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长恨歌》
从《长恨歌》中读白居易 到西安旅游,华清池是必去的。
不为别的,只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只为白居易为之而作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长恨歌》。 其实早就在网上看过华清池的图片,一个不大的干池子,只不过因杨贵妃在此沐浴过而出名。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要说这华清池的温泉可是个好东西,常年保持在44度水温。我用手试过,不热不凉,水温宜人,清碧澄澈,不要说用来沐浴,就是掬起来洗脸,连水球也不舍得擦去,一定会决心三天不洗脸了,为啥?有这美妙的温泉水滋润养颜,你还忍得洗去么?这可是“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温泉,只有皇家才能享用的!其美容功效自不必说,爱美的女孩们,动心么! 让人动心的还在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杨贵妃用其个人魅力迷倒了唐明皇,皇帝也为她醉为她狂,“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并为之醉生梦死“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然而,现实总是这样,悲剧总在“乐极”时发生,长期沉溺于声色而国政荒乱,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将士们把导致动乱的原因归咎于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嵋马前死。”肤若凝脂的玉娇人马嵬坡前香消玉殒。
让人揪心的是,杨贵妃死后,唐明皇对她的那份情,令人心碎。“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丧乱平息归来,对她的思念日深,“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可见唐明皇对杨玉环的爱有多深! 让人醉心的是,在唐明皇“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朝朝暮暮的思念中,“临邛道士鸿都客”“为感君王辗转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千万里,千万里,去追寻杨贵妃的仙迹,终于在海上仙山,找到了“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杨贵妃,她依旧是这么美,依旧是这么叫人疼让人怜!“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但天上人间相隔,她只有“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特别是这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人感动涕零,成为了千百年来成为情人们山盟海誓的一句经典台词。
读着《长恨歌》,游着华清池,睹物思人,不禁思绪万千,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是怎样写成的呢?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说是白居易与朋友陈鸿、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因为马嵬距周至本来就不远,发生在天宝十五年的马嵬喋血也才刚过去半个世纪,人们记忆犹新,话及马嵬兵变,大家都感慨唏嘘。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陈鸿那篇传叫《长恨传》。 尽管相隔时间不长,但毕竟距白居易的时代也有半个世纪,那时又没照片(中国画画人物也不咋的),杨贵妃到底长啥样,也只能是听说。
为什么白居易能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写得如此传神,如此凄婉动人,成为千古绝唱。文艺创作理论告诉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
也就是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应当有他的生活基础和生活原型的,如写杨贵妃,白居易没见过她,那么在他的想象中,杨贵妃应该像他见过的谁? 我想,白居易在想象杨贵妃时脑海里一定浮现的是关盼盼。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后官居校书郎,路过彭城(今徐州),素来爱诗重才的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
酒酣时,张愔乘兴唤出十七岁的爱妾关盼盼作陪。关盼盼,出身于书香门第,文采出众,诗词优美,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再加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直咽口水。
关盼盼十六岁时,被武宁节度使张愔重礼收为家妓。张愔虽妻妾成群,但关盼盼诗文歌舞俱佳,因而对关盼盼情有独钟,在彭城西郊,专为盼盼修建一处别墅名曰燕子楼。
关盼盼对白居易这位朝野闻名的大诗人早已心仪已久,佳人遇才子,掩不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张愔让她为客人表演歌舞,她高兴地连唱了几首白居易的诗歌,又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霓裳羽衣舞”(这可是当年杨贵妃专为唐玄宗跳的,相传为唐玄宗作曲)。
盼盼的表演十分抢眼,美妙的歌声和出神入化的舞技。让白居易大为惊叹,仿佛当年能歌善舞的倾国美人杨玉环又出现在眼前——水红纱裙,体态轻盈,醉态娇容,犹若仙子。
翩翩舞身侧,若亵风袅动,牡丹花枝,隐现诗心中,似红玉雕就,不磨倩影…… 如此佳人,不就是一个活脱脱杨贵妃再世么! 那么,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的爱情,白居易有。
2.求《长恨歌》的论文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
