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于以往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城市支持农村的新背景下提出,体现了统筹城乡的思想;其次,明确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三,对于解决我国村庄建设的难题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和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其新农村建设内容、重点、模式、方式、方法和目标上都应该有所不同。2006年,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围绕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建设途径、基本思路等方面,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了初探,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的要求包括: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其基本思路是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和统筹重点1、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要先行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即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进行分阶段安排,使之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使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①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即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科学规划,找准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
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即通过农村的交通、通讯、饮水、用电、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的规划和建设,为农村发展打好物质基础。③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即通过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④村社环境治理规划:即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善。⑤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即通过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现代化文明的生活理念。
⑥政治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乡村管理体制及民主制度的规划和建设,发扬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2、城乡产业发展统筹是重点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协调粮食与其它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实现我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3、城乡资金投入统筹是关键 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造成了。
2.大学生眼中的新农村建设论文(2000字左右)
关于农村改造 农村改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短短几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改造被称为“就地城市化”。
近几年,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专家表示,“农村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而且在来年及以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还会增强。
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农产品供求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在粮食增产情况下出现农产品供求失衡的局面,表明影响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从供给来看,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更是有目共睹。其一,耕地面积减少成不可逆转之势。
随着工业化从沿海向内地推进,喊“建设指标太少”的声音也已从沿海蔓延到内地,能否保住满足粮食基本需求的耕地量将成为未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焦点。其二,谁来补粮食生产缺口成疑问。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粮食生产大幅减少。到目前为止,东部地区减产后的缺口主要靠中西部地区在补充。
但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诸省份正在步入快速工业化轨道,它们不仅不可能再为东部地区弥补缺口,而且自己是否能达到粮食供求平衡都面临严峻挑战。其三,随着大量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农村“三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加剧。
未来农业劳动者的主体是谁将成重大问题。 事实上,农村改造计划的实施,大的一方面是正确、有效的。
农村改造计划推动我们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几年的变化、发展,农村的经济就会有显著的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改善。原来破旧的房子大多被拆除,改建。
外来小企业主也可以在村里租用厂房,开设工厂,给本地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引入外来务工人员,带动本村住房业和饮食业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一直很高。
因此,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村里也有很多年轻人到各个大城市打工、赚钱,回来建新房子,定居。
城市化直接推动了农村改造,农村改造也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两者是相辅相承的。 建设和改造新农村,需要农村的基层政权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持久的影响。
广大农村至今保持着数千年农耕时代的历史记忆和根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中国的现代文明就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农村改造要重视文化建设,而农村的文化建设贵在创新。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也指出,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发展活力,才能实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目前整体国民素质水平还较低,而这个群体多来自于农村。
虽然,国家教育制度不断地完善,教育也不断普及,但农村人口的素质水平还是偏低。这应该与他们长久以来生活的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大多数农民的收入着重用于改善家庭的物质生活,而精神文化生活却存在着一个大缺口。要改变农村人口的知识教育程度或许不是难事,但是要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决非易事!农村的改造计划,一开始不会很顺利。
很多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反对改造,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多,旧房子拆除重建,虽然有补贴,但还是需要一笔资金。这对普通农民来说,会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也有人向有关部门投诉,至少增加点补贴,但结果还是被迫接受。加上,除了住房的重建,大部分水果林地和一部分庄稼用地也被规划到改造范围,有的变成商业区,有的是商品房,还有墓园。
有消息说,村委会那边有意也将村里靠近河边的大片农田规划到改造范围。那里集中了村里大部分农田,几乎对全村的农民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所以目前,关于农田改造这件事,还一直拖着,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换个角度看,农村改造不仅涉及土地,更牵涉以土地为生的失地农民,它既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又和社会稳定紧密相关!所以,农村改造在规划思想上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现状,结合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因地制宜,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在规划原则上要实事求是充分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要根据村里的经济水平,充分尊重村民的规划意愿。
3.求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
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找文章,到]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更全面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更完整的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
4.求一篇发展新农村大学生1500字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全党社会工作的重点。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些什么呢?有人说:“教育今天做的事是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明天”,关乎新农村建设的现在和未来,教育理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新农村的建设有四个特点:整体性、时代性、长期性和区域性。
新农村的建设在国家的财政资源分配上,既要考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更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社会自主发展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教育,这才是新农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实行的鼓励和选拔大学毕业生入村当“官”,到基层当助理的做法不仅是积极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更是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目前留在农村的人是老、女、弱、幼。青壮年、能人都向城市流动了。
农村的管理存在问题,要发展经济首先需要人,大学生恰恰具有知识能力上的优势,也正是“工业反哺农业”思路的体现。从农村角度出发,新农村在建设需要对农村工作有热情、踏实、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
另外,综观农村当前的教育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所欠缺,欠发达地区的状况更加糟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基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大量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意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人才瓶颈。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到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农村,锻炼自己,发扬扎实、勤奋、刻苦的精神,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为就业开辟新的路子。
5.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
