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西藏方面的论文
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
地处北纬26度50分—36度53分,东经78度25分—99度06分之间的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境内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加之气候寒冷、气压低、空气稀薄,所以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
西藏东面、北面分别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接壤,南面同印度、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毗邻,西面与克什米尔地区相接,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200多万人口的自治区。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宇内。
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有着壮丽的河山,奇特的民族风情、星罗棋布的寺庙和仙境般的自然景观。踏上那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入那古老而遥远的神山的传说,感受圣湖广阔静谧的美,游览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渊源流长的民间艺术,领略一处处风俗不同的雪域情调,遨游一座座雪山冰峰。
,一定会使您如痴如醉,陶然于天地之间。
目前,西藏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为主;同时还有登山、徒步、科学考察等特种旅游。全境可供旅游者游览的参观点有6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山南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等地的旅游景点分布格局。
拉萨,在藏语中是“圣地”的意思,她坐落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近3700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因平均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所以拉萨又被称为日光城。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活动的中心。市内和郊区名胜古迹众多,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驰名中外。
日喀则,海拔3800米,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历代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地,后藏的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举世瞩目的珠穆朗玛峰即坐落于日喀则之南。
扎什伦布寺内巨大的铜强巴佛,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日喀则周围还有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著名的古寺。
山南,藏民族的发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桑耶寺、雍布拉康、藏王墓和昌珠寺等著名的古寺、文化遗迹散布其间。
林芝,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该地区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殊异。
南迦巴瓦峰、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阿里,地处西藏的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该地区湖泊众多、人烟稀少,是野牦牛、藏羚羊、黄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的乐园。著名的古格王朝遗址、托林寺、多香城堡等古迹即位于阿里西部;普兰的神山、圣湖均是国内外香客的朝圣地。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海拔4500米以上,又称藏北高原,青藏公路由此通过,交通便利,风光独特。古象雄文化遗址、苯教寺庙、圣湖纳木错,以及高原牧民生活等,组成了这里极有特色的旅游内容。
昌都地区,地处横断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是一片美丽富饶而广阔土地。壮丽的山川、茂密的森林、古老的历史遗迹和朴实的民俗风情,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
绝对是圣地!!。
2.农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是普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这一问题关注的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之所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而不衰,可持续。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是为农业文明。
KING称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为可持续农业。探讨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天人关系。
从中得到启示。 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1]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故《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
其中天和地是大自然的代表,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环境,人和稼生于天地之间,天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过其中加入了稼的因素,稼同时具有自然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人按照需要与可能选择和种植作物。
传统农业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过去在研究农业史时,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对于环境的改造,过份地强调人及其技术的作用,而技术又过分地强调土壤耕作技术。原始农业中刀耕农业和耜耕农业阶段的划分;传统农业中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等,都是主要以土壤耕作技术为依据来划分的。
现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重新用审视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有学者重新祭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旗,[2]受此影响农业史研究中,一些学者过多地把目光指向环境及其变迁对于农业的影响,指向农业对于环境的破坏,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保护[3]与改造,更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的实际。