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纪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
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
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②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
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③《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
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由《长恨歌》故事的展开来看, “人宫专宠”、“马嵬惊变”两段情节都有历史记载可据,涉及的主要是一个“专宠”问题,以及与之相连的“女祸”之类历史观念。在中唐时代,执拗地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着一种对开元盛世无比怀念的情绪。
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确实与它包含的政治内容有关。这。
3.小说长恨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反复描述在光与暗的转换中永恒流逝的时间,带有某种虚无的东西,使文本透出一种如烟的尘世感,这也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长恨歌》中男性人物的自私、懦弱、猥琐、虚伪使女性的人生经历变得坎坷曲折。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否定了女性幻想靠男性、依赖爱情来改变命运的观念。
究竟女性应该怎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但有一点很明确的,女性的命运必须由自己来把握,依靠男性来改变命运只能是女性一厢情愿的却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如此,作者在小说中并没有让他笔下的女子居高临下的鄙视男性的行为,但也未对男性给予严厉的谴责,相反是带着平和的态度对男性的选择表示了宽容和理解。
和谐家庭是由男女平等才建立的,对此一味的斥责是不对的,因此王安忆在情节设计上,在男性人物的行为上都表示了同情和理解,也表现了她对社会中男女关系的自我独特认识。现实意义:王安忆是平淡的、同情的态度来讲述故事,自创作以来就不断对小说的创作技巧与形式进行创新与研究,曾经从事过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的创作,但是创作的题材以知青在乡村的生活为主,虽然题材单一,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九十年代的《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以庞大的空间建构及时间流程,丰富的人物活动叙述了上海的历史,刻画了上海的女性,审视了上海的文化。
选自百度百科《长恨歌》(王安忆小说)其实我个人建议,只是从别人的理解来看它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自己慢慢地体会这部小说,才能明白它真正的意义。延伸:《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本书中,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
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王安忆,当代作家。
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神圣祭坛》、《叔叔的故事》、《六九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遍地枭雄》等数百万字的小说,以及散文、论文等作品。
4.速求《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悲剧意蕴开题报告》,求大神帮帮我
开题报告主要包含选题的目的,研究现状,论文的框架结构,参考文献等几部分,就你的这个选题来看,目的自然是分析《长恨歌》的悲剧意蕴,研究现状就是各种书评及论文中做过的分析,论文结构一般都是固定的总分总,起头是选题的意义,中间主体,末尾总结,开题报告主要包含选题的目的,研究现状,论文的框架结构,参考文献等几部分,就你的这个选题来看,目的自然是分析《长恨歌》的悲剧意蕴,研究现状就是各种书评及论文中做过的分析,论文结构一般都是固定的总分总,起头是选题的意义,中间主体,末尾总结,其他的就自己发挥了!以上纯属建议!的就自己发挥了!以上纯属建议。
5.长恨歌 论文.高手进.
很久之前就看过这首叙事诗,由于篇幅太长,直到今天,翻了翻笔记本,再次看到这首<长恨歌>,让我沉默了很久.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一个孤独多年的君王,他寂寞,寂寞的"御宇多年求不得",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她美,美的"天生丽质难自弃",美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有一天,这个女子选在了君王身边,他们相爱了.不需要太多的说明,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寂寞多年的人,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子,会是怎样的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真的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可以只用一句话,让我们看到的比他所写到的要多的多.一句"六宫粉黛无颜色"足以看到她的美,一句"三千宠爱在一身"足以得知他对她的宠爱到了什么地步.这还不够,他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所有的一切都给她."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美好的事物不会一成不变,未来的迷人与痛苦也正在于它的不可知,安意如在讲<长恨歌>时也心有感慨的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是真的有命运也说不定.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血与火动荡的年代,葬送了开元盛世,金碧辉煌的宫殿,似乎能看到他满目忧愁,沉默不语。