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
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xxxx,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
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对当前小庙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风,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
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对于民间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职业者,应一打到底,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
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
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组与组、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
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之,通过各级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6.求一篇关于新农村的论文800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些理论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有些政策问题需要认真把握。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
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找文章,到]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更全面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更完整的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
与此相。
7.求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2000字的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尤为必要。
第二章 安徽新农村建设新情况 2.1 当前安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概况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安徽目前已经开始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条件。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提供了支持。
2.2 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面临重大机遇。 支农投入的增加,不仅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支持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在加强粮食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给安徽带来机遇。从省内看,“东向战略”、“全民创业行动”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实施,将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环境越来越宽松。 2.3 粮食生产得到加强,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安徽省作为粮食主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十五”以来的减免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种田负担,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
近两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在连续多年下降后出现回升,2005年就达到了5988千公顷,比最低时的2001年增加689千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2600万吨以上,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也不断增加。通过对大型商品粮、优质油料基地和良种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全省水稻、小麦、油菜优质品率分别达到51%、40%和91%,2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规模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55家,省级龙头企业集团1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 2.4 城市资本积累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力空间布局向农村调整、加大农村建设力度成为可能。
经过多年的建设,安徽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1979-2005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53亿元,其中,“十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801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多,年均增长23.8%。
从投向看,城镇和非农行业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十五”时期,城镇投资年均增长30%,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66.5%提高到2005年的84.9%;非农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城市的道路、水、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为调整生产力布局和投资区域向农村转移,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2.5 全社会关注“三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为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当前,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正在形成,建设新农村有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同时,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改变生存环境状况的愿望强烈,盼望整治污染,绿化村庄,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拥有洁净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等。
农民群众的热情也很高,愿意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安徽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和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
3.1 少数干部和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还有少数人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有的干部有畏难情绪,提出农村修路还要农民筹资筹劳,组织协调难,事情不好办。
因为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还处在观望等待之中,部分基层干部心存疑虑,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去干;一些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误解,认为就是政府拿钱帮助盖新房、建新村。消极悲观情绪与盲目乐观心态并存。
3.2 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偏少而且经营水平和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
有的地方农产品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对外销售,以致绝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外地赚走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不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需求。
同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有的带“病”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农田仍是靠天收。
农村的公路等级低,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8.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素材
广宁新农村建设感人故事多 走近广宁县江屯镇水背崀村,只见一条平整的水泥村道从村口桥头蜿蜒至村中,两旁田垌里的稻田一茬接一茬,碧龙须(也称龙须菜)一垄接一垄,错落在田间的村民忙得不亦乐乎,同时享受着耕种的充实和丰收的喜悦。
“以前碧龙须丰收了还愁着怎么运到墟集上卖,现在水泥路通到村里了,镇外面的饭店酒楼都开着货车上门来收购了。”梁支书指着村前这条水泥路说,“这两百多米的水泥路成了村民的致富路。”
顺着梁支书指的方向,一个整齐的村落出现在路的另一端,新颖别致的新楼房错落其间。据了解,该村主要以种植碧龙须和加工竹萸来发展经济,全村种植碧龙须92亩,竹林面积达132亩。
2008年,仅这两项收入,该村人均年收入就达5000元。加上劳务输出增加收入,村中80%的农户已经住上了新楼房,普通家电配备齐全。
村中的污水渠全部加封,在加封板上砌了花坛,牲畜远离人居圈养,村中空气清新了,巷子整洁了,村民在劳动之余都喜欢坐到家门口拉家常,邻里关系更融洽了。村头的莫奶奶说,崭新的村子引来了很多“外地媳妇”,说广东话的,说普通话的都有,就差说英语的没有。
很难想象,如今这个闻名遐迩的新农村典型,曾经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吵闹盛行的“闻名村”。村中梁姓和莫姓两大家族“斗”了将近半个世纪,甚至在村中间砌了一堵“柏林墙”,不相往来。
由于耕田用水问题,还和临近几条村结上了梁子,每到耕种的季节,总是要为了放水争吵甚至打上一架。广宁方言中的“吃饭可以不约,打架一定要叫上”的俚语就是从这个村子传出的。
久则思变。如何改变落后的村容村貌,彻底改变村民狭隘的思想?该村一名外出工作的梁先生,在过年回家的时候,语气深长地对父老乡亲说:“如今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都高度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我们与其为了小小的利益争个不停,不如发挥这种团结的精神齐心协力创建新农村?” 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个原来只顾眼前利益、争强好胜的村子迅速动起来,成立筹建委员会,男女老少投入创建生态文明村,大刀阔斧誓将老村换新颜。 通过政府支持,社会热心人士赞助,村民自筹等形式,该村筹集了300多万,投入建设村头桥梁、水坝、文化广场、文化楼、村道、牌坊、水圳、防洪渠八大工程。
目前,已经建成5米宽、200多米长的入村道路,实现了村巷硬底化、改厕入屋;建成水坝等水利设施,在今春防洪、灌溉中已经发挥作用,相邻7条自然村受益;完成整村污水渠加封,建成环村绿化带280米;拆除了“柏林墙”。 目前,在一片刚拆除的猪圈的废墟上,村民们正忙于建设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楼和村口牌坊。
梁支书兴奋地介绍道:“文化广场和文化中心楼一建成,县文广新局就马上送体育器材和书籍过来,到时候村民的文娱生活就更加丰富了。” 据悉,2008年,广宁县以卫生村创建为抓手,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累计建成省级卫生村316条,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村村(行政村)建有卫生村的山区县,成为全市创建省级卫生村最多的一个县,创造了“山区模式”新农村。
今年,该县继续下大力气,推进整个行政村都创建成为省卫生村活动,并把江屯镇创建为省级卫生镇。在大环境的激励下,水背崀村在成功创建省卫生村的基础上,继续争创省生态文明村,各项工程将在今年六月份全面竣工。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新农村规划毕业论文(求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