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论文
从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看中美关系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互相依赖关系。
对于此类关系的发展和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安全影响,国内大多学者的判断都是积极的。有学者认为:中美之间的经济互动已发展为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的形成为两国注入了战略的新内容,强化了彼此相互借重的迫切感。一方面美国对外战略设计开始以中国为核心考虑对象,其东亚安全战略的施展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有赖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和平发展战略也迫切需要美国的和平姿态。
文章最后得出,世界无法承受中美两大国交恶,中美保持良好关系是世界和平的前提。无论美国所说“中国是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国家”,还是中国所称的“中美建设性伙伴关系”,都说明了两国已形成一种难以分割的互需关系,它无形地引导着中美两国走向“经济互相依赖和平”之路。
但是,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真的可以铸造和平吗?对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敢完全同意。在笔者看来,上述论点对某些问题的看待略有偏差,同时对两国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试分析如下: 首先,对于是什么导致了目前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文章中的回答偏重经济学视角,认为是中国在劳动力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不可否认,美国政府推动中美关系固然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对华战略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对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战略存在较大分歧,但最终接触战略取代节制战略成为美国应对中国力量上升的最终选择。美国认为与节制相比,接触战略能更好的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从而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相互尊重有利于促进战略共识和合作。
基于对华接触战略,美国没有限制同中国的经济联系;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战略,美国扩大了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在这个意义上,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不仅是美国对华战略手段,同时也是其产物。
可以想象,如果美国像冷战初期对待苏联那样对中国,中美之间目前的相互依赖是不可能产生的。如果意识到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对华战略,受到国家行为体的深刻塑造,那么对其分析就不可能简单地采用“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路径,而应考虑更多因素。
2.有没有关于世界经济的论文1000字左右
分析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毕业论文 --------------------------------------------------------------------------------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国际公认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结果,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些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最激动人心、取得成果最丰厚的领域之一。
1996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但是,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与国内的产业经济学相比,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还是在理论基础、理论体系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那么,西方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它的发展轨迹怎样,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及地位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 Stigler)198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起初,它只是从供给角度研究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并不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斯蒂格勒,1968);70年代后才逐渐完善,当今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西方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的含义是什么?一般认为,“产业”指的是生产具有一定替代关系的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的集合,“产业”与“市场”是同意语。
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当然,这里的市场指的是狭义的局部市场,而不是广义的一般市场。
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在西方,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泰勒尔(1988)说,“我想避免给这一学科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的边界并不明确。
产业经济学的确始于厂商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但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经营战略更丰富”,“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获诺奖的公告中则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应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
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1996)在牛津大学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的导言中认为,“产业组织学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可见,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事实上也难以统一定义。
一般认为,这门学科是以市场(或产业)这一层次为研究对象,从同一市场中各厂商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厂商行为及其后果的(潘振民,1996)。我觉得,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围绕产业经济学发展的主线无非有两条:一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一是单个企业内部的结构与协调。这一点,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两相比较,微观经济学相对侧重基本经济理论,而产业经济学则侧重实际应用。
不过,产业经济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泰勒尔,1988)。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于立等,2000)。
例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等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还有公司治理结构、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管理以及公司理财学等;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发展甚至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轨迹 如果追根溯源,那么,产业经济学的源头是比较久远的,一直可以追索到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乃至亚当·斯密的有关劳动分工理论和市场机制的论述(洪银兴,1998)。
