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论文
历史与社会学系一直奉行“四个树立”、“五个坚持”和“六个转变”的办学理念,即树立“教学为本、质量立系”的办学观;树立“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相互协调的发展观;树立“立足区域、面向社会、走向国际”的教学观;树立“博学、务实、创新、创业”的人才观。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本科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基础教学的重点地位;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坚持教学质量的永恒地位。实现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变;注重由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创新能力转变;由注重统一要求、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由注重单纯的学科系统性向注重整体优化的综合性转变;由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转变;由注重教师的传授向注重教学相长、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转变。
历史与社会学系一向重视教学质量,在专科阶段的办学中,自山东省实行专升本制度以来,升本率始终处于全省同类专业前列。我们加大了考研关键课程——英语的教学力度,增加了英语的学习时间,使我系本科生英语成绩名列学院前茅。2001年我系99级70名同学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外语考试,有56人过关,其中成绩优秀者12人(全院36人),过关率高达80%(全院过关率63.05%,全国重点院校过关率58.83%,普通高校过关率51.97%)。优异的外语成绩为毕业生就业和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历史与社会学系有56人参加研究生考试,其中36人达到了国家最低复试分数线;2004年有36人参加研究生考试,23人超过国家最低复试分数线。2005年有67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其中45人参加了研究生复试,39人接到录取通知书,占全部76个本科毕业生的51.38%,列临沂师范学院2005年考研率第一名。
历史与社会学系秉承改革、创新、求实之宗旨,力图构建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崭新教学模式,为培养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作贡献。
开放分类:
临沂师范学院
贡献者:
恋上夜的黑、zhaobingph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
2.初一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论文
历史与社会学系一直奉行“四个树立”、“五个坚持”和“六个转变”的办学理念,即树立“教学为本、质量立系”的办学观;树立“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相互协调的发展观;树立“立足区域、面向社会、走向国际”的教学观;树立“博学、务实、创新、创业”的人才观。
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本科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基础教学的重点地位;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坚持教学质量的永恒地位。实现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变;注重由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创新能力转变;由注重统一要求、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由注重单纯的学科系统性向注重整体优化的综合性转变;由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转变;由注重教师的传授向注重教学相长、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转变。
历史与社会学系一向重视教学质量,在专科阶段的办学中,自山东省实行专升本制度以来,升本率始终处于全省同类专业前列。我们加大了考研关键课程——英语的教学力度,增加了英语的学习时间,使我系本科生英语成绩名列学院前茅。
2001年我系99级70名同学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外语考试,有56人过关,其中成绩优秀者12人(全院36人),过关率高达80%(全院过关率63.05%,全国重点院校过关率58.83%,普通高校过关率51.97%)。优异的外语成绩为毕业生就业和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历史与社会学系有56人参加研究生考试,其中36人达到了国家最低复试分数线;2004年有36人参加研究生考试,23人超过国家最低复试分数线。2005年有67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其中45人参加了研究生复试,39人接到录取通知书,占全部76个本科毕业生的51.38%,列临沂师范学院2005年考研率第一名。
历史与社会学系秉承改革、创新、求实之宗旨,力图构建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崭新教学模式,为培养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作贡献。 开放分类:临沂师范学院贡献者:恋上夜的黑、zhaobingph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
3.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论文(1500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
……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
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
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4.历史论文800字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5.历史论文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一、含义:经济工业化;政治上反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同时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思想近代化是前提,政治近代化是保证。
二、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三、基本概况:过程事件思想核心作用结果器物变革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的起步)失败制度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失败观念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觉悟。
失败问题1、从近代化的过程指出近代化的特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变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2、说明了:①民族、国家的独立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
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激进的民族主义不能使中国走繁荣富强的道路。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获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四、近代化相伴随的几个问题:1、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思想近代化)(1)器物变革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理论: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最早举起了中国近代化的的大旗。实践: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前期“自强”创办了军事工业,后期“求富”兴办了民用工业,但由于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最终以失败。
(2)制度变革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活动:①理论方面:严复《天演论》大量介绍和宣传“西学”理论,对积极探索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启迪,为维新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实践方面: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下方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②理论方面: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方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戊戌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法制,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次:辛亥革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学入人心。第三次: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觉悟。
(3、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经济工业化)1、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民族工业在沿海地区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贷款,扩大税源,允许民间办厂,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4、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对中国近代化的整体认识:(1)经济领域: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机器生产。
政治领域:实现政治民主化。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在经济领域里的重要表现,而近代化在政治领域里的政治民主化运动、思想领域里的解放运动又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运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3)解放思想,更新观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实现中国的近代化,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3)实行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6.关于历史论文