军队尚在,君王还有一拼之力,可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臣子指责她妖言惑众,使皇帝沉迷女色,荒废政事。他们要她死!究竟是为什么呢?君王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她也并不是一个妖言惑众的女子,却是这样的结果,或许只是生错了时代吧。
也或许,君王永远忘记不了他是怎样的阻止,亦或是乞求,但结果也永远改变不了,记忆里,她哭泣着说“妾愿为君陨!”不去想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会不会是同样的选择,不去想高力士扶她上马那回头一眼的幽怨。当时,她一定心甘情愿的希望,六军齐发,护他平安。
哪怕,是以生命的代价,所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原来,爱到了一种境界,就是牺牲。
一代佳人,就此身陨。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悲愤啊!向谁说?怎么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她的死确实换回了他的平安,他却从此心灰意冷,冷冷清清的宫殿里,月亮明亮皎洁,小雨一直下,人闻雨声而断肠!有多少次记忆起你在花丛中的笑脸?池塘和芙蓉依旧亮丽,只是,你在哪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吹,桃花开,秋雨至,叶落时。
那个明媚如春光的少女永远的活在君王的心里,尽管那个曾经属于她的宫殿里杂草丛生,落叶不扫,逐渐荒芜。但是她的身影却在心里越来越鲜活。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年年复年年,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天天又天天,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为什么我是那么的想你,你却连我的梦里也没有出现过?是不肯原谅我吧?对,我也不肯原谅我自己!但是,为什么上天不给我一次机会呢?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或许是感动了上天吧,这是我等着的那个终于有一天,我来找你了。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悲伤也难以形容君王的心,是要绝望了吧?那个女子,你到底在哪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思念一天又一天吞噬着君王的心,终是有一天,皇天不负有心人!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是有多久了?君王从未忘记过。
或许,珍惜自己生命的原因,亦正是因为自己的生命是她赐予的吧?她的 脸还是和过去一样,只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究竟该说些什么呢?或是什么都不说,能让时间都停止的,便是此时此刻的凝视吧。
若时间真的停止,那该有多好!现在,好不容易的相聚,却是要离开,人世间的悲哀便是如此。无奈之下,他们彼此交换了带有对方回忆的一根金钗,一把折扇。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终于要分开了,似乎之前只是短短的一瞬。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故事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感慨,在故事的尾声,君王李隆基只是一个失去了爱人的男人,而杨玉环,却是失去了生命而永远的到了爱的女子。
个中曲折,也只好让人感叹一声:“人生若只如初见!”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只是,不论这个故事有多么的凄美,他们却更像梁祝一样,只能化蝶双飞,再永无相见之日。爱情在牺牲之后,会是什么?你我,在这世界里,又会是什么?谁知道?。
6.长恨歌 论文.高手进.
很久之前就看过这首叙事诗,由于篇幅太长,直到今天,翻了翻笔记本,再次看到这首<长恨歌>,让我沉默了很久.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一个孤独多年的君王,他寂寞,寂寞的"御宇多年求不得",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她美,美的"天生丽质难自弃",美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有一天,这个女子选在了君王身边,他们相爱了.不需要太多的说明,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寂寞多年的人,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子,会是怎样的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白居易真的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可以只用一句话,让我们看到的比他所写到的要多的多.一句"六宫粉黛无颜色"足以看到她的美,一句"三千宠爱在一身"足以得知他对她的宠爱到了什么地步.这还不够,他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所有的一切都给她."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 美好的事物不会一成不变,未来的迷人与痛苦也正在于它的不可知,安意如在讲<长恨歌>时也心有感慨的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是真的有命运也说不定.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血与火动荡的年代,葬送了开元盛世,金碧辉煌的宫殿,似乎能看到他满目忧愁,沉默不语。