但是,一般认为,马歇尔开始的新古典经济学说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源头。20年代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等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为以后产业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并为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他们被推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
此后,克拉克(J.M.Clark,1940)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并未产生。
因此,一般论述产业经济学发展历史的论著很少提到以上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30年代,至今只有大约70年的历史。
3.论文《美国是怎样有一个年轻的国家成长为资本主义头号国家》
我个人认为应该有时间顺序分条陈述学过的历史有关联的部分写上首先是美国的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可详细介绍有关事件,具体时间,突出政治独立对美国日后发展重要性)然后是美国开创性政体——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的建立。(资本主义新政体的诞生及影响)美国本身开放包容的文化在世界大站期间善于吸纳人才,并且不是主战场胡拂时代的经济危机,美国和各大资本主义强国的衰落,但是紧接着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引领经济复苏(但也有很多史料写新政未起明显效果,可官方认为新政是有效果的,今天我们面对经济或金融危机也是模仿罗斯福的做法)二站其实是重要的转折点,西欧的衰落,美国的崛起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经济复兴开发银行,关贸总协定等支撑起以美圆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这让美国在世界市场占极大优势)紧接着就是美苏冷战,美国对欧洲和日本采取“马歇尔计划”,企图用经济控制政治与此同时,因为备战需要,积极发展核工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美国率先发展“知识经济”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
4.【求】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可以是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国内经济,
1、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
2、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3、浙江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4、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
5、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
7、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
8、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9、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
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
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
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
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
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
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
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
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
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
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6、论经济增长方式
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
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
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
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33、制度与经济增长
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35、虚拟经济研究
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
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
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
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
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
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
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
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
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
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5.毕业论文<美国次按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次按危机对全球经济和股市发展的影响——摘自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美国次按危机评述》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以及终端产品消费的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走势对全球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加之美元的全球储备和交易结算货币地位和美国资本市场走势对全球各主要市场的巨大影响力,次按危机从各个方面都对全球各国股市产生了影响。 自2000 年开始,由于飞涨的贸易逆差和军费开支,美国的外贸状况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
而美联储和布什政府为了避免经济的下滑,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然这促进了全球化和技术转移,提高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也同时造成了全球性的货币供应过剩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在热钱涌动下的投资热情高涨以及对收益回报过度的追求和对风险控制的松弛是造成次按危机的直接原因。
杠杆融资套利交易吸引了数十万亿的资金的参与,在可选择的交易产品如外汇、期货、可转债等诸多品种的套利机会都基本被挖掘完毕后,越来越多的资金转向信贷市场中结构性产品和金融创新衍生品的套利交易,而这种套利交易绝不仅仅止于ABCP 和次级按揭债之间。这些套利交易和对冲交易者队伍的急速膨胀,各种对冲资产组合对、衍生品和标的品、融资对象和投资对象之间的价格联动越来越紧密,无疑将加大未来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波动。
本次按危机对全球各种金融产品价格产生的冲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预示着金融全球化时代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些新的运行规律和模式。 当前,美国同时面临着经济下滑和通胀上升的两大矛盾,给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进行调控和选择的余地很小。
因此,我们认为,美国在未来1 年内摆脱次按危机影响的概率很小,在2008 年中期前,美国经济必然要受其拖累而增速下滑。但是,美国真正陷入经济衰退(连续2 个季度经济负增长)的概率依然偏小。
首先,受益于弱势美元,美国的出口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而进口由于国内消费需求增速下滑的拖累而疲弱,因此这将对美国的经济有很好的支持。另外,目前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失业状况依然较为乐观,次按危机对生产活动的冲击不大,只要消费降幅不大,美国经济仍很有希望维持增长的局面。
但是,要保证美国经济不至于衰退,美国就很难放弃实际奉行的弱势美元政策来度过2008 年上半年这一危险时段。但这一做法对世界经济和股市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首先,通胀的压力。
当前,通胀压力在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已经广泛显现,美国虽然以核心PCE 计算的通胀依然在美联储的接受范围之内,但是如果美联储继续降息,并且贬值美元,全球出现大规模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可能性就会更快提升,这对全球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其次,欧洲的压力。