我的意见是,你写“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这有一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你可以参考。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摘 要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内容广泛而且影响深的社会政治运动。
内容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
它虽然没能救中国, 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起点 洋务,最初称作夷务,“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武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1](p31)“但是,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狭义的说,主要是指清朝政府为强化中国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强国运动”。
[2](p477)然而,就是这场运动,史学界对其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牟安世、祁龙威等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
[3]但以李时岳、孔令仁、胡滨为代表的史家们却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清王朝投靠资本主义列强,并与之结合,以谋求稳定其反动统治的产物”,“运动的进程和后果并无积极意义”。
[4](p29)但笔者认为,自从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发轫,一直到90年代结束,持续了30多年。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造就了旧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因此洋务运动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尝试等方面来阐述。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发生在19 世纪60 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
所谓近代化,就是“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5]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
[5]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又推动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各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的。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始,即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关系的一大变革。在各国当中,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当时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从19 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随之,各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它表明西方近代文明已经产生,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
它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强力,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而且向人们昭示了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向。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东方各国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应。
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反应强烈。19世纪中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近代工业文明之间作出历史性的选择,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难题,最终日本选择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先是推翻幕府统治,废除幕藩体制。
继之,在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最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避免了亡国的厄运。日本近代化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5] 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开始接受。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同时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
例如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过程中,就组织人“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战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学习西方的热潮。
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最具建树,如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初版50卷,后增为100卷。1848年徐继畲撰成《瀛环志略》10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
[6](p26)虽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极力阻挠,这股学西方的热潮慢慢冷却,但通过学习西方,一些有志之士认识到:“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治之”。[。
7.历史论文
从沉沦到崛起——淡1840年以来的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不要全抄哟!) 十九世纪早期威震欧陆的枭雄——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睡着的狮子,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
中国如何睡着的,中国如何震醒的,这是世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康乾时代的中国令国人兴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的东方大国。
直到18世纪来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势力不衰,余威仍在。但忙于总结十全岁功的乾隆皇帝没有正视大庆统治潜伏的危机,他没有认识也根本不想去认识清朝暂时的盛世仅仅是小农经济的辉煌,封建体制阻碍了中国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皇权的强化、思想的专制、锁国的政策,并不表示帝国的强大,却反应帝国的无能,无奈。乾隆关起门来称大王,游山玩水,更不愿看大变化了的世界。
在他统治年间,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赢得了独立,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在英国已进入高潮,在欧美已广泛播种。
盛极而衰的清朝终于迎来了沉沦的中国。 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山河破碎、备受凌辱,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相比蒸蒸向上、蓬勃发展的欧美、日本中国似乎沦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盖其原因在执政者统治能力的丧失。而对千年未遇之强敌,面对千年未遇之危机,腐败的晚清统治是低能儿,是落榜生。
但中华民则不敢沉沦,中国不会永远昏睡。中华民族的精英们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积极探索,努力前进。
经过109年的曲折,终于结束了被奴役的厄运,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觉醒了,中华民族独立了。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取得了不俗成就,赢得了国际的尊重。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变化还不大,中国的成就还未被更多的外人所了解。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面写的是改革开放,应该不是第五分册了吧) 本文是高三时老师给我们的材料。
是我们的历史老师自己写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8.求: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的论文,2000字左右,谢谢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机遇。
3、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才能奋起直追,实事求是地行使我们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 的伟大志向。1、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神圣使命。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长期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可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国渐渐落伍了,而且竟然沦为落后的挨打者。
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无数中华女为拯救民族之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 2、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
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3、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
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历史与社会发展毕业论文(初一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