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变迁也引起过中国农业的波动,但真正决定中国农业发展的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一、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环境对于农业的影响。
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对于农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具体说来,天和地对于作物的影响是不同的。古人将它归纳为“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地,即土壤。由于在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土壤与作物的关系最为直接,因而也最先为人所注意。
古人认为作物的种类是由“地”来决定的。经常提到的例子是:“桔逾淮而北为枳,鸐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
[4]“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
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5]前者说“此地气然也”,后者说“土地所宜”。
地气和土地,指的都是土壤。土壤是导致变异的根源。
[6] 在土壤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土壤上生长的植被。《师旷占术》曰:“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
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杂阴阳书》则将“五谷”和“五木”一一对应起来,有所谓:禾生于枣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
孔子也说:“平原大蔽,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且草可财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谷。”植被不仅是土壤状况的标志,同时还可以用作改善土壤的物质。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并将“于草木茂盛时芟倒,就地内罨腐烂也”,称为“草粪”。还有意识地种植一些豆科植物充当绿肥。
民族学调查表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选择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为土地,而在林地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林木的长势和种类,而不是土壤的质地。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
其次是土壤的性状(颜色、手感、水份、土壤中的生物活动等)。禹平洪水之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各不相同,《尚书·禹贡》言之凿凿。
不同的土壤进而有不同的农产品,《周礼·职方氏》记载甚详。《管子·地员》说:“九州之土,为九十物。
每州有常而物有次。”书中还具体指出了九州土壤性状及适宜种植的作物。
被李约瑟等称为是最早的地植物学著作。由于决定适宜作物的是土壤而不是行政区划,所以元代孟祺在《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又做了这样的发挥:“苟涂泥所在,厥田中下,稻即可种,不必拘以荆、扬。
土壤黄白,厥田上中,黍、稷、粱、菽即可种,不必限于雍、冀。坟、垆、黏、埴,田杂三品,麦即可种,又不必以并、青、兖、豫为定也。”
再次是地势。或认为《禹贡》中的“厥田中中”、“厥田中下”等,指的就是地势。
“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木。”植物的垂直分布也直接影响到了作物的分布,古人说:“三农生九谷”[7],所谓“三农”,郑司农(众)曰:“三农,平地、山、泽也。”
(郑)玄谓三农,“原、隰及平地”。“三农生九谷”,正反映了环境因素中地势对于作物的制约。
水流径于地。和土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水,有时水甚至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如《禹贡》中所说的“涂泥”,其中的“泥”,实际上就是水和土的混和物[8]。
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发生变异的根源,所以古人又说:。
3.西藏的文化论文2000
今天,我和爸爸有幸来到了西藏。在飞机上待了3小时,终于到了西藏。一下飞机,就冷得我直发抖……还好多带了几件衣服……等了一会儿,龙龙哥哥就来接我们啦~在车上,我看到了高大而雄伟的雪山!上面全是雪!云朵们都围在雪山的半山腰,哇!路边有好多的雪,白茫茫的。这儿真是冰天雪地啊!……
突然,我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西藏的道路很窄,而且,走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交警;到是有许多牦牛,和香猪。为什么呢?听龙龙哥哥解释:西藏这儿,地广人稀。道路这麽长,肯定需要很多交警,所以不行;那为什么是这些动物呢?因为啊,这些动物都是野生的,没有人去管他们。有的时候,看见他们是要减速的!不然可要赔好多万呢!还有啊,这里的狗不能吃!一旦被藏民发现,你又要赔好多!我们游山遍水,该吃午饭的时间啦!想要真的体验西藏的人民风情,就得去藏民家做客。藏民可是很热情的!你坐车,也许也能交上一位朋友呢!而且还是熟人!
我们来到了藏民家:哇塞!这个藏民家,就像别墅诶!内部像古代皇上的宫廷的壁纸一样!完全和我们的房子不一样!很整齐,还有各种美食:饼干啊,什么炸的条啊……样样都有!藏民很友好,请我们别客气,尽管吃。酥油茶很好喝:闻起来像奶茶,淡淡的,香香的;喝起来有点点甜,很不错!还有青稞酒,淡淡的,散发着浓浓的酒香。我喝了一点,有点酒的味道,但不是很浓(小提示:如果要喝青稞酒,必须3口喝完哦~这个是规矩。)。上菜啦!先上来的是青稞饼:看起来不错,挺香;吃起来微苦。但还是不错呢~又来了牦牛土豆汤,恩……保持了原汁原味,和鲜美……吃完了饭,藏民又给了我们奶渣,甜甜的,脆脆的,硬硬的,不错!和藏民们相处很好,当然,菜也好吃……嘻嘻……下午,回到宾馆,吃过晚饭,这一天就过去咯!西藏,一个好玩而美丽的地方。
4.农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
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
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
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
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
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
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
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
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
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
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
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
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