在欧元英镑对美元屡创汇率新高的情况下,欧洲的企业遭受重大的压力,并且迫切希望有其他国家来共同承担美元贬值的压力。而中国无疑是他们会共同指向的目标。
最后,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当西方欧美都无法再继续承受这种经济衰退或者通胀压力时,对新兴国家的压力和矛盾可能会快速激化。
而如果新兴市场国家诸如中国无法满足西方发达国家在汇率、贸易条件等各方面的要求时,全球自由贸易就可能出现倒退,这将对全球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都造成重大的打击。 从当前美国的资本市场情况看,由房产市场和信贷市场引发的危机形势依然显得十分严峻。
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较大。信贷市场的紧缩导致了各种信贷产品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基差的扩大,尤其是按揭信贷市场,由于投资者投资需求大减,即便是传统的机构保障的优级按揭抵押债券收益率的基差也出现了明显上升,当前的各期限基差从9 月份的回落低点开始重新上升,并突破了8 月份次按危机肇始时创出的高点,显示了市场对未来信贷按揭市场和房产市场已经变得悲观。
在各种期限的优级按揭抵押债券中,短期债的基差上升幅度要大大高于长期债,甚至出现了少见的短期按揭债基差高于长期债基差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美联储降息导致国债曲线变得更为陡峭,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投资者对短期优级按揭抵押债券的需求也在快速降低。
从美国股票市场看,从8 月份次按危机爆发以来,累计下跌幅度最大的行业板块指数为房屋建造和金融板块,3 个月来累计跌幅分别达到20% 和12%,表现较好的板块为采掘、公用事业、科技和必需消费品。但是最近1 个月在次按危机继续扩大的背景下,采掘和科技类等与经济景气相关度较高的周期性股票出现了快速下跌,而公用事业和必需消费品等防御型板块依然保持上涨的态势,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美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期更为消极和悲观。
从全球股市看,欧美成熟股市11 月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而以俄罗斯、巴西和印度为首的新兴国家股市表现依旧强劲。新兴市场中表现最弱的是亚太地区股市,亚太(除日本外)指数的下跌幅度达4.57%,远高于新兴市场指数总体1.38% 的下跌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受高油价的支撑,一些以石油美元为投资主体的股市表现都十分出色,例如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6.求一篇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感悟”
2008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摘 要】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
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
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级贷 金融创新 CDS 金融监管 中国经济影响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
从本质上看,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看,金融疏于监管,存在六个环节上的重弊。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
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
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
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
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
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
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市场。
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价;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又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加速整个系统的崩盘。
这六大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美国金融泡沫的螺旋体和生长链。其中一环的破灭,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今天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
二、走出危机需要三阶段统筹 2009年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遏制危机并早日走出困境,必须标本兼治、远近结合。
当前燃眉之急是解决美国2万亿美元的金融坏账,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远期是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一)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这三招,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
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
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根据测算,美国大约有2万亿美元坏账,今年通过采取这三招大体解决了1万亿美元坏账,明年还将要解决剩下的1万亿美元坏账。
(二)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如何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目前,各国政府都启动了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在中期,各国政府会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其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补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增强活力。
第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抓住目前大批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关闭的时机,推进并购重组,推进企业改造发展。
作为美国政府,除了启动。
7.求一个有关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关问题论文 、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经济在发展水平和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互利性特征。 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中美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7.4%,美对华出口年均增长21.5%。
2005年,中美两国贸易额达2116.3亿美元,是1979年两国建交之初的86倍多;美对华出口比2001年增长了118%,是美对全球出口增长幅度的4.9倍,远高于美对其他所有主要出口市场的增长率。 2001年,中国是美国的第九大出口市场;2005年,中国跃升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成为带动美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同时,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之一。
截至2005年底,美在华投资项目近5万个,涉及几乎所有领域,实际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企业海外利润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美国企业通过投资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200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超过750亿美元。 美国学者在两大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联合出版的《中国:资产负债表》一书中指出,中国给美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无可争议的。
中国市场快速增长促进了美国的出口,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及对美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则帮助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为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 中美经贸关系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是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中美先后成立了多个专门机构,并形成了定期磋商机制。其中,成立于1983年的中美商贸联委会是两国间最高层次的双边经贸磋商机制。
