应人本化,以人的发展为主旨。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尽管一些职业的录用标准得以确定,心理测量的工具日。
5.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 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 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
客 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 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 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 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 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 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 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 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 “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 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 中曾被把握为“实存”。
《现代汉语词典》里,“生 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 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 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 存在。”
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 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 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 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 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 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 度。”
[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 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 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 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 难,能够从容应对。
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 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 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 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 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 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
[2]一 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 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 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 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 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 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 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 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 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 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 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 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 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
站在高等教育的 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 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 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 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 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 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 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 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 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 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
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 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 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 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 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 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 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纵观我 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 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 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 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 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 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 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 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 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
6.毕业后我要去就业1200字论文
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某些机遇,但是也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众所周知,外资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水平高,而中资银行金融服务品种少、服务手段明显落后,今后对于像我行这样的城市化银行的冲击尤甚。 本着“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我们必需以服务作为求得生存发展的突破口,在改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做文章。
银行是个服务行业,而营业部则是银行的“窗口”。因此,服务就是营业部的灵魂,是树立银行形象的有效途径。
礼貌待客是银行服务的第一件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需了解客户的心理,尽量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努力把他们委托的事情迅速妥。
就目前而言,我们只要能让“上帝”与我们平等,能让“上帝”受到的待遇相当于我们的熟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客户的批评。
如今,客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有的受气了、受损了,就要设法理论一番。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改进。
优质的服务还需要银行内部要有团结协作精神。任何一个单位,如果缺少了协作精神、整体观念,必将是一盘散沙,难有作为。
银行的业务没有一项是由一个部门独立完成的,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互相牵连,彼此之间难免会有磨擦、矛盾,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多从本部门查找原因,而不应互相指责、推委责任。一个部门重不重要,在行里有无地位,关键要看该部门工作业绩如何。
一个部门的工作业绩要想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必须要善于与其他部门紧密协作,服务意识、“配角”意识首先要增强。 优质的服务还需我们不断改进落后的服务手段,在增强服务功能,开发服务品种上,应始终坚持超前的服务意识,从“一切想着客户、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服务于客户”的角度出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功能,才能使我行在未来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求大学生就业论文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牛耀堂
(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使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机对大学
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挑战,造成大学毕业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
遇。面对金融危机,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毕
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就业
服务的针对性,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以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204 (2009) 01 - 0093 - 03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对高校
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日见凸显。笔者近日在北京师范大
学、中央财经大学、郑州大学和黄淮学院4所本科高校
的1200名毕业生中就“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影
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经济危
机对自己有影响的占56% ,基本没影响的占18% ,影
响很大的占26%;就影响的范围来看,认为在就业方面
有影响的占57% ,生活方面有影响的占17%; 对金融
危机关注、非常关注的占60%和32%。从以上数字不
难看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带来的诸方面影响不容忽
视,主要表现在社会就业市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心
理素质三个方面。
(一)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就
你好,我有相关论文资料可供参考,需要的话请加我QQ,我发给你,49726766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