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
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
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
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
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
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
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
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
5.西藏地理论文1000字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29]
随着海拔增高、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递减,海拔3000米时相当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时约为62%~65.4%,到5000米时为59%左右,6000米以上则低于52%。
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29]
藏南和藏北气候差异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仅就气候而论,到西藏旅游,3~10月较为适宜,其中6~9月为最佳时节。[29]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1/3;日照时间也是全国最长的。与中国内地相比,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6..我想写一篇关于西藏方面的论文这个题目可以不<我国西藏地区特色旅
建议把“我国西藏地区”这几个字改成“西藏自治区”比较简洁。
因为你强调“我国”实属多此一举,就好像你写论文说“我国河南省”,“我国青海省”之类的,画蛇添足。“西藏自治区”就是国家对于西藏的行政区划,已经表达出了西藏的状态,因此建议用“西藏自治区”比较好。
另外我们当年写论文的时候要求将题目和摘要翻译成英文,不知你们是否有这个要求,“我国西藏地区”这几个字翻译成英文比较有歧义,“我国”不好翻译,硬翻不伦不类,“西藏地区”翻译成英文就是Tibetan Areas,但是这个意思就是整个藏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会产生歧义。
还有就是语病,特色旅游发展的意义尚通顺,特色旅游发展的建议有些主宾不分,因此建议修改为《发展西藏自治区特色旅游的意义及建议》或者《浅析西藏自治区特色旅游发展--意义及建议》,
内容可着重于介绍西藏(河蟹)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理优势,分析与其他旅游地不同的地方,再加上一些数据。人文方面就是藏传佛教寺院,神山圣湖的独特性,地理优势方面就是徒步,骑行,漂流,登山等。建议则可由规范化,产业化等等方面入手。
7.西藏的环境 论文800字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对于西藏,我没有去过,但是正如圆明园一样,在梦中我已经去过了。
这个与天最近的地方。那儿的天应该像刚挤出的颜料,没有一丝污染,蓝蓝的;那儿的云应该像棉花糖一样,没有一丝做作,柔柔的。那儿的水应该像天宫里的云河水,没有一点灰色,清清的。
清晨,坐在青青的山坡上,等待着第一缕阳光,看到洁白的云朵镶嵌着一条金边,紧接着,镶嵌着金边的云朵越来越多,最终整片纯净的天空变得闪亮。那青青的山坡也照得闪耀,我仿佛坐在群星中。隐约地听见远处的山峦中飘来阵阵犹如天籁的音乐,穿着藏袍的姑娘,用大气的嗓子,迎接这一天的开始。刹那,鸟儿的声音,猛兽奔跑的脚步声,风在耳边拂的声音……寂静的清晨在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中变得热闹。我也开始了旅程--与天亲密接触的机会。
走在拉萨的街市,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唐朝,那一小队风尘仆仆的商队,给这个圣洁的地方染上了喜庆。那一排排有着千年历史的房屋,或许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静静地守护着历史。我手里挂着手链,头顶带着帽子,身上穿着藏袍,望着这个与天相邻的民族的模样,闻着天的气味,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天上派来周游人间的差使。依然走在街上,那铺着碎砖的土地,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尽管陈旧,但依旧闪着微弱的光芒。从藏人手中拿一杯奶喝,体内仿佛真的变得与人不一样。热热的,有一股向前冲的热情,那藏族人民淳朴、善良、简单的个性,在脑海里播放。
最向往的是西藏的雨,那会是怎样的雨啊!那雨是从天上来的,还是从雅砻河喷涌出来的?那雨应该是甜美的吧,是从玉帝的杯中倒出来的琼浆。站在高高的山峰上,轻轻地淋着雨,与它玩耍,没有夏天的热情,没有秋天的凄美,更没有冬天那样的令人伤感。正如春天那样,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浑身散发着沁人的芳香,会不会惹来一身的蝴蝶呢?小小的雨滴中会不会融合了所有人们对这个“天堂”的赞美,汲取了所有岁月轮回中的美丽与力量呢?
傍晚,走在回家的路上,能隐约地闻到夹杂着泥土味的饭香,那飘游在外面的魂魄会被这个香味勾回到想家的思念中,便会加快脚步,奔跑着回家,掀起层层泥土,弄得自己满身泥,于是回到家就能听见母亲的埋怨声,但是却喜欢这样的声音。吃完饭,坐在屋顶,茫然地仰望着黑色的天空,总会看到最大最亮的星星,伸出手,似乎真的能触摸到……
梦醒了,我又回到了现实中,窗外还是那样的嘈杂,天空还是愁着眉头……真的吗,是真的吗,这个梦只能成为梦,那我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醒。
8.西藏地理论文1000字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
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
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29] 随着海拔增高、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递减,海拔3000米时相当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时约为62%~65.4%,到5000米时为59%左右,6000米以上则低于52%。
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29] 藏南和藏北气候差异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
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仅就气候而论,到西藏旅游,3~10月较为适宜,其中6~9月为最佳时节。
[29]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1/3;日照时间也是全国最长的。与中国内地相比,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
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西藏自治区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
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
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西藏农学专业毕业论文(有关西藏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