20多年来,联委会为推动双边经贸互利合作,维护和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稳步、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美两国间贸易的不断扩大,双方为维护各自的利益而发生的贸易摩擦也有所增加。
本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第17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中方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吴 仪指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出现一些贸易摩擦是正常的。她强调,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关键是,双方都要有诚意,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积极解决问题;多替对方着想,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不能强加于人;求同存异,从长计议,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
吴 仪 还指出,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和经贸合作的互利性是中美经贸关系持久发展的基础和驱动力,加强中美经贸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平等、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对中美关系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newscenter/2006-04/19/content_4447382.htm。
8.论文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收获不低于2500字明确一下不是西方经济
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收获 摘 要:观瞻数百年来经济学思想史之演进和成长,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在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英国剑桥堪称现代经济学的摇篮,马歇尔完成了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芝加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信仰和捍卫,为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古典体系;新古典经济学;芝加哥学派 本世纪就要在我们面前走完它的最后时刻,人类将从此跨入又一个千年。世纪回眸,千年阅读和阅读千年,与其说是对我还不如说是对经济学的挑战。
80年代初,研修中国古代经济及经济思想史的书,我确实知道经济和经济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长的历史,但我并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到底有多古老。 后来在西方,人们常说经济是古老的,但经济学却是年轻的科学。
这显然是因为他们并不把比如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视为经济学家的缘故。这自然是有道理的。
我再补充一句希望能够破题的话:经济学虽然无法因过去的千年而显示其辉煌,但却因其辉煌而渲染着一个千年的结束。 一、古典体系 在19世纪末之前,西欧无疑是近代经济学成型和迅速成长的摇篮。
从英国的配第到法国的魁奈,从斯密到萨伊,从李嘉图到瓦尔拉,从屠能到西尼尔,从格森到古诺等等。而在1750-18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又成了近代的“经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熊彼特好象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
作为古典的经济学,后人对于什么是古典经济学的中心论题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体系这样的问题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争论的。 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如何评价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在“古典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李嘉图的经济学是否继承了斯密的“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政治经济学”一词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的重要意义。
在古典的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涵盖了今天我们称之为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全部内容。 我所看到的许多文献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时都提到斯密在《国富论》第4卷的导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分支,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明确的目标:首先,它要为人们提供,或者更恰当地说,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厚的收入或生活资料;其次,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国富民强”。这段话后来也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领袖人物莱昂•罗宾斯(L•Robbins)教授在《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学》(1976)一书中所倡导的研究传统的基础。
那么,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在斯密52岁完成的5卷本巨著《国富论》中,经济学论述的问题的确是包罗万象的,但斯密提出并论证的“自然的自由制度”(特别是自由贸易学说)经济理论则在120年后的马歇尔那里转换成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实质性架构。 可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说史家都认为,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的出版使斯密的经济学体系发生了从概念、范式到重点的变化。
例如,有的当代学者认为,斯密学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在1817年以后的确要由“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来限定了,甚至还有“李嘉图革命”之说。 不过,正如熊彼特的观点那样,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来说,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可能的确是从斯密到穆勒体系这条发展主线的一个小小的弯路。
这一点在丹尼斯•奥布莱恩(D•O'Brien)1975年出版的著作《古典经济学家》和1981年发表的论文“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中得到了发挥。 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古典经济学”条目下,著名的经济思想史学家布劳格(M•Blaug)认真地比较了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和斯密体系的区别。
他认为,好在李嘉图的“弯路”很快就被纠正了,因为在1823年李嘉图死后的10年内就基本上被他的“信徒们”抛弃了。 因此,包括布劳格在内的不少人还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整体体系仍然是一致的。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论述的问题比斯密的《国富论》要少得多。不仅如此,李嘉图还没有继承斯密的关于价值(价格)决定的理论体系,而将注意力转到了“分配问题”。
没有正确地把生产(价格)和分配问题统一起来的所谓“李嘉图谬误”,后来也成为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1954)中和芝加哥大学的富兰克•奈特(F•Knight)在《李嘉图的生产和分配理论》(1956)中对李嘉图式的古典经济学进行批评的根本原因。 可是,李嘉图的这个“弯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说史上插入了一个所谓的“作为剩余理论的古典经济学”的话题。
当然,也可以这么说,没有李嘉图的这个“弯路”,就没有后来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如果我们把“剩余产品”的生产和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美国经济学好毕业论文(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