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
据教育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
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
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尽管如此,但有关专家还是认为上述数据有“水份”。 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
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二、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
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
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
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其余部分。
2.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有哪些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
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李开复: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近日,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招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一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第一次可以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脱离被动,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和建立知识基础。
这很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这很可能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这个阶段里,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3.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做一个好员工、择业定位偏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究其原因,高职院校为61%。
然而,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需者无有、多方协调。
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有者不需,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缺乏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无视“大众化岗位”。
未来几年,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但是,2004 年,到2002年底,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择业定位偏差,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1%,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bbs、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增幅达到21,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与此同时:一,从2002年开始,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4%,就业率上升到了80%.9倍。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7%。
[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s、交通便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
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2] 2005年,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摘要,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sina。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开始。
尽管如此。关键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增幅达到32,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3%,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较上年增加60万人,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cn/pview-64-17778、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二.cn/pview-64-17778.sina、待遇丰厚,6月初次就业率64。二.bbs。
第二。 据教育的统计.com,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较上年增加68万人,2003年,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毛入学率达到17%。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s。
。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4.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 :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关键词: 不可 忽视 细节 礼仪 心理 大学生 就业 高等的学历、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求职面试时,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问题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当今大学生进行面试时,除了常规的问题之外,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招聘单位也正是从这些千奇百怪的面试中,选拔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档节目:一家公司在对三位大学生进行面试时,搞了一次活动,让三位大学生到一家幼儿园,分别向小朋友们解释“竞争”这个词的含义。
招聘单位不仅从三位大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从他们在细节处的表现,去评价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否诚恳、认真,是否具有爱心、耐心,是否尊重对方、把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们总结出三位面试者综合能力的高低,从而选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
只具备了高等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所以招聘单位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面试时间很短,因此他们就从面试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进行判断。
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招聘方就能从中迅速产生判断,结果就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程。
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
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 首先是个人礼仪。
虽然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注意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比如修饰、化妆、仪态、服饰、谈话等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每个组织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时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前者肯定是落选者。
因为员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损组织的形象,给组织带来损失。就有这样一位大学生,他在面试时穿了一身刚买的深色西装、一双黑色的皮鞋和一双白色的袜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给主试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但他不知自己已违背了西装着装的基本规则。他虽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装和黑色的皮鞋,却不合时宜地以一双与前者反差过大的白色袜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装上衣的左侧衣袖上,本当先行拆掉的商标,依旧赫然在目。
本想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这位大学生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参加面试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皮肤要洁净,指甲要及时修剪,头发要整洁,口腔要卫生,要有正确的站、坐、走相,服装要合时宜,鞋要擦干净,不要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这些细节都是体现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掌握了这些礼节,将有助于大学生求职的成功。
其次是公共礼仪。公共礼仪是大学生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工具,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利来品牌的创始人曾宪梓在面试应聘者时,出了一道有趣的测试题:将一把用来打扫卫生的扫把斜放在办公室门口。 应聘者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聘者都能把扫把扶起来。
曾宪梓最后录取的是那些达到条件并主动将倒在地上的扫把扶起来的人。他的道理很简单,应试的人进出时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扫把,虽然自己不会跌倒,但可能会碰到其他的人,并且看着也别扭,而他却不愿意弯一弯腰把扫把扶起来,说明这个人不习惯为他人着想,或是不灵敏,而且很懒。
如果有能力的大学生因为这件事而与将要到手的工作失之交臂,实在是太可惜了。 还有一位品学兼优、精明强干的女大学生,被一家外资企业看中了,但就因为她不知道有关轿车座次的礼节,而大意失荆州。
根据礼仪规范,当轿车的主人亲自驾车时,一名搭车者只有在轿车的前排与之平起子坐,才是尊重对方的做法。但当那位外资企业的外方总经理亲自驾车时,这位女大学生却坐在了轿车的后排座位,这通常被理解为有意怠慢亲自驾车的主人。
这样一来,其结果便可想而知。如果掌握了公共礼仪知识,大学生就不会因为这些细节问题而阻碍求知就业了。
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心,尊重、关心别人,真诚待人,能正确称呼对方,掌握握。
5.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 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 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
客 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 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 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 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 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 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 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 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 “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 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 中曾被把握为“实存”。