军队尚在,君王还有一拼之力,可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臣子指责她妖言惑众,使皇帝沉迷女色,荒废政事。他们要她死!究竟是为什么呢?君王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她也并不是一个妖言惑众的女子,却是这样的结果,或许只是生错了时代吧。
也或许,君王永远忘记不了他是怎样的阻止,亦或是乞求,但结果也永远改变不了,记忆里,她哭泣着说“妾愿为君陨!” 不去想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会不会是同样的选择,不去想高力士扶她上马那回头一眼的幽怨。当时,她一定心甘情愿的希望,六军齐发,护他平安。
哪怕,是以生命的代价,所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原来,爱到了一种境界,就是牺牲。
一代佳人,就此身陨。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悲愤啊!向谁说?怎么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她的死确实换回了他的平安,他却从此心灰意冷,冷冷清清的宫殿里,月亮明亮皎洁,小雨一直下,人闻雨声而断肠!有多少次记忆起你在花丛中的笑脸?池塘和芙蓉依旧亮丽,只是,你在哪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吹,桃花开,秋雨至,叶落时。
那个明媚如春光的少女永远的活在君王的心里,尽管那个曾经属于她的宫殿里杂草丛生,落叶不扫,逐渐荒芜。但是她的身影却在心里越来越鲜活。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年年复年年,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天天又天天,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为什么我是那么的想你,你却连我的梦里也没有出现过?是不肯原谅我吧?对,我也不肯原谅我自己!但是,为什么上天不给我一次机会呢?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或许是感动了上天吧,这是我等着的那个终于有一天,我来找你了。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悲伤也难以形容君王的心,是要绝望了吧?那个女子,你到底在哪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思念一天又一天吞噬着君王的心,终是有一天,皇天不负有心人!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是有多久了?君王从未忘记过。
或许,珍惜自己生命的原因,亦正是因为自己的生命是她赐予的吧?她的 脸还是和过去一样,只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究竟该说些什么呢?或是什么都不说,能让时间都停止的,便是此时此刻的凝视吧。
若时间真的停止,那该有多好!现在,好不容易的相聚,却是要离开,人世间的悲哀便是如此。无奈之下,他们彼此交换了带有对方回忆的一根金钗,一把折扇。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终于要分开了,似乎之前只是短短的一瞬。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故事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感慨,在故事的尾声,君王李隆基只是一个失去了爱人的男人,而杨玉环,却是失去了生命而永远的到了爱的女子。
个中曲折,也只好让人感叹一声:“人生若只如初见!”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只是,不论这个故事有多么的凄美,他们却更像梁祝一样,只能化蝶双飞,再永无相见之日。爱情在牺牲之后,会是什么?你我,在这世界里,又会是什么?谁知道?。
7.《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我的毕业论文题目
一、《长恨歌》之韦瀚章韦瀚章生于1906年,“1924—1929年于上海沪江大学研究教育期间,师丛王子桢,林朝翰,吴遁生等研治诗词,深得门径。”
韦瀚章“自幼即爱好文学书画,并以歌词写作为一生事业,为新音乐歌词的开拓者,有“香水词人”及“野草词人”之称。” [1] 在黄自回国后进行音乐创作的八年中,韦瀚章与其共合作了13首声乐作品及一部清唱剧(据《黄自遗作集》目录统计)。
《长恨歌》是韦瀚章唯一的一部清唱剧,在歌词的创作过程中,韦瀚章参照和借鉴了元曲《长生殿》和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后来的十段歌词系作者的百日积淀,亦是有感而发。
每一乐章取用白居易的原诗句作为标题。黄自为这部清唱剧进行了音乐创作。
韦瀚章对于他们之间的成功合作深感欣幸;对黄自的音乐创作水准尤其是词曲结合方面的造诣,其评价之高,殆无以复加。 二、《长恨歌》之创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1932年,当时,正值抗战前夕,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时,韦瀚章和黄自均为20多岁的热血青年。 据韦瀚章先生回忆:“1932年时的中国局势可说颇混乱,‘九 一八’与‘一二 八’事变后,大家的爱国情绪可说达于沸点,我们当时选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是想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写作《长恨歌》的动机,一方面是因为音专教材的需要,一方面是受了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我们都希望中华民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