《现代汉语词典》里,“生 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 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 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 存在。”
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 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 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 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 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 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 度。”
[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 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 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 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 难,能够从容应对。
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 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 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 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 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 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
[2]一 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 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 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 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 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 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 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 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 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 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 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 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 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
站在高等教育的 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 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 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 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 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 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 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 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 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 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
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 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 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 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 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 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 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纵观我 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 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 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 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 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 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 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 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 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
6.请高手为我写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困境原因,就业困境解决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据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也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人讲:“与其说大学生难就业,不如说就业难如愿。”
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今就业也出现危机的环境下,大学生一定要理性就业,就业初期工作经历和经验比赚钱更重要。心态是关键,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才能从容就业。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就业理念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现象。 在就业市场上实际表现出,用人单位难招到合适的人,大量的毕业生又无工作可做的“两难”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的原因。
因此,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必须“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而在求职中,大家应该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当然,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同时,加强专业及社会工作的学习也是促进就业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方法。 大学生学习更多的要靠自觉性,时间一般都比较松散。
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坚定目标之后就不要动摇,最好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定量学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进行充电学习。
勤练内功,拓宽知识面。如今的职场需要复合型人才,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一技多长,应对不同的招聘需求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进行职业规划,针对自己的专业以及就业目标进行专业训练,以便对未来的就业有所帮助。如师范类学生,应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从最基础的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做起,给自己预定目标,形成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进行未来的规划。
三要坚定意志,因为外界的干扰和吸引会很多,一定要有所坚持。对于课程的学习要抓紧课上的时间,更多的利用课余时间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力,技多不压身。
但是忌讳选择很多,每一个都只学了皮毛。 四掌握应聘技巧,注重沟通方法。
通过就业指导学习适当的应聘技巧能够提升被聘率,良好的沟通也是进入合作团队的基础。所以在应聘前加强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和水平适当运用技巧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能够事半功倍。
良好的沟通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好感,也能获得信任,使自己的性格特征、专业优势、鲜明亮点表现出来。 五充满自信,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获得职位后,发现专业不对口或者岗位不合适时,树立自信,由零开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成长中积累经验,磨练自己,为适应各类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六及时掌握优惠政策,积极谋求自主就业。政府鼓励个人自主就业,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小额优惠贷款扶持、财政补贴等等。
及时掌握并灵活运用政策,在熟悉的领域里进行自主创业,既拓展了就业空间也能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 决定就业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方法还有心态。
一般地说,知识学得扎实、理论积淀厚实,具备了指导科学行为的理论基础;如果又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科学得当;对于就业期望值的调整要结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所以说,既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又能够适当调整就业期望,是具备就业能力的几个重要条件。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
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
7.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谈如何成功的就业的论文
生,很快面临着就业,在这个关头是最焦虑的。
一个大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小徐就表示不能再独善其身了,他说:“这几年人才市场一直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现在又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找工作更难了。” 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
机控学院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张坦言最近心情不好,“和朋友一起吃饭,大家都会聊金融危机的事,觉得找工作也跟这天气一样,一阵阵入秋的凉意。”他开玩笑说,他们这批“80后”还真是什么都遇上了,“80后”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毕业了工作没得分配,找工作又偏偏遇上全球性金融危机。
面对危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一份工作谋生,可是现在形势不利,他们又拿起了课本投入到考研的复习当中。考上研究生,在学校里躲两年,也是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吧。
经管学院的小赵虽然只有大三,可她已经在为考研做准备了,暑假报了考研复习班,她说:“笨鸟先飞嘛,大一时荒废了高数,现在重新捡起来,相信这样的努力,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与小赵不同,小徐的应变措施就是争取考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