当时,黄自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了七个乐章,第四、第七、第九乐章------没有马上完成,料不到就此成了永远未完成的作品。”[2] 三、《长恨歌》之旋律艺术1、诗画般的意境《长恨歌》总长22 19 。
最长的乐章是《此恨绵绵无绝期》4 ,最短的乐章是《六军不发无奈何》2 18 。无论结构大小,无论篇幅长短,《长恨歌》每一个乐章的音乐形象都很鲜明,很立体化。
黄自尤为注重词曲的结合,他将歌词作为决定作曲家创作过程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把歌词中最感人、最细腻之处通过音乐用确切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看到,《长恨歌》的每一个乐章,都很完整很深刻地体现了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情绪情感。并且,由于黄自对古典文学,古典诗词多有偏爱,亦颇有研究,因此,在为古诗词或具有古诗风格的歌词(《长恨歌》)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他将歌词的节律及韵味表现得非常细腻,使音乐和诗词相互渗透,完美结合。
在《七月七日长生殿》中,“秋入梧桐叶有声,银汉秋光净。”“两家恰似形如影,世世生生。”
等乐句的旋律进行,基本上是按字行腔,与诗词的吟诵节奏极为吻合,届时,我们除了能够感受到结合得非常贴切的音乐之外,其曲作者的文学功底也显见笔端。 在注重词曲结合的同时,黄自也非常注重歌唱部分与伴奏部分的一体化,此举尤见《山在虚无缥缈间》。
这一乐章的伴奏部分(弦乐组、竖琴或钢琴)并没有运用常规的所谓“伴奏”织体,而是强调了各声部的横向运动尤其是弦乐组各声部犹如合唱队的另外几个声部,无论是 VL.I 还是 VL.II ,每一个声部单独拿出来都是一段非常优美的相对独立的旋律(见《山在虚无缥缈间》第1——20小节),钢琴和竖琴也是在一种淡雅,一种描绘性的织体中体现着音乐的内涵,在这一段中,乐队与合唱队化二为一,不见行迹。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织体的运用,使我们真正领略了黄自成熟自如的多声音乐思维以及创作技巧。
然而,各声部的相对独立势必削弱音乐的和声功能,我想,这也正是曲作者的创作初衷——此时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激情,而更多的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学意境。2、娴熟的创作技法黄自在美国留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系统的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派创作思想的教育和创作技法的训练。
(他也“是我国第一位系统地传授欧洲近现代音乐创作技术理论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3]尤其是勃拉姆斯对其影响很深,他曾撰文《勃拉姆斯》“介绍这位浪漫派作曲家的生活与性格,并论述了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
[4]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包括《长恨歌》),我们都会感受到他所承继的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及创作技法(如:动机的贯穿,不对称而悠长的乐句,半音变化等等),同时,我们也会很清楚地看到,在“继承与创新”这条路上业已形成的黄自特有的创作轨迹。1/ 、乐句、乐段的“不方整性”及旋律进行的“自由性”为了音乐与歌词(诗句)更好地结合,为了使音乐与诗句吟诵的自然节律更加贴切,《长恨歌》中,除了《渔阳鼙鼓动起来》和《六军不发无奈何》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之外,其他几个乐章黄自都不同程度地(我认为是有意识地)表现出了乐句和乐段的“不方整性”,其主题的发展手法为:较多地使用节拍变换,每个乐句不同强弱的起与落等:《仙乐风飘处处闻》的A段为5+3+3+4+8的结构;《七月七日长生殿》的B段 S.声部的8小节的旋律,看似方整,但由于节拍的变化及弱起的乐句开头,故形成了类似“散板”的写法, T. 声部则是7小节不方整的结构;《婉转娥眉马前死》,这首两段体的女声独唱,基本属于“一。
8.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
《论白居易和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慨,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像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
9.征论文:《长恨歌》主题之我见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中有一人字太真,转教小玉报双成。
你的长恨歌讲的是电影我见。
上穷碧落下黄泉,词中有誓两心知,雪肤花貌参差是。
闻道汉家天子使。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处茫茫皆不见。
钗留一股合一扇。
但教心似金钿坚。
回头下望人寰处,钿合金钗寄将去,钗擘黄金合分钿,遂教方士殷勤觅,夜半无人私语时,花冠不整下堂来,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绰约多仙子。
风吹仙袂飘飖举。
楼阁玲珑五云起。
金阙西厢叩玉扃。
玉容寂寞泪阑干。
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蓬莱宫中日月长,一别音容两渺茫。
临别殷勤重寄词。
云髻半偏新睡觉,九华帐里梦魂惊,梨花一枝春带雨,天上人间会相见。
揽衣推枕起徘徊。
天长地久有时尽,珠箔银屏迤逦开临邛道士鸿都客,还是这首诗歌的我见,不见长安见尘雾。
七月七日长生殿。
为感君王辗转思,犹似霓裳羽衣舞。
惟将旧物表深情,升天入地求之遍。
排空驭气奔如电。
昭阳殿里恩爱绝。
忽闻海上有仙山,能以精诚致魂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长恨歌毕业论文研究目的(